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02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docx

二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一、经典回顾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彷徨)的情绪。

(2分)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走,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二、前置作业

1.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

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1988年全国卷)

溪涨清风 ① 面,月 ② 繁星满天。

数只船 ③ 浦口,④ 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 C袭 D拂 答( D)

②A落 B圆 C明 D上 答(A)

③A傍 B依 C横 D到 答( C)

④A声 B有 C几 D一 答(D)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风格?

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三、明确目标

1.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板书)

四、考点精析

(一)理解诗歌的关键词语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例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溅”“惊”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3)“蒸”写出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撼”写出洞庭湖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好象要震动那巍峨的岳阳城。

归纳:

动词(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诗眼)(板书)

例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试简要分析。

“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

两字准确描绘了向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归纳:

形容词——突出形象特点,传达作者感情。

(板书)

例5: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表意上有何作用?

“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归纳:

副词——表程度范围,使内容深刻。

(板书)

例6: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一”字的使用为传神之笔。

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归纳:

数词——一字传神,丰富内涵。

(板书)

例7: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前三句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前三句纯用名词,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傍晚时分萧瑟凄凉的画面。

归纳:

名词——典型意象,特定内涵。

(板书)

例8: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归纳:

叠词——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绵密曲折,富有音乐美。

(板书)

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

五、方法指津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X”字历来为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加以描述。

(3)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即时训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行人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一个“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方法指津

对于炼字类鉴赏题,首先要明确“字”的含义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其次要放回原句中描述;最后表述思路:

字义——意境——效果或感情。

语言风格类鉴赏题的表述思路:

风格——具体分析——感情——作用(主旨)

鉴赏示例

炼字型

问答一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

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问答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

在分析“入”“摩”二字的表达效果时,应全面把握诗歌意境,从用字的准确和贴切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问答三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析:

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

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诗眼型

问答四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

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呢?

为什么?

答案:

“寒”。

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问答五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问答六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语言特色型

问答七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

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

“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问答八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

含蓄委婉(或:

深沉蕴藉)。

颔联:

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或尾联:

“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问答九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风格。

答案:

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

(风格)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具体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感情)以黄色的菊花比喻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1.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2)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4: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3)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例5: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

“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

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

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

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

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

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

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

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

(4)揣摩重要诗句的意蕴和作用。

如过渡、画龙点睛等。

2.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下面几种风格:

清新、自然(如山水田园诗),豪放俊逸(如李白)),沉郁顿挫(如杜甫),雄浑豪迈(如边塞诗)含蓄蕴籍(如用典和怀古)平实朴素(如白居易)纤巧绮丽,清健俊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险怪奇特,沉雄浑厚(如曹操),清丽优美(如孟浩然),深沉凝重,瑰丽奇异(如岑参),峭拔瘦劲(如柳宗元、贾岛)丰赡华美(李商隐)浓丽柔婉(如温庭筠)清寒素净(如孟郊)。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例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

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

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

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例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

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

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

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

3.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3: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

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

“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

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

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

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是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答案为: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

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

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

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

“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

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

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

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三、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

装在车马上的铃。

檞(jiě),又读(xiè),树名。

枳:

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

杜陵: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回塘:

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

2.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2)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附:

答案及简析

1.

(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

(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

“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

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3.

(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

(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4.

(1)“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

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