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60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docx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章

石油:

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是目前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界所研究的、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多与生物成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聚集成藏的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油田水:

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石油荧光性: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的特性。

(是由于不饱和烃的存在)。

石油旋光性:

当偏振光通过天然石油时,石油能使其偏振面旋转一个角度。

1、简述石油、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

(1)石油的主要元素是C、H、O、S、N,微量元素以金属元素为主,其中钒(V)和镍(Ni)的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化合物组成主要可分为烃类和非烃类。

烃类化合物是由C和H两种主要元素组成的,按结构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S、N、O的化合物。

(2)天然气的主要元素是C、H、S、N、O及微量元素,以C、H为主。

化合物组成主要是气态烃,同时含有数量不等的多种非烃类气体。

2、简述石油的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颜色:

在透射光下,大多数为黑色,也有无色、淡黄色、黄褐色等。

颜色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相对密度:

原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化学组成。

高分子质量成分或胶质、沥青质的含量越高,相对密度越大。

(3)粘度:

石油动力粘度变化范围很大。

大小主要取决于石油的化学成分和外界温度、压力条件。

压力加大粘度随之增加。

(4)荧光性: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

荧光性取决于化合物组成,由于不饱和烃的存在导致荧光性。

(5)旋光性:

偏振光通过天然石油时,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

(6)溶解性:

石油中不同化合物选择性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石油与天然气有互溶性。

(7):

导电性:

高电阻率,导电性极差。

3、简述天然气的分类。

(1)存在相态:

游离态、溶解态、吸附态、固态气水合物;

(2)与石油产出关系:

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3)分布特征:

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

分散型——煤层气、溶解气、固态气水合物。

4、简述油田水的来源及产出状态。

(1)来源:

主要有四种来源——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及转化水。

(2)产出状态:

与油气藏关系——油层水、上层水、层间水、下层水;

存在状态——超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吸附水、气态水。

5、简述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苏林分类。

(1)无机组成:

主要有Na、K、Ca、Mg等阳离子和Cl、SO4、CO3等阴离子。

(2)有机组成:

常含有烃类、酚和有机酸。

(3)气体成分:

溶解了许多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4)微量元素。

CaCl2型水形成于地壳深部封闭性良好、水体交替停滞的还原环境——利于油气藏保存。

NaHCO3型水是油气物质存在的还原环境下的产物,成因上与油气田有关。

油田水一般以CaCl2型水最多,其次NaHCO3型水。

Na>Cl:

大陆水型:

硫酸钠水型重碳酸钠水型

Na

海洋水型:

氯化镁水型氯化钙水型

 

第二章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

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门限温度(成熟温度):

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时的温度。

门限深度(成熟点):

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

烃源岩(生油岩):

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烃源岩层:

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

1、简述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及主要依据。

(1)无机成因说——泛宇宙说(宇宙说、地幔脱气说)和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碳化物说、高温生成说、岩浆说)。

依据: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有甲烷等烃类成分;无机物可在实验室内合成烃类;石油分布常与深大断裂有关。

(2)有机生成说——(早期生油说、晚期生油说)

依据:

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时代、成分、温度等特征的关系。

(3)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论、煤成烃理论)

2、何为沉积有机质,简述其来源。

(1)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2)盆地本身的原地有机质;被河流等从周围陆地携带来的异地有机质;少量经受侵蚀的古老沉积层中的化石有机质。

3、何为干酪根?

简述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

(1)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I型干酪根——原始H含量高而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比很低,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母体主要来自于藻类和水体低等微体生物,生油潜能大。

II型干酪根——原始H含量稍低,H/C原子比介于0.65~1.25,O/C原子比稍高,母体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

III型干酪根——原始H含量低而O含量高,H/C原子比介于0.46~0.93,O/C原子比高,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对生油不利。

4、简述油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或地质、理化条件)

(1)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2)动力条件——细菌活动、热力作用、催化作用。

5、叙述有机质想油气演化的过程(或成烃模式或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分4个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深度:

沉积界面至1500m深。

温度:

10~60度。

该阶段深度较浅,温度和压力较低,厌氧细菌非常活跃,以细菌活动为主。

有机质除了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及早期低熟石油外,大部分转化为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

转化因素——生物化学降解。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深度:

1500~2500m。

温度:

60~180度。

干酪根发生热降解,杂原子键破裂形成挥发性物质,同时获得大量低分子液态烃和气态烃。

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

是主要的生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转化因素——热降解。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度:

3500~4000m。

温度:

180~250度。

进入高成熟阶段,主要反应时C—C链断裂,已形成的高分子液态烃急剧减少,高分子正构烷烃含量趋于零。

低分子正构烷烃剧增,在地下呈气态,采出地面后反而凝结为液态轻质石油,并伴有湿气。

转化因素——热力作用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深度6000~7000m。

温度:

超过250度。

有机质转化末期,已形成的液态烃、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形成甲烷。

该阶段呈现出的是全部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最终产物。

转化因素——热力作用。

6、简述烃源岩的岩石类型和地质特征。

(1)地质特征包括岩性、岩相和厚度特征。

岩性特征——烃源岩一般色暗,粒细,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

岩相特征——形成烃源岩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浅海相、三角洲相、半深水—深水湖相。

?

?

?

?

?

?

厚度特征

(2)地质特征——有机物的丰度(决定生烃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有机质有不同的生烃潜力,形成不同产物)、有机质的成熟度(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热演化程度)。

 

第三章

储集岩:

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

储集层:

有储集岩构成的底层。

(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体积(有效孔隙体积)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渗透性:

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绝对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且流体的流动符合大喜直线渗流定律是,所测得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

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

孔隙结构:

指孔隙和喉道的集合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排替(驱)压力:

非润湿相流体开始连续进入岩样躯体孔隙中润湿相流体时的压力,指孔喉系统中最大连通孔隙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饱和度中值压力:

再注入非湿润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管压力。

1、简述孔隙的分类(大小及对流体作用分类、成因分类)。

(1)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

自然条件下流体可自由流动。

岩石中打的裂缝溶洞及疏松的砂岩孔隙大都是这种类型。

(2)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0.0002mm。

流体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不能自由流动。

微裂缝和你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多属于这种类型。

(3)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0002mm。

流体不能流动,增温加压时也只能引起流体呈分子状和分子团状扩散。

粘土岩中的一些孔隙属于此种。

2、碎屑岩孔隙结构及其类型,研究方法。

(1)孔隙——原生孔隙:

沉积岩经受沉积和压实作用后保存下来的孔隙空间。

次生孔隙,沉积作用后岩石在成岩作用或地层水循环作用形成的。

(2)喉道——孔隙的缩小部分;可变断面的收缩部分;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

(3)研究方法——压汞法。

课本62

3、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孔隙和喉道

(1)原生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孔)、矿物解离缝(缝)。

(2)次生孔隙——包含孔、洞、缝。

(3)喉道——大孔粗喉型、小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管束状喉道。

4、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

(1)沉积作用——碎屑颗粒的成分;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杂基含量;沉积构造。

(2)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

(3)构造作用。

5、简述碎屑岩储集体的沉积环境及储集类型(成因类型)。

碎屑岩储集体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砾岩等。

沉积环境从陆向冲积扇到深海浊积扇,形成的储集体主要有冲积扇砂砾岩体、河流砂岩体、三角洲砂岩体、滨浅湖相砂岩体、滨海砂岩体、浅海砂岩体、深海浊积砂岩体和风成砂岩体等。

6、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

(1)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

原生孔隙——发育受岩石的结构和沉积构造控制。

粒间空隙、生物体腔孔隙、生物骨架孔隙、晶间空隙。

溶蚀孔隙——碳酸盐矿物或伴生的其他易溶矿物被地下水、地表水溶解后形成的孔隙。

粒间溶孔、溶洞。

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与岩性和构造等因素有关。

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

(2)沉积环境对原生孔隙的控制;成岩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孔隙形成的该作用主要是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影响。

7、盖层基本类型及有效盖层的特征和盖层封盖机理。

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岩层。

(1)类型——按岩性分类:

泥质岩类盖层;蒸发盐类盖层;碳酸盐岩类盖层;其他岩类盖层;

按分布范围:

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

(2)封闭机理——物性封闭:

依靠盖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封堵油气。

超压封闭:

依靠盖层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封闭油气的机理。

烃浓度封闭:

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作为盖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止下伏油气向上扩散的运移。

主要对以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作用。

8、对比分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的异同点。

(1)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特征方面:

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及分布一般与岩石组分关系密切;碳酸盐岩不同。

(2)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方面:

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三大类影响因素中作用程度不同。

(3)孔隙性和渗透性相关关系方面:

碎屑岩储层相关性好,碳酸盐岩差。

(4)储层非均质性方面: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第四章

初次运移:

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二次运移:

指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

圈闭:

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是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种场所。

油气藏:

油气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体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油气藏是地下岩层中具有统一的流体动力系统的最小油气聚集)

生储盖组合:

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1、看图说明油气的初次运移及二次运移基本过程。

课本85

2、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通道、时期、有效排烃厚度。

(1)石油:

主要呈游离相运移,其次是呈水溶相和气溶相。

天然气:

主要呈水溶相和游离相,其次是油溶相。

(2)动力: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渗析作用、胶结作用与重结晶作用、构造应力、毛细管力、扩散作用。

(3)方向:

对于一个碎屑岩沉积盆地,微观上——泥岩向砂岩;

宏观上——深部向浅部,盆地中心向边缘。

(4)通道:

较大的孔隙与微层理面、构造裂缝与断层、微裂缝、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

(5)初次运移的时期是指烃源岩从开始排烃到终止排烃的郑刚时期。

(6)一般认为有效排烃厚度为10~30m。

3、二次运移的相态、通道、方向、主要时期、动力和阻力、运移距离的影响因素。

(1)石油:

主要呈游离相,也有水溶相和气溶相。

天然气:

存在气相、水溶性、油溶相、扩散相。

(2)通道:

连通的孔隙、裂隙(缝)、断裂、地层不整合面。

(3)方向:

对于盆地,运移方向是:

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和凸起方向运移)。

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

(4)主要时期:

(5)动力:

浮力、水动力、构造应力、分子扩散力;

阻力:

毛细管力、吸附力。

(6)运移距离影响因素:

区域构造背景、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地层不整合、断层分布及其性质、水动力条件。

4、图示说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含油范围、油藏高度——————综合习题一内容!

课本105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闭合高度:

从圈闭中储集层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油气水界面:

在油藏中气占据最上部,称为气顶;油居中,呈环状分布,称为油环;水在下。

从而形成了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含油气高度:

油气藏中油水界面之油气藏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5、叙述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

?

?

?

?

(1)因素:

(2)基本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6、何谓圈闭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影响圈闭有效性的因素?

(1)圈闭的有效性是指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

?

?

?

?

?

(2)

(3)圈闭形成实际那与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通道的关系;水动力的影响。

7、何谓生储盖组合,图示说明类型。

课本112

(1)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2)正常式侧变式顶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第五章

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为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称为断层圈闭。

在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油气田:

受构造、地层或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

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含油气区:

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将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位,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产、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

沉积盆地:

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

含油气盆地: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基本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单元

三级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隆起:

在盆地发展历史中以相对上升占优势的一级正向构造单元。

坳陷:

在盆地发展历史中以相对下降占优势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

1、简述油气藏的基本分类,并图示说明。

———综合习题一内容!

课本177

课本以圈闭成因为主要依据划分。

构造油气藏:

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地层油气藏:

油气在底层圈闭中的聚集。

岩性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的岩性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1)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岩性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

(4)其他类型——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凝析气藏、固态气体水合物。

2、简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封闭作用:

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最后聚集成油气藏。

纵向上取决于断层带的紧密性。

横向上取决于断层的大小及断层两侧岩性的组合接触。

(2)通道和破坏作用。

?

?

?

?

?

?

3、简述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4、简述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

基本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单元

三级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一级:

坳陷、隆起、斜坡;

二级:

背斜带、断裂带、潜山带、长垣;

三级:

背斜、断块、潜山、鼻状构造。

5、断层封闭机理。

对置封闭;泥岩涂抹封闭;颗粒碎裂封闭;成岩封闭。

 

第六章

区域勘探:

在一个盆地或盆地内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的最初的、基础的油气勘探工作。

主要了解盆地的结构及石油地质条件,查明该区域是否为含油气盆地或有利油气区。

圈闭预探:

经区域勘探查明了地质构造和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并根据油气资源规模的优选出有利勘探目标之后,在优选出的有利油气区带或局部构造上,以地震及钻井为主要手段,识别、落实圈闭,发现油气田的全过程。

评价勘探:

自预探井发现工业性油气流之后,在初步证实的工业性油气藏面积上,以钻井和地震为主要手段,直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

滚动勘探开发:

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天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油气田勘探的总任务及阶段划分。

(1)总任务是寻找油气田、查明油气田。

(2)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田评价勘探。

2、油气田勘探各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什么?

(1)区域勘探——查明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进行早期含油气远景评价和资源量估算;评选出最有利的坳陷和构造带;提出预探方案;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做好准备。

(2)圈闭预探——在选定的有利构造或圈闭上,进行以发现油气田为目的的一系列工作。

如果经过预探后未发现工业油气藏,可做出否定性评价。

(3)油气田评价勘探——在预探阶段所证实的工业性油气面积上,进一步详细探明油气田含油气边界、外界形态特征,搞清油气水性质及分布特征,提交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预测分析,并提供地址基础资料及相关参数。

3、滚动勘探开发的优点是什么?

(1)减少探井井数,节约勘探投资,降低勘探成本,同时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更多有利的井位。

(2)缩短了勘探周期,提高了勘探速度和工作效率,是油气田尽快投入生产。

(3)探井、生产井钻探交叉进行,加强分析对比及评价,明显提高勘探工作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第七章

参数井:

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剖面、石油地质特征、获取地球物理解释所需参数等而钻的井。

预探井:

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评价井:

(详探井)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为了详细查明油气藏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落实探明储量等而部署的探井。

开发井:

在地震精查构造图可靠,评价井所取得地质资料比较齐全,探明储量的计算误差在规定范围以内时,根据所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调查井:

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查井。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钻时:

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岩屑迟到时间:

岩屑从井底返到井口的时间。

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地质用途。

(1)岩石性质;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在无测井资料或尚未测井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2、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和信息。

考察古生物特征;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烃源岩层特征及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判断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检查开发效果。

3、简述岩心收集及描述的主要内容。

课本187

(1)取心资料收集;丈量“顶、底空”;岩心出筒;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

表示第3次取心中共有10块岩心,此块为第5块。

(2)岩性;相标志;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及岩心的含油级别;岩心倾角测定、断层的观察、接触关系的判断。

4、岩屑迟到时间的计算和真假岩屑的识别。

常用方法——理论计算、实物测定法、特殊岩性法。

(1)观察岩屑的色调、形状和大小;

(2)注意新成分的出现;(3)从岩屑中各种岩屑的百分比来识别;(4)利用钻时、气测等资料验证。

?

?

?

?

?

?

5、岩屑录井资料的地质应用。

 

6、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课本207

(1)水基泥浆、油基泥浆。

(2)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黏土层;漏失层。

7、如何利用气测资料判断油、气、水层。

(1)油层的气测曲线上反映的是全烃和重烃曲线同时升高;

(2)气层的气测曲线上反映的是全烃曲线升高,重烃曲线很低;

(3)水层的气测曲线上放映的是全烃和重烃曲线略微升高,其幅度远小于油层。

8、简述常规的地质录井方法有哪些。

(1)钻时录井——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为钻时。

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井下地层岩性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

(2)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出。

岩心分析可获得地下地层、岩性、沉积、构造和油气水及储层等地质信息。

(3)岩屑录井——钻井过程中,按照一定取样间距,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可了解井下地层、岩性及含油气水情况。

(4)钻井液录井——钻井过程中,根据钻井液性能变化及槽面显示,来判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和特殊岩层的录井方法。

(5)气测录井——通过钻井液中天然气的组分和含量测量,判断地层流体性质,间接评价储层的录井方法。

9、何谓定向井,简述其主要用途和基本井深剖面类型。

课本182183

(1)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2)a、地面条件限制,在不可能或不适用安装钻机的店面位置的下方钻井;

b、地下地质条件,用于直井难以穿过的复杂地层、盐岩、断层;

c、钻井工程需要,纠斜、侧钻、抢先井。

d、经济高效开发,在海洋、沙漠等地采用丛式井、一口井钻穿多组油气层。

(3)I、II、III型井深剖面。

10、什么是井斜角、井斜方位角。

(1)井斜角。

指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

α

(2)井斜方位角。

指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β

 

第八章

沉积旋回:

(沉积韵律)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有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岩性标准层:

具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分布广泛等区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