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766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是直接和间区别在于一个是希望(追求结果发生),一个是放任,即使顺其自然不组织也不追求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关于犯罪构成习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三章犯罪构成练习题

作者:

本站整理 来源:

本站 时间:

2006-12-18 【字体:

大中小】双击自动滚屏

一、填空题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1)     或者

(2)    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3)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4)     而没有预见,或者(5)    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6)        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7)    或者(8)     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已满(9)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10)      或者(11)      、强奸、抢劫、(12)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13)     或者(14)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15)       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16)    。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17)     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判断题

(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   )5、《刑法》第344条规定:

"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这里《森林法》的规定就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侵犯的客体。

(   )6、结果犯的犯罪客体是可能客体。

(   )7、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   )8、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9、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   )10、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

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   )11、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   )1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   )1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15、过失犯罪以造成严重后果为前提,否则不构成犯罪。

(   )16、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

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   )17、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   )18、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   )19、聋人、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20、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目前立法一律采取双罚制。

(   )21、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   )2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发生。

(   )23、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疏忽大意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   )24、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   )25、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   )26、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   )27、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   )28、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而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

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是间接故意。

(   )29、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没有任何影响。

(   )30、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判断题答案

1-5:

√×√××

6-10:

×√×√×

11-15:

×√√×√

16-20:

×√×××

21-25:

××√√×

26-30:

√√√××

 

三、单项选择题

1.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

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

A.修正的构成 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 D.加重的构成

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  )。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 

4.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 )。

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

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C.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6.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  )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7.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要要件 B.次要要件 C.必备要件 D.选择要件

8.复杂客体又可分为(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9.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10.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  )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  )

A.故意杀人罪 B.偷税罪 C.遗弃罪 D.过失爆炸罪

12.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要件

1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

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4.不作为是指(  )。

A.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

B.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

C.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

D.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

15.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

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

则某甲的行为(  )。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

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16.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

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

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1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

A.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B.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

1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意识和意志能力

1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20.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1.甲(15岁)先后唆使乙(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l万余元;唆使丙(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丁(15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

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2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2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

A.应当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处罚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4.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还有(  )能力的状况。

A.过度责任 B.减弱责任 C.限制责任 D.耗弱责任

25.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26.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精神障碍人

B.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C.醉酒人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7.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

A.罪过 B.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 D.意外事件

28.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

A.杀人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抢劫罪

2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30.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31.甲某蓄意杀害乙某,某夜将乙某骗至某工地,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棍猛敲乙某的头部,认为乙某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某被巡夜的联防队员所救,则甲某存在的认识错误是(  )。

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

32.司机刘某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去控制,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7小时,刘某的行为是(  )。

A.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 B.交通肇事罪 C.毁坏公私财物罪 D.意外事件

33.某高校食堂的炊事员某乙在做菜时,误把仓库中的一瓶农药当做菜油用来炒菜,致使多人食后中毒,但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伤亡。

某乙的行为( )。

A.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B.属于意外事件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D.不构成犯罪

34.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失犯罪

35.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过失犯罪

36.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

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37.行为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害的,属于(  )。

A.不可抗力 B.意外事件 C.具有罪过 D.应负刑事责任

38.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

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 B.过失 C.故意 D.意外事件

39.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到实施行为的时间之间隔的长短,可将故意分为(  )。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概括故意与具体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D.事中故意与事后故意

40.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精神病人。

司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过失 C.过于自信过失  D.意外事件

 

选择题答案:

1-5:

DAADA

6-10:

DCDAD

11-15:

CBDDC

16-20:

DACCD

21-25:

BCDBD

26-30:

DAABB

31-35:

CDABB

36-40:

AABCD

 

四、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

2、犯罪客体

3、犯罪对象

4、危害行为

5、危害结果

6、不作为

7、犯罪主体

8、特殊主体

9、犯罪故意

10、直接故意

11、间接故意

12、犯罪过失

13、疏忽大意

14、过于自信

15、意外事件

16、不可抗力

17、犯罪目的

18、犯罪动机

 

五、简述题

1.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

3.简述不作为成立的条件。

4.简述我国《刑法》关于危害结果之规定的意义。

5.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6.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

7.简述过于自信过失的成立特征。

8.简述疏忽大意过失的特征。

9.简述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10.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11.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2.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

13.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

 

六、案例分析

1.问:

甲于2019年7月18日带邻居6岁儿童乙去海边游玩,乙初学游泳,跳入海中,愈游愈远,精疲力尽,险情出现,而甲水性极好,完全可以游到海中将乙救回,但他听之任之,导致乙被风浪卷走。

甲是否具备犯罪的客观要件?

 

2.问:

某县幼儿教师邹某,于某日上午10时,带领幼儿4名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周岁半)失足坠入路旁深约75公分的粪池。

邹见状惊慌失措,只向行人大声呼救,但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

最后有一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当幼儿被救上来后,幼儿已经停止呼吸。

对邹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3.问:

张某,男,35岁。

某日晚10时左右,天下着小雨,张驾驶汽车返回车库。

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

在调头准备倒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压死。

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农民,原安排他在车库的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

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和同车的马,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

在本案中,对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4.问:

汽车司机张某驾驶"130"载货汽车违章超速行驶,将一在非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刘某、李某撞倒,致刘某当场死亡、李某重伤,张某立即停车将李某抬到自的车上驶向医院抢救。

途中张突然停车,将伤者李某扔在偏僻地段驾车逃窜,致李某死亡。

司机张某驾车违章肇事撞人的行为和将伤者扔掉致其死亡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相同?

如何处罚?

5、某日,甲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

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

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小树林,自己开车逃去。

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

经法医鉴定:

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问:

被告人甲的是否构成犯罪,几个罪?

请阐明理由。

 

6、E想枪杀F,某日晚趁F返家途中,E隔小河射击。

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E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到F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

试分析E杀人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

 

7、司机J夜晚行车,因疏忽大意将K撞成重伤,J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很快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并处于昏迷中的K拖入路边小树林中,J已想到这样K可能会因出血过多而死亡,但他想也可能醒来呼救而获救,或者恰巧有人从林中小路行走时发现K而将之救护。

可实际上却是K未获救护,而因伤口失血过多而死亡。

试分析司机J对K的死亡的主观心理状态。

 

8、2019年3月,浙江省某县农民李某和同在工厂打工的女青年项某相识并相恋,不久项某就怀孕了。

同年6月,李提出要跟项分手,并要项去医院做流产手术。

项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

去年9月5日中午,李与项发生争吵,争吵中,李还用打火机扔打项。

项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敌敌畏,又走进了李房间。

此时,李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

李走后很长时间,项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

试依据刑法客观方面的理论分析李的行为。

 

9、案情:

李某,男,45岁,农民。

李小,男,15岁,李某之子。

某日,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李小说:

“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

”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

李小见状有些害怕,说“别砸了,真要砸着了就麻烦了。

”李某说“不怕。

远着呢!

”就在这时,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的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

请分析:

(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2)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应当如何认定?

(3)李小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10、2019年8月一下午,张某,魏某二人正在河边洗澡,见不远处桥上两男子(牛某,王某)正纠缠张某的妹妹和另外一女生,同时听到两男子说要同张某的妹妹搞对象等话和女孩的哭叫声。

张魏两人便从河边拣起石头上桥,与牛某王某互相殴斗。

牛某见打不过对方,顺势往桥头跑,正在此时,桥头有四名男子迎面而来。

张某便喊:

“把他截住!

”四名男子听到喊声,站在原地观看。

牛某见状翻身从桥栏上跳入水中,张某赶到桥边,将手中的石头顺势砸向牛某,因牛某不会游泳,在水中挣扎喊救命,张某,魏某及其他围观者无一人进行救助,牛某溺水而死。

试分析该案中:

(1)张某的行为与牛某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3)如果张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如何认定其行为的表现形式?

 

11、贾某,男,生于1985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1998年1月20日,正值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猴亵,某甲进行反抗,并说要告诉老师。

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试分析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12、2019年至2019年间,被告人杨某纠集被告人孙某、芒某、宋某携带脚扣、老虎钳、手电筒、邮政包等作案工具,采取攀登电杆剪线等手段,先后交叉结伙盗割铁路通讯线4次,盗割地方邮政正在使用的通讯线2次,计盗割3.0mm铜线88.5千克;铜包钢线27千克,价值人民币3141元,致使通讯中断6181分钟;还盗割地方邮政尚未使用的通讯铜线3次计66千克,价值人民币2320元。

在本案中,公诉机关、审判机关认为杨某等被告人盗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线路的行为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盗割尚未使用的通讯线路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而辩护人认为,杨某等被告人盗割的都是在电线杆上所架设的通讯线,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其主观方面并无破坏通讯设备的故意,因此,四被告人的行为应只构成盗窃罪,不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

请从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本案,对被告的行为进行定性。

 

13、纪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7000余元。

14周岁生日那天,纪某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

饭后回家途中,纪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