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1.docx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五上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第一课时:
歌曲《清晨》聆听:
《晨景》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清晨》
2、能够区别重唱和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并能够为歌曲《清晨》设计演唱形式。
3、聆听音乐作品《晨景》,能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绘。
教学设想:
在学习演唱《清晨》二部合唱曲时,运用不同的音乐形象,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充分挖掘音乐的内涵,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情境性特征。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两声部合唱曲《清晨》
教学难点:
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
教学准备:
CAI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激趣
师:
同学们,你们看:
(CAI:
晨景)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霭,圆圆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发出淡淡的,暖暖的光,而点点星光正随着东方曙光的越来越亮而自天际间逐渐淡去。
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候到了!
听,闹钟响了,同学们,该起床啦!
!
早上起床,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请你随着音乐模仿出来告诉老师好吗?
1、CAI:
《早晨的歌》,全班律动)
二、欣赏《晨景》
1、欣赏《晨景》
2、老师简介乐曲。
三、教唱歌曲《清晨》
1、感受歌曲
(1)师:
瞧,很多同学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呢,嘴里啊,还哼着小曲,听听,他们哼的是什么?
(2)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
(3)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呢?
每段的情绪分别怎样?
(4)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
四、参与表现
①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清晨》全曲。
师:
我们学了这么多种演唱形式,你还能为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吗?
你觉得,怎样唱,才会让这首歌唱得更美呢?
分小组讨论一下,等下再请你们组的同学一起配合完成表演,好吗?
②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演唱方式来演唱这首歌。
③学生分组表演。
④学生间相互评价,评出唱得最好的一组。
五、总结
师:
清晨是美丽的,我们的歌声更加美丽!
今天,同学们把《清晨》这首歌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出来,而且唱得非常动听,愉快的结束了我们这堂音乐课!
谢谢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相会在下一次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歌曲《晚风》聆听:
《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1、用口风琴资助学习歌曲旋律,用柔和声音演唱歌曲,并认知6/8拍的特点、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聆听与表演等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3、能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的美;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的聆听音乐感受古筝的韵味、技巧对作品的结构的分析。
感受、体验6/8拍特点
教法、学法:
1、在感受节拍特点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介绍6/8拍有关知识
2、在歌曲合唱的学习上采用了学生利用口风琴自主学习歌曲旋律、分声部、分乐句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演唱等方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
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
闭眼睛欣赏
老师:
请看大屏幕,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与这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
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师:
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四、细听鉴赏
五、学习歌曲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农家乐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
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
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
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
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
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
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4.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5.配上伴奏。
第二课时: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欣赏介绍彝族风情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中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二:
课题引入讲解歌名
1.解题:
“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三、“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
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四、总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
“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
第三课时:
欣赏课《丰收锣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
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
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总结:
学生要指导创作过程是最重要的。
体会创作中的乐趣。
第三课 足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几首革命音乐的欣赏,教育学生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2、鼓励学生到课外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一、聆听《红梅赞》ィǖ谝豢问保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
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
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
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星歌》(第一课时)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
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三、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课时)
1.上节课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
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
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
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
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四、编创与活动ィǖ诙课时)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
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三课时
表演《雨花石》
课时目标:
1、能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雨花石》
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重难点:
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聆听歌曲范唱,放慢速度旋律试唱
3.装饰音学习
4.演唱歌曲(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表演歌曲(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四课时
表演《我怎样长大》
课时目标:
1、能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学会用和谐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合唱
教学重难点:
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2.听歌曲范唱挥拍子,然后挥拍唱歌曲旋律声部(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
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
3.竖笛F调练吹歌曲二声部,然后分组交替用笛子为旋律声部伴奏,熟练二声部后先唱唱二声部然后试着合唱(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3. 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内容:
一、聆听《天黑黑》、《可爱的家》、《回家》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
三、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家的理解,难点是对歌曲的改编。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课时目标:
一、欣赏3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体验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的各自特点,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二、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黑黑》(第一课时)
1.引入: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
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答案:
诙谐)
6.小结:
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聆听《可爱的家》(第一课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然后让学生哼唱(这样既可让学生熟悉内容,又可让学生熟悉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
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你能听出来是什么吗?
4.复听乐曲。
设问:
主题重复了几遍?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用竖笛F调吹奏《可爱的家》
6.小结:
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三、聆听《回家》(第二课时)
1.初听乐曲。
设问:
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顺带简单介绍西洋管乐器组成)
2.复听乐曲。
设问:
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
家是可爱的。
四、竖笛长音吹奏练习(第二课时)
1.1=C音阶练习
2.1=C三度音程练习:
3.乐曲练习:
(1)《剪羊毛》。
(2)《别处哪儿有》。
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二、通过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教学过程: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范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用钢琴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处理(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歌曲伴奏学习及实践。
5、小结:
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并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关注到声音的和谐与轻柔。
二、通过学唱《牧场上的家》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三、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教师范唱。
引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的歌曲,他们是是怎么赞美的呢?
(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要求学生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学唱曲调。
(1)先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2)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
注意弱拍节奏。
(3)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
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3.演唱及处理歌曲(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
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
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
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变拍子的掌握。
2.二声部的合唱训练。
教学安排: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通过聆听,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教学过程:
一. 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的剧情,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一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用投影片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感受歌曲情感。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
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聆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完整演唱歌曲。
(随伴奏带,师带生演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7.小结:
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 聆听《思乡曲》
1.师简介
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
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的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
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的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聆听乐曲
设问: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 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
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讨论以上问题,不清楚可再听范唱。
2.把歌曲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
5.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6.师生讨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7.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中去表现
8.小结: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萧洒,让人流连忘返。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能够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二声部合唱;
二、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
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 歌曲有内容是什么?
(2) 由几个声部组成?
(3) 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4.听一遍曲调范奏,生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两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
8.弱起小节不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词的重音布局去阐述。
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曲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的“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变换。
分组讨论,展示。
师给予评价和激励。
第 三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二、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
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用多种形式学习歌曲。
(1) 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辩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 二声部分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
(3) 最后二句的曲调学习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手段学唱。
(4) 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对方”唱,在此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 在歌曲唱得较有情感,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
(6) 各组展示。
3.小结:
纯朴、天真、可爱的故乡情。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感受草原民歌的风格,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丁铃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听唱法,引导学生参与听、唱、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享受不同的音乐给来带来的喜悦。
将音乐教育与民族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指导二声部的演唱。
教具:
琴、课件、碰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问好
听音乐进教室,课前唱歌复习
二、寓教于乐
1)先听老师唱一次。
2)跟着琴声轻轻唱一唱。
3)有困难吗?
我们再来一次试试。
4)我相信你们能不断唱好的,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唱一唱。
5)第一条我们有惊无险的通过了,下面我们要来学习第二条了。
(方法同上)
3、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唱好。
(出示合唱部分曲谱)
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试着来一次。
纠错,之后再来一次。
4、加入歌词
5、牧童看到我们精彩的表现,他们也特别的高兴,想跟我们交朋友呢,瞧,他们为我们带来一首欢快的歌曲。
听《叮铃铃》请同学们站立,跟着老师的步伐,随音乐把身子动起来。
6、师:
你们觉得这首歌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7、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整的学习这首歌吧
三、创造表现
1、提示用飘白云的感觉去歌唱。
歌唱的姿势、位置。
2、这里我们刚才都练习了,我们来把这部分唱的更加清晰些。
3、完整的歌唱,起立摆动身子,并且用上碰铃。
4、请个别同学来试试碰铃和歌唱。
四、完美结课
牧童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欢快的歌曲走出课堂。
教后反思: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实验发现:
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
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