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242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 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综合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教案新人教版

综合-脚踏一方土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情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教师准备

1、根据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文章。

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教学设想

因此,土地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

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大家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为什么两个中国人在异国相遇,却会感到分外亲近?

为什么从未谋面的两个同乡人在它乡相逢,却会感到分外的亲切?

这就是乡土乡情。

同生一片土,同饮一江水。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风俗人情,无不寄托着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眷恋自己的故土?

今天我们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

下面我们来聆听一段音乐,感受参天大树对沃土的深情。

好大一棵树作词:

邹友开作曲:

伍嘉冀演唱:

那英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

”有谁离得开大地母亲,有谁离得开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

有人远离故土,原因各不相同,但乡愁是共同的。

女娲造人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对土地的崇拜;开疆拓土展现出历代帝王对土地的欲望;反对入侵,保卫国土更是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怀。

今天,由于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自然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流程

活动目标

•了解土地的历史、现状、未来。

•了解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地方风俗、散文、诗词、小说等。

•培养热爱土地的情怀和保护土地的环保意识。

•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活动流程

看土地——讲土地——颂土地——写土地

三活动过程

(一)看土地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

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土地的管理。

现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共同的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警钟已向人们敲响:

土地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内容

A了解我国古今与土地有关的影响比较大的改革(井田制、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等)

B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国家现有土地资源状况和每年耕地面积减少的数据。

C采访本地土地主管部门,了解家乡的土地使用情况,关注当地侵占、浪费土地的现象,调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A了解我国古今与土地有关的影响比较大的改革(如井田制、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等)。

【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1、古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井田制

性质:

土地国有

兴衰:

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特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封建社会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被消灭

②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王田制:

王莽改制时使用

屯田制:

汉武帝、曹操、金、元、明使用

均田制:

始创于北魏,隋唐沿用完善;

③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不占主导

著名土地改革:

西周“井田制”,

春秋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

战国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

唐唐德宗废均田制,行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2、近代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2)三民主义“平均地权”

(3)国共十年对峙: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改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抗日战争:

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解放战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3、现代土地制度

(1)经济恢复时期: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完成

(2)三大改造时期:

土地由私有转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1958到1978,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4)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但由于近代以来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了利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大自然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土地面临严重的危机!

同学们要关注土地资源的变化,保护生态环境。

B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并且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C采访本地土地主管部门,了解家乡的土地使用情况,关注当地侵占、浪费土地的现象,调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我们的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

这个环节实施起来确实困难。

但是让学生提建议,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固体废气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等。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中国:

生态损失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

中国作为世界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正处于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险之路”,另一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易正先生的计算的数字更大。

第一,森林覆盖率低。

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

森林覆被率14%,世界平均为30%。

森林资源消耗加速;八十年代年均消耗蓄积量3.44亿立方米,比七十年代初年均1.96亿立方米增加75%。

第二,水土流失。

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40%。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付诸东流,相当於流失1000万亩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层,其流失的氮、磷、钾等养分远大於全国化肥的年产量,而有机质的损失则永难弥补。

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抬高,水患频繁。

淤积使通航里程,水库库容,湖泊面积都减少一半。

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产值处於江河的洪水位之下,七大水系成为悬河——高悬於中华民族头顶上的七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三,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27.3%。

18个省471个县,近4亿人口处於荒漠化威胁之中。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只有不足10万平方公里人类可以居住。

甘肃和宁夏,荒漠化占总面积的1/3。

东北科尔沁沙漠已越过内蒙古辽宁省界,以年均30米的速度向沈阳挺进。

河南东北部、北京,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出现了2350万亩的荒漠化土地。

西藏荒漠化土地1860平方公里,连两广和海南岛,也开始了荒漠化进程。

960万平方公里家园,减去严重水土流失的国土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38.2%);彻底荒漠化国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维持人类生存的国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约30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33%),剩下300万平方公里(占28.8%)。

与五十年代相比:

人口翻了一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约一番半,50年内人均生存空间已被压缩到原来的1/5。

人类被挤压在更为狭小的生存空间。

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

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

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

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第四,地质灾害40年60000次。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在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越来越大,足以改变现代地壳运动的自然进程。

地质灾害从西北到东南,从内陆到沿海发展,在东部沿海,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地区最重。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主要与经济开发强度相关,与地质构造关联甚少。

生存空间越紧缩,越加大开发强度——越加大开发强度,生存空间越紧缩。

第五,耕地流失。

50年代中国耕地16亿亩,人均2.7亩;90年代20亿亩,人均1.6亩。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60%耕地缺乏灌溉水源,40%退化,30%水土流失,中低产田占78%,复种指数147%,长江以南高达180~250%,全部耕地超强度使用,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后备耕地严重不足。

1957年到198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亿亩,净减少2.3亿亩。

其中,每年:

城镇扩张侵占耕地4500万亩,乡镇企业占用耕地1000万亩,非农建设耕地800万亩,水土流失600万亩,农民建房占用500万亩,开发区占用300万亩,沙化200万亩。

半个世纪流失耕地20亿亩,又开垦了耕地24亿亩,但开荒,是以破坏林地、草地为代价的。

第六,草地退化。

中国可利用草地约33.6亿亩,退化面积达85%,严重退化年均3000万亩。

与五十年代相比,草原生产力下降30~50%,等於减产年2000亿元。

按草原承载算,中国是美国的1/3,浪费草地22.4亿亩,折合1.34万亿元。

加上产草量下降0.20万亿,年损失草原资源1.54万亿。

第七,水资源危机。

中国的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人均占有量2200立方米,相当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实际供水总量5200亿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国际水资源警戒线是1000立方米,农业用水4000多亿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00立方米。

“账面”水资源量与实际用水量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分布失衡,北方16省,人均水资源300立方米,比以色列(370立方米)还干旱。

江河枯洪比极大,河川径流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可出现连续多水年和少水年。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亩均水资源,可能仅150立方米,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数字,可以和极度干旱的西海固相比,那一带的水窖,两窖半蓄水量就是150立方米。

目前技术条件下的最低需水量,种水稻每亩为280~300立方米,种小麦每亩为220~280立方米。

中国90年代受旱面积4亿亩,比50年代增加1.5倍,600多个城市有300个缺水,这些城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废水量70年代3000万吨,90年代中期超亿吨,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地下水严重超采,100多个城市地下水位下降,50多个城市地面下降;水资源浪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

更加严重的是:

中国的水循环似乎出了问题:

100年以来,从西北到华北,一系列湖泊干涸,黄河淮河从泛滥变为断流,随即是淤积和荒漠化。

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涌出。

思考题

1、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

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护植被,禁止滥采滥伐;退耕还林,涵养水源;保护草场和湿地,育林封沙;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讲土地

学生参考书上提出的问题,小组搜集、整理材料。

要求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

《左传》记载了晋国公子重耳逃亡的故事:

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

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

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的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试想:

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时为何会听从随从大臣的建议?

作为一个胸有大志的重耳感到在逃亡的路上,老农给他一把泥土,这是上苍给自己的恩惠,不能不收。

与土地有关的故事很多,请你去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在同学中交流。

思考题

1你知道社稷坛的五色土是怎么回事吗?

请搜集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等。

2你知道“沧海桑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思吗?

请你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等,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3你听说过“寸金桥”的故事吗?

请搜集与此类似的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

1社稷坛和五色土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社神管土地,稷神管谷物。

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就叫社稷坛。

皇家为突出设在都城的社稷坛比全国各地的社稷坛更显赫,将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的社稷坛称为“太社太稷”坛。

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

●黄,象征居中的黄帝,他统治天下,因为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

●青,象征东方太嗥,他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

●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

●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

黄土居中,因为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核心地位。

东西南北依次为青白红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辅佐。

这种布置方式,是以道教阴阳五行学说来表明:

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土地神的由来

生养万物:

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太平御览》532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稷——谷神的由来

主管农业之神后稷是古代周民族崇拜的始祖神。

《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皆有关于后稷的记载与传说。

据传后稷是帝喾的儿子。

帝喾即帝俊,说是黄帝的曾孙,古神话传说的天帝之一。

后稷的母亲叫姜原,传为“有邰”氏族的人,为炎帝之后裔。

后稷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做游戏,就喜欢收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用自己的小手种到地里去。

他长大成人后,很快给成为以为种地好手,能因地制宜,适时播种,收割各类农作物。

以至周围的百姓都依法仿效,后稷也因此而远近传名。

帝尧听说后,就聘请后稷为农师,让他管理与指导天下农业各方面的事情。

由于他发展农业有功,帝尧封他于邰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成了周民族的始祖。

由于后稷对发展农业的巨大贡献,后人便尊崇他为农业之神,或谷神而享受人间的祭祀。

稷神应源于祖先崇拜。

因后稷稼穑之功,遂演变成农神,或谷神。

又因农业和土地密不可分,故后世多社、稷合祭,并上自京师,下至府州县皆有社稷祠坛之设。

土地和五谷收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稳定。

因此,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2寸金桥的故事

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

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

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

“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

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桥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

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3沧海桑田的故事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

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

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

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

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沧海桑田”也简写作“沧桑”。

还有哪些关于土地的成语、俗语?

地主之谊地北天南地大物博地动山摇

地负海涵地覆天翻地广人稀地棘天荆

地瘠民贫地角天涯地久天长地旷人稀

地老天荒地灵人杰安土重迁半截入土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服水土寸土必争

撮土焚香大兴土木分茅裂土粪土不如

风土人情根生土长故土难离广土众民

(三)颂土地

故土难离,乡情难却。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儿时留在故土的美好回忆;无论你走得多远,都无法割舍对故土的眷恋。

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生活艰难,很多人背井离乡,如走西口、闯关东,他们离家时,都要取上家乡的一抔黄土,小心的放进自己的行囊,深怕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再难回归故土,再难见到亲人。

可见,游子对故乡的土是多么的依恋,多么的虔诚。

可见,土地不仅仅是土地,它已经成为我们思乡情结的一种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很多诗人借土地来书写乡愁,抒发爱国情怀。

思考题

•有些地方的人们对土地表现出强烈的依恋,以至于宁愿忍受贫穷,也不离开故土。

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文艺家看来,土地是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表现对象,他们的创作往往赋予土地以特殊的含义。

请搜集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文、音乐、舞蹈、摄影、绘画作品等),展开讨论:

自古以来,“土地”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前一个活动时让大家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可结合三峡移民来谈),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播放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深沉而浓烈的爱国情怀。

 

(四)写土地

开展了各项以“土地”为主题的活动的基础上,展开诗意的想象,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写作指导】

1、确定范围,以小见大。

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宽泛,我们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与土地有关的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等等。

但我们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动笔之前首先要确定写作范围,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来写。

构思时,尽量不能为写土地而写土地,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辟蹊径,赋予土地以特定的含义,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2、灵活表达,文采出众。

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有时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可以将几种方式熔为一炉。

具体写作时,可适当运用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

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托了你的思想情感的具体的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让文章笼罩在诗意的氛围中。

3、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无论写成抒情性的文章还是写成一首小诗,所表达的情感都要真诚。

真挚的情感是抒情性的文章或者诗歌的灵魂。

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当你对这片土地充满一往情深的挚爱和眷恋时,你自然就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写作时要根据所给提示和材料,围绕话题选材;可写乡土特有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也可写乡土遭受的破坏或污染;还可以写人们保卫乡土,保护土地的典型事迹;还要学会运用象征、联想、想象及各种修辞技巧,还要善于捕捉意象来表情达意。

【美文赏析】

《愿化泥土》(巴金)

我惟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

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

《那就是我》。

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

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

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

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

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

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

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

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

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

我也知

道这种想法不一定对,甚至不对。

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

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

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

“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

”一九七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