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982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docx

人教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题八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讲义学生版

1.什么是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过程。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什么是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过程。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会逆城市化吗?

众所周知,中国城市病越来越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汽车交通拥挤,人口爆炸,高层公寓越来越多,居住条件越来越差,相比之下,农村有更好的空气,更好的居住条件,一亩地三分田,独门独户的大宅,好不惬意,随着农村体制的完善,城乡二元化的解决,可预见未来,城市户籍优势相对农村户籍会越来越少,但是城市化是世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而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才达到一半,而且是不完全的城市化,都已经出现不愿把户口迁到城市甚至把户口迁回农村的现象,农村户口越来越吃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之路将此停滞甚至倒退呢?

这种现象应该怎么解决呢?

 

1.城市化水平衡量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这个城市人口指的是城市户口吗?

不是。

就算张三是农业户口,而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等的非农业生产活动,依然属于城市人口。

而逆城市化阶段的国家和城市,他们那些住在乡村从事非农生产的人口也是属于城市人口进行计算的。

2.中国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没错!

城市汽车交通拥挤,人口拥挤(人口爆炸不是形容城市人口拥挤的现象的)也没错!

农村有更好的空气,还是没错。

但是,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赚钱养家糊口!

有多少人在一个弹性工作时间的公司上班?

有多少人可以居家办公?

很少吧。

换做一个工作单位在城市,居住地在乡村的人,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就会使一个大问题。

逆城市化需要建立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

3.对第2点进行补充:

我们的经济城市化水平非常高。

换句话说全国的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位于城市,也就限制了逆城市化进程。

大部分人不可能忍受每天长时间通勤的压力。

4.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交通条件不足以支撑逆城市化,当然,只要城乡均衡发展,大量的就业岗位转移到乡村或者郊区,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综上,我国离开逆城市化还很远,不需要担心。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数量

规模

功能

工业革命前

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

增加

扩大

扩展

“二战”以后

继续增加

继续

扩大

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城市化及其特点1.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

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18世纪中叶

趋缓

出现郊区化和逆

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快速增长

大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剧增

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作用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分析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

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人口

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

化表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现及

原因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例1.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

(1)、

(2)

题。

(1)结合图1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答案】

(1)B,

(2)D。

【解析】第

(1)题,从图示中人口密度的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较大,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而全市的人口密度增加。

(2)题,思路分析如下:

 

练习1.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

读图,完成1、

2题。

(1)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

(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A.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练习2.【城乡规划】图22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2

⑴A、B、C、D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理由是。

(4分)

⑵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该问题的主要影响有。

(3分)

⑶为保护老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处理新老城关系?

(3分)

上述题目要求我们不但要知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而且要学会根据不同地域具体分析。

 

例2.

图3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表1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

据此,回答1~3题。

(1)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①甲区地租水平上升②乙区基础设施改善

③丙区环境压力增大④全市交通设施完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据表1,推断甲区

A.白天进入的人口小于离开人口B.周末人口昼夜差异大于工作日

C.白天的交通出行高峰持续全天D.未来昼夜人口差异将逐步加大

(3)甲区最突出的功能有

A.高务办公、工业生产B.生活居住、工业生产

C.商务办公、生活居住D.文化教育、工业生产

【答案】

(1)B

(2)D(3)C

【解析】既考察城市区位选择又考察城市发展中人口的迁移。

练习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

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⑴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⑵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⑶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⑷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主要体现在。

⑸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城市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

3.城市热岛

(1)概念:

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低,市区形成高温区。

(2)影响:

近地面形成由郊区吹向城区的热岛环流;市区降水比郊区多。

(3)应用:

为减少大气污染,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例1.

(1)该图反映()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

(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答案】

(1)B,

(2)D。

【解析】。

(2)题,图示信息显示:

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亚、非洲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超过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

图示信息无法显示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

第6题,新兴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劳动力充足。

练习1.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2)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练习2.关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B.人口迁往小城镇和农村

C.郊区城市化明显D.市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明显

上述题目要求我们不但要知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而且要学会根据不同地域具体分析。

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

(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1949~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第Ⅱ阶段:

向北(或西北)。

第Ⅲ阶段:

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1949~1958年:

政治中心的确立;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量大。

1998~2008年:

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等。

【解析】第

(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第Ⅱ阶段主要向北(或西北)发展,第Ⅲ阶段主要向东发展。

(2)题,图中直接反映出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规模的扩大。

第(3)题,

1949~1958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1998~2008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练习1.下图为“平原上的某城市及郊区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在此等值线分布状态下,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①近地面气压值是城市低于郊区②近地面的风是从城市吹向郊区③城市受下沉气流的控制④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形成城市与郊区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①城市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郊区②城市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郊区③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于郊区④城市上空可悬浮颗粒物多于郊区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注重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城市化主要考察城市化的要素。

 

在课上由老师根据时间,在配套演练方阵为学生针对性选择题目即可

 

针对本次课内容,有关学习方法类可以分条进行总结

 

老师从演练方阵学生版中挑选题目或是根据学生情况针对性布置即可,可在此手写标记是什么作业。

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己填加题目或是从课练挑选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