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828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为了配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个教材的学习,我们组织了这次的授课。

希望通过我提纲挈领的讲授,得到一个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二、有效课堂教学的修己及人,三、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

专题一教学理念篇

我先从第一方面进行讲解。

什么是有效的课题教学呢?

对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加以阐述,他就是指能否以一个较低的教学投入获得一个较高的教学产出,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教学目的,我们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在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有效教学的公式,我们用一个大写字母E代表教学效能,教学效能是以下几个变量的函数,我们用W代表学习成绩,用U代表课堂上传输的教学信息量,用C代表教学成本,用S代表学生学习的负担量,用T代表学习时间,假如我们能够以一个较低的教学成本,较少的学习负担量,较少的学习时间获得一个较高的学习成绩,传输一个较低的教学信息量,我们就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衡量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一个评价标准,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看看学生是否有明显的成长和进步,换句话说,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多少。

北大的教授孙东方曾经讲过一个中科院白春敏院士的一个笑话,说是白春敏院士在北大的一个老师过八十大寿,同学们前去祝贺,在酒桌上,白春敏院士对他的老师说:

“老师当年您教量子力学实在是太糟糕了,同学们没有一个能听明白,为了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大家不得不到处去查资料,泡图书馆,结果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出来三十几个院士。

”大家可以考虑一下,白春敏院士的这位老师实施的是否是有效教学呢?

有位学者曾经把教师教学的情景分为四种境界,一种是最好的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就是自己明白,学生也听的明白,一种呢是最次的,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自己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清楚,还有两种是中间状态,一种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自己明白,学生却听不明白,一种呢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自己讲不明白,学生们却学得明白,我想,白春敏教授那位老师就可以归为此类,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到底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符合有效教学的标准,还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好呢?

美国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人梦,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

应当说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情景,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优劣的话,我们说第二种更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我们倡导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

一,让教学更有价值,什么是有价值呢?

就是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二,让教学更有效果,是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你的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而不是教书匠式的灌输与复制,

要想达到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在以下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他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什么是鱼呢,鱼就是固有的现成的知识与技能,渔指的则是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欲则是指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则是指,给人几条鱼,不如教人钓鱼的方法,但是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钓鱼的方法没有吃鱼的欲望,那也是于事无补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会钓鱼的方法,但是他对吃鱼却有旺盛的欲望,我想他会想尽各种方法去得到鱼,甚至学会钓鱼的方法,在这里我想补充一句,千万不要为了多给孩子几条死鱼而损伤了他一辈子对于吃鱼的欲望,目前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们,很多情况下都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这与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造成的学业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超限行为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知识总量和知识的更新率淘汰率,比较低,因此定位于固有的现成的鱼的传授,是一个比较适当的方法,在工业社会比较典型的方式是班级授课制,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呢,就是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个黑板,教一大群学生,类似于工业社会的流水线,就是一种批量复制,模式化制造的一种过程,定位于固有的现成知识的鱼的传授建立在行为主要教学观之上,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依托的,下面我们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曾说过一段震聋发馈的宣言:

“给我一打体形健全的婴儿,让我用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他们之中的任意一个,都能被培训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当然还有乞丐和小偷,不论他们的才能、爱好、能力、秉性如何,也不管他们祖先是什么种族。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行为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个性特征,所以说他所实施的一种灌输式的复制式的模式化教育。

行为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学生的记忆、模仿、反复的训练,题海战术,他实际上是建立在神经条件反射学说之上的,下面请看桑代克设计的一个实验装置叫“迷箱”。

通过这个迷箱可以看出授人以鱼的那种教学方式发生作用的原理,迷箱的装置如上图所示,迷箱里边有一个踏板,踏板通过绳子和笼门连在一起,只要按压下踏板,箱门就可以打开。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把鱼肉放在笼子外边。

饿猫想吃鱼,于是在箱子里边乱跑、乱咬。

后来误打误撞,爪子按压到了踏板,箱门被打开了,猫从迷箱里冲出来。

实验者不让一猫吃到鱼,再次把猫放进箱子里,饿猫仍然在里边乱跑、乱咬,偶尔一次按压到踏板,再从箱子里边逃脱出来。

实验者再一次把它关进迷箱。

随着实验重复次数的增加,猫乱跑、乱咬等无效动作逐渐减少,打开笼门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最后,把饿猫一放进笼子里,它就学会了立刻按压踏板条件反射,打开箱门,从箱子里逃脱出来获得食物无条件反射。

通过一次又一次练习,神经反射建立了,猫学会了按压踏板打开箱门的技能。

我们可以发挥想象,踩压踏板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外面的鱼肉可以当做老师和家长的笑脸,红艳艳的对勾,和一系列的可以引起激烈作用的外部效果,那么通过这个反反复复的训练和记忆,我们就可以使学生建立一种神经条件反射,学会了某种知识和技能,这种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虽然可以在非常短暂时间内,学会某种固有的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定式,什么是定式呢,定式是指一种重复操作引起的对外部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式所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不用思考就能做得事情,比如我们在早上的洗漱可以在半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我们在吃饭,喝水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不用在去关注如何去喝水,如何去吃饭。

那么消极的一面则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一个是路径依赖,一个是功能附着,路径依赖指的是这种事情只能按照这一种方式去做,功能附着则是指某个物体只能用于某种功能。

因此限制了创造力,约束了想象力。

在工业社会,知识总量偏低,定位于传授固有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是能够应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淘汰更新加快,因此经过一次的学校教育不能获得应对一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不得不去教会人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定位于传授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教学,是建立在认知主义教学观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介绍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把人类的学习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接受学习维度和发现学习维度,在接受学习维度所代表的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一种被动的成长和接受,发现学习维度主体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是机械学习维度和有意义的学习维度,机械学习维度强调的是学生的记忆模仿,反复的训练,有意义的学习则指的是致力于构建新知识和旧知识普遍的一种联系,那么两个维度可以把人类的学习分成四个象限,在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这个象限就是我们行为教学观所存在的维度,强调的是被动的承载。

在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个象限则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所存在的区域,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呢?

他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他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强调人类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的体验经历基础之上,下面我们介绍一个建构主义的著名的童话:

“鱼就是鱼”。

童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里

呼吸而无法实现。

小科蚪是鱼的好朋友。

小科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

几周后青蛙回到了池塘,向鱼讲述了它所看到的情景和陆地上的各种东西,有鸟、牛和人。

鱼根据青蛙对各种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图画,只不过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鱼人),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鱼牛),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鸟)。

童话中的鱼是重新组装自已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这个童话就显示人类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之上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如下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资源利用的多元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我们以前,经常讲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实际上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之下,信息的来源是多维的,不在是由老师,由课堂的这种单一的由上至下的传输渠道,而是强调的是对各种学习渠道的广泛的多渠道的一种利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欲,他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呢,和外驱力是一种相对于的概念,我们都知道有关外驱力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界定,一种是稍微高尚一点的,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当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种比较高尚的内驱力,另一种就显得比较低俗,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就是因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挣钱,那么这种驱动力就是一种外驱力,那么什么是内在的驱动呢,内驱力实际上是对学习的兴趣。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什么是欲呢,是内在的驱动,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机,内驱和外驱是相对的概念。

在这儿咱们介绍一点生理学常识,我们学习的时候实际上是脑部神经元在做信息传输的过程,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就好像两个小岛,这两个小岛之间没有直接相连,他需要一种物质来传输信号,那么这个传输的物质,我们称为神经传输递质,多巴胺就是这样一种神经传输递质,每个人大脑当中都存在这种物质,有的时候我们反映灵敏,语言表达灵敏,思维敏捷,但有的时候状态就没有那么好,大脑处于一片空白之中,他背后有着一个非常深刻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外表的现象和多巴胺的分泌有直接关系,当我们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传输递质多了,也就是说多巴胺分泌的多了,我们的信号传输就多,信号传输也就很迅速,那么什么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呢?

在这里咱们在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无羟色胺,这是人类的一种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呢是人类快乐的源泉,我们一直在倡导快乐教学,实际和无羟色胺的分泌是有关的,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是指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孔子也有类似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其中也是这个道理,但我们感到非常快乐,有成就感的时候,我们脑部的多巴胺和无羟色胺的分泌都是提升的时候,因此我们的学习效率,信息加工的频度都会得到提升,下面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说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四种指标,第一种指标是情绪状态,就是看课堂情绪是不是轻松快乐的,第二个是交往指标,他是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一种思维交互状态,第三种是思维状态,就是学生是否在跟着教师的指导在思考,第四个目标达成状态。

目标达成状态比较重要,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讲故事,讲笑话,同样也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和思维状态,但是目标达成无从谈起,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都需要情绪状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理学心理学基础。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定位于固有的知识的讲授,你就让学生不断的记忆,训练和模仿就可以了,那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你就教给他方法,路径,让他亲身去体验,不断去实践就可以了,但是欲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约哈里沟通之窗,我们可以把老师知道的学生知道的,老师不知道的学生不知道的分成两个维度,这样就构成四个区域,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把精力放在C区域,就是老师知道而学生不知道的这个区域,对于A区和B区是我们长期所忽视的,但是定位于学生内驱力培养的这种教学目的,A区和B区甚至是D区能够发挥一个非常有效的作用,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个图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勒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笼子里做的。

苛勒把香蕉悬挂在笼子的顶部,笼子里边放了三只空箱子,然后把黑猩猩放进笼子,猩猩看到笼子顶部的香蕉,最初的反应是伸手去够,但够不着,左顾右盼时,突然间发现了三个箱子和香蕉之间的关系,于是把三个箱子叠放在一起,站到箱子顶部,够到了香蕉。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大猩猩的近景,第一个图片是大猩猩在努力思考箱子和香蕉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是大猩猩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顿悟,那么通过这个图片我们发现,大猩猩经历了一种成功体验,他脑子里的多巴胺是急速分泌的,多巴胺会产生奖赏机制,会促使他下一步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这样一段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那么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知道,有效的课堂就是我们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这种探究,发现,思索的舞台,对于欲的传授,定位于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相对于行为主义,认知和建构主义教学观而言,他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比如说行为主义教学观他仅仅把人,把学生当成动物或机器,从而忽视了人本身的这样一个特征,认知主义教学观他强调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认知主义教学观虽然强调了人的智力加工,是一种高级思维的过程,但是他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割裂开来,人们把他称为仅仅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仅是大脑参与学习。

教学应该针对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类的行为认知、情绪割裂开来训练,强调人的整体价值,强调发展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一种倡导,而这正是人本主义教学观致力发展要达到的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的更好呢,一,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他们学的更好,二,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的最好,三,当学生遭遇到理智挑战是他们学的最好,四,当学生能自由参与与探索时,他们学的最好,五,当学生被信任,能做重要事情是学的最好,六,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当什么什么时他们学的最好,我们教师应发挥想象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情境,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定位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体现为如下的几个变化,一,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第三,自主学习中的观察引导与咨询者,第四,协作学习的探究者与交流者第五,信息搜集的指导者,第六,思维的激发者,第七,反思与评估的引导者,第八,情感的支持者。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有效课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来看一个阅读材料,发表于97年南方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旅美学者把他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从一开始不理解美国的教学方式到赞扬美国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历程: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而雅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

”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我一句美国英语:

“自由!

”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

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进步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

“作业。

这叫作业吗?

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的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

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的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

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

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实际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小学生肯定没有研究生研究的透彻,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

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

儿子很真诚的问我:

“饺子是文化吗?

”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

“你说什么是文化?

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

“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问儿子这批语什么意思,儿子说:

“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

”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连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

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我能心平气静的寻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的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的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

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地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

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

“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老师笑着说: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亲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

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

他曾对我说:

“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恐慌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的笔直的学生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和权威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专题二修己及人篇

搞好师生关系,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倍增剂,下面啊,我们讲述的内容是,有效课堂教学之修己及人篇。

所谓修己及人,将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阐述:

一,如何对待我们的学生,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首先我们讲述第一个内容,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学生,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一个美国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忠告(幻灯)

大家可能把他看作是讽刺美国某位政界要人的政治笑话,但是,事实上美国的老师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学生的。

他们很少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咱们不妨举个例子,有一个中国的代表团,到美国去参观一个美国小学的教学,他们提出来一个条件,是,让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和他们进行一些座谈,美国的一个班主任就感到非常的为难,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到底选那个去当代表?

去参加这个座谈呢?

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美国的老师对他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曾经提出来一个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类的智能分成以下七个层面:

1,数理逻辑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中国学校的老师评价学生优劣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第二个层面是,语言智能,第三个层面是,空间智能,第四个是音乐智能,第五个是身体运动智能,第六个是人际关系智能,第七个是自我认识智能。

所谓空间智能,就是他的方位感非常好,假如说,一个从事向导工作,或者是交通警察等这类似的工作,他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方位感,那么他的空间智能必须要非常的发达;

所谓运动智能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解释,一个是大运动的智能,比如说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