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30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复习要点.docx

记叙文复习要点

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及训练

复习目标:

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重点:

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课时安排:

十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对记叙文的考查,主要是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6、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

第一节  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第6周星期一)

一、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受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二、答题技巧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常见考点一:

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

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

什么(事物)+怎么样。

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

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

1、摘句法:

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

什么(事物)

+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总的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常见考点三:

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技巧:

1、掌握概括方法:

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试题举例:

见《学考精练》P201、《梦断雅典》(2009年荆·州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木棉花开(2008年·漳州市)请根据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

 

第二节  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第6周星期二)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佛山中考常在基础题中考查)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的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义:

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如:

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

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

试题:

文中“精简机构”和“管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

文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精简机构”指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减;“有了管教”是指瀑布被人为地控制,推动了自然之态。

2、隐含义:

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如: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

他现在去了!

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时刻表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

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此题的解答方法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抓局部关键语句概括要点。

3、临时义:

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如:

《贝多芬之谜》的第2题: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试题:

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指什么音乐?

答案:

题目考查词语的指代义。

文中说“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这表明“最有深度的音乐”指和贝多芬的音乐具有相同的特点,它就是文中一再强调的贝多芬注重用音乐表达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激情。

文中对它表述最具体全面的就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整理概括这句话可以得到“最有深度的音乐”是具有产生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

(指代对象的判断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情感义:

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情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危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作用: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

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现手法,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句子含义一般有基本义、特定义、深层义。

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

有些句子的特定含义往往是指句子的警策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新闻记者文章时,还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又往往起重要作用。

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

二、答题技艺:

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是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

常见考点:

1、词语的语境义和作用。

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剖析:

1、含义:

解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

(1)从内容上,常有:

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从结构上,常起:

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答题模式:

1、“XX”一词原指……文中指的是……,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结构)

三、试题举例

《学考精练》P204

(一)《伟大的悲剧》(2009年·南宁市)联系上下文,说说“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二)《别踩疼了雪(2009年·重庆市)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2009年·宁德市)请你说说对“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节  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6周星期三第1节)

一、考点分析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特定语言方法、手段就叫表达方式。

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1、记叙。

记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

二、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

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2、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

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

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常见考点一: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答题模式:

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的作用: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常见考点二:

描写及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失去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环境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常见考点三:

其他描写作用

1、描写角度: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答题模式:

衬托、突出……特点

2、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答题模式: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描写的感官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答题模式:

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4、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

答题模式: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四、试题举例

见《学考精练》P205

(一)礼物(2009年·江西省)这一段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

(二)小扇轻摇的时光(2009年·河北省)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三)拔掉那颗蛀牙(2009年·眉山市)文中划线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第四节  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6周星期三第2节)

一、考点分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等。

1、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而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下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

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二、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

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

1、了解象征等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三、试题举例

见《中考精练》P207

(一)爱迪生传(2009年·金昌市)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钏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原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二)壶口,壶口(2009年·陕西省)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第五节  结构层次分析

(第6周星期四)

一、考点分析

1、记叙顺序:

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2、文章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

3、结构层次:

划分层次的方法有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时间先后;②按地点转换;③按发展阶段。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成长阶段;②按地点变换;③按性格特征变化;④按感情变化。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空间变化;②按时间变化

二、答题技巧

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

1、注意题目;2、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3、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划分层次的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三、答题模式

(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后叙述……,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文章穿插叙述了……,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文章线索:

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划分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表达方式 变换或感情的变化 、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冻死式)来划分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过渡照应: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最后都要加上“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四、试题举例

见《中考精练》P209

(一)目光(2009年·佛山市)第7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

(二)女儿的“遗产”(2009年·鄂州市)第7自然段交代家族处境时,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三)采野果(2008年·龙岩市)请用双竖线在朱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第六节  语言的赏析

(第6周星期五)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方要考查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

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语言的特点鉴赏。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7、从语言的作用鉴赏。

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二、答题技巧

 1、从修辞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

(注意: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

把……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

把……比成……,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

形象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5)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反复:

强调……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2、从语言特色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注意: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语言赏析词库:

朴实无化、朴素自然、言简意赅、文字洗练、意境深邃、文辞凝练、刻画传神、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绘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清丽隽永、稳健深沉、感人肺腑、说理深刻、富有诗意、行文起伏跌宕……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模式: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三、试题举例

见《中考精练》P211

(一)骆驼祥子(2009年·佛山市)结合语境,说说上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灌”可否换为“喝”?

为什么?

(二)《约会荷花》1、第4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唯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时。

”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三)我看到了一条河(2008年·河北省)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请说出理由。

①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②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