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453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3.卷Ⅱ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计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段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

2.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

6.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图一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六角形铁锄

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朴实D.生产力水平提高

7.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进步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8.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9.《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在此神农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

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②各国变法的推行

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荀子·富国》中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12.“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A.城郊“草市”的形成B.“市”突破城的界限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3.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14.《易传》:

“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15.《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17.《盐铁论·水早》中说: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18.《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

“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

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

宅一区值3000。

田50亩值5000。

用牛2值5000。

”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19.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20.《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

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21.《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22.《汉书·贡禹传》载:

“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23.《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24.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25.《唐律疏义》曰:

“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

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

”据此可知当时

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D.重视监管商业

26.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7.《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

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

之,典与铺又次之”。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沉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28.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的诗句: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务农

29.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萌芽D.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30.《南江县志·棉布谣》: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31.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

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3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33.周口为清朝河南四大名镇之一,乾隆《商水县志》记载:

周家口集“人烟聚杂,…三面夹河,舟车辐辏,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

…豫省一大都会也。

”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取代周口而成为巨大的牲畜集中心…到了1931年达到了4万头的空前纪录…被称为“全国意义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的就是座落在漯河市的“牛行街”(今泰山路)。

上述材料说明

A.民国时期漯河取代周口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B.民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了乾隆时期

C.交通对于商业城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D.沙澧交汇使漯河比周口更具水路交通优势

34.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

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

雍正帝朱批称: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35.乾隆长兴县志记载:

“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

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

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3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37.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

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38.《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39.“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40.(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41.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

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

42.时文有曰:

“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

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

”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3.1892年,著名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投资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1895年8月,李鸿章给张裕公司的准照中写道:

“准予专利十五年,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

”并为该公司题词“酒国有长生”,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李鸿章大力支持张裕公司的发展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李鸿章认为酿酒业是兴国利民之举

D.“实业兴邦”成为清廷的一种共识

44.对下列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资本家经营不善

C.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D.封建势力的压迫

46.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性质的改变D.民族独立的实现

47.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数量

占比(%)

行业

数量

占比(%)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B.战时需求的刺激

C.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D.官僚资本的膨胀

48.20世纪30年代,民族企业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因爱国运动之激昂……注重产品质量,讲究信誉,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

这一时期,该厂发展的原因有 

①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②政府支持

③列强放松侵略④企业经营有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9.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55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437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157191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50.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A.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D.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卷Ⅱ(非选择题共25分)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1小题14分,52小题11分,共计25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

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

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

(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8分)

(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7分)

 

唐山一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ABAB6—10DBDBD11—15BCDAD16—20BCCBD21—25DCBAD

26—30CBBBD31—35DACCA36—40CBADC41—45DDDBC46—50ABBAA

51、

(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致使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灭亡。

(4分)

(2)积极方面:

增加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推动封建经济发展;(4分)消极方面: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大量垦荒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分)

(3)变化: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

52、

(1)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4分)

(2)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生产规模大。

(4分)不能说明。

(1分)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