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94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docx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全新精选

第六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

第一节 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一、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锦涛在与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代便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1、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

2、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3、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得民族政策,建设和谐社会,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5、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转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二.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

党和国家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实际情况和中心工作,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不同方针和具体措施。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制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同时,又根据各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迫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随着各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和民族自治区的建立,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各类人才需求增大,党和国家又提出除培养政治干部外,还须加速培养少数民族的科学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培养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的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上来,于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也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调整为:

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尤其是在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许多法律条文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配备作出了规定,如第二十二条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采取特殊的措施,优待、鼓励各种专业人员参加自治地方的各项建设工作。

”目前,我们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我国的民族干部工作正在为贯彻党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而努力,特别是正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路线、标准、措施

路线:

培养民族干部的工作是党和国家整个干部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干部政策和选拔任用干部的路线,这就是毛泽东概括的“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就是要求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不但政治素质高,同时业务素质还要强。

毛泽东曾指出:

我们的干部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在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我党历来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反对任人唯亲。

什么叫“贤”,就是指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人。

所以“任人唯贤”就是选拔任用“德才兼备”有能力的干部,不是与自己有裙带关系而没有能力的干部。

毛泽东说:

“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在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中,必须坚决执行党对干部的这一统一要求,不能因是少数民族干部放宽“德才兼备”的要求,防止和反对违背党和国家干部政策的各种错误倾向。

当然,在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一般落后于汉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偏低,在任用民族干部时基这种实际,在文化水平方面有所放宽也是必要的。

对少数民族干部要实事求是,以关心,爱护为立足点,帮助其健康成长。

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干部的德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之一精神,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要求是努力实现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

1993年制定的《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意见》中提出,新时期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领导干部和各类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少数民族干部的茁壮成长,从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良好德内外部环境。

措施:

党的民族干部政策,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也各有不同。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点:

(1)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大量培养和任用民族干部。

(2)创办民族学院,使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正规化。

(3)在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的同时,开始注重大量培养专业技术干部。

(4)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民族地区发展党员和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

除对新时期的民族干部工作提出新的更加具体的指导方针外,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

1.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

 2.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

三.民族人才资源开发

1.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

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到当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国人才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是关键。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地区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2.人才开发的措施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规划

 全面提高人才整体素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培养造就“三支队伍”

3.用好各类人才

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根据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广阔天地;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

旧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历史起点很低;解放后民族地区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和较发达地区相比,当代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一、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成就)

建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建设事业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民族经济总量有了巨大增加。

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25.37倍,其中农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9倍,工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136倍。

在民族地区经济中,无论是产品的品种还是产品的产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有些产品的产量成百倍千倍地增长。

2、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建国前,广大民族地区仍然处在传统农业时代。

经过几十年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62.3%,可见,民族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

第三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产业产值的顺序为:

二>一>三。

这种产值顺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已经处在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阶段。

3、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有优良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

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1991年,除西藏墨脱县尚不通公路外,民族自治地方的其他县均已经通公路,到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公路通车里程已叨叨354414公里,是1952年的12倍。

民族地区的铁路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集二铁路、包兰铁路、集通铁路、兰新铁路等先后建成通车。

中南和西南地区,湘桂线、黔桂线在解放初通车。

贵昆、川黔、湘黔、南昆等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为开发中南、西南民族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到1997年,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33万公里。

2005年10月15日,随着历时半个世纪风雨历程的世界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将在拉萨铺设下最后一根钢轨,实现线下工程的全线大贯通。

2007年青藏铁路将进行全线试运行。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长1142公里。

二.存在的巨大差距

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巨大发展,但和先进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较轻。

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6125621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8%,民族自治地方人口为16407.9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6%。

但是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1%。

2、东西部差距有所扩大。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到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工农业总产值5127.28元,全国人均为11471元,民族自治地方人均水平与全国人均水平相差6343.72元,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44.7%。

三.加快发展的意义

1、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由于历史的和少数民族本身社会制度等原因,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各民族在享用各项平等权利的方面,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平等。

要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民族事实上的落后性,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加速少数民族经济建设。

只有加速民族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实现事实上的平等,使各少数民族都能跻身先进民族的行列,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

2、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我国各民族人们共同的事业,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也是为了完善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生产力的布局更加合理,改变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以促进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全面地发展。

3、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民族地区物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养民族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事业,通过兴办企业、开发资源,组织建设项目,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民族地区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增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4、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使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所处的战略位置,他们对国家的感情和对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准,群众生活标准,对内对外都有重要的影响。

只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丰富了,才能增强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成为祖国边防的铜墙铁壁。

第三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一、民族工作的主题

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1、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需要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需要有国家的大力帮助。

当前,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仍比较落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现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也相当落后,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要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各项差距,一时难以办到。

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植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

2、组织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政策

“对口支援”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新政策,组织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向支援。

主要采取合资经营、联合生产、联合开发、补偿贸易等方法,把支援地区的技术和被支援地区的资源结合起来,把支援企业和接收支援企业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

这些对少数民族地区引进资金和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提高商品竞争能力,开拓商品市场,增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3、建处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建设方针。

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地特定的政策措施。

民族地区要实行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副则副,充分利用传统的生产经验和资源条件,实行多种经营、立体开发,多渠道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

4、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

民族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民族经济由于自然经济成分较重,在经济改革中实行对内外开放就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会消除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关系,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

5、兼顾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的原则。

在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会遇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地区利益的问题,要做到兼顾两者利益。

从国家角度讲,国家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把广大民族地区发展起来。

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和建设其他项目时,要树立促进和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

从民族地区来讲,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违背甚至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只有二者兼顾,民族经济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发展,民族地区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保证民族经济的开速发展。

6、实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照顾和长期减免税收的政策。

在生产经营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一步放宽政策,给农牧民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国家在当地兴办各项事业,要适当让利于民,在地方财政、民族贸易等方面实行优惠照顾政策。

这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视察西部时明确指出: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了进一步论述。

他指出: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强调: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大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2000年1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几年来西部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截止2005年,中央在西部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总计1.61亿元;西部地区新开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1万亿元。

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三、目前注意的问题

1、经济效益:

 

(1)、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西部开发全局。

要从战略高度着眼,注重科学布局。

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一批,开工一批。

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工程质量,重大工程要干一项,成一项。

继续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加强各类节水设施建设。

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科学调配、水源涵养地保护。

因地制宜地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

有效防治水污染,促进污水资源化,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监测。

以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

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

继续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发挥综合效益。

逐步完善以干线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相协调的航空网络。

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内河通航条件。

加强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发挥西部地区作为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作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低排污煤炭生产基地。

大力开发水电,合理配置火电,建立合理的西电东送电价机制,对水电的实际税赋进行合理调整,支持西部地区水电发展。

加强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农村普及电信和邮政服务。

继续实施“西新”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城市交通、供电、通信、给排水、环保、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工程管理,建立重大项目的后评估制度。

  

(2)、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

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毛绒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支持一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成通县油路,推进县际公路建设,逐步建设县乡公路。

在国家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小型公共工程建设。

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等增收渠道。

继续减轻农民税费负担。

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国防或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重点支持,进行集中连片开发。

继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

要密切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

促进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发展优势产业和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提高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加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的资金投入。

严格整顿矿业秩序,对重要矿产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序推进矿业市场改革和开放,逐步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因地制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保护环境为前提,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被淘汰的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

合理调整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有优势资源、有市场,优先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