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08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8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docx

初二开学两周教案初二开学两周教案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二授课教师:

刘慧婷授课内容:

科学之旅授课时数:

1课型:

新授日期:

9、4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教具:

凸透镜烧瓶酒精灯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授知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2、通过观察典型实验知道物理学是有趣的3、通过生活中或生产中的具体实例知道物理学生有用的4、通过教师的讲授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好物理学的方法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好物理学的方法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一: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声、光、热、电、力二:

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

授课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人生物理的第一课,相信大家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物理学?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

怎样要学好物理学?

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的解决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声、光、热、电、力等现象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演示1: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

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观察现象如图0.1-1.演示2:

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

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如图0.1-2。

上面的演示有趣吗?

让我们亲自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想想做做1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

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

是缩小的用放大镜看指纹,是放大的;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前者大家熟悉,后者并不熟悉,他们往往认为放大镜看东西总是放大的这样可以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进一步安排学生回去用祖母的老花镜观看远、近处的物体,再用自己的近视镜观看物体,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否发现它们的区别,为以后更有兴趣地学习埋下伏笔2请同学们端正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上身挺直,不准将脚伸到椅子底下去现在,不准把上身向前倾,也不许改变两脚的位置,请同学们试试看站起身来无论花多大的力气,只要不把上身前倾或者把脚移动到椅子底下,你一定站不起来3.乒乓球会落下吗?

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听讲,思考观察思考观察思考思考放大镜”为什么会使物体缩小了呢?

自行实验同学实验冒白气思考回答生甲自然灾害增多生乙全球气候变暖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激发兴趣激发兴趣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注意:

开始时不要把球和漏斗贴的太紧,允许一些空气从球和漏斗的缝隙中流出吹气前可以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观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看见”,观察是有目的的问题:

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

哪个颜色的灯在上面(左面),哪个颜色的灯在下面(或右面)?

2自行车从平路驶向坡路,上坡时想要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为什么?

3夏天,从冰箱拿出冰棒会看到什么现象?

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为什么?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大家没有“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有目的地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如果没有物理学和其他现代科技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今天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生丙环境污染生丁流行疾病生甲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生乙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生丙不给汽车“喝”汽油,用天然气、太阳能或“喝”酒精作业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小结:

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二授课教师:

刘慧婷第3节授课内容: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授课时数:

1课型:

新授日期:

9、5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教具:

刻度尺,停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板书设计: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

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刻度尺2:

单位米(m)3:

1m=10dm=100cm=1000mm=106微米=109nm4:

刻度尺的使用及间接测量物体长度二:

时间的测量1:

测量工具钟表停表2:

单位及换算1h=60min=3600s三:

误差1: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授课巩固检测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

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2、长度的单位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阅读课文第10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听讲思考回忆旧知识讨论回答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兴趣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熟练掌握,应对考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阅读课文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

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测量物理课本长度和宽度。

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

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手指的宽度等。

理解记忆理解掌握实验探究练习掌握记忆掌握理解掌握了解中国历史,增强爱国精神使学生强化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方法三(替换法):

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求出硬币的直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

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二:

时间的测量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

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

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时间单位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秒”的准确定义:

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

小时(h)、分(min)、秒(s)3、停表的使用三、误差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

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目标作业熟读本节课的内容,完成目标课后小结:

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二授课教师:

刘慧婷授课内容: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授课时数:

1课型:

新授日期:

9、6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教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方法过程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三、知识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授课巩固检测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看书16页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一、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看书思考结论: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思考后回答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思考后回答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培养读书能力培养概括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问题:

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向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

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讨论:

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

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7页想想议议,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让学生看课本第18页图1.24。

问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为什么?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

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三、知识应用1、成语故事: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

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

“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

”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

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为什么?

书18页1,2,3作业目标检测课后小结:

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二授课教师:

刘慧婷授课内容: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授课时数:

1课型:

新授日期:

9、7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教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一:

速度1: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2;公式:

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二:

匀速直线运动1: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

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听讲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授课巩固检测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

速度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

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学生实验:

“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

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

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

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再举例让学生讨论:

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

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

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实验探究思考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理解记忆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实验提高兴趣理解记忆巩固掌握培养读书能力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可用公式:

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1km/h=1/3.6m/s=0.28m/s阅读课文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二:

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0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书22页作业目标检测课后小结:

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二授课教师:

刘慧婷授课内容: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授课时数:

1课型:

新授日期:

9、10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正确记录测得的数据,逐步培养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

掌握实验基本方法,体会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

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尽量长,而且能自由下滑板书设计: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v=s/t物体的平均速度计算方法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v=s/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

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匀速思考回答复习巩固实验介绍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这节课我们练习测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一: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v=s/t二:

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2.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三:

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1:

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各组速度是否相等2:

物体做变速运动,在两段路程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V=V1+V2/2这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3.物体的平均速度计算方法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记忆掌握观察掌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仪器,正确使用仪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课后小结:

劲松三中教案学科:

物理年级:

初三授课教师:

刘慧婷授课内容:

运动和力复习授课时数:

1课型:

复习课日期:

9、11教学方法:

练习探究教具:

投影仪及投影片教学目标: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选择和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