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则模拟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590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则模拟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导则模拟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导则模拟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导则模拟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导则模拟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则模拟试题2.docx

《导则模拟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则模拟试题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则模拟试题2.docx

导则模拟试题2

模拟试题

(二)

环评工程师考试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试卷由两个题型组成,一是单项选择题,90道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二是不定项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

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是(B)。

A.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B.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C.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

D.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解析:

此处内容是今年教材新修订的内容,此题考的是大家对于教材新修订的环境保护部标准的掌握。

其他三个导则均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下列关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污染物排放标准都是分类别的,分别对应于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处在高功能区的污染源执行严格的排放限制,反之,则相反

B.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以区域为限制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不一定一一对应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一一对应

解析:

A选项中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再根据污染源所在地区环境功能不同而不同。

B的说法参照A的解析。

D的说法正好的C相反。

3.关于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A.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B.执行上,国家环境标准优先于地方环境标准

C.执行上,地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D.执行上,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解析:

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时,(A)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A.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

B.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预测和评价

C.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D.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解析:

详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

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做好水平衡的原则是根据(A)。

A.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B.集中处理、一水多用

C.早期介入

D.节约用水

解析:

详见“工程分析的内容”,“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

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

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应从(D)角度进行比选。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合理性C.经济效益D.环境保护

解析:

详见“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

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中,如果GB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则c0i可取(D)。

A.年平均浓度限值B.日平均浓度限值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二倍值

D.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解析: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4kmB.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C.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6kmD.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7km

解析:

详见“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

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D)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A.等于B.大于C.小于D.等于或超过

解析:

此题是对于简单地形及复杂地形的掌握。

1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A)个。

A.6B.8C.10D.12

1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C)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A.5年B.10年C.20年D.30年

解析:

详见“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1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

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D)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1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应遵循(B)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A.先基本站,次基准站,后一般站

B.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

C.先一般站,次基本站,后基准站

D.先基准站,次一般站,后基本站

解析:

详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观测资料的时次:

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

1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C)m。

A.30B.40C.50D.100E.150

解析: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

15.某项目主要排放SO2、NO2、CO、CO2、TSP、PM10等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监测因子至少应包括(A)。

A.SO2、NO2、CO、TSP、PM10B.SO2、NO2、CO2、TSP、PM10

C.SO2、NO2、TSP、PM10D.SO2、CO、CO2、TSP、PM10

解析: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上述几个因子中,CO2不属于常规污染物。

1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选项中,不是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的是(E)。

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

以上全五项是一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而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的a、b、c、d项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1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污水的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

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

解析:

污水中只污染物类型数≥3或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复杂。

18.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其环境现状调查区内河流的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般情况下其水质现状调查的时期应包括(D)。

A.枯水期B.枯水期、丰水期C.枯水期、平水期D.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

解析:

水域

一级

二级

三级

河流

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条件允许,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一般情况下,可只在枯水期调查

另“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

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1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以下属于海湾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内容的是(A)

A.潮位及水深变化B.水温分层C.感潮河段的范围D.糙率及泥沙含量

E.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

解析:

A是海湾内容;B是湖泊内容;C是河口内容;DE是河流调查内容。

2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20m3/s,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60m,水深4.2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B)水样。

A.6个B.3个C.4个D.2个

解析:

首先由流量可知是中河,然后由河宽60m>50m,应在断面上设三条取样垂线,再由水深确定点位,因水深为1m<4.2m<5m,则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

因此综合考虑应该是取三个水样。

2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水质现状评价主要采用(B)。

A.定性分析

B.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

C.定量分析

D.数学表达式,并辅之以文字分析与描述

解析:

详见“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原则”,“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

”。

2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各个时段。

评价等级为三级时应预测(C)的环境影响。

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B.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D.水体自净能力最大时段

解析:

详见“环境影响时段”,“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

①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域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

②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2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公式

中的Cp是指(A)。

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

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解析:

式中:

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p-建设项目的废水排放量m3/s;

c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

Qh-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2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的最大弯曲系数(D),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A.>1.3B.<1.6C.<1.3D.≤1.3

解析:

此题在书中原话为“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

2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当评价等级为(C)且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预测。

A.一级B.二级C.三级D.二级以下

26.预测无风时大湖的非持久性污染物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推荐的数学模式是(C)。

A.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B.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C.湖泊推流衰减模式

D.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

解析:

此题考的是对于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掌握。

要注意每个模式的适用条件。

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可知是C为正确答案,此处详见教材87页。

2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时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为(C)。

A.I类B.Ⅱ类C.Ⅲ类D.Ⅳ类

解析:

详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建设项目分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1)I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Ⅱ类:

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

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

2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采用(D)。

A.叠图法B.指数法C.网络法D.矩阵法

2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对于给出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图件的比例尺要求是(B)。

A.大于或等于1/5000B.大于或等于1/10000C.大于或等于1/50000D.大干或等于1/100000

解析:

详见“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一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10000)及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50000)、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

3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对于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特别关注(B)。

A.水文地质单元的完整性B.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C.水文地质复杂程度D.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解析:

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3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B)。

A.昼间等效声级(Ld)B.最大A声级(Lmax)C.夜间等效声级(Ln)D.等效连续A声级(Leq)

3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中型新建项目,其附近有一疗养区院,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A)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一级或二级评价

解析:

疗养区院属于0类声环境功能区,应按一级评价工作进行。

详见103页。

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

按一级评价工作。

3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D)。

A.计算到上LEPN为80dB的区域

B.计算到LWECPN为80dB的区域

C.计算到上LEPN为70dB的区域

D.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

解析:

详见“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

a)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

b)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km~12km、侧向各1km~2km的范围为评价范围;c)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

3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是(A)评价的基本要求。

A.一级B.二级C.一级和二级D.三级

3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规定的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法的确定依据是(B)。

A.评价范围B.评价等级C.评价标准D.评价目的

解析: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现场测量法。

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确定需采用的具体方法。

3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对于三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C)个飞机噪声测点。

A.1~4B.9~14C.12~18D.3~9

3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B)取得,并给出相应的条件。

A.类比分析B.类比测量C.系统分析D.引用已有的数据

3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A)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可视为点声源。

A.远远大于B.远远小于C.等D.远远小于等于

3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已知L1=85dB,L2=85dB,则合成声压级L1+2是(C)dB。

A.86B.87C.88D.90

解析:

此题是一个噪声级的相加的问题。

用公式法计算。

结果为88dB。

40.某拟建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工程占地仅为0.8km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A)。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地属特殊生态敏感区。

属特殊生态敏感区的项目,不管工程占地多大,评价等级都为一级。

4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工程全过程,以(B)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A.勘察期和施工期

B.施工期和运营期

C.运营期和退役期

D.勘察期和运营期

4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B)评级的生态现状调查,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和二级

解析:

详见“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现状调查的要求”,“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

43.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之一是:

对拟议的开发区(D)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A.主要

B.某个

C.重点

D.每个

解析:

详见“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共四个方面:

(1)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识别。

(2)计算环境容量与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环保方案论证: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如污染物集中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置的合理性等);生态建设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补偿、绿化等);水土保持方案等。

(4)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44.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是指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A)的协调性。

A.环境保护规划

B.土地利用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

D.国土规划

解析:

详见“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之“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45.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选择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影响(B)作为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指标。

A.最小的一组因素

B.最大的一组因素

C.中间的一组因素

D.最小和最大的一组因素

解析:

详见158页。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46.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C)。

A.最佳排放总量

B.最小排放总量

C.允许排放总量

D.排放总量

解析:

详见“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

烟尘、粉尘、SO2。

(2)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3)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4)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5)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

4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C)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A.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解析:

详见“导则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相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48.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下列(B)原则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A.早期介入

B.可比性

C.科学、客观、公正

D.公众参与

E.可操作性

解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包括六条,分别是:

(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2)早期介入原则;(3)整体性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

49.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时,须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D)的评价指标。

A.客观的

B.非量化

C.量化

D.量化和非量化

解析:

详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

50.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D)的原则。

A.经济—技术合理搭配

B.防治结合

C.最小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

D.预防为主

解析:

详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

51.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如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域位于环境敏感地区,则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C)。

A.三级

B.二级

C.一级

D.一级或二级

解析:

详见工作等级的划分。

位于敏感地区均为一级;非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