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44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docx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九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

考点集训(十九)第四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对应学生用书p451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 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①。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①《后汉书·儒林传》:

“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冬之夜的一场火灾,先写黑云密布,渲染氛围;再写火灾之大,烈焰冲天,犹如万丈朝霞,令人惊骇。

B.颔联紧承首联,气韵贯通。

一写判断,远处有火灾发生,地点不明;二写祈愿,希望立即降雨止风,不使大火蔓延。

C.颈联诗人视通千里,由眼前之景想象五岭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情状,火灾频发,使人们或破产或逃难,十室九空。

D.尾联一个“怜”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食不果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火灾频发”错。

[答案]C

(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将黑云和红霞进行对比,突出火势之猛。

②用典,表现作者祈愿降雨止风,不使火势蔓延的焦急心态。

③叠用数量词,生动形象地突显人们因天灾人祸大量逃亡的悲惨景象。

④比喻,以红霞为喻,突出火势之大;将漂泊流离的百姓比作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

⑤虚实结合,作者由眼前的火灾想到广阔的五岭、更多的百姓,揭示更深广的社会内涵,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乡子

陆 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

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

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自己年轻时就到京城,举杯对饮的都是名流雅士。

表现青春年少时的胸襟抱负。

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对岁月易逝、世事无常等无尽的慨叹。

C.故地重游,不待人嘲,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D.圆月之下,一叶扁舟,一曲笛声,一蓑烟雨,意境宁静淡远,表现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解析]“厌倦官场”于文无据。

[答案]D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或虚实结合)。

如早年的青春年少和而今的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和而今的孤独重游;早年的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和而今的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②直抒胸臆。

如“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不待人嘲我自羞”等都是直接抒发愁情。

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如以客路萧萧、扁舟、月笛、烟蓑等营造氛围,以景衬情。

④正话反说。

“月笛烟蓑万事休”表面上是消沉语,写自己万事不管,貌似壮心已去,其实是抒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恨与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沁园春

灵山齐庵①赋,时筑偃湖②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①齐庵:

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②偃湖:

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即描写灵山群峰的宏伟气象,连续使用“叠嶂”“万马”“众山”等多个意象,先声夺人,气势不凡。

B.上阕末尾写“吾庐”周围既有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有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C.词人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韵味无穷。

D.“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急切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解析]“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

上阕末尾三句描绘了在词人的房舍中,月夜的所见所闻,是顺着前文所写之松,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

[答案]B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他是如何描绘灵山风景“雄”“雅”的特点的?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阕重点写雄,主要运用比喻、视听结合(多角度绘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如写灵山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如以“西驰”“回旋”“欲东”等动词描摹静止的峰壑;既描写了群山等静景,又描绘了“惊湍”“跳珠”等动景,画面壮阔,气势雄伟。

②下阕重点写雅,主要运用用典的手法。

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等典故写出灵山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又以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来总括灵山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

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

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

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①东武:

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

杭州。

②河塘:

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

③堕泪羊公:

《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杳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不用诉离觞。

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伤感,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答案]D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三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景抒情。

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②用典。

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寒节日寄乡友

齐 己①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①齐己:

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显出乡友之情的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解析]“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答案]B

(2)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

②想象、对比。

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B.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C.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D.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解析]“意象绚丽丰富”错,应是语言毫无雕饰,用平常语写出不平常的意境。

[答案]D

(2)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

“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

(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

现在的情景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7.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

(1)~

(2)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

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

③漉:

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④近局:

近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C.“日入”两句说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解析]“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不当,这两句写的内容看似寒酸,实则表达的却是诗人的闲适和自得。

[答案]C

(2)这首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直抒胸臆。

“怅恨”二字从表面看,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②用典抒情。

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③借景抒情。

“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④借事抒情。

“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写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①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屈大均:

广东番禺人,参加反清斗争,力图恢复大明。

他为躲避清兵迫害,滞留南京,在此期间,游览了摄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树林静极,落叶之声惊动宿鸟,并衬托出诗人心绪的不平静。

B.诗人用精练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宿鸟、风雨、山月、松林、潭水,用语准确,简洁凝练。

C.“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进一步形象地描写摄山秋的极不宁静。

写一夜风雨不曾停止,自然不知山月的存在了。

D.“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点明全诗主旨,“远征”一词写作者要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之事。

[解析]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是“疑风雨”自然不是真的刮风下雨,应该是秋夕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怀疑是刮风下雨,竟然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了。

[答案]C

(2)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通过对秋夜山林叶落鸟惊的“无静”和第二天潭水空明、松林积翠的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突出作者在特殊形势下异乡思归的孤寂和反清复明的焦灼(或“坚定”)。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关 山 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①。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②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①辽阳城:

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

②鼙:

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

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解析]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D

(2)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

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

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

②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

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②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

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

也曾在此地盘桓。

②人歌人哭:

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

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③范蠡:

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

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

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

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解析]“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错,景是明丽健爽的,心境是惆怅低回的。

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出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

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感慨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

[答案]C

(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

“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联:

[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

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或:

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第三联:

[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

(以丽景写哀情)或:

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