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136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docx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会有实效(案例分析)

实验学校魏小花推荐

一、现状描述:

    ◆ 案例1《不好好学习就扫大街》

   某老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一册中的《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出示一道辨析题:

妈妈说:

“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

”这句话对还是不对?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不对!

”“为什么不对?

”课堂上只举起稀稀拉拉几只手,老师请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他站起来,侃侃而谈,痛斥这样的言论不正确,大谈劳动光荣。

   课后轮到该生做值日,他劳动不认真,同学批评他,他振振有词地说:

“我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扫地!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事后,老师找他谈心,最后,他诚恳地说:

“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骗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只有扫地,说不定还要下岗。

老师问:

“那你为什么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学生诧异地看着老师,回答道:

“怎么可能?

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

为什么我们辛勤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人格?

为什么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体现?

   当前,品德教学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三种倾向:

   一是“理想化”,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被“感染”。

   二是“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学校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三是“抽象化”。

品德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导致出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实效性难以体现。

   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处理生活问题,在正视各种冲突与选择的过程中,构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这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道德教育的成功起始于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实效性教学策略

  

(一)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普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幅大标语:

“要爱你的妈妈”。

当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

对于8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祖国吗?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已习惯于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并以此准绳来检验学校德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家长、社会和老师来决定。

只要浏览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关于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大多数都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所提出的要求,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

三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我们教师描画。

由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孩子们从各种途径能够积累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今年实施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

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成长,重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其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其课程内容都是从儿童的现实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全书都是用孩子喜欢的色彩鲜艳的卡通画、真实生活的照片、形象生动的孩子简笔画和简洁易懂的文字来呈现和引导。

学生感到亲切,乐于走进。

这就需要教师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儿童”,并根据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整合、活化选择教材所提供的素材。

    ◆案例2:

《走进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超市、商店、专业市场相继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们已经能够独立购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积累了一些购物的经验,也有过教训,于是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学习初步的选购商品的知识,如:

认识商品名称、出产厂家、识别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认识质量合格证书。

    2、在模拟环境中初步培养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

    其中的教学难点定位于选购商品时,质量和价格首先考虑谁?

   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模拟超市,通过观察录像,看看到市场购物的方法——模拟市场购物——反馈评价——课外实践。

在购物指导中,学生通过在模拟超市中购物的体验,最终得出结论:

    师:

别的小组都选购到合适的商品,你们小组为什么今天没有选购到规定的商品——牛奶?

没有完成任务?

  生1:

因为没有好牛奶。

  师:

那不是有好几家店都在卖牛奶吗?

  生2:

可是他们有的是过期的,有的是三无产品。

  师:

你怎么知道是过期和三无产品?

  生1:

左边那家店牛奶,封口上的产品有效日期是昨天的;另一家店的牛奶上没有生产厂家。

  师:

可是他们的价格很便宜,还买一送一。

(教师举起买一袋牛奶送一支铅笔的实物。

  生3:

万一吃坏了肚子,就要上医院,付的钱可比一支铅笔多多了。

我还是首先要选择质量好的,然后才选择价格便宜的。

我妈说:

“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便宜没好货。

  生4:

老板太可恶,竟然给过期食品进行伪装,骗我们去买,幸亏大家都睁大了眼睛,没有上当。

我们要向市场管理员举报他。

  生1:

不行,他们有时狼狈为奸,要打12345市长热线。

  师:

同学们,虽然你们今天没有买到规定选购的商品,但是你们的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于侵害消费者的行为敢于斗争,不过还有一个更合适的电话可以打,消费者投诉电话:

96315

  生3:

那个老板肯定要破产了,大家都知道他为了自己赚钱,伤害他人,谁还会去他的店里买东西啊!

    在一片欢笑声中,全体学生都认可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纷纷鼓起掌来。

    因此,道德价值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不能抽象化和被剥离,更不能贴标准答案的标签。

如果这样教化道德,是白费力气。

本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其根本原因是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价值陈述与行为。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最好的适合于生活经验和和社会经验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

   在实施本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教材预设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解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若干小目标,只有切口小一点,才会效果好一点。

例如《走进市场》一课中关于购物的知识很多:

辨别什么是“三无”产品、认识各种计量工具、识别**、价格制定的方法。

这些知识点都要在两节课中落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最后把目标定位在辨别“三无”产品,其他知识点,让学生只作一些了解。

   2、根据目标,合理使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素材,教师在上时,常常觉得内容太多,完不成,有的干脆完全抛弃文本所提供的素材,到课外搜集。

其实,文本提供给我们的素材,也是来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

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要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比如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自身体验;也可以模拟生活情景,在这种“准生活”中模拟学习,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案例3:

《家人关怀我成长》

   我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

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有手表、戏服、小鞋子、奖状等等。

上课那天早上,我先对全班47名学生所带来的物品做了一个统计:

物品名称      小时候穿过的衣物      玩过的玩具      奖状、照片等纪念品      其他      没带

数据      20      6      7      8      6

   上课了,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

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背心,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浓浓的亲情回荡在心中;一块爸爸在8岁生日会上送的手表,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穿上戏服,唱一段越剧,从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体会到家人为培养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心血;一名没有准备东西的学生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讲诉了自己生病住院期间,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时,我扮演成一名记者,举着话筒现场对学生进行采访:

“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实施本策略时要注意:

1、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资源,求真实,不求完美。

《品德与社会》的公开课,感觉形式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作铺垫,课堂上,学生抑扬顿挫地演讲,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感觉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似乎是在进行一场表演,作一场“秀”,这样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很低的,甚至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道德教育”。

让真实回到我们的教学中,也许孩子的语言很朴实,也不流利,也许他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不完美,但是他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已经悄然拨动他的心弦。

2、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把学生零散的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三)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说真话。

    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一点“我要学生怎么做”,多一点“我能帮助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搪塞一番。

   我们同时又发现,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学习者更易张扬个性,更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和羞涩心理,虽然自己的意见独树一帜,但不会遭受来自大多数人的白眼和异议,也不会觉得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件难堪的事,可以直率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网络环境中采用匿名等方式使得学习者降低了正常的社会限制,对自己的抑制减少,可以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

   我们能否创设一个类似于网络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学生与教师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相互倾听、相互包容,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中,“把儿童放进教材之中,借助‘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进行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

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认识与教材的观点、认识在不断融合。

学生在这种融合中进行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个新的意义世界既不是教材所呈现世界的翻版,又不是原本自己的主观世界,而是教材和他自己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意义世界”。

  ◆案例4  《你是我的榜样》

   9月15日,全校一年一度的大队干部竞选结束了,在班里表现突出的小A在大队干部竞选中失利了,而小A的好朋友小B却当上了劳动部长。

几天来,小A情绪不好,很少理睬小B,小B布置工作时小A还故意找茬,两个人都很不开心。

《你是我的榜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嫉妒的危害,懂得欣赏和尊重别人的道理。

如何让俩人在课堂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开心结呢?

课前,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块带有颜色的小磁铁。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表示心情的脸谱,分别代表四种心情,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健康小测验,要求只有一个,诚实地选择: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题:

我和好朋友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老师经常表扬他,每次表扬他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什么?

第二题,我和好朋友一起参加比赛,结果好朋友得了第一名,我却什么名次也没有,我的心情是什么?

投票开始了,除了投票的孩子,其他人闭上眼睛,老师也面对学生,不去看投票孩子的选择。

全班47个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序地拿着自己的小磁铁,到心情脸谱下面投上自己的一票,谁也不知道别人的选择,两题结果如下:

心情脸谱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次票数      15      3          14      15

第二次票数      4      0          13      30

    只有我关注着小A,从她的眼神里,我分明读到他诚实的选择,并期盼着教师的答案。

我说:

“孩子们,请记住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我们那种不友好的表情都是不利于健康的,这种心理疾病的名字叫嫉妒。

接下来我们学习新课——《你是我的榜样》。

    随着课文深入的学习,小A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着,当我讲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讲到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讲到嫉妒的危害,讲到学会欣赏别人是进步的动力,小A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在沉思。

    下课了,我把刚才的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选择,结果是:

心情脸谱      高兴      无所谓      生气      伤心

第一题        47        0          0      0

第二题        40        0          0      7

   下课铃声响了,小A走到小B身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

嘿,玩去!

我站在教室的一角会心地笑了。

(四)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多元价值的取向。

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还是存在着一些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标准,是反映人类共同的理想道德境界,是应当通过学校教育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宗旨已经不仅仅限于让他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更要培养他们选择并确立自己价值的能力。

《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要将新时代的价值观溶入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

过去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灌输给他道德知识,让他去按照这样的道德价值去追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道德价值观,学生缺少对道德价值的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对选择的后果也很少进行思考。

因而,对老师所讲的道德价值与现实社会冲突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否定教师灌输的道德价值。

   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过“价值辨析”的理论,它是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入,激活儿童的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以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呈现真实的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拓宽活动思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

◆案例5:

《生活中的你我他》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

我对本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社会职业分工及特点后,让学生对10种职业用小磁铁进行投票,选择你最不喜欢的职业,投票结果如下:

   职业名称      清洁工      农民      司机      医生

  得票数          32          13        1      1

   然后请学生谈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职业,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理由概括为:

又脏又累,太辛苦;工资少;文化程度低,社会不尊重。

孩子们没有生活在真空状态,应该说从孩子的投票中充分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真实的,我心中暗暗为孩子们诚实的回答喝彩,如果我强硬地批评孩子们思想认识不正确,强塞给他们一个道德价值,也许不等出课堂,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就已经被粉碎了。

   我给四人小组一个合作研究的任务,研究的主题为:

既然这个职业大家都不愿意做,我们就取消这个职业,大家都不要做,行不行?

这下,教室里开了锅,经过研究,大家得出结论:

绝对不行,因为他们的劳动是人类生活下去必须的,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也活不下去。

这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现代清洁工和农民的形象,告诉他们,随着社会进步,这些职业工作的环境质量会不断进步,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将来也会成为人们喜爱的职业。

   这时,我又给学生一组选择题,对以上的职业,你现在会采取什么态度:

  态度   开始喜欢这个职业,长大愿意做。

  

不喜欢这个职业,但是我会尊重他们,我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不喜欢这个职业,我不会尊重他们、不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人数      2      45      0

  小组继续合作研究:

选择清洁工或农民,怎样做才是尊重和珍惜他们劳动的行为?

各小组经过研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不少内容。

见下表:

  职业名称      清洁工      农民

  行为表现      

  1、 不能挖苦、嘲笑他们。

  2、 不随地乱抛垃圾。

  3、 扔垃圾时要小心,不要撒在外面。

  4、 看见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来。

  5、 不往楼下扔杂物。

  6、 看见有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要主动制止。

  7、 上厕所后主动冲厕所。

  8、 男孩子小便要对准便池。

……    

1、 不能挖苦、嘲笑他们。

2、 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

3、 不挑食。

4、 每天把饭菜吃完。

5、 端饭菜时要小心,不要打翻。

6、 每天的水果要吃完。

7、 吃饭不掉饭粒。

8、 餐馆里,吃不完的菜要打包。

……

  我布置学生把大家讨论出来的行为表现,作为下个阶段的考评内容。

   1、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道德的传授者,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努力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压制学生,而是允许学生构建其个体的道德价值观,不要求其一次达成,允许其在今后的道德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开放、宽松的环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地对话、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得以同频共生。

例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学生在感受家人关爱的同时,反问我:

“老师,你也有家人关爱你的故事吗?

你也有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物品吗?

”于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敞开自我,接纳对方,相互倾听,相互包容,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共同创建出新的意义世界。

  

   2、从“教会顺从”走向“教会选择”,并权衡选择的后果。

教育要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老师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来判断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坦诚地承认每个人的想法总是有他的道理,创造出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发自孩子内心的真话,说明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是相通的,是平等的。

学校德育应该采取“澄清”姿态,让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价值观教育中遵循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的原则,在师生互动情境中相互澄清。

只有在具有开放环境的民主公正团体中,才有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这种充满多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诱惑的能力。

雨果说过: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却是为人常规。

”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该首先立足于培养一个正当的常人,因为只有在“道德底线”达到要求以后,才能有向“圣人”接近的真正基础。

(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亚里斯多德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

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

正如杜威所言:

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

活动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行为规范评比、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将小课堂引入大社会。

   例如,学习《走进市场》,将课堂教学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真正走进市场,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购物,学生在活动回来后,写了日记,谈了自己的感想。

  ◆案例6《在超市里上课》

……

  我先按照老师的要求,对巧克力的价格、出产厂家、食品有效期等项目进行市场调查,我发现:

超市里的巧克力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没有发现巧克力中有“三无”产品,巧克力也比较新鲜,现在离有效期的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可以放心购买。

我还发现:

几乎每种巧克力都分市场价和会员价,会员价比市场价便宜,原来作为会员还有很多优惠呢!

   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