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59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docx

河南省平顶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现代化社会价值的思考

戚福康李清华

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一般认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

其实早在1921年,梁漱溟撰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提出了力求儒学在当代重建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

张君劢的《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没有儒家思想的复兴是不可能的,如儒家的道德价值、性善及修身方法可以看作是永恒的真理。

可知,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

但是,在中国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有许多不明之处。

对于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笔者研究发现:

第一,儒学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如和谐论述、道德论述,犹如张君劢所言,这些儒学思想是永恒的、普世的真理;第二、儒学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本身正是现代化需要的,而当代真缺乏的思想自觉;第三,儒学中某些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知,儒学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所以,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

也就是说,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不仅过去存在,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早有学者指出:

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弊端与中国当代社会冷落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关系。

当然,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导致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

因此,今天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切需要,否则,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现代化。

这就是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那么,儒学现代化的路径到底该如何去探求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和谐社会理论,笔者认为儒学和合文化是其理论的主要养分。

其次,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可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亦完全可以运用于现代社会。

毫无疑问,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

离开了儒学谈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就等于营造空中楼阁,绝无可能。

我们相信:

儒学现代化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儒学现代化也同样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1.下列关于儒学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君劢在其文化著作《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儒家思想的复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

B.尽管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引起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但大家都认为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

C.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D.基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但我们在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理解的东西。

B.因为中国当代社会曾冷落了儒家思想,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令真正的中国现代化也就很难实现的问题。

C.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求需要。

D.离开了儒学就无法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因为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思想中蕴含的真理,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其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

B.造成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毁灭打击。

C.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我们要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使其完全地运用于现代社会。

D.因为儒学现代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儒学现代化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得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偃,字仲弘,庐江人,司空尚之中子也。

举秀才,除中军参军,召为太子洗马,不拜。

元嘉十九年,为丹阳丞,除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

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

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

“伏计贼审有残祸①,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今虽庙算②无遗,而士未精习。

边民流散,多未附业。

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③未归,创痍未起。

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

窃谓当今之弊易衄④,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⑤,以齐天道。

”帝不悦,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元凶弑立⑥,以偃为侍中,掌诏诰。

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

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

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于旧臣。

转吏部尚书。

尚之去选⑦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

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相得甚欢。

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

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

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

上表解职,告医不仕。

世祖遇偃既深,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

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

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世。

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

世祖与颜竣诏曰:

“何偃遂成异世,美志长往。

与之周旋,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

往矣如何!

宜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本官如故。

”谥曰靖子。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残祸:

指北魏内部发生混乱。

②庙算:

指战略战术。

③流佣:

指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

④衄:

nǜ,挫败。

⑤含垢藏疾:

形容宽容大度。

⑥元凶弑立:

指太子刘邵杀死宋文帝自立为帝。

⑦选:

指负责举荐官吏之事。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之群臣访:

看望;访问。

B.薄之则势艰薄:

接近;迫近。

C.领太子中庶子领:

兼任。

D.尚之去选未五载去:

离开。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部表明何偃备受宠信的一组是()(3分)

①使偃行义阳国事②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③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④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

⑤上表解职,告医不仕⑥名医上药,随所宜须

A.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偃父子身居要职,地位显赫。

何偃的父亲何尚之担任过司空、尚书令等,何偃本人所任官职礼部尚书也对朝廷人事有一定干预权。

B.何偃勇于进谏,力阻皇帝北伐。

太祖想趁北魏内乱发动战争,何偃认为时机不到,北伐容易引发国内矛盾,应兴利除弊,顺应天道。

C.何偃为官机敏,有赞誉之声。

刘劭杀父继位后,何偃父子同处权力巅峰,虽使人为之战栗,但父子二人皆因巧于处事而赢得赞誉。

D.何偃官位高,引发同僚不满。

何偃和侍中颜竣同在门下省为官,起初二人相处比较融洽,但后来因何偃升职逐渐招致颜竣的不满。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伏计贼审有残祸,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5分)

(2)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竹枝词

[明]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

指巫山十二峰。

②瞿塘:

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③孤舟客:

作者自指。

8.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9.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2),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品尝家

(美)莫里斯

在某一家出售葡萄干布丁的商店里,一到圣诞节期间,就会陈列出许多这类美味的食品,琳琅满目,摆成一排供顾客选购。

你可以挑选最合你口味的品种;甚至还允许顾客把各色布丁都尝完以后,才决定买什么或是否购买。

我常常纳闷,这种对顾客的优待会不会被一些根本无意购买的人所利用。

有一天,我出于好奇,就去问店里的那位女售货员,从她那儿我得知,事情正是如此。

“举个例吧,有这么一位老绅士,”她告诉我,“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来光顾一回,各色各样的布丁他都要尝一点,尽管他从来什么也不买,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

我记得他从去年、甚至前年就开始是这样啦。

噢,他要真的那么想尝,让他来好啦,欢迎品尝。

我还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商店,都可以让他分享一份。

看来他确实需要,我想这些商店也不会在乎这点东西。

她还没说完,这时就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缓步走近柜台,开始兴味浓厚地仔细察看眼前的这一排布丁。

“你瞧,正说到他,那位老先生就到了。

”女售货员轻声对我讲,“现在你只需在一旁观看就行啦。

”她转身对那人说道,“先生,您尝尝这些布丁吗?

您可以用这个匙子。

这位老先生真如小说家笔下的人物,衣冠虽然破旧,却十分整洁,他接过匙子,便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各色各样的布丁来,偶尔也会停下来,从他那件破旧外套的前胸口袋里,掏出一条破烂的大手巾,擦擦他红红的双眼。

“这一种味道很好,”他宣称,当他尝另一种时又说,“这种也不错,只是稍欠松软。

”自始至终都很明显,他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从中挑选一种的。

我确信,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在欺骗商店。

可怜的老头儿!

大概他已经家道破落。

从前他也能够来选购他最喜爱的布丁,然后夹在腋下拿回家去。

打他家境衰败以来,他就只能到商店里来品尝品尝味道了。

圣诞节的各类商店里,生意兴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个老头儿矮小黑色的身影,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显得非常不相称,甚是悲哀可怜。

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大发慈悲——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

我走上前去,对他说道:

“请原谅,先生,我愿意为您买一个品种的布丁。

如蒙赏脸笑纳,我深感欣慰。

他蓦地往后一退,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

“对不起,”他说,其神态之高傲,远非我根据其外表所能想像得出,“我想我与你并不相识。

无疑你是认错人了。

”他于是当机立断,转向售货员,大声说道:

“劳驾把这一个替我包装一下,我要带走的。

”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块布丁。

女售货员惊讶地从架上取下那块布丁,开始把它包成一包。

而他呢,掏了半天掏出一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点了点数,将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放在柜台上。

为了顾全体面,他竟然不得不买了一块最贵的布丁。

这纯然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因为买下这块布丁,就意味着他得在别的很多事情上省吃俭用地克扣自己。

我这时多么希望我能收回刚才那句不得体的话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也像被针扎了一下,我只得自己默默走开,远离这可怜的人。

“请到那边台上付款,”女售货员告诉他。

他却好像没有听懂似的,老是要把钱塞到她手里。

这就是我最后见到和听到有关这位老人的情形。

现在他再也不来那个商店品尝葡萄干布丁了。

(摘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品尝家”这一题目一语双关,既指小说主人公在商店里品尝布丁的举动,又包含着老者品尝人们的白眼,表现揭露世态炎凉的社会主题。

B.女售货员觉得老者永远也不会买店里的布丁,所以当她看到老者要买布丁的表现时感到惊讶,但自始至终女售货员的服务还是很得体的。

C.小说将老者矮小黑色的身影放在圣诞节商店热闹的气氛中,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容易唤起人们对老者境遇的同情,也使下文情节的推进更加自然。

D.老者在品尝布丁时不仅看重布丁的味道,而且很在意布丁的口感,恰好说明他从前就很爱吃布丁,并且总到这家商店选购他最喜爱的布丁。

E.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把“我”设置成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为自己对老者的误解而感到深深的愧疚,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老者的形象。

(6分)

(3)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4)“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大发慈悲——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黄家驹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光辉岁月》,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正是黄家驹创作献给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首对自由的颂歌。

歌中唱道:

“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这既表达了黄家驹对曼德拉的敬仰,也诠释了曼德拉的信仰。

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光辉岁月》的歌词,他听到最后潸然泪下。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于12月5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逝世,享年95岁。

这位南非“斗士”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代价,为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奉献了全部力量,并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敬意,成功推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

1918年7月,曼德拉生于南非东开普省一个村庄里的一个显赫家庭。

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然后进入福特哈尔大学(FortHare),当时这所大学是专门为南非黑人设立的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但他因参加一场抗议活动(与一学生团体选举的争议有关)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逃到约翰内斯堡,在那里学习法律,成为科班律师。

他和他的朋友、同为斗争英雄的奥利弗•坦博创办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

在约翰内斯堡的日子里,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

1944年,他成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1961年非国大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weSizwe)成立后成为该组织的领袖。

一年后,他因“非法越境”和“煽动工人罢工”的罪名被捕,被判监禁五年。

1964年,还在服刑的他与非国大其他活动分子在臭名昭著的“瑞佛尼亚审判”(RivoniaTrial)上被控阴谋颠覆,被判终身监禁,随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铁窗生涯。

在监禁期间,他曾与种族隔离政府官员秘密谈判,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被释放。

在此九天前,南非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

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获胜,他本人也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曼德拉宽广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

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

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1999年6月14日,任满一届的他履行诺言,功成身退,自此过起了漫长的退休生涯。

南非官方曾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曼德拉的政治生命“法定”为67年。

2009年11月11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曼德拉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以表彰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作的贡献,2010年曼德拉92岁诞辰,成为第一个“曼德拉日”,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就此和政治、历史戏剧性交织。

即便反对曼德拉的人也承认,曼德拉有感染力、号召力和顽强的斗志,在漫长的67年政治生命中,他不畏挫折,不受威逼利诱,执着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已存在了漫长的3个世纪,且南非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国家,他的政治目标曾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不同色彩和谐共处的“彩虹国”,仿佛注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

谁又能想到,他和同时代无数黑人、白人、其它有色人种中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顽强奋斗,竟真的能让“彩虹国”从天上降临人间?

正如BEYOND乐队的致敬之曲《光辉岁月》中所唱的那样,这位传奇政治家“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历尽艰难,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问谁又能做到?

(摘编自《网易新闻》)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生为黑人权利奔走呼号,历尽艰辛,他或许有过彷徨,但他从不退缩,终于赢得世人敬仰。

B.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成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人。

C.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当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

D.鉴于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作的贡献,7月18日,从此和政治、历史产生了联系,不再只作为他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而存在。

E.曼德拉是新南非的缔造者、非洲人民的骄傲,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回顾了曼德拉的传奇一生,表达了对曼德拉一生丰功伟业的赞美。

(2)请简要概括曼德拉为追求“光明和自由”所作的努力。

(6分)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用了黄家驹的《光辉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曼德拉的逝世是巨星的陨落,他的“光辉岁月”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采取作壁上观的立场,暗中支持安倍政府向中国挑衅,实施自己的亚洲再平衡战略,获取渔翁之利。

B.莫言在其小说中以独特的主观感觉、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塑造出一种超越经验界限、带有明显个性化“先锋色”彩的神秘世界。

C.作为民间世代相传的延年益寿秘方,“吃燕窝”虽然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但从科学角度来说,却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

D.2013年5月23日上午,在巴基斯坦议会大厦发表演讲的国务院总理表示,中巴都是讲原则、重信义的国家,两国交往披肝沥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河南粮食产量在1100亿斤的高起点上站稳并连年创造新纪录,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保证了全省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B.整改落实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让制度不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真正变成大家实实在在的准则和行动。

C.专家指出,绕月成功后,嫦娥三号的“刹车”时间是否合适、远近距离是否准确、能否在指定区域落下来,都是完成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

D.2013年9月6日早上,创新工场的CEO李开复发微博确认自己患恶性淋巴瘤,对此,医学专家分析其淋巴瘤发病的诱因可能跟长期的电脑辐射有关。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

,。

,。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①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

②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

③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

④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

⑤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

⑥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A.④①③⑤②⑥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⑤④①②⑥D.③①④⑤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6分)

“带着祝福,常回家看看……”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在春晚上一炮走红,唱出了许多家庭的期盼。

12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1.67亿,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严峻的养老形势:

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是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

而就在不久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据透露,《老年法》此次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

此消息一传出,随即在网络、在民间引发了一场亲情回归的讨论。

回还是不回?

当“回家”遭遇“春节”,又被“法律”搅和了进来,这原本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真的能被法律约束吗?

诚然,将孝亲伦理写入法律,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竟然要靠法律这条最后“底线”来保障,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抑或是一种悲哀。

17.下面是《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请从中提取五个关键词语(可以是短语,但每个均不超过四个字)。

(5分)

驱车上路,总能看到一些人的私家车贴着个性车贴。

尽管给私家车贴车贴纯属个人行为,别人无权干涉,但是追新求异玩“过火”,就可能伤害公共文明。

我们发现,有的张狂嚣张,其实是藐视道路交通法规;有的恶意挑逗,容易激化车主情绪,引发交通矛盾;有的噱头过足,会分散其他车主的注意力,增加了事故风险。

车贴一方面是车主的调侃和自嘲,另一方面也显示审美情趣。

相对于欧美悠久的汽车文明,我们的“车轮上的文明”还在襁褓之中。

一个心灵高尚、文明礼貌的驾驶人,显然应该谨守公共文明的边界,不应该用不文明的车贴吸引人们眼球、对他人产生视觉污染。

车流滚滚,谁都希望心情舒畅、顺顺当当,千万别让车贴辱没了文明。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

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D(A.张冠李戴。

“明确提出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的是梁漱溟。

B.以偏概全。

原文为“一般认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

C.偷换概念。

根据原文,“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应该是“儒学”)

2.(3分)B(张冠李戴。

“产生了一些令真正的中国现代化也就很难实现的社会弊端”的主语是“中国”)

3.(3分)D(“未然”变“已然”。

“成为了”有误,原文为“儒学现代化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A(访:

咨询,询问)

5.(3分)B(②这一官职实为被贬任;⑤是说何偃看到颜竣权大,自己托病不再任职。

6.(3分)B(“应兴利除弊”无中生有,原文“含垢藏疾”是说要有包容的气量。

7.(10分)

⑴(5分)

我想到了北魏确实有祸乱,趁机歼灭(北魏)不是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