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238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一、项目名称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

东营市城市管理局

三、项目承办单位

东营市城市管理局

四、项目建设地点

北起东营河,南至广利河,全长6200米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单位名称:

东营市新纪元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

工咨丙11820060055

3、资格等级:

丙级

4、发证机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一、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

2、国家发改委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项目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文件

5、东营市城市管理局2011-2015年发展规划

6、东营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有关技术基础资料

二、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2、精心设计,保证质量,切合实际,经济合理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节约用地,节省投资

三、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的要求,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3、工程技术方案

4、环境保护和节能

5、施工进度安排

6、组织管理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第三节建设单位概况

2009年12月30日,根据《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东营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发〔2009〕25号),设立东营市城市管理局(挂东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责和原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行政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城市管理局,不再保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新成立的东营市城市管理局主要承担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运行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四方面职能。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东一路水系开挖疏浚工程和节制闸涵洞建设工程项目由东营市城市管理局负责承建,该项目共分五个工程段:

1、河道开挖工程,2、北一路跨东一路水系桥工程,3、黄河路跨东一路水系桥工程,4、八支排入广利河控制闸工程,5、八支排入东营河控制闸工程。

项目总投资492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2560万元、前期费用2232万元(包括征地拆迁费2000万元)、工程预备费128万元。

资金筹措渠道为:

财政拨款。

项目建设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兴建水系建设工程,既有利于改善我市居民用水状况,又有利于建设健康向上,平安融洽的和谐社会。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东营市现有用水状况,这对于加强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推动东营市经济建设的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是东营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可行的。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指标

备注

河道开挖工程

1

开挖土方量

462682.68立方

2

回填土方量

98080.62立方

北一路跨东一路水系桥工程

2孔10米跨径、简支桥梁

黄河路跨东一路水系桥工程

2孔10米跨径、简支桥梁

八支排入广利河控制闸工程

八支排入东营河控制闸工程

资金筹措

4920万元

1

财政拨款

4920万元

2

自筹及贷款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提出背景

一、东营市概况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053平方公里。

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座落在境内。

经过26年的发展,东营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77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7元。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东营加快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和条件:

  一、自然资源丰富。

同时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

第一,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6.7亩;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些土地成方连片,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

第二,淡水资源。

目前,全市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52亿立方米。

黄河作为东营主要的淡水客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各类平原水库658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8.3亿立方米。

长江水也将成为我市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确定分配我市年用水量2亿立方米。

淡水供给完全能够保障和支撑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

第三,石油天然气资源。

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

同时,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储备中转。

第四,海洋资源。

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鱼虾蟹贝资源丰富。

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

另外,东营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旅游资源独特,有壮丽神奇的黄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武故里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基础设施完备。

东营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3公里,市内基本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荣乌高速、东青高速、东营港疏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距济南、青岛只有2小时里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里程。

淄东铁路与胶济、京九、京沪等重要交通干线贯通,随着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的逐步建成,将全面打通铁路大动脉。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原来8个1000-3000吨级泊位的基础上,2009年建成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即将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已经着手规划建设二、三期工程,逐步建成综合性深水大港;广利港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年内开工建设,将逐步建成集商港、旅游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大连4条航线,今年将全面完成4D级改造,增开成都、深圳、韩国等航班航线,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

已建成沿海防潮大堤200公里,沿海安全防护屏障初步形成。

  三、产业基础较好。

东营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地方经济实力快速壮大,油地结构由2005年的各占一半调整为2009年的28:

72。

工业整体实力快速增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58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9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等五大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其中,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工、造纸、纺织、轮胎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10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另有在建产能85万吨;造纸能力达到210万吨,新闻纸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纺纱能力达到260万锭;轮胎产能达到6900万条,居山东省第二位,其中子午胎产能4100万条;阴极铜产能达到2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

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壮大,2009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68家,其中过百亿元的达到6家。

  四、科技支撑能力较强。

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座落在境内,汇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才。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2万,其中中级职称以上近4万人,所占比重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已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全市已建成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创业中心、1家省级高新区和1家省级创业中心,正在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生态谷"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根据国家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6家,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52%。

"十一五"以来,全市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688项。

我市连续八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我市列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9位。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

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以东营为主战场,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进入了大规模、高水平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和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全力推进实施。

  总的思路是:

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开发保护并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发展模式,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快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按照以上思路目标,东营市政府规划布局了四大主体产业区和黄河水城,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加速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迅速拉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框架。

  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

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累计完成配套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2008年9月,我市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

目前,与中海油的合作进展顺利,中海油已经批复总投资31亿元的"一揽子"工程,今年开工建设中海油物流园区、百万吨原油储备基地和成品油仓储区;总投资220亿元的大唐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推进。

同时,还引进建设了海科化工等22个过亿元项目,园区发展框架已经拉开。

  高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