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17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docx

精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章总论2

1.1、项目背景2

1.1.1.项目名称2

1.1.2.承办单位概况2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

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2

1.2、项目概况7

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7

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7

1.2.3.主要建设条件8

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17

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8

1.3、问题与建议19

第2章客流量预测20

2.1、预测范围和依据20

2.1.1.项目服务范围确定20

2.1.2.城市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20

2.1.3.城市交通规划内容20

2.1.4.轨道网规划20

2.2、预测方法20

2.3、客流量预测结果20

2.3.1.正常客运量20

2.3.2.移客运量20

2.3.3.发客运量20

2.3.4.各区段客流密度20

第3章线路方案21

3.1、线路走向起讫点、经由21

3.2、线路平面、纵面设计21

3.3、车站(场)分布设置22

3.4、辅助线及其他线路设计23

3.5、线路工程条件23

3.6、线路方案论证比选29

第4章建设规模与标准29

4.1、轨道交通类型选择(地下铁道、地面轨道、高架轻轨)29

4.2线路长度及运输能力30

4.3、建设标准31

4.4、主要技术指标33

第5章建筑工程方案35

5.1、结构工程35

5.2、车站建筑48

5.3、轨道工程61

5.4、车辆段及综合基地67

第6章机电设备工程方案68

6.1、机电设备68

6.2、自动扶梯设置方案68

6.3、自动售检票方案69

6.4、控制中心69

6.5、供电工程69

6.6、通信工程71

6.7、信号工程72

6.8、风与空调工程72

6.9、给、排水工程及消防系统72

6.10、防灾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73

6.11、其他机电系统73

第7章运营方案74

7.1、行车计划与组织74

7.2、运营计划与管理74

7.3、票务管理75

7.4、运营机构76

7.5、运营要求评价76

第8章节能措施77

8.1、能耗指标分析77

8.2、节能措施77

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80

9.1、环境现状80

9.2、环境影响分析82

9.3、环境影响评价92

第1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威海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承办单位概况

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

(2)《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

(6)《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7)《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

(8)《威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纲要》

(9)《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2011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威海市地下铁道公司下达的可研报告编制委托

(12)《2011年威海统计年鉴》

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等城市均存在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车辆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的共性问题。

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国各大城市应适时发展轨道交通,在小汽车增长高潮到来之前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大城市交通需求的现代化交通结构体系,于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由于威海市现在飞速发展,现有的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最终提出了该项目。

下面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第八章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简单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第五十五条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明确道路职能,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限制摩托车发展,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市内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第五十六条规划城市道路分为4级: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规划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总长为709.6公里,密度为4.83公里平方公里。

远期城市组团间通过快速路、主干路两大体系衔接,远景增加轨道交通联系。

第五十七条快速路

规划城市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

1.环山快速路共设13处立交与城市主要干路连接。

2.南北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3号快速路、青岛路-青威高速路、疏港路、机场快速路(威石路)。

3.东西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烟威高速-环山快速路、齐鲁大道-S302、S201、S303。

第五十八条主干路

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总长约80.2公里,道路密度为2.17公里平方公里。

第五十九条次干路

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25-30米,总长约310.4公里,道路密度为2.11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十条城市主要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

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

2.立体交叉口

规划立体交叉口33处,每处占地约4-6公顷;规划跨线交叉口17处。

第六十一条客运枢纽站

规划安排4个客运枢纽站,分别为:

扩建南部城区威海汽车客运新站,占地4.3公顷;规划西部城区客运站布置于火炬路南侧,占地1.5公顷;在张村镇环翠路与黄河路结合处布置张村汽车客运站,占地1.6公顷;规划布置羊亭客运站,占地1.4公顷。

第六十二条城市停车泊位

威海城区大型公共设施停车按照1平方米建筑面积人的标准配置。

规划布置主要社会公共停车场14处(分别位于大操场、小轮码头、海滨公园、政府东侧、体育中心、火炬广场、国际浴场、侨乡广场、空中客车、威海公园、会展中心、火车站、新世纪广场、草庙子客货站)。

鼓励在公共中心和居住区建设多层停车库(楼)。

居住区达到户均0.5-1.2个停车位,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可适当提高停车实施标准。

第六十三条公共交通

1.发展目标

规划公交线路覆盖全部城市主干道。

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等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置公交车站。

2.公交专用道

规划设置青岛路、海滨路、世昌大道、文化路、沈阳路、蓬莱路、科技路等多条城市主干路公交专用车道。

3.公共汽车车辆预测

至2020年城市总人口发展到130万人,公交车总量将达到2300辆左右。

4.公交保养场

采取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的模式布置车辆保养场。

按高级保养600-900辆考虑,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

完善经区、西门、高区、荷花湾、火车站等保养场设施,并在羊亭、草庙子、初村等城市外围发展片区布置新公交保养场。

5.枢纽站

规划在老汽车站、火炬大厦、环球广场-大世界、西门农贸市场等地区新规划布置四处公共交通枢纽站,同时布置附属调度、保洁、休息等配套设施。

6.停车场

每个保养场对应3-5个停车场,停车场对应承担车辆的运营、停车和低级保养工作。

停车与保养相结合站场规模按100-250辆考虑。

7.首末站

地紧张的条件下,考虑回车的要求,用地面积最小不应低于1000平方米。

第六十四条岸线码头

威海市区港口码头分为旅游码头和客货运码头两类。

规划海滨旅游码头共11处,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

双岛湖码头(渔港改造)、小石岛码头(渔港改造)、远遥嘴码头(新建)、猫头山码头(新建)、半月湾码头(渔港改造)、市中心码头(滚装船码头改造)、刘公岛码头(保留现状)、金线顶码头(船厂码头改造)、威海公园码头(新建)、杨家湾码头(新建)、泊于码头(新建)。

客货运港口、码头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

远遥渔港码头、威海港客运码头、威海新港码头、华能电厂码头、威海厂码头、皂北咀深水码头、大宇船厂码头。

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第三十五条规划目标

1、建立快速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以快速线、骨干线、集散线等不同层次的等级功能合理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交通“客流”分担率,达到合理的出行方式结构;

2、培育客运走廊,规划和预留轨道交通用地,搭建轨道交通发展平台;

3、优化公交枢纽规划布局,结合公交枢纽的建设形成规模化、高覆盖客运系统,同时推进新城、新区建设。

4、根据战略规划的研究,至2020年公共交通承担约84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占居民出行比例的25%。

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

第三十六条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1、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威海实现“轴向+组团”城市布局的基础条件;

2、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生态化宜居城市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

3、超前规划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控制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三十七条线网规模

结合类比分析和客流需求两种方法预测,威海市区远景轨道网规模宜按照50~70公里左右的规模来进行规划用地控制。

第三十八条线网布局

从支持城市发展走廊和适应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X”放射状线网布局。

放射线均位于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并与城市发展轴一致,以引导城市新区的开发。

1、一号线为高区-环翠中心区-经区-草庙子,沿途联系了高区、经区、中心区和草庙子的分区中心以及火车站、展览中心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覆盖了城市的南向发展轴和青岛路的南北向、文化路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

2、二号线为孙家疃-环翠中心区-高区-张村,沿途联系了高区、中心区和张村的分区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覆盖了城市的东向发展轴和世昌大道的东西向市区客流走廊。

3、三号线为火车站-经区-崮山-泊于,沿途联系了经区、崮山-泊于的分区中心和火车站、城际铁路站等主要客流集散点,对于崮山-泊于新区开发起到了交通引导的作用。

2)理由

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

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度假地和修造船基地是威海市建设的重点。

规划借助日韩经济向山东半岛大规模转移这一历史机遇,立足传统工业、特色渔业、农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争取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威海市加工制造、教育科研、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均衡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威海的环境资源优势已经初步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加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本次规划在合理安排威海长远发展框架的同时,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营建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在城市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中,给予重点解决。

因此,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重点等,有利于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威海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以适应威海市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等城市均存在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车辆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的共性问题。

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国各大城市应适时发展轨道交通,在小汽车增长高潮到来之前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大城市交通需求的现代化交通结构体系,于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深入了解城市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开展轨道新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威海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改造与建设。

其必要性在于:

1是缓解交通紧张局面、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需要

2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3是城市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4是节约能源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

5地铁是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第一,将有效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极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国内外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经验表明,地铁以其快速、大容量、舒适方便、经济安全的优势,成为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二,有利于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促进副城和近郊发展。

第三,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虽然城轨建设本身投资巨大、经济效益较低,但其综合效益很高,会引导拉动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开发,对房地产和商业地产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

1.2、项目概况

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

1号线:

起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终点

表格1

2号线:

起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站点

终点

表格2

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

线路

概况

线路等级

长度(km)

运输能力(万人次小时)

初期

近期

远期

1号线

2号线

1.2.3.主要建设条件

1).城市社会经济条件:

综合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9.3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800.41亿元,增长10.8%。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2:

55.89:

36.19优化为8.11:

53.97:

37.92。

劳动就业形势良好。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就业1.6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创业培训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

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4.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3.81亿元,增长3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961元,增长15.8%。

物价高位运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

在国际、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前七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断走高,至七月份达到峰值后涨势逐渐减弱,市场物价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4.56%。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落”,其中,烟酒及用品上涨16.52%,食品上涨13.51%,居住上涨4.6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72%,交通通讯上涨0.17%;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下降4.32%、1.6%和0.77%。

食品和烟酒用品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5.57%,涨幅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上涨10.57%,重工业上涨1.7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68%,涨幅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及纸浆类上涨30.33%、纺织原料类上涨26.63%、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上涨23.93%、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18.57%、农副产品类上涨17.46%、化工原料类上涨12.0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2.07%、燃料动力类上涨5.79%、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上涨3.3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制约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加;外需紧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外需的难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繁重;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需加大力度。

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第九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威海“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的指示要求,实施城市化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打造“精品威海”;以环境优势和科研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海洋产业,进一步壮大威海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富裕威海”;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线,建设具有海湾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构建“魅力威海”;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人居威海”。

第十条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0年前,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确立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结构形态较为完整。

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

第三十三条城市用地拓展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

2.用地拓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3.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

4.寻求市域共同繁荣;

5.坚持集约高效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6.突出威海“山、海、城”景观风貌特色;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三十四条城市用地重点发展方向

1.重点发展南部新区(草庙子),初步实现威海城区和文登的空间对接;

2.科学规划东部崮山-泊于地区,谨慎发展,逐步推进;

3.合理发展西部双岛地区,初步构建环境优美的科教新区,加强城市近郊区海滨资源的保护与预留。

第三十五条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近期:

加强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开发区的土地盘整,着手南部草庙子园区建设,满足大型项目搬迁落户需要。

双岛、崮山及泊于等地区应以土地控制为主,适度发展。

中期:

大规模开发南部草庙子地区,在保护海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西部双岛湖,伺机发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和个别岸段的修造船业。

远期:

大力发展东部港口与修造船基地。

针对全国和东北亚国际旅游度假市场需要,开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强海滨地区环境资源保护。

第三十六条威海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

“一线”——总长132.9公里的威海市区海岸线,规划将海岸线划分为城市禁建区和城市建设区两类区域执行管制,严格保护海滨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岸资源,产业发展以旅游度假业为主。

“多核”——规划区内总面积共356.3平方公里、数量达46座的大小山体绿核。

“多组团”——威海城区“一主五片”的多组团城市结构模式。

“一主”:

威海主城区;“五片”:

张村、双岛科教新区、羊亭、东部崮山-泊于新区、南部新区(草庙子)。

第三十七条各组团职能

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

包括旅游,人居,文化,行政办公和商业服务、金融等六大职能。

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

职能包括文教科研、科技研发、高技术工业、一类工业、旅游、居住等。

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

职能包括普通工业、居住等。

4.东部崮山-泊于新区:

职能包括威海临港工业与修造船业基地、行政办公、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等。

5.南部新区(草庙子):

威海新的制造业基地,以大型、集中工业为主要职能,威海-文登城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双岛湾科教新区:

职能包括生态化海滨旅游度假、教育科研、高科技研发等。

7.张村发展片区:

职能包括高科技工业及居住、商贸、旅游度假等。

8.羊亭发展片区:

职能包括工业、居住等。

第三十八条各组团空间与用地布局

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

近期加强土地盘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严格控制中心区普通住宅开发,加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及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建设。

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

加强海滨环境保护,建设威海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区内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居住和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的比例,变单一的产业开发区为具有较强复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

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

进行土地的二次开发,搬迁区内大型污染工业企业;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居住、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

4.东部崮山-泊于新区:

崮山临港工业区东南侧布置五渚河居住生活区。

泊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行政办公、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等功能发展的需要。

限制炼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大用水、重污染企业在此布局。

5.南部新区(草庙子):

规划大规模工业园区,加强城市快速路建设,与苘山产业布局统一协调发展。

规划工业组团附属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充分利用郭格庄水库及正棋山山地布置绿地,远景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兼顾城市综合功能的威海南部城区。

6.双岛湾科教新区:

规划在泻湖西部、南部、东部分别布置高科技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远期发展成为威海西部科教新区,并力争成为区域重要教育科研基地。

规划双岛湖分为科教区和泻湖环境区两部分,保留泻湖湿地面积约500公顷,在滨水沿岸预留40-300米宽度不等的公共绿化景观带。

7.张村发展片区:

提高工业园区环境质量和科技水平,形成城区西部环境优美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强双岛林场、里口山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和商贸服务区。

规划在组团北部布置主城区与城市外围组团间的大规模生态隔离带,避免城市无序延绵发展。

8.羊亭发展片区:

规划东区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新区,西区为威海市重点发展的经济适用房片区,充分利用现有山体和水系营造城市环境景观,避免城市建设对双岛泻湖和里口山的环境破坏。

第三十九条重点地区规划

1.威海湾:

进一步清除或降低威海湾海域养殖密度,改善水质;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营建;搬迁普通客运码头与滚装船码头,原址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际邮船停泊的旅游码头。

2.金线顶地区:

搬迁威海船厂及工业企业,改建为滨海亲水区和威海湾东南重要观景点。

3.刘公岛:

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海岛自然生态环境、海滨资源的保护整治,提升整体文化品质和形象。

严格控制岛内开发建设,规划期内不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

4.商业中心区:

保留环翠商业区为传统商业中心,以中小型超市、沿街商铺为主要商业形式。

在南部城区规划新商业中心,以现代化大型多功能超市为主要商业形式。

5.小石岛:

搬迁现有工业企业,建设小石岛度假区;严格保护海滨礁石资源,搬迁小石岛渔码头并调整为旅游码头。

6.环翠楼公园:

加强环翠楼山体保护,逐步拆除南北两侧居住建筑,迁出西部工业厂房,将公园占地面积由现状20.3公顷扩大到60.3公顷。

加强公园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质。

7.合庆海滨:

远期建设为海滨观景公园。

8.里口山:

规划环山快速路以内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严格保护里口山山体植被,逐步搬迁快速路内侧工业企业和居住区,仅保留现状村镇必需用地。

9.米山水库水源地:

严格控制水库周边界石、汪疃等村镇的建设活动,禁止在水库汇水区内新建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生产项目。

严格控制水源地汇水区范围内村庄建设,杜绝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