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28.85KB ,
资源ID:735766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57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docx

1、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共20页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

2、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这是直接和间区别在于一个是希望(追求结果发生),一个是放任,即使顺其自然不组织也不追求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关于犯罪构成习题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3、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练习题作者: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 时间:2006-12-18 【 字体:大 中 小 】 双击自动滚屏 一、填空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1)或者(2)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3)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4)而没有

4、预见,或者(5)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6)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7)或者(8)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已满(9)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10)或者(11) 、强奸、抢劫、(12)、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13)或者(14)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15)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16)。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17)的时候犯罪,应

5、当负刑事责任。 二、判断题(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5、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这里森林法的规定就是非法采

6、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侵犯的客体。( )6、结果犯的犯罪客体是可能客体。( )7、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8、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9、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10、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11、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 )1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

7、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14、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15、过失犯罪以造成严重后果为前提,否则不构成犯罪。( )16、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17、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18、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19、聋人、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目前立法一律采取双罚制。( )21、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

8、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2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发生。( )23、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疏忽大意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24、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25、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26、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

9、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27、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28、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而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是间接故意。( )29、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没有任何影响。( )30、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判断题答案1-5:6-10:11-15:16-20:21-25:26-30:三、单项选择题1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

10、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修正的构成 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 D加重的构成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4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

11、)。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C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6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7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主要要件 B次要要件 C必备要件 D选择要件8复杂客体又可分为(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9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

12、系的某一部分 10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玩忽职守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偷税罪 C遗弃罪 D过失爆炸罪12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要件1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14不作为是指( )。A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

13、行为B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C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D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15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则某甲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16.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17刑法中的因

14、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A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B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 1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D意识和意志能力1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D不满14周岁20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A可以负刑事责任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21甲(15

15、岁)先后唆使乙(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l万余元;唆使丙(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丁(15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2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2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4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还有( )能力的状况。A过度责任 B减弱责任 C限制责任 D耗弱责任25精

16、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26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精神障碍人B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C醉酒人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27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A罪过 B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 D意外事件28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A杀人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抢劫罪2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

17、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30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31甲某蓄意杀害乙某,某夜将乙某骗至某工地,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棍猛敲乙某的头部,认为乙某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某被巡夜的联防队员所救,则甲某存在的认识错误是( )。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32司机刘某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去控制,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7小时,刘某的行为是( )。A过失

18、破坏电力设备罪 B交通肇事罪 C毁坏公私财物罪 D意外事件33某高校食堂的炊事员某乙在做菜时,误把仓库中的一瓶农药当做菜油用来炒菜,致使多人食后中毒,但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伤亡。某乙的行为( )。A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B属于意外事件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D不构成犯罪34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失犯罪35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但未遂C是假想犯罪D是过失犯罪36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

19、的。甲的行为(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C是意外事件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37行为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害的,属于( )。A不可抗力 B意外事件 C具有罪过 D应负刑事责任38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A间接故意 B过失 C故意 D意外事件39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到实施行为的时间之间隔的长短,可将故意分为(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B概括故意与具体故意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D事中故意与事后故意40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

20、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精神病人。司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过失 C过于自信过失 D意外事件选择题答案: 1-5:D A A D A6-10:D C D A D11-15:C B D D C16-20:D A C C D21-25:B C D B D26-30:D A A B B31-35:C D A B B36-40:A A B C D四、名词解释1、犯罪构成2、犯罪客体3、犯罪对象4、危害行为5、危害结果6、不作为7、犯罪主体8、特殊主体9、犯罪故意10、直接故意11、间接故意12、犯罪过失13、疏忽大意14、过于自信15、意外事件16、

21、不可抗力17、犯罪目的18、犯罪动机五、简述题1 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2 简述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3 简述不作为成立的条件。4 简述我国刑法关于危害结果之规定的意义。5 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6 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7 简述过于自信过失的成立特征。8 简述疏忽大意过失的特征。9 简述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10 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11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2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13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 六、案例分析1问: 甲于2019年7月18日带邻居6岁儿童乙去海边游玩,乙

22、初学游泳,跳入海中,愈游愈远,精疲力尽,险情出现,而甲水性极好,完全可以游到海中将乙救回,但他听之任之,导致乙被风浪卷走。甲是否具备犯罪的客观要件?2问: 某县幼儿教师邹某,于某日上午10时,带领幼儿4名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周岁半)失足坠入路旁深约75公分的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只向行人大声呼救,但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最后有一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当幼儿被救上来后,幼儿已经停止呼吸。对邹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3问: 张某,男,35岁。某日晚10时左右,天下着小雨,张驾驶汽车返回车库。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在调头准备倒车

23、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压死。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农民,原安排他在车库的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和同车的马,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在本案中,对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4问: 汽车司机张某驾驶130载货汽车违章超速行驶,将一在非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刘某、李某撞倒,致刘某当场死亡、李某重伤,张某立即停车将李某抬到自的车上驶向医院抢救。途中张突然停车,将伤者李某扔在偏僻地段驾车逃窜,致李某死亡。司机张某驾车违章肇事撞人的行为和将伤者扔掉致其死亡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相同?如何处罚? 5、某日,甲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乙

24、突然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小树林,自己开车逃去。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问:被告人甲的是否构成犯罪,几个罪?请阐明理由。6、E想枪杀F,某日晚趁F返家途中,E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E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到F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试分析E杀人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7、司机J夜晚行车,因疏忽大意将K撞成重

25、伤,J为了不让后面的来车很快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并处于昏迷中的K拖入路边小树林中,J已想到这样K可能会因出血过多而死亡,但他想也可能醒来呼救而获救,或者恰巧有人从林中小路行走时发现K而将之救护。可实际上却是K未获救护,而因伤口失血过多而死亡。试分析司机J对K的死亡的主观心理状态。8、2019年3月,浙江省某县农民李某和同在工厂打工的女青年项某相识并相恋,不久项某就怀孕了。同年6月,李提出要跟项分手,并要项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项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去年9月5日中午,李与项发生争吵,争吵中,李还用打火机扔打项。项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敌敌畏,

26、又走进了李房间。此时,李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李走后很长时间,项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试依据刑法客观方面的理论分析李的行为。9、案情:李某,男,45岁,农民。李小,男,15岁,李某之子。某日,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李小说:“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李小见状有些害怕,说“别砸了,真要砸着了就麻烦了。”李某说“不怕。远着呢!”就在这时,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

27、沟边的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请分析:(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应当如何认定?(3)李小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10、2019年8月一下午,张某,魏某二人正在河边洗澡,见不远处桥上两男子(牛某,王某)正纠缠张某的妹妹和另外一女生,同时听到两男子说要同张某的妹妹搞对象等话和女孩的哭叫声。张魏两人便从河边拣起石头上桥,与牛某王某互相殴斗。牛某见打不过对方,顺势往桥头跑,正在此时,桥头有四名男子迎面而来。张某便喊:“把他截住!”四名男子听到喊声,站在原地观看。牛某见状翻身从桥栏上跳入水中,张某赶到桥边,将手中的石头顺势砸向

28、牛某,因牛某不会游泳,在水中挣扎喊救命,张某,魏某及其他围观者无一人进行救助,牛某溺水而死。试分析该案中:(1)张某的行为与牛某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2)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3)如果张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如何认定其行为的表现形式?11、贾某,男,生于1985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1998年1月20日,正值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猴亵,某甲进行反抗,并说要告诉老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颅内出血,当场死亡。试分析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12、2019年至2019年间,被告人杨某纠

29、集被告人孙某、芒某、宋某携带脚扣、老虎钳、手电筒、邮政包等作案工具,采取攀登电杆剪线等手段,先后交叉结伙盗割铁路通讯线4次,盗割地方邮政正在使用的通讯线2次,计盗割3.0mm铜线88.5千克;铜包钢线27千克,价值人民币3141元,致使通讯中断6181分钟;还盗割地方邮政尚未使用的通讯铜线3次计66千克,价值人民币2320元。在本案中,公诉机关、审判机关认为杨某等被告人盗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线路的行为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盗割尚未使用的通讯线路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而辩护人认为,杨某等被告人盗割的都是在电线杆上所架设的通讯线,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其主观方面并无破坏通讯设备的故意,因此,四被告人的行为应只构成盗窃罪,不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请从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本案,对被告的行为进行定性。13、纪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7000余元。14周岁生日那天,纪某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纪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