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459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docx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复习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国际贸易常用的基本概念

了解:

◇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等概念的及其互相区别。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国际贸易地理、对外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差额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二、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专门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关境(结关)为统计进出口标准。

总贸易和专门贸易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前者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后者说明一国作为生产和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具有的意义。

我国当前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

三、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等于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个国家的广义的对外贸易总额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之和;狭义的仅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的进口额和出口额之和。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里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

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做“贸易差额”。

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叫做“贸易平衡”;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就是以有形的货物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

服务贸易是以无形的服务作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它主要包括运输、装卸、保险、金融、邮政、通讯、国际旅游、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转让等等。

六、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之间直接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叫做直接贸易,对生产国来讲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讲是直接进口。

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之间不是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而间接进行的贸易叫做间接贸易,对商品生产国来讲是间接出口,对商品消费国来讲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来进是转口贸易。

七、复出口与复进口

复出口又称再出口,是指国外商品输入后,未经加工,又输往国外。

复进口又称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重新运回国内。

八、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

商品从甲国经过乙国向丙国运送,对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过境贸易是商品运输过程的第三地,过境国除了对过境商品征收很低的过境税或印花税以外,与商品交易双方并无发生任何关系。

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中交易双方的第三者(国),商品从生产国转移到消费国的整个交易过程中,转口贸易因起到转手的作用,它参于交易的整个过程,并且通过一买一卖,赚取贸易利润。

九、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各大类或各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各种货物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用比重表示。

十、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十一、对外贸易条件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 

1.对外贸易条件

对外贸易条件表示一国每进口一单位商品需用多少单位出口商品进行交换(或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的比率。

2.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具体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反映的。

 

第二节、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了解:

◇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当代世界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即各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

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扩大和继续。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时就形成国际分工。

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因素有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自然条件因素。

 

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8世纪中叶)

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分工形式主要是宗主国和殖民地。

(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3)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国际分工领域。

(4)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3.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分为三种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6、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5.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的基础和必要性;反过来,没有交换,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的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5)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6)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二、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劳务交换,并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

1.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3)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4)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

(5)价值规律作用加强,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

 

2.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1)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

(2)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

(3)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4)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逐步发展。

(5)世界市场的投机日益加剧

(6)世界市场上存在着复杂性和风险性。

 

3.当代世界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1)世界市场在动荡中不断扩大。

(2)世界市场在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

(3)世界市场有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

(4)世界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很强的垄断性并存。

(5)世界市场上的替代性与相关性并存。

三、国际贸易

1.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1)国际价值的定义

国际价值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价值,它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在世界经济现有的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价值由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或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国际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国际价格的定义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它是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亦即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

(3)影响国际价格的因素

1、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2、国际供求关系及其变动。

3、世界市场上的竞争。

4、世界市场的垄断力量。

5、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6、国际通用货币币值的变动。

7、商品品质及包装。

8、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9、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

10、非经济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和投机等。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为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价格、购买力、要素)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价格、购买力、要素)数量之间的比率。

在基期确定后,如比较期的比率大于1,则该时期的贸易条件与基期相比有利;反之,如比较期的比率小于1,则比较期的贸易条件不利,故贸易条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贸易条件能反映出该国的价格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变化趋势。

2.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根据竞争状况的分类

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可根据商品交易中的竞争状况划分: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状况一般不会对“封闭市场”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扩大社会积累,为经济的升级奠定基础。

(4)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商品,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5)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6)带动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4.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

(2)商业风险。

(3)运输风险。

(4)价格风险。

(5)外汇风险。

(6)政治风险。

5.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相互交换的作为劳动活动服务的特殊使用价值。

就如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也由出口和进口构成。

服务的出口主要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相对于服务出口,一国消费者购买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就是服务的进口,各国服务交易之和便构成了国际服务贸易。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它既包括有形的劳务的输出输入,也包括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1)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列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1、过境交付:

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

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

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4、自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