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591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经常性支出doc.docx

第五章经常性支出doc

第五章经常性支出

第一节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国家,对外巩固国防,从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意思就是说,失去这两个职能和两种支出,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以及由这些费用支持的各种活动,究竟对经济产生了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可由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国防和行政活动是国家必不可少的;行政和国防支出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一)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二)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

(三)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与现状。

(四)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

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因而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附: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25年增长87倍

“我们不少党政机关用钱上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之快,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

”2006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说:

“我们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医疗、教育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都期盼更多的财政资金向他们倾斜和转移,这就需要党政机关带头,遏制行政管理费的不断飚升。

在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一个中学调研时,他走进一栋学生宿舍楼,看到脚下楼板是斜的,木桩也是斜的,走到楼跟前才发现整个楼仅靠后墙的十几根木杠来支撑,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有些乡镇小学,没有寄宿条件,许多七八岁的孩子,每天要来回跑十几里路;有的学校有宿舍,但挤得一塌糊涂,23个学生挤到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睡在一个通铺上;学校没食堂的,学生还得每周两次跑到十几里路外的家中取干粮。

“现在我们国家财政收入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已经突破3万亿元。

拿今天的财政实力讲,我们将有可能逐步解决教育和医疗难题,也有可能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但由于行政管理经费增长缺乏规范和制约,导致许多地方的财政不管怎么增长,都有可能被吃净花光。

任玉岭委员提交两会的《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议》提案。

其中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

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这个比重,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

而且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还在大跨度上升,平均每年增长23%!

政府盖楼,欧洲为何如此寒酸中国财经报2007-03-20

红色的屋顶,陈旧的灰墙,简单得像盒子一样的辅助楼……这就是德国北部城市不伦瑞克的市政厅的外貌。

推开一间间官员的办公室,更让人吃惊,看不到现代化的装潢和陈设,居然还没有空调、饮水机等设备。

一位官员说,他们要喝什么得自己带。

6层高的辅助楼里有一部电梯,是1956年产的,只能乘两人,遇到上下班大家还得跑楼梯。

在一些国人的眼里,这样的市政厅无疑是寒酸的。

近年来,一些地方竞建豪华办公楼之风屡屡引起公众关注。

在全国比较“耀眼”、且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事件也时有所闻。

比如,河南郑州市惠济区,耗费数亿元建造了一个“白宫”式的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办公区域占地149亩,再加上周边园林绿地,占地总面积为530亩,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

城市政府和城市的脸面当然重要,但一个城市政府是否有脸面,看的是行政效率如何,民众满意度怎样,官员是否廉洁,领导是否有较强的公仆意识和法治精神;一个城市是否有脸面,看的是经济是否发展,法治是否健全,社会秩序是否安定,公共设施是否以民为本,等等。

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修了多么气派的办公楼。

正如德国当地市民所说:

“作为城市日常事务的执行机构,我们没有感觉不方便的地方。

更不会因为办公楼的老旧、办公设施的简陋,觉得形象不佳,相反,这值得骄傲。

还应当看到,欧洲的一些政府大楼之所以“寒酸”,与他们完备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分不开。

比如,在德国新建办公大楼,建设部的工作主要是把关建设标准和基建程序:

首先要明确使用部门的功能需求和人员情况,核定所需面积;二是要选址,一般只能在公共财产内;三是要根据选址地区房地产的市场状况,以及政府的财政状况,决定是租还是建,其标准就是要合理和节约。

如果新建大楼超过这个标准,财政局有义务处理问题办公楼,相关的官员还必须引咎辞职。

如此严苛之下,德国许多镇政府、社区办出于经济的考虑,他们宁愿选择租用民房办公。

而在我们国内当下的权力制度、政绩考核体系之下,一些县市领导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群众满不满意、有没有意见,没啥大关系,只要哄得上级满意就行。

所以,有了钱,可以首先花在建设豪华办公楼上,而不是花到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上。

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轻则导致改善百姓生活的资金被挤占甚至浪费,重则可能致使党和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打折扣。

三、国防支出

(一)我国国防政策:

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际现代化下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中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

(二)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三)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国防费的规模,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是偏低的。

附:

2007年我国国防预算增长17.8%达3509.21亿元

我国一贯坚持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国防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防费用有所增加。

根据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6年我国国防支出安排2807.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7%。

根据国务院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07年中央预算草案中的国防费预算为3509.21亿元,约合449.4亿美元。

国防费预算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529.9亿元,增长17.8%。

国防费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7.5%。

2004年国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2005年为7.3%,2006年为7.4%,与前几年相比,所占比重大体持平。

2007年中国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军队人员工资和津贴标准,保证部队官兵及离退休干部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相应提高;二是提高军队公务事业费和伙食费标准,改善部队官兵训练、生活条件;三是适度增加装备建设经费,提高军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说,从绝对值上看,我国国防费换算成美元只有约351亿,只大约相当于世界上国防费最多国家的7%;从军人人均国防费看,我军人均只有1.5万美元左右,还不到世界上国防费最多国家军人的1/20;从占GDP的比例看,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防费占GDP的比重大多维持在2.5%至5%之间,而我国今年国防费开支预算预计占GDP的比重仅为1.4%左右。

新增加的国防经费将重点保障好三方面的需求:

一是保障养兵过日子;二是保证我军信息化建设推进;三是增加新型军事人才建设投入。

第二节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属性

究竟是生产性支出还是非生产性支出需要多方面的考察。

(一)将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作出直接的贡献。

(二)从长远看,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教育支出

(一)根据教育支出特点,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虽然近年来得到大幅的增长,但同世界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仍然存在差距。

(三)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和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的现状,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效率和效益长期低下。

附:

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2004年的7242.60亿元增长16.24%。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5161.08亿元,比上年的4465.86亿元增长15.57%。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比上年的4027.82亿元增长15.84%。

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49.85亿元,比上年的299.45亿元增长16.83%,高于中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5.42%的增长幅度。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5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27.24元,比上年的1129.11元增长17.55%。

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204.88元,比上年的1013.80元增长18.85%。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33.41%)。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498.25元,比上年的1246.07元增长20.24%。

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14.64元,比上年的1073.68元增长22.44%。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3.99%)。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59.24元,比上年的1758.63元增长11.41%。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34.12%)。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80.54元,比上年的1842.58元增长7.49%。

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2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比上年的5552.50元下降3.18%。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70%)。

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5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66.52元,比上年的116.51元增长42.92%。

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42.25元,比上年的95.13元增长49.53%。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448.10%)。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2.88元,比上年的164.55元增长41.53%。

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92.75元,比上年的125.52元增长53.56%。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261.10%)。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63.54元,比上年的290.31元增长25.22%。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127.64%)。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36.66元,比上年的267.70元增长25.76%。

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38.06%)。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37.57元,比上年的2298.41元下降2.65%。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3.83%)。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个百分点。

从全国情况看,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据统计,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口径尚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政府安排教育经费的总量。

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上年有所增加,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所下降,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006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万人,毕业生26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0万人,在校生1739万人,毕业生377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1万人,在校生1809万人,毕业生476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515万人,毕业生727万人。

全国初中招生1930万人,在校生5958万人,毕业生2072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729万人,在校生10712万人,毕业生1928万人。

特殊教育招生5万人,在校生36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2264万人。

附:

中国高校负债达4000亿元靠多招学生收学费还贷(2007年03月09日)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很有可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

”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坦言他对高校发展前景深为忧虑。

高校贷款“黑洞”。

同样为高校巨额贷款担忧的还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两人都有过在高校工作的经历,他们不约而同地提交了解决高校巨额贷款的提案。

我国今年起控制高校扩招,不少高校因扩招欠巨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

“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邵鸿说,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

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投资规模50亿元、广州某大学城总投资120亿元,江苏等地一些大学城投资最少也在40亿元到50亿元。

截至2005年8月,四川省各银行向高校发放各项贷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校均负债近4亿元。

邵鸿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也是该校新校区建设的总指挥。

据他所知,南昌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负债均在20亿元以上。

赤字运作的高校并没像原来预料的那样顺利——凭借扩招来偿还贷款,而出现巨额贷款无法偿还局面。

极度扩张之后,高校贷款后遗症随后出现,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无法短期还贷,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随着国家调高银行利率,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

经费紧张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许多学校学生开不了实验课,没钱实习,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

朱永新算了一笔账,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不可能有结余;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

邵鸿介绍说,南昌大学负债20亿元,每年利息就要1.1亿元,全校收入不到3亿元,每年仅够付息,采取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办法维持债务。

当地政府为了让学校还贷,出台政策,允许学校对在新校区上课的学生加收50%的学费。

学校把2.5万名本科生都转移到新校区,然而高学费同时带来一个另一个后果,学生负担过重,交不起学费,学校每年有3000多万元学费无法收回。

朱永新认为,凭借高校自身的力量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银行在向高校贷出款项之日起,这些贷款就注定会成为不良债权。

谁的责任?

高校贷款始于1999年。

当时,高校因大幅度扩招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无处放贷,信贷资金库存面临巨大的窘境。

而此前,高校办学长期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靠贷款筹资办学的方式高校并不认可。

1995年~1999年间,在教育部所属的34所高校中,整体负债额不高,平均不到1900万元。

朱永新委员认为,高校贷款是地方政府默许、鼓励,甚至强迫高校的结果。

朱永新说,为鼓励高校贷款,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实不能到位的项目,要视情况,调减资金”。

为了得到补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只好向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

据调查,凡是教育国债资金安排的项目,其总投资中要求当地政府及高校配套资金必须达到2/3以上,但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未予配套,高校的配套资金主要靠贷款融资。

例如,宁夏大学利用教育国债11965万元投资建设的项目中,地方主管部门仅配套700万元,而学校自筹的2368万元配套资金则大部分依靠向商业银行贷款解决。

扩招之初,许多大学校长对贷款办学比较谨慎。

此时,一些地方政府向高校承诺将在未来协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具体的补助方式有政府全额还本付息,高校还本、政府还息以及高校还本、政府部分贴息几种。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持同样的观点。

朱永新在3月6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说,高校为政府承担了责任,扩招后,全国高校共投入5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其他都是高校通过贷款和收费解决的。

在3月7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认为高校债务是政府造成这一说法并不全面。

他说,高校贷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高校贷款从客观上有扩招的原因,中央政府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但地方政府没有资金支持,致使高校运转出现困难,高校只好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缓解压力。

有专家认为,高校把债务都推给政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高校贷款有中央政府责任,但实际上也是高校、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共谋利益的结果。

“扩招—贷款—再扩招”恶性循环。

在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三方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高校欲借扩招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办学规模,许多高校凭借着新房子、老教师和人数众多的学生顺利地升格为大学,盲目增加了学科门类,出现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怪现象”。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高,不少地区的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

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万人大学”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绩。

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银行则是找到了一批没有大风险的大客户,放心地为高校贷款。

扩招伊始,教育部提出,“要大扩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数翻一番。

”1999年高校在校生413万人,2001年达到719万人,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

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

高校、地方政府、银行三方在各自的利益驱使下,扩招像脱缰野马。

2003年教育部招生计划为335万人,而实际招生382万人,多招47万,此后持续几年均多招数十万人。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20亿元,2004年达到1047亿元。

扩招以来,每年递增超过100亿元。

如此加大力度的扩招,中央政府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

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

三、科学技术支出

(一)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

所以,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

(三)我国科学研究投入虽有较快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比某些科技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附:

2005年科技经费支出2450亿元占GDP1.34%

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4%。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科技经费投入中,各类企业支出1673.8亿元,所占比重为68.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分别支出513.1亿元和242.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9%和9.9%.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与GDP的比例作为反映投入强度的相对数指标,可以集中反映社会资源用于自主研发的配置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研究开发投入目标,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与当年GDP之比应达到2%.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有六大行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1.6%,医药制造业达到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到1.4%,通用设备制造业达到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1.2%.从地域上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辽宁,7个省市共支出1587.2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64.8%.其中,北京去年经费支出为382.1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四、医疗卫生支出

(一)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二)我国卫生费用总规模以及政府投入规模都是偏低的。

从投入结构来看也不尽合理。

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最低一档。

(P121)

(三)一场沸沸扬扬的SARS,足以引起全国上下对我国公共卫生的深刻反思,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附: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

2006年11月23日高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一文中指出,“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43亿元增加到7590亿元。

其中,居民个人负担的比重,由21%增加到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