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248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docx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

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描写手法

  1。

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

(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

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

(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

(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

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

(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

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

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

(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

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

(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

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

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

(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

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

(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

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

(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

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

(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

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4。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

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

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

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

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

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

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

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

反复

  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

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

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一、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映衬{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通感、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二、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问:

加强语气。

  顶真:

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注: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三、【表现手法训练】

  

(一)、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

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

试举两例:

  其一: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

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

  其二: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

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

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言志法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试举两例:

  其一: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其二: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答:

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李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三)、运用典故法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试举一例: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皆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②。

  问: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

运用典故法。

①中“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说的是隋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跟他的宠妃张丽华还在结绮阁寻欢作乐。

②中《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歌,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至今商女,时时尤唱,《后庭》遗曲”则同时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

  (四)、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

试举一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有蔡家亲。

  注:

晋人羊祜为蔡邕外孙,故称表亲为“蔡家亲”

  问:

这首诗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五)、虚实相生法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

“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

因此,虚实相生亦可列为浪漫想象。

试举一例: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

有人认为,第三句诗拆用《梅花落》曲名,在手法上使全诗意境丰盈,你认为是这样的么为什么

  答:

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

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一种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六)、对比法

  对比又叫正反对比,作者往往将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对照列举而出,以使读者在鲜明而强烈的比较中体味到含蓄深刻的寓意。

试举一例: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

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

百姓以“萧管”迎龙祈雨与朱门恐春雨潮湿“管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含蓄,讽刺性强。

  (七)、衬托法

  衬托也叫烘托、烘云托月、侧面描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渲染。

作者不惜笔墨对描写对象周围的自然景物大事铺排渲染,让读者在浓烈的自然

  景物中或倾听历史的回音,或感受作者自己的情境。

试举一例: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百五十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问: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侧面烘托手法。

作者用江上的荒城,猿鸟的悲啼,以及亘古不变的滩声烘托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悲哀命运。

  (八)、以小景写大景法

  以小景写大景就是通常说的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对景物局部的刻画雕

  琢使读者明显感受到景物的整体。

试举一例: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

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什么

  答:

以小景写大景法。

作者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

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无比鲜活,使读者由一枝红杏而阅尽人间春色

  (九)、互文

  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其“互文见义”。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意思是:

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上逢李龟年》)意思是:

(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汉乐府《木兰诗》)三句的意思是:

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

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

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

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互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