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483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范围: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在拉丁美洲殖民的国家主要有:

葡萄牙和西班牙

3.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范围:

巴西

4.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范围:

除巴西外基本上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5.影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事件有: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6.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是: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

封建王公。

4、主力:

印度土兵  

5、印度民族女英雄:

章西女王

事迹:

领导起义军打击英国侵略者

6、意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

2.9世纪晚期,俄罗斯人建立的国家是基辅罗斯

3.13世纪上半叶,征服基辅罗斯的是蒙古人

4、15世纪晚期统一俄国的是莫斯科公国

5.15世纪晚期,自称“沙皇”的莫斯科大公:

伊凡四世。

6、彼得一世改革

⑴时间:

18世纪初

⑵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⑶学习对象:

西方

⑷内容: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⑤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⑥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⑸作用: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俄国1861改革

1、根本原因:

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2、根本目的:

巩固沙皇统治,避免革命发生或挽救统治危机。

3、时间:

1861年(19世纪中期)

4、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

6、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7、方式或形式:

自上而下

8、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9、积极意义:

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消极意义或局限性:

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1、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有:

市场、劳动力和资金。

10、改革的最大作用或意义: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1、亚历山大二世最大的贡献:

废除了农奴制

12、改革后俄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统治依然存在。

13、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农奴制

14、19世纪中期俄国的对外政策:

对外扩张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事例:

侵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5、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是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16、美国内战和1861年改革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17、使农民背上沉重负担的内容: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份地。

18、说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依据是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或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不同,矛盾不可调和。

2、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南北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4、起止时间:

1861—1865

5、扭转战局的措施:

⑴颁布两个法令《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⑵时间:

1862年9月

⑶作用: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面。

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度的地区:

南方叛乱各州

7、结果:

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8、性质: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9、影响或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0、内战的启示: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强大,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11、林肯在战争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维护国家统一。

12、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

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13、内战对社会性质的影响:

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

14、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开始实行时间:

1863年

15、美国内战前,北方的经济和南方的经济:

①北方经济是资本主义工业;②南方经济是种植园经济。

16、美国内战前,北方的制度和南方的制度:

北方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南方制度是黑人奴隶制度。

17、内战领导人及其功绩:

林肯,他的功绩是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统一。

18、内战的启示: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强大,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19、林肯在战争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维护国家统一。

20、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

自由劳动力

21、内战对社会性质的影响:

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

22、内战的起止时间:

1861——1865年

23、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于1863年实行于美国叛乱各州。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1)内因:

幕府统治出现了危机

(2)外因:

西方国家的入侵,出现了民族危机。

2、开始时间:

1868年

3、发起了倒幕运动的是:

中下级武士。

4、性质:

资产阶级改革

5、形式或方式:

自上而下

6、领导人:

明治天皇

7、目的或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避免重蹈中国覆辙

8、学习的对象:

西方国家

9、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10、积极影响或意义或作用:

是日本历史的重大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消极作用或意义或影响或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1、启示:

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教育。

12、学习西方的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13、“废藩置县”的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割据状态,维护国家统一。

14、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努力发展教育

15、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6、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意义: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7、日本强大起来后,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8、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封建统治或封建制度

19、明治维新在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同点是都学习西方

20、明治维新发生时,中国正进行洋务运动

21、明治维新前的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与中国清朝相似

22、明治维新中的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

23、明治维新后(或19世纪中期)的对外政策:

对外扩张

事例:

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4、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

25、日本明治维新与美国内战的共同作用或影响是:

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或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6、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改革的共同作用或影响是:

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7、19世纪中期,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事件或资产阶级统治巩固与扩大的事件:

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28、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而发生的)

29、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走上了对华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或最显著特点或最大特点:

电力的广泛使用

3、时代特征:

“电气时代”

4、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

美国和德国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6、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7、“发明大王”是:

爱迪生

所在国家:

美国

他的成就:

⑴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⑵他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电灯的发明对生活的影响:

使人类告别了蜡烛时代,进入了光明时代。

爱迪生的精神: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坚持不懈

8、制造煤气内燃机的是:

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的

9、研制汽油内燃机:

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的

10、发明柴油内燃机:

德国的狄塞尔发明的

11、制成了汽油发动机汽车的是:

19世纪80年代本茨制成的

12、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的是:

1913年福特开始使用的

13、制成了飞机的是:

1903年(20世纪初)美国人莱特兄弟

14、化学家诺贝尔所在国家:

瑞典

成就:

发明了炸药。

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

15、发明了赛璐珞的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的,

意义: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6、发明了人造纤维的是: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的

意义: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17、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晨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孳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器:

内燃机和电动机

1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

电力和石油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

汽车、飞机、电车

2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通讯工具:

有线电话、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

发电机、电动机、电钻、电焊、电话、电报、电车等,还有电冰箱洗衣机等众多家用电器。

23、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领域。

24、积极影响的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用于创新。

2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生活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6、导致石油产量增长的发明有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飞机的发明。

2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以电为核心

28、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⑵人口方面变化: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②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③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⑶教育方面的变化: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⑷城市化:

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是法国和德国

3、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02年

4、从1870年开始,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英国、法国

5、1910年,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的是:

德国

6、大众化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7、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环境污染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

⑴国家:

英国

⑵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⑶成就: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创建微积分。

⑷科学巨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作用: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

⑴国家:

英国

⑵著作:

《物种起源》

①提出的观点:

“进化论”

②作用: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

⑴国家:

法国

⑵著作:

小说集《人间喜剧》

⑶经典之作: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列夫·托尔斯泰

⑴国家:

俄国

⑵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5、贝多芬

⑴国家:

德国

⑵代表作:

《英雄交响曲》

①评价:

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②表达的思想:

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向往

6、梵高

⑴国家:

荷兰

⑵代表作:

《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⑶《向日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结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结盟的目的: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打败竞争对手,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三国协约指是英、法、俄,以英国为核心

三国同盟是指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以德国为核心

4、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5、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是欧洲。

6、矛盾最突出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

导致一战的爆发

3、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是巴尔干半岛

4、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原因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6、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7、重大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8、“凡尔登绞肉机”。

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9、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的是:

美国

10、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俄国

11、结束的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12、一战的起止时间:

1914.7—1918.11

13、影响: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4、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15、目的: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6、一战的严重后果:

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7、一战启示: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树立和平意识,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地球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意义:

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11月7日

地点:

彼得格勒

领导人:

列宁

④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⑤革命后成立的政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领导人:

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一战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二、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6月  

2、地点:

法国巴黎    

2、与会国家:

27个

3、操纵国:

英、法、美(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

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

5、《凡尔赛和约》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6、巴黎和会的实质:

分赃性质的会议

7、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8、中国参加会议的身份:

战胜国

9、能体现巴黎和会实质的条约内容是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美等国委任统治

10、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但利益受到了损害。

对此,你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

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11、对中国的影响:

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地点:

华盛顿 

3、与会国家:

9个   

4、操纵国:

美、英、日

5、原因:

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6、主要内容:

签署了《九国公约》:

7、《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

影响:

《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8、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华盛顿体系。

10、在会议上,受害最大的是中国,受到打击的是日本,获益最多的是美国

11、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个会议,形成的战后国际新秩序或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⑴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⑵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的原因:

因为它包含着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所以,它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

1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

①两个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②两个会议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③两个会议都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④都是分赃会议

13、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美国没有参加。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1、新经济政策

背景:

经历了数年的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时间:

1921年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④意义: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建立的时间:

1922年

3、列宁去世的时间:

1924年

4、苏联的工业化:

时间: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影响:

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5、农业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6、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7、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8、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9、列宁的探索:

经济方面:

实行新经济政策;政治方面:

建立苏联。

10、斯大林的探索:

经济方面:

推行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列宁的功绩:

⑴领导了十月革命⑵实行新经济政策⑶领导成立了苏联

12、斯大林的主要功绩:

⑴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⑵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13、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失误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

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链接:

1、①近现代史上,苏美中三国的成功改革及领导人: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

②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

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进行的

⑵前提相同:

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

⑶影响或作用相同:

都使了本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本国的政权

⑷改革成功的原因:

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③改革的启示: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要根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名称的演变

①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前

②苏俄:

1917年十月革命后——1922年底

③苏联:

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④俄罗斯:

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

3、近现代史上改变俄国(苏联)社会性质的事件:

1861年改革、1917年十月革命、苏联解体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领导人:

甘地。

时间:

1920-1922年

内容: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

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结果:

停止

④ 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时间:

1930年

这次主要采取方式:

不服从方式

结果:

双方妥协

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

一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1、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时间:

1919年到1922年,

目的:

为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

领导人:

由凯末尔领导

④性质:

它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

⑤结果:

土耳其国民军战胜了协约国军,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为土耳其国家赢得了土耳其的主权和独立。

⑥意义:

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时间:

1918年到1922年,

目的:

让埃及完全独立

④领导人:

扎格鲁尔

⑤过程:

和平斗争: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武装起义:

1919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现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

结果:

有条件的独立。

1922年,埃及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⑥影响: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执行。

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目的: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主要内容:

①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②推行土地改革。

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④发展教育等。

④影响:

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