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2052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docx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

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

一、新闻质地的变化

电视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质,从几个方面来看。

1.构成新闻的元素或者说是物质载体发生了变化。

不同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载体。

电视新闻以现代的电子、数字等摄录设备,通过微波,通讯卫星,光纤等传输手段,对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作声画同步的形象报道,其电子乃至数字的技术系统直接改变了构成新闻元素的质地。

轻便的电子设备可以深入到任何地方,可以声画同步撷取,便于灵活机动地采集现场素材,将流动的生活状态完整地保留下来进行传递。

及至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去除了电子时代一些不可避免的信息损耗,采录设备更为轻巧,更为贴近生活,以数码方式传送电视信号,信息失真度小,防干扰能力强,信息传送质量高,更适合信号的远距离传输,而且更多的数据可以在光纤的宽频道上传输。

电视新闻传播的介质不是抽象的文字,也不是单一的声音元素、凝固瞬间的静态画面,而是与生活同构的元素,包含有形象、有声音、有运动、有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氛围。

在这样的传播基础上,使新闻能直接诉诸于人的官感,提供了一个对新闻的人性化感知方式。

较之以往媒介,电视提供了现场的、全方位的、整体的信息,使新闻的主客观关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距离,为观众对新闻的理解提供了较为活跃的时空,便于观众进行个性化的观察与思考。

避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张北、尚义两县发生6.2级地震,记者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晚间新闻》首发了第一条有现场图像的新闻,并迅速为世界媒体转发;2000年1月5日《新闻30分》报道了成都水族馆的大批珍稀海洋动物因人为停电而遭受灭顶之灾的新闻。

记者蹲在一堆因挨冻缺氧而死去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前面作了现场报道,事实的真相在鲜活完整的现场画面中逐渐显露出来。

世界各国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加强现场报道。

譬如在塔利班不顾世界各地的强烈反对,在巴米扬省展开摧毁两尊佛像的行动时,卡塔尔电视台2001年3月19日播出塔利班民兵炸毁阿富汗佛像的画面。

镜头显示,古代佛像所处的山边发生大爆炸,并冒出缕缕浓烟。

爆炸后,镜头外传出塔利班民兵高喊“真主最伟大!

”的呼叫声。

在迪拜监控的卡塔尔卫星电视台所播映的画面也传出“赞美真主!

”的声音。

当烟雾散去时,该处只留下佛像底部的一部分。

数名看来像是塔利班民兵的男子在凿空的山边视察。

一对白鸽停在1500多年前傍山而凿的佛像头部的残骸上。

现场画面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人们恍如置身新闻事件之中,对这一行径的褒贬意义也就自出。

原因即在于电视新闻的新质所提供的是全方位的鲜活信息,对于传达信息的人来说,这种客观事实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主观意志所不能覆盖的,观众可以更多地运用自己的官感进行直接的判断和接受,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2.新的技术平台使得人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电视媒介人性化的技术平台使得电视新闻能够充分发挥电视人际交流的特性,把人推到了第一位,以记者出镜,现场播报提供一个面对面的情境,利用人际的交流状态来传播信息,实际上这也是技术发明的初衷和新闻改革的依据。

在以往的传媒中,信息的传播者不可能以人的整体方式和受众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损失了新闻中最活跃的人际感知和信息传递方式,不属于真正的人际交流状态。

而在电视媒介中,记者、主持人出镜,在事件和观众之间,直接面对现场,面对观众,用现场的播报,采访及组织交流反馈来结构新闻,梳理信息,人的智慧、个性都在现场得到充分发挥,主持人、记者的言谈举止,提问交流,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向观众传递信息的最佳桥梁。

观众获知的信息除却新闻事件本身外,还有记者或主持人对事件的态度及个人魅力,人在电视新闻的传播中既是内容又是形式。

人成为传播的主体,是传媒的一大进步。

记者以最快速度进行现场报道,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一直是电视报道质量的最佳保证。

现在的电视新闻中,绝大部分都是由这种以人为符号进行的采访活动以及面对面交流所构成的:

或者是主持人面向观众的直接交流,或者是摄像机充当角色进入与被摄者直接交流情境,被摄者面对摄像机回答记者的提问,袒露自己的内心的愿望。

或者是记者的出镜采访,现场报道,主持人、记者走入画面,引导画面,以人为本体进行传播,既有现场性,又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以一种更为人际化的方式传播新闻,让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有个人性化的接受界面,是电视新闻节目在网络时代继续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3.由于电视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使得电视新闻既能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又有对多元时空、对各种媒介优势进行重组的能力。

作为多种技术、文化积淀的产物,电视新闻既能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又能够对各种时空、对各种媒介优势进行合理重组,将一个完全客观的现场与多种信息渠道整合在一起,使信息集约化、立体化,具有更大的信息传播效能,满足人的瞬间大容量信息接受。

在电视中,多信息渠道的重组主要表现在以解说对画面进行补充,以字幕对信息再度强化,还有电话采访的声音延伸、两路信号共时分屏的多时空展示等,对人的官感进行充分的调动,对时空进行多方位组合。

此外,还可以在现场画面之上负载电影资料、图表、模型、示意图、特技制作的三维示范物等等,使得现场信息更有理性的概括和知识的补充,可以延伸信息的内涵,增强吸引力,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意义。

譬如在报道某地地震时,可以在画面传来的前几分乃至前几秒钟口播事件的最新动态,随之在事件的现场画面上打出相应的地点示意图、字幕、地势模型、动画

演示等,同时报道不同时空的反应,再插入文字、影像、声音等背景资料,组合成为一个信息的系统,满足观众对信息的整体需求。

促成这种质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有二:

首先,人们对于信息是一种天然的需求,人们需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信息,需要以最为贴近生活自身的样式感知信息。

只有在人性化的信息时空中,人才能够充分发挥生命活力,这也成为新闻质地变化的原动力。

其次,电视传播技术为新闻质地的变化提供了一个人性化平台,在满足了人的需求的同时又培养了观众,使人对新闻有了更大的心理需求。

这两个原因也将继续促使新闻的发展。

各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轨迹都表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正是沿着人类的要求和愿望,沿着对最新电视科技的运用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信息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需要新闻,而且需要现场,要接近信息源,需要评论,要听到多方面的声音,获得多层次的信息,需要从新闻和信息中提炼出一种理性的思考,满足对于生存的清醒感知。

电视新闻也在不断调整自我,发挥技术潜能,满足观众需求。

就内容而言,电视新闻逐渐由政府层面,而延伸至经济层面、生活层面、乃至娱乐层面,在扩大信息覆盖面的同时,进行信息的细分化,发展专业新闻,将对大众的普适性满足与对小众的特殊兴趣满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形态而言,电视新闻也顺着对人性化传播的追求,逐渐发展自己的独有形态。

二、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

1.消息类新闻

即声画一体的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做灵活机动的报道,快捷、明晰、直观。

其基本表现形态为演播室口头播报与现场记者采访的新闻之间的有机组合。

既以一种轻松易得简洁明了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性信息需求,又在现场画面中保持一定的信息场,让人们对于信息的感知有一种完整状态,而通过新闻主持或记者与观众进行的面对面新闻传播,富有人际交流的内涵。

随着电视的发展,消息类新闻又有整点播报、滚动播出、随时插播最新消息等形式,与生活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

电视是一种深入家庭的媒介,整点播报形成了与观众的约定,使得观众能够在固定的时间里看到新闻,而生活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闻事件也在发展之中,滚动播报不断增加新闻内容,既富有生活逻辑,又推动了新闻的进展,满足人们对最新信息的需求,并且使得新闻与时间的流动相呼应,形成了与生活的伴随状态,中央电视台在1993年开始实现整点播出新闻,重大新闻进行直播式滚动播出,就体现了我国电视在发展中对电视媒介特性的省觉。

而随时插播最新消息更是在新闻直播的基础上合乎新闻规律的发展,具体有口头插播、文字插播以及图像插播等,体现了电视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一种灵活机动的方式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生活。

各国电视台也都以此作为抓住观众的法宝,像在辛普森案件中,当天刚好是美式足球职业赛的开赛首日,在七时就开始转播,但是在发现辛普森的行踪后,洛杉矶及CNN等全球性新闻网络立即停播原来安排的节目,都开始现场直播警车跟随白色越野车的实况。

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中也在逐渐强化这一点,譬如《新闻30分》时常会在新闻播出中直接插

入正在进行的直播内容,比如对一些重要体育赛事报道时,及时插入比赛现场的直播内容,将大量鲜活的现场新闻奉献观众。

2.包裹式新闻

与简洁短小的消息相辅相成的,就是以集团优势取胜的包裹式新闻。

包裹式新闻即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类别,通过新闻主持、播报者面向观众进行的直接交流,将多条不同形态的相关消息有机组合在一处,形成一种团块性的信息提供,以一种整体的优势使新闻增值。

这种形态的产生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对于某一突发事件或专业、兴趣点,人们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信息,需要在多点汇集出一个整体印象之后再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挖掘。

而电视也有足够的时空来支持这一形态。

譬如武航飞机失事之后,围绕这一突发事件,新闻中有对失事经过、伤亡情况的报道,有关于处理善后事宜的新闻,有对幸免于难的空姐的采访,有失事当日气象状况的分析,有关于失事国产运?

型客机的背景资料,还有关于近20年世界大空难的背景资料等等,形成了一个信息充分的新闻包裹。

譬如《经济半小时》在30分钟内集中报道一些经济方面的新闻,下有“今日头条”,“个案追踪”,“公司报道”,“数字新闻”四个板块,各板块又由若干条消息组成,以2000年5月9日的一期来看,“今日头条”有《<财富>,为何再次选择中国?

》,《让世界不再遥远》等新闻,“个案追踪”有《企业的三国演义之一:

长虹的选择》,“数字新闻”有《资金杀回邮票市场》等,既有相关点,又各有侧重。

包裹式新闻既为媒介提供了灵活处理信息的可能性,又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关注的情况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3.系列报道

人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对信息的需求是一种辐射状态,这就需要以系列报道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集结,系列报道即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的立体化、全方位同时报道,它以

集中宣传形成规模,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能满足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整体把握的要求,尤其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更能够深入人心。

如1993年,《新闻联播》中报道近一个月的《风雨兼程话京九》,每期二三分钟,从北京施工的西客站开始,中央电视台京九报道组,由北向南介绍施工建设情况和建设者的精神风貌;2001年1月,《中国新闻》栏目连续推出系列组合报道《新世纪、新中国》,以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各地当天的动态新闻为切入点,每天一个主题,每集由三到五条本台记者在全国各地的现场报道组成。

节目均以现场报道和连线直播报道构成,内容涉及“跨世纪工程巡礼”、“中国西部开发新进展”、“新北京、新奥运”、“中国城市新貌”、“中国百姓热点”、“今日中国少数民族”、“今日港澳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等内容。

通过这些报道,将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在方方面面取得的新进展、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气象及时、迅速、全面地向世界报道,满足了人对信息的整体需求。

4.连续报道

即对具有相关性的新闻在时间链条里的集合,这种报道方式与人的生活状态相仿。

这种新闻形态的产生是基于对电视媒介特性的深入认知:

由于电视是每日定时的播出,具有与人们生活同在的伴随状态,与人们在一种生命的互动中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