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418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赵洋

 

旅地学院10级2班

学号:

1011219

2011年9月3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区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实习区范围: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

地理位置: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

交通极为方便。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交通概况:

石门寨镇为新兴城镇,街区比较齐整,有一条南北向街道约2公里。

铁路一条:

为秦石线单轨,有鸡冠山站、傅水寨站、石门寨站、上庄坨站、石岭站等五处火车站。

公路一条:

沿铁路线,经杜庄、石门寨、上庄坨、石岭、向北义院口延伸,长约20公里,沥青路面,铺面宽6米,路宽8米;桥十座。

简易公路二条:

石岭至黄土营6公里,石岭至驻曹营3.3公里,路宽6米。

通讯线两条:

一条由杜庄、石门寨、九门口、东架庄、辽省绥中县。

另一条鸡冠山火车站、石门寨、石河水库新建村。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区水文特征:

水系以河流、小型水库为主,也有井、地下河、贮水池、泉等。

该区有两大河流水系:

大石河水系、汤河支流水系。

汤河二个支流在分水岭西南部、流域面积很小。

一支自柳观峪进入区内,经山羊寨、上平山、鸡冠山、山口子向南流去,区内全长约13公里。

另支沿铁路东侧,自徐庄、小部落、赵庄、杜庄向南与上支流汇合,河两岸分布许多贮水池。

在下平南近500米处有一露天泉。

大石河水系在分水岭的北部,大石河流经石门寨的广大地区,它由多个支流汇合而成的树枝水系,它发源于辽宁省绥中县大横岭,最终在田家洼注入渤海。

干流长67.5公里,在盆地河段长10公里。

沙河上游黄土营、东部落、张岩子一带,有地下暗河、露泉部分,说明这一地区是碳酸盐分布区。

实习区气候特征:

秦皇岛按中国的自然区划的气候分类,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资源较丰富。

本区年平均气温10.0摄氏度,最热的月份在七月,月平均气温是24.8摄氏度。

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盛行西-西北或西北-北风,夏季受太平洋的副热高压影响盛行偏西风。

各季节气候状况如下:

春季(3-5月份)干燥多风,气温回升快,平均降水量为71.6毫米,风速平均为37米每秒。

夏季(6-8月份)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日照少,湿度大,属于潮湿、闷热,多雨季节。

秋季(9-11月份)降温快,降水偏少,降温速度快于春季的升温速度。

冬季(12-2月份)寒冷,少雪,寡日照。

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日照最短的季节。

实习区土壤特征:

土壤类型的性质及分布

1、石质土

分布于陡峭山恋顶峰与裸岩相间分布

2、棕壤

分布于长城沿线山区,山高坡陡,气候温凉湿润,淋溶过程明显,无石灰反应,微酸性。

3、褐土

分布于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地带,地势较高,排水良好。

4、新积土

分布于河道

5、草甸土

分布于河流两侧及沿海冲击平原

6、风沙土

分布于沿海地区

7、盐土

分布于滨海一带

第三节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实习区工业:

秦皇岛市的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解放后40多年的不断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与港口与旅游业相比,还比较弱。

目前发展起来的是建材工业,平板玻璃的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山海关桥梁厂是我国生产钢结构桥梁的骨干企业,70年代初又建成了山海关船厂,能修造万吨船舶。

此外,其他工业企业也在改革中稳步发展,1988年实现利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家。

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工业发展上认真抓好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强化质量管理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实习区农业:

目前,水稻、玉米、甘薯、花生已成为抚宁县主要优势作物。

成为县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

旱作改水作,夏播改春种。

一茬改两茬:

以种植各种大秋作物为主

农业区划:

北部中低山地林果牧区;中部丘陵粮、果、油区;南部平原粮菜区。

实习区商业:

秦皇岛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使其港口运输商品皆为媒、石油、粮食等大宗货物,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秦皇岛市区近年来旅游活动已由基本旅游层次发展,这样旅游购物的人增多,刺激了该市商业的发展,使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了一些商业中心,如在海港的朝阳街、海阳路、文化路一带形成了海浪花,华联商厦,百货大楼等大型商场。

秦皇岛是由汉、满、蒙、回朝等20多个民族构成,影响了商场商品构成,各个商场都能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

秦皇岛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埠,它是利用港口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使海港区成为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这样为该市商业中心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使该市商业中心都在海港区,这是历史的遗承性。

秦皇岛位于北方,所以防御寒冷的衣着和取暖设备是各个商场冬季不可缺少的商品。

实习区旅游业:

秦皇岛市置身于青山碧海之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秦皇岛的主要旅游名胜:

山海关、北戴河海滨、莲花石公园、鹰角亭、老虎石、对语石、孟姜女庙、悬阳洞、堰塞湖、南戴河和黄金海岸。

山海关区的万里长城古迹,气势雄伟,古朴典雅,民族色彩浓厚。

市区西部“堰塞湖”分景区有塞北“小三峡”、“小桂林”之称。

北戴河海滨沙软潮平,景色旖旎,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暑期平均气温23摄氏度,比北京和唐山低2摄氏度左右。

因此从1898年开始,这里一直是避暑休养胜地。

1979年正式开放旅游以来发展很快,1988年,接待国内游客580万人,创社会经济效益6945万元,国际游客1.64万人,创外汇4064万元外汇人民币。

夏季高峰期多达每日几十万人,相当于北戴河区常住人口的四倍多。

旅游业的兴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但由于暑期人口过于集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给城市造成了压力。

第二章地质特征

第一节地层

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岩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和上三叠

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q)

1.下马岭组

本组是区内最老的地层。

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砂岩,除最底部含少量砾石外,一般分选性都很好是属滨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

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府君山组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落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

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

厚71m。

属泻湖相沉积。

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

本组主要为潮上带沉积和泻湖沉积。

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

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厚130m

崮山组

本组厚102米,岩性可分下、中、上三部分。

本组属于浅海相沉积。

长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相同。

标准剖面也是在285高地东山脊,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凤山组

本组分布比长山组稍广。

在区内北部和西部也可见到。

标准剖面也在285高地可做标准剖面,厚92米,本组属于浅海相沉积。

2.奥陶系

冶里组

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一致,区内东西部都有,但主要分布在东部区。

285高地可做标准剖面,本组属浅海较深水沉积。

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

属浅海沉积。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

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如下图2-1-2)

(2-1-2)

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

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化石有:

头足类和腹足类。

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

白云岩具"刀坎痕"。

层厚101m。

3.石炭系

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

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

鳞木、科达、芦木等。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

含植物化石:

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

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

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瓦家山剖面厚48m。

本组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

4.二叠系

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

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

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含植物化石:

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

由三个韵律组成。

属湖泊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含植物化石:

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

层厚115m。

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

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层厚72m。

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

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含植物化石:

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

厚150m以上。

(三)中生界

1.三叠系

黑石窑组

分布黑山石窑后村西,厚161.8米。

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黑色灰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

与下伏地层石千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属于湖泊相沉积。

2.侏罗系

北票组

区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岩性由粗到细可分为三个旋回,他们是砾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页岩、泥浆夹煤层和少量凝灰岩。

如图(2-1-3)

(2-1-3)

兰旗组

分布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延展,标准剖面是上庄陀西傍水崖剖面,厚1000米以上。

孙家梁组

分布比较局限,在区内的东南部蟠桃峪一带有少量出露。

本组厚350米以上,本组与兰旗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二节岩浆岩

本区岩浆活动表现为侵入、喷溢作用等,形成的岩浆类型比较多,常见的岩浆种类主要以下几类:

(一)超基性岩类

1.辉榄岩

分布在石门寨、北峪村附近。

以岩墙产出。

斑状结构,致密块状结构,矿物成分为辉石、橄榄石,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

(二)基性岩类

1.辉绿岩

分布在亮甲山、潮水峪、285高地等,以岩墙或岩床形式产出。

辉绿结构,细粒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形成时代寒武纪——奥陶纪。

(2-2-2)

2.基性溶岩

本区所见的基性溶岩为粗粒玄武岩。

分布在上庄坨附近,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

(三)中性岩类

1.闪长玢岩

分布在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部等地,呈岩墙、岩株产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角闪石、斜长石,时代为侏罗纪。

2.辉石角闪安山玢岩

分布在上庄坨抽水站附近。

呈岩脉产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角闪石、辉石、斜长石。

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

3.安山岩

分布在柳江向斜核部,大面积出露,具斑状结构,块状、气孔杏仁构造,矿物成分为角闪石、辉石、辉石、时代为侏罗中世。

(四)酸性岩类

1.绥中花岗岩

分布于张崖子、鸡冠山、蟠桃峪、以岩基产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同位素年令17.5亿年。

2.中细粒花岗岩(响山岩体)

分布于花厂峪、温泉堡、柳观峪一带,以基岩产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

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

3.花岗斑岩

分布在石岭、砂锅店以岩脉、岩墙产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石英和少量的暗黑矿物,形成时期为寒武纪——奥陶纪。

(五)脉岩类

1.霏细岩

分布在吴庄垭口一带,以岩脉产出,具霏细结构,流纹构造,矿物成份为石英、斜长石、正长石等组成,形成于奥陶纪之后。

2.煌斑岩

分布在亮甲山、傍水崖、285高地一带,以岩墙产分,基质为褐色角闪石、辉石和微晶斜长石。

产出时代为奥陶纪以后。

分布在北戴河海滨的混合花岗岩,呈脉状产出,具伟晶结构和文象结构,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白云母,形成时代≥17.5亿年。

(六)火山碎屑岩类

广泛分布于柳江向斜的核部,从岩浆成分有基性、中性和酸性,从碎屑粒度来看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形成时代为侏罗世。

第三节构造

本区处于燕山沉降带的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缘,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方向。

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解除关系和各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本区可划分为如下构造层:

中生代构造层

盖层:

~~~~~~~~~~~~~~~~~~~~~~~~~~~~~~~~~~~~~~

青白口群——古生代构造层

~~~~~~~~~~~~~~~~~~~~~~~~~~~~~~~~~~~~~~~~~~~~~~~~~~~~

基底:

混合花岗岩

基层的绥中花岗岩由于受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作用,构造形迹已无法辨认。

对于构造,我们从青白口群——古生代构造层和中生代构造层来描述。

(一)褶皱构造

1.青白口群——古生代构造层

该构造层由晚元古代青白口群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和古生代地层组成

柳江向斜

该向斜的核部是被中生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所覆盖,核部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上石炭统。

西翼由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组成,由于受近南北向逆断层的影响,地层产状发生直立倒转,或有的地层确缺失,地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地层陡峭,倾角30°——87°,个别地段倾角陡立,近90°。

东翼由元古界青白口群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石炭统、二叠系地层组成。

地层走向近南北,地层平缓10°——30°。

该向斜是一个不对称的向斜构造,西翼地层陡立或地层缺失,而东翼地层发育完整,倾角小、分布面积广而开阔。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该背斜出露本区的西部,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北东向延伸,出露长度为1.8公里,宽为0.3公里。

背斜核部在柳观峪以东由府君山组地层组成,核部向北北东方向延伸到汤河北岸,则出露毛庄组和徐庄组和张夏组地层,并逐渐倾没。

张赵庄——吴庄背斜

现露在本区的西部,张赵庄以北、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方向延伸,出露长度达45公里,宽度0.5公里左右。

核部在张赵庄南由徐庄组地层组成,向南倾伏,两翼为张夏组鲕状灰岩和凤山组泥质条带灰岩。

秋子峪西向斜

分布在本区西部秋子峪西山梁上,核部、翼部均由张夏组鲕状灰岩组成,长400米,宽100米,枢纽近乎东西向,北翼地层产状为214°∠33°,南翼地层产状为331°∠27°。

义院口背斜

出露在本区内北部义院口公路旁,核部为本溪组,翼部为太原组、山西组,枢纽近东向西,北翼地层产状为340°∠44°,南翼地层产状为173°∠25°。

北刁部落平卧褶皱

出露在区内西北部北刁部落村西北0.5公里处,产于冶里组地层中,核部扇形节理发育,翼部岩层近水平枢纽走向近南北向,由于弯滑褶皱作用,引起层向牵引褶皱出现。

2.中生代构造层

该构造层由黑山窑组和北票组、兰旗组地层组成。

大洼山——老君顶不对称向斜

该向斜出露在柳江向斜核部,翼地层产状为108°∠72°,110°∠82°,东翼275°∠23°250°∠20°,为一不对称向斜。

拿子峪向斜

出露于拿子峪至板石峪一带,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左右,呈北东向延伸。

核部为兰旗组火山岩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北票组之上。

两翼由北票组砂砾岩组成,北西翼受断裂破坏,岩层陡峭,地层产状为100°∠76°,南东翼地层产状为15°∠21°,10°∠32°,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

(二)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西部较强,东部较弱,南北向断裂最明显,其次是北西向、北东向和东西向。

1.南北向断裂

西部南北向逆断裂层带

发育在柳观峪——秋子峪和张赵庄——吴庄背斜的东翼,断层带附近地层直立或倒转,有的出现牵引褶皱,其中三条逆断层,北从大柳树向南延至山羊寨。

断层面向西倾斜,倾角一般大于66°,断距较小。

中部——东部南北向断层

黄土营——安子岭正断层:

该断层从黄土营向南经下营武山到安子岭,延伸长达9——7公里。

断层面向西倾斜,倾角70——80°。

上盘由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地层组成,下盘由下马岭组石英砂石组成,属正断层。

2.北西向断裂

西部地区北西向断层

该组断层一般为反扭性质,北东盘向北西方向错动。

花场峪——王庄断层,它切割了张赵庄——吴庄背斜,致使背斜北端向北西方向错动。

此外还有柳观峪——山羊寨断层,被第四系覆盖,性质不明。

中——东部区北西向断层

在中——东部北西向断层比较发育,且规模较大,延伸较远,主要有大刘庄——娃娃峪西沟正断层,罗山——陈家沟正断层、白云山——温庄北正断层、查庄——王家峪正断层、半壁店北——潮水峪正断层、黄土营——张崖子正断层和夏家峪断层等。

北西向断层主要特征:

断层走向一般310°——320°,倾向25°——59°区间,倾角较陡,一般为48°——80°。

断层切割了柳江向斜最新时代地层北票组地层和最老时代地层青白口群下马岭组石英砂岩。

断层均为正断层。

断层内无岩脉与岩墙,且切割区内各种类型的岩体。

3.北东向断层

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两翼,在西部较中——东部发育。

该断层一般为扭顺断层,北西盘向北东错移。

柳观峪东层

走向北东向、北西向倾斜,倾角较大,它切割了柳观峪——秋子峪背斜,断层上盘为徐庄组和张夏组地层,下盘为馒头组、毛庄组地层,断层旁有一系列牵引褶皱。

吴庄——车厂断层

该断层从车厂向北东方向延伸到吴庄和牌坊砬子北端与南北向逆断层相交,延伸长达2公里,断层产状335°∠45°,断层上盘为徐庄组地层,推覆在亮甲山和凤山组地层之上。

下盘地层直立倒转,有牵引褶皱出现,依牵引褶皱断定该断层属逆断层,且具有顺扭性质。

在中——东部北东向很不发育,仅在安子岭垭口处发现,该断层属逆断层,断层面近直立,断层旁侧馒头组地层强烈变动,形成一系列挤压褶皱。

4.东西向断层

南刁部落——南林子——上平山逆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南刁部落,向西延伸到南林子、石龙山和上平山,长达10公里余。

断层产状在南刁部落为160°∠60°,南林子170°∠78°。

上盘为绥中花岗岩,向北逆冲在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上,在南刁部落是下马岭组逆冲在馒头组之上,下盘地层直立或倒转。

断层带具片理化现象。

石嘴子——沙河寨——大峪口断裂

该断裂带从石嘴子向西延伸到沙河寨和大峪口,东西长4公里。

在石嘴子,断层面向北倾,倾向为60°左右。

上盘为府君山组地层,下盘为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为正断层。

在沙河寨北,断层面向南倾,倾角75°,上盘为府君山组,下盘为绥中花岗岩,为正断层。

但在大峪口,该断层上盘为馒头组与毛庄组,下盘为张夏组地层,为逆断层。

综合石门寨地区的褶皱和断裂的分布方向,构造活动方式和组合特征,构造线总的方向是南北向,也就是说由于受东西向挤压而形成南北断层背斜、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北东向顺

扭,北西向反扭断层。

(2-3-2)

第四节矿产

(一)煤矿

石门寨地区主要含煤地层是上石炭统的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侏罗统的北票组煤系地层,本区的煤质灰分高,硬度大,成致密块状,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属于低硫型煤质。

(二)耐火粘土

本区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向斜东翼的石炭一二叠地层中,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有一层,G层和F层,上石炭统太原组上部的D层,下二叠统山西组顶部的B层,本区主要可采区有半壁店和欢喜岭。

(三)重晶石、铅锌矿

分布本区西南部柳观峪——秋子峪背斜核部,为低温矿床。

重晶石、铅锌矿脉沿背斜轴向分布,矿体为脉状,矿石为角砾状、晶洞、晶簇构造等。

(四)铜铁矿

分布本区西部,出露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柳江向斜西翼的下古生界碳酸盐接触带上,形成的为矽卡岩矿床,主要有花场峪铜矿化点和杜庄、上平山等地。

矿床一般呈透镜状、脉状、浸染状、角砾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方解石、石英、阳起石、透闪石、透辉石和石榴石等。

(五)石英砂岩

分布区内南缘鸡冠山等地。

地层层位属于元古界青白口群下马岭组地层下部的碎屑岩,厚层状,质地较纯,产状平缓。

主要用于玻璃制造业。

(六)石灰岩

本区分布较广,层位多,区内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中寒武统张夏组、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均供开采。

主用于烧制白灰、水泥和建筑石料,也可作化纤原料。

第五节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在元古代时属活动的地槽区,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在早元古代末期发生的吕梁运动使本区逐渐变成褶皱带,进而转化为较稳定的地台区,本区当时上升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呈准平原状态,。

晚元古代下马岭期,本区地壳缓慢下降遭受海侵,海水渐深,为滨海至浅海环境,形成厚度较大的滨浅海碎屑物质的沉积。

景儿峪末期地壳上升,形成海退,变成陆地,遭受风化剥蚀。

到古生代早寒武世府君山期,仍属海洋环境。

馒头期形成红层沉积和食盐假晶。

毛庄期沉积物一碎屑物质为主。

中寒武世海侵范围加大,形成广阔浅海环境,地壳时有升降,海水比较动荡。

晚寒武世早期地壳仍震荡不定,形成砾屑(竹叶状)灰岩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水范围扩大,属于较深的浅海环境。

亮甲山期为本区最大的海侵时期,形成厚度较大的碳酸盐沉积,早马家沟时期环境有所变化,镁质增多,后期海水变浅,生物大量繁殖,头足类较多,在马家沟期末地壳上升,海水退出本区,本区形成低山丘陵地带遭受风化剥蚀,并形成准平原。

由于当时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以致碳酸盐被地下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以后长时期地壳隆起,形成沉积间断,缺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地层。

在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下降,有时为陆地环境,有时为海洋环境,形成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