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04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题目.docx

中国现代史题目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香港海员罢工:

1922年1月12日——3月8日,由香港海员工会联合总会的组织领导下举行的一场海员大罢工。

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3月初,罢工总人数达到十万余人,3月4日,罢工队伍遭到英国军警阻挡,造成“沙田惨案”。

在全国工人的支援下,3月8日,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罢工的胜利,推动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2、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郑州爆发。

帝国主义向北京施压怂恿采取武力手段镇压。

2月6日,共产党员施洋发动武汉各工团代表和铁路工人万余人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郑州和武汉江岸等处进行血腥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

林祥谦、施洋等均被逮捕遇难。

2月9日,为保存实力,工人忍痛复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宣告结束。

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3、好人政府: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王宠惠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们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

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式。

4、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下半年——1920年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改良主义之间的一场争论。

1919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共产党人针锋相对提出反驳,从根本上批判了胡适的观点。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争论,其本质在于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5、直皖战争:

1920年7月北洋军阀直、皖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一战期间,执掌北洋政府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积极扩充皖系势力,因而与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以及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1920年7月14日,直奉两系军阀联合对皖系军阀发动了战争,双方于河北涿县、高碑店、杨村一带交战。

开始皖军曾获小胜。

不久皖军全线溃败。

18日,段祺瑞向直军求和并通电辞职,战争以皖系失败而结束,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

7、直奉战争:

①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4月-6月,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直皖战争后,联合控制北京政权的直、奉两派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1922年4月,奉系出兵进攻直系,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双方在河北省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

5月,奉系军阀失败。

6月,双方以榆关(今山海关)为界,订立停战协定,从而使直系军阀完全控制了北京政权。

②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1月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9月15日,奉系张作霖趁江浙战争之际,借口反对曹锟贿选,自榆关出兵进攻直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吴佩孚组织“讨逆军”迎战,双方在辽宁西南部和榆关一带展开激战。

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撤兵回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曹锟。

吴佩孚腹背受敌,全军覆没,溃败南逃,奉系军阀获得胜利。

冯玉祥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

8、北洋政府:

指1912—1928年由北洋系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通称,是相对于孙中山领导的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而言。

二、问答题

1、简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工人阶级的需要;

③中国人民觉悟的提高;

④知识分子的作用;

⑤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

(2)表现:

①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大量涌现;

②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

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④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2、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

①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②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

③割据称雄,拥兵争霸;

④各树派系,荣损与俱;

⑤纵横捭阖,制造政潮;

⑥卖国媚外,残民以逞。

3、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①中国共产党是十月革命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由共产国际帮助建立的,和西欧许多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历史不同;

②中国共产党从开始组织到最后成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受到第二国际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影响,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③中国社会没有欧洲资本主义那样的和平发展时期,工人阶级没有进行和平议会斗争的可能。

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以明确的阶级自觉,去参加和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到直接的革命斗争中去,坚持马列主义原则,坚持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④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可避免地占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左”右倾错误产生的根源。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

⑤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较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刻投入革命斗争,没有充分时间来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工作,许多党员没能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因此,加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4、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主要进行了哪些活动:

①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②开展工人运动,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有a、出版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教育;b、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讲述马克思主义;c、建立工会,组织工人开展活动;

③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④各地党组织就建党问题展开讨论。

5、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最高纲领:

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②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意义:

①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对当时中国革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③反映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初步结合。

6、综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②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综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确立其主导地位的。

①1919年-1920年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1920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之争”;

③1919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8.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冲击;

②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爱国运动的兴起;

④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2)特点:

①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生产技术落后;机器制造工业多数修理加工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经济力量十分薄弱。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在工矿企业中仍然保留着封建因素;同时封建经济还限制了工业资本的来源和扩大;

④资金缺乏;

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投机性很浓厚。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五卅惨案:

1925年5月30日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帝国主义血腥镇压游行示威的爱国群众的事件。

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引发五卅运动。

5月30日,爱国学生及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释放被押学生,遭到英国巡捕阻击,当场打死4人,事后身亡者9人,重伤十余人。

2、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1926年10月,在全国总工会领导下,为声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

6月19日,香港十余万工人在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等领导下,罢工开始,6月21日,沙面工人罢工,6月23日,游行队伍遭到英法帝国主义阻拦,造成“沙基惨案”,激起民愤,7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坚持罢工斗争16个月,成为世界工运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场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3、西山会议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出现的老右派集团。

1925年11月23日,邹鲁、张继、谢持等国民党委员在北京西山孙中山墓前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于翌年3月在上海另立中央。

这一批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对西山会议派做出了组织处理。

4、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的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26年10月28日和1927年2月22日分别举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1927年3月21日,在共产党员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的组织下,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

22日,取得胜利。

29日,上海临时市政府宣告独立。

5、平定商团叛乱:

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为保卫革命政权而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以英国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和佛山大地主陈恭受为首的广州商团,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924年10月发动叛乱,企图颠覆广东革命政府。

孙中山动员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和部分广州驻军,一举击溃了叛乱,保卫了广东政府的稳定。

6、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何健指示下发动的一场反革命叛乱,因21日的电报代码是“马”,故称。

马日事变使湖南省总工会等革命组织和机构遭到破坏,工农运动遭到极大摧残。

7、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间出现的国民党内部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国共合作的新右派思潮。

1925年6-7月,戴季陶相继写成《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形成一套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国共合作的反动理论,成为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反共篡权的理论基础。

二、问答题

1.简述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哪些新的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

反对满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

民主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简述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组织和推动下的一场正义战争,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要求,因而得到全国人民的坚决拥护和大力支持;

②中国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在作战中的骨干和先锋作用,带动了北伐军将士的英勇作战;

③苏联的援助;

④北洋军阀政治上腐败没落,内部矛盾重重,使其力量受到很大削弱。

3.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什么?

综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三大时期,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变化。

(1)必要性:

①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不仅有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还有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大资产阶级,要打倒三大敌人,单凭无产阶级孤军奋斗不可能取胜,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共同对敌。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则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国无产阶级要打倒三大敌人,就必须联合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③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曲折性与长期性,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促使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

(2)变化:

①1921年7月,中共一大: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但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已经初步认识到与其他党派合作的必要。

②1922年7月,中共二大:

通过了同国民党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党外联合战线的决议。

③1922年8月,西湖会议:

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

④1923年6月,中共三大:

在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济南惨案:

1928年5月发生在国民党二次北伐期间日本侵略者公然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流血事件。

1928年4月北伐军进军山东,遭到日本干涉,5月3日,公然进攻济南,并残忍杀害交涉员蔡公时等,从3日到11日,连续炮轰济南,造成万余中国人伤亡。

2、东北“易帜”:

国民党完成中国形式上统一的标志性事件。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成为奉军的统帅,并表示了统一的愿望。

国民政府决定东北问题采取和平方法解决。

日本极力阻止“易帜”。

但张学良冲破日本的阻挠,于1928年12月29日发出东北三省“易帜”通电,宣布:

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3、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成立了新的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发表了《告全党党员书》。

会议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但在纠正右倾时,未能及时注意已经产生的左倾错误。

4、三湾改编: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时所进行的军事改编。

1927年9月29日,放弃攻打长沙、转而进军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三湾进行了改编:

缩编军队,建立各级党组织,成立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中原大战:

1930年国民党军阀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混战。

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名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5月,中原大战爆发。

战争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

战争前期,蒋军失利,7月,蒋军变被动为主动,并争取到了张学良的东北军援助,9月,东北军出关,阎、冯大败,11月,战争以蒋介石的胜利结束。

中原大战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30多万人的伤亡。

7、《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

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独揽,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的国民政府建立,标志“训政体制”的确立。

8、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

会议强调要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强调在政治上要树立坚强的政权观念和群众观念;军队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的,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军方向和建军原则。

二、问答题

1、什么是东北易帜?

如何评价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是国民党完成中国形式上统一的标志性事件。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成为奉军的统帅,并表示了统一的愿望,国民政府亦决定采取和平方法解决东北问题。

日本极力阻止“易帜”。

但张学良冲破日本的阻挠,于1928年12月29日发出东北三省“易帜”通电,宣布:

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东北“易帜”,顺应了全国民众渴望和平统一、建设国家的时代潮流;年轻的张学良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毅力与胆识;“易帜”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使其希望通过将东北与中国“分离”,进而独占东北的野心受挫,曾一再扬言要不惜代价阻挠“易帜”的日本,惮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最终未敢使用武力。

2、试分析国民党三大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内容:

①正式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确定孙中山遗教“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③追认了一些已经在其他会议上通过的重要议案;

④在国民党党务方面,决定撤销各地政治分会,严格党的纪律。

(2)评价:

是在国民党实行“清共”政策、并取得全国政权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①国民党三大确定的政策,较过去有了重大转变;

②蒋介石成为会议最大的受益者,使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由于矛盾激化,党内斗争由政治为主上升为以军事为主,造成持续多年的大规模战争。

3、简述中共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功绩。

(1)内容: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成立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功绩:

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但在纠正右倾错误时,滋生了“左”倾错误。

4、综述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所以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论证了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的极端的重要意义;

③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5、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1)探索:

①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②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

④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

(2)结论:

找到了争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综述两次北伐的异同。

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的“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都是国民政府同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争。

背景

是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情况下进行的。

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逐步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

目的

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同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性质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争夺统治权和地盘的战争。

参战军队

国共合作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

帝国主义帮助建立起来的反革命军队。

组织领导者

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当时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这时的国民党是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的工具。

对帝国主义的态度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对日本制造的“济南惨案”屈辱退让,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

7、综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

②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③关于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

④关于阶级路线。

8、什么是改订新约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及评价。

(1)定义: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2)原因:

①中国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为改订新约运动准备了前提;

②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为改订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

③北伐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订新约运动;

④这是一个独立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进步;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③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但是运动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9、综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政策。

(1)内政方面:

1.政治上:

①实行“训政”,以党治国;②国民会议与《训政时期约法》。

2.经济上:

①整理财政;②1930年6月30日,颁布《土地法》。

3.军事上:

①编遣军队;②军阀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唐生智石友三联合反蒋战争、中原大战。

(2)外交上方面:

奉行“亲美抑日反苏”的方针。

①对南京事件、济南惨案的处理;②对俄绝交;③改定新约。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南满铁路发生爆炸,突然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在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态度下,次日早晨,日军占领沈阳城。

随后4个月内,东三省陆续沦陷。

2、“一·二八”事变:

日本军队为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在上海进行的挑衅行为。

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闸北发起突然进攻,驻上海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

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援下持续抗战一个多月,因蒋介石主张对日交涉,难以坚持,5月5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

3、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华北广大地区。

1933年,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后因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长城守军得不到支援,奋战两个多月,被迫撤离。

长城抗战以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告终。

4、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

事变后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变失败。

5、《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因发表于8月1日,故称。

《宣言》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依据共产国际“七大”的新精神提出来的。

呼吁各党派、团体、军队一致抗日,建议组织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

《宣言》的发表,对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何梅协定》:

1933年5月,国民政府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共同签订的秘密协定。

协定规定:

取消河北省和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部,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等。

通过这项协定,中国在河北省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在华北的侵略势力进一步加强。

7、“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学生请愿示威游行活。

1935年日本发动一系列“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掀起了抗日民主新高潮。

9日,六千余名学生向何应钦请愿,遭到军警镇压。

10日,北平全市学生总罢课。

16日,学生再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运动引发了全国各地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全国迅速兴起。

8、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为逼蒋抗日而发动的一次兵谏事件。

1936年,日本侵华加紧,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蒋介石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发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不满,并与中共取得联系,10月,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张学良多次劝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