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602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5·江苏高考压轴]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无关

D.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 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捕食关系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B正确;地形变化会影响不同种群的分布和数量,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2.[2016·天津质检]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须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在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关系

B.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繁殖速度快

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答案 D

解析 混合培养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A错误;种群数量增长量=出生率-死亡率,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的密度大于针杆藻的密度,但不能说明星杆藻繁殖速度快,B错误;在低含量的硅酸盐条件下,针杆藻的密度比星杆藻的密度大,说明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强于星杆藻,C错误;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水体中数量比较多且个体小,准确计数很困难,所以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计其种群密度。

3.图1表示4个不同地区的4种森林群落,其中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根据图形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的群落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的是西部群落

B.若调查图2所示地区群落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S0m2

C.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和随机取样等原则

D.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推移,群落最终将演替成图1中的大片森林

答案 D

解析 四种群落中,西部群落的树种最多,故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西部群落,A正确;图2所示地区样方面积为S0m2时物种数不再增加,故调查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图2中的S0m2,B正确;抽样过程中样方面积大小应均等,并要随机取样,C正确;干旱荒漠地区由于缺乏水分,群落不一定能演替成大片森林,D错误。

4.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海拔

<1000

1000~

2000

2000~

2500

2500~

3000

3000~

3500

>3500

植被

类型

热带

季雨林

常绿阔

叶林

常绿落

叶混交林

针阔混

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

丛草甸

蝶类

种类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 D

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他们的垂直分布不同,A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不是一个群落的内部空间上的配置,而是许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B错误;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的分布肯定影响到动物的分布,C错误;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D正确。

5.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B.甲<乙

C.甲>乙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由题中数据可知,甲地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

6.[2016·山东临沂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B

解析 种群密度能直接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但不能反应变化趋势,A正确;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B错误;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各不相同,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7.[2016·河南南阳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地区绿地、小树林、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绿地

14

8

3

182

74

22

小树林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

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答案 B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不适合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A错;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从类群数可以看出,B正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从农用地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可以看出,C错;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一定为S型。

8.某沿海滩涂有许多个芦苇群落,2000年向该滩涂B地的一个芦苇群落,2005年向该滩涂D地的一个芦苇群落引种互花米草,为研究不同发育时间的互花米草群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科研人员2010年调查了B和D地的芦苇群落及互花米草群落,结果如下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引入互花米草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下降

B.互花米草比芦苇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可能更强

C.互花米草群落发育时间越长,其垂直结构越复杂

D.引种互花米草后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答案 D

解析 引入互花米草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互花米草比芦苇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可能更强,B正确;互花米草群落发育时间越长,其垂直结构越复杂,C正确;引种互花米草后,多毛类动物的数量减少,表现为衰退型,D错误。

9.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象草与蛾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B.种植象草和金钱草能提高蛾的环境容纳量

C.套种金钱草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套种金钱草能减少杀虫剂用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 B

解析 象草吸引蛾产卵说明有寄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A正确;种植象草能提高蛾的环境容纳量,但金钱草产生化学物质击退蛾,B错误;套种金钱草可以击退蛾对玉米生长有利,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套种金钱草利用生物防治击退蛾比化学防治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10.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 D

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11.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答案 C

解析 使用该取样器能取到不同水层的生物样本,通过多次试验可以获得ABD选项的结果,但是不能获得C选项的结果。

12.[2015·广东韶关高三二模]以下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

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A.2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是增长型的种群

C.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D.1和2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S型增长曲线的起始阶段,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逐渐加快,因此曲线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A正确;如果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2中年龄较大的占的比例较多,应是衰退型,B错误;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群落丰富度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越来越高,到达生态系统稳定时,抵抗力稳定性到达最高,处于稳定,C正确;1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到达数量稳定时出生率达到最高,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D正确。

13.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A项,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B项,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项,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D项,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14.[2016·河南洛阳统考]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实施退耕还林,群落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15.[2016·江西南昌调研]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

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

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 D

解析 乙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逐渐增加,是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甲的演替过程中有物种丰富度急剧下降,然后又增多的现象,因而属于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若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2015·海淀期末](19分)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 

(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解析 

(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

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

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

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前者是后者的20%。

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

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

17.[2016·西工大附中适应性训练](18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表明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X种群数量(只)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1)据表分析,鼠种群与X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

若在第9年间,大量捕杀物种X,则第10年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对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由于鼠类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若调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

_____________。

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增多 

(2)大 (3)取样器取样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

解析 

(1)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同步,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捕食者减少,在一定时期内,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多。

(2)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若标记使重捕率降低,则导致结果偏离。

(3)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目的是利用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方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

18.(18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一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2)材料二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会导致当地________丧失。

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物种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

解析 自然演替的方向与材料一中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

设计城市绿化的时候尽量选用当地物种,因为当地物种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等环境,同时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