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110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docx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

绪论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

()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神农本草经》

④《难经》

【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

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

()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金匮要略》

【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

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

()

①《神农本草经》

②《脉经》

③《诸病源候论》

④《温病条辨》

【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

()()()()()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神农本草经》

④《伤寒杂病论》

⑤《黄帝内经素问》

【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素问》只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

【答案】①②③④

2、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大家?

()()()()()

1张仲景

2刘完素

3张从正

4李杲

5朱丹溪

【题解】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大家。

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杲的“补土论”,朱丹溪的“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答案】②③④⑤

3、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观反映在以下哪些方面?

()()()

()()

1天体地球的物质观

2人体生命的物质观

3疾病产生的物质观

4治疗疾病的物质观

5形神物质观

【题解】中医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这种基本物质构成,形成了天体地球的物质观;人之形体是由“精气”等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生命的全过程是体内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的产生、转化的物质运动过程,构筑了中医学唯物主义生命观;疾病的发展不是鬼神所使,而是机体的抗病力与致病邪气间两种物质力量对比失衡,是中医学唯物主义的治疗观;唯物主义形神观也是唯物观在中医理论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指形体、机体;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指出形神的辩证统一,形神关系实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1唯物辩证观

2整体观念

3天人一体观

4辩证论治

5辩证论治

【题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它虽具有唯物辩证观点,但不是中医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独具特色的和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点。

天人一体观是整体观念两个内涵中之一。

辩证论治的“辨”与“辩”字,不容混淆,辨证是辨别、辨认证候,是根据证候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做出判断;辩证的“辩”,有用语言辩解和合乎辩证法之义。

【答案】②④

二、是非题

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神农本草经》是现在可考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答案】√

2、《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各9卷81篇,共162篇。

()

【答案】√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景岳所著。

()

【答案】×

4、《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

()

【答案】×

5、医药学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答案】√

 

限制性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医学:

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2、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3、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

(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始于时期,到

时期完成。

【答案】战国;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一书,对脉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答案】《脉经》

3、明清时期,出现了学派,标志着中医学对传染性热病的认识和研讨发展到了新阶段。

【答案】温病

4、《灵枢·本神》说:

“故生之来谓之,两精相搏谓之。

【答案】精;神

三、简答题

何谓辩证论治?

【题解及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部分。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考虑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

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

1、试述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题解及答案】所谓整体观念,即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整体认识。

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①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不同的生理功能。

然而它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这种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系于六腑、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五色、五味构成5个生理活动系统,这5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循环贯通作用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是个统一整体。

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映。

都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案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以下哪项是中医理论的总纲?

()

1精气学说

2阴阳学说

3五行学说

4脏腑学说

【题解】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换言之,阴阳学说就是我国古代的对立统一观。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之后,成为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分析疾病病因、病理改变;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的纲领、方法、工具。

阴阳学说是学习、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

难怪《灵枢·病传》说: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意思是懂得了阴阳的道理,就会象在白天睁开眼睛一样,豁然开朗,明察一切;又象是酒醉之后清醒过来,不再有昏乱、迷惑。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总纲,抓住了纲领,才能执简驭繁。

【答案】②

2、以下哪种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间架结构?

()

1精气学说

2阴阳学说

3五行学说

4脏腑学说

【题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用五行配属五脏,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这五个系统间又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使五脏成为一体。

五脏一体的有机人体,通过五行属性的“比类取象”与自然界的五类相应,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正是这样一个五行结构系统,与之相应,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也随之成为五大系统。

【答案】③

3、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

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用阴阳划分两个事物或现象谁为阴谁为阳,这二孝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是相互关联的,如上与左之间就没有划分阴阳的必要,二者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

4、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是有一定原则的。

这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把凡是具有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阳;凡具有寒冷、向下、消极、退守、好静、柔弱、衰退、减少、有形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阴。

这种划分阴阳属性的原则就是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答案】②

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

()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普遍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

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更,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随之而改变。

这是指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答案】③

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

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的相对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物质世界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还使事物表现出无限多的层次,具有无穷可分的特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以至无穷。

用阴阳揭示事物或现象的这种无限多的层次性就是阴阳属性的可分性。

【答案】④

7、“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五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②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揭示了阴阳间的什么关系?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题解】守为镇守,使即役使。

物质的阴之所以能闭藏于体内,是由于阳气在外的固摄、镇守;阳气在外的温煦、固摄,又是阴气所役使,阴是产生功能阳的物质基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之间在物质方面相互转化、互为根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役使、支配、为用。

【答案】②

9、具有“滋润、下流”性质,是五行中哪一行的特性?

()

1木

2土

3水

4金

【答案】③

10、五行中哪一行具有“曲直生长”的特性?

()

1木

2火

3土

4金

【答案】①

11、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火的关系。

()

1为母

2为子

3所胜

4所不胜

【答案】②

12、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金的关系。

()

1为母

2为子

3所胜

4所不胜

【答案】①

13、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木的关系。

()

1为母

2为子

3所胜

4所不胜

【答案】④

14、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水的关系。

()

1为母

2为子

3所胜

4所不胜

【题解】在五行的相互关系中,每一行都要和其它四行发生联系。

这种联系即“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和“克我”我克的所胜、所不胜关系。

【答案】③

15、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称作什么?

()

1相克

2相乘

3相侮

4所胜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也叫“倍克”,属于异常相克,是为维持结构平衡而发生的制约关系失调,产生的克制过强,这种“倍克”叫作相乘。

【答案】②

16、五行结构系统中,“反克”又叫作什么?

()

1相乘

2相侮

3所胜

4所不胜

[题解]相悔是指五行中的一行由于本身太过,使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初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答案】②

17、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是什么?

()一

1阴阳

2五行

3气

4道

【题解】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形成的具体物质形体,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答案】③

18、下列哪项对气的描述是错误的?

()

1无形的

2无质的

3流动的

4精微物质

【题解】古代哲学家认为:

在宇宙演变的初期,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烟云状的细微无形的物质,这就是气。

可见,气是物质,是构成自然界万事物的本原性物质。

【答案】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哪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3脏腑学说

4经络学说

5精气学说

【题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解决了医学中人体、生命运动、病因等是什么的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则是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的信息网络。

【答案】①②⑤

2、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

1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2阴阳的普遍性

3阴阳的可分性

4阴阳的相对性

5阴阳的相关性

【题解】对于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判断何方为

阴,何方为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其次孰阴孰阳要根据其符合阴阳属性规定性而确定。

【答案】①⑤

3、列哪些属性为阳?

()()()()()

a)温热

b)内守

c)明亮

d)滋润

e)凝聚

【题解】上升与内守;推动与凝聚;兴奋与抑制中,内守、凝聚、抑制为阴,上升、推动和兴奋才为阳的属性。

【答案】①③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下列哪些?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阳阴的对立统一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①③④⑤

5、阴阳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

()()()()()

1相关平衡

2相对平衡

3动态平衡

4恒量平衡

5功能态的平衡

【答案】②③④⑤

6、确定下列人体的脏腑组织哪些属阳?

()()()()()

1体表

2北部

3肝

4心

5肾

【题解】体表与内脏相比较,体表在外为阳,内脏藏于里属阴;北部与腹部相比,古人观察人们在劳作时,多是面着黄土,背朝天,背部朝向太阳属阳;五脏之中心居于胸腔上焦,又主管血脉温煦人体,故为阳脏,肝肾同源属于下焦故为阴脏。

【答案】①②④

7、哪些可以归属于五行中的木类?

()()()()()

1春

2南

3化

4肝

5青

【题解】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中以春天万物复苏、发芽生长应木类;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青色植物春天复苏发芽的颜色也应木类。

肝具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功能与木的生发舒展特性相类。

南是五方东、南、中、西、北中的南方应火类。

化是五化(一年四季中自然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分为五个阶段生、长、化、收、藏称为五化)中变化结实的阶段应土类。

【答案】①④⑤

8、下列哪些可划分为五行中的土类?

()()()()()

1脾

2甘

3署

4平旦

5口

【题解】脾主动化,消化水谷,生成精微以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与土的长养特性相类故归土;口为脾窍属土;甘,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之一,自然界植物变化结实,果实成熟期味甘甜,与长夏同属土类;署,是风、署、湿、燥、寒五气(五气即一年四季中季节气候的特点)中的署热之气,是夏季的主令气候,应火类;平旦,是把一天划分为五时,天明为平旦,中午为日中,太阳编西为日西,太阳落山为合夜也叫人夜,半夜称作夜半。

【答案】①②⑤

9、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哪些关系?

()()()()()

1相生

2相克

3制化

4相乘

5相侮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着维持结构正常协调运转的生克制化关系;也存在着当这一结构失调,生克不足或太过后使制化规律紊乱的相乘、相侮关系。

但是正常情况不只存在生克制化关系,而在五行结构系统失调,异常情况下则表现为乘侮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10、精气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中的哪些领域?

()()()()()

1探讨生命的起源

2说明脏腑生理

3阐述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答案】①②③④⑤

二、是非题

判断下列各题中划线部分的正确或错误,正确的在线下标R,错误的标W。

1、“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对太阳的向背而言。

【题解】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即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的地方为阴。

如《说文》解释为:

“阴,暗也。

”“阳,明也。

【答案】R

2、阴阳概念,从原来表示对阳光向背的具体概念,演变为不再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

【题解】阴阳概念,从最初的日光向背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的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总结出阴(——)和阳

(一)两个基本范畴,认为“阴”和“阳”两个对立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及其规律。

这就是所谓“道”的含义,这时阴阳就从具体概念演变为抽象概念了。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阴阳两个对立方面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案】R

3、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为阴。

【题解】阴阳学说规定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阴。

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这些是从众多的自然、社会和人体复杂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则性属性,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容易判断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了。

【答案】W

4、前半夜为阴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阴。

【题解】根据阴阳的可分性,昼为阳。

前半夜应为阴中之阴,是说前半夜阴气有逐渐加重、加深的趋势;后半夜阴气将尽,阳气萌发,故为阴之中阳。

【答案】W

5、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题解】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

这两种对立的势力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一种相互制约、控制的关系。

【答案】R

6、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是阴阳异常消长的结果。

【题解】阴阳消长是发生在阴阳平衡允许的范围内增长或消减,如阴阳的消长超出了阴阳平衡允许波动的范围,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增长太过就是阴阳的偏盛,消减太过是阴阳的偏衰。

【答案】R

7、阴阳平衡,允许阴阳之间有一定范围的不平衡。

【题解】阴阳平衡允许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不平衡,所以阴阳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平衡。

【答案】R

8、“物极必反”可以用来形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题解】“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就必然向其相反面转化,它可以用来揭示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即“物极”阶段,各向其相反面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答案】W

9、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题解】五行的概念,已不是原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它是把自界的事物,作了广泛的比较与联系,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纳入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的属性分类之中。

因而,五行的含义可进一步理解为:

“五”是指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五种事物属性;“行”指五种事物属性之间内在联系的运动变化规律。

【答案】W

10、《内经》把五行间的“相生”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的关系。

[题解]《内经》把五行间的“相克”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有制约和战胜之意。

而“相生”关系,《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答案】W;W

11、克我者为“我所胜”,我克者为“我所不胜”。

【题解】克我者即它行克我,是我的所不胜;我克者即我克制它行,是我能战胜的一行,是我之所胜。

【答案】W;W

12、五行的“生克”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为维持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协调所发生的生克关系,是正常的“生克”;由于五行间“量”的异常而引起的生克不足或生克太过,都必然导致五行结构系统的平衡紊乱,这时的生克现象就是异常的“生克。

【答案】R

13、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关系,是指五行间的“相乘”和“相侮”关系。

【题解】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实际是指的是五行间正常协调关系下的“相克”关系。

而把“相生”关系,称作“互利”关系。

【答案】W

14、“精气学说”也叫作“气一元论”。

【答案】R

限制性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3、阴阳平衡:

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4、生克制化:

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

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5、相乘:

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6、相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