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146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说明对新统一国家的巩固有利,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郡县制

2、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

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

因此选A。

B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C项与史实不符,内阁只是咨询顾问机构,并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3、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说明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孝伦理实现对乡村的统治,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A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

4、历史学家指出: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

”“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坚决改革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可知,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非常尖锐,平民的长期斗争才推动了雅典的改革,逐步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没有关联,故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背景

5、雅典城邦日益衰落之际,苏格拉底这样说道:

“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是(  )

A.维护女权B.以德治国C.知识治国D.轮流执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据题干信息,无论驾船还是纺织羊毛,都由精通的人来进行,实际上说明了苏格拉底针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过于泛滥提出了批评,认为应由专业精通者执政,那么C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6、“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句话针对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B.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C.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D.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

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它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特的、偶然的,故本题选D。

材料并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短暂性,更没有道出它的本质。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背景

7、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

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

这反映了(  )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

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信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成本非常大,故A项正确。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8、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

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韩非子主张贵族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这些都是限制贵族的特权,所以答案选C。

A、D是《十二铜表法》的;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贵族势力的衰落,排除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韩非子的主张

9、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

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议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

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议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说明民主是在维护传统权力与自由的妥协,故D项正确。

考点:

欧美为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10、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有人这样评说英王:

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

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B.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D.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解题时注意本题设问是否定式的。

材料信息“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体现了英国国王虽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具有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可排除。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11、“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历史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

”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脱离法国国情B.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C.不能维持长久D.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1785年宪法不是脱离了法国的国情而是根据法国国情而通过的,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定共和,可知并没有得到两派的竭力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看出其不能维持长久,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可知,该部宪法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代议制向大陆扩展·法国共和制

12、美国麦迪逊曾说:

“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

”他主张(  )

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利又要限制行使权利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麦迪逊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之一,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有巨大的贡献。

他认为“共和国的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同时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即行使民主权力的代表机构应该是广泛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特点

1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道:

“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下事件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1875年宪法

C﹒美国三权分立D﹒法国大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的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综合……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完成的”,可知对于吸收了以前的民主成果,法国大革命不能说明该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代议制向大陆扩展·法国共和制

14、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1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B﹒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故D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清政府当时被列强欺压,没有设法拖延,故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

16、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亡矣。

”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描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所以C正确;A指的是鸦片战争;B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D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17、李大钊说:

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说明义和团具有小农阶级的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革命和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A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

C,D歪曲了史实,B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19、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一座房子。

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时忽视了

A﹒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群众路线问题D﹒独立自主问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说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大革命·教训

20、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B﹒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的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均是第一次大会提出的。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大

21、“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认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由城市领导农村,这是城市中心论路线,但并不能表明俄国人的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因此A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当时的一种革命道路,并未失败,B错误;C项错误,不符合实际。

材料反映了在当时有很多人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革命的道路上存有分歧。

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22、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抗战,下列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②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③南京大屠杀 ④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37年10月12日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1942年1月5日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民族工业由华中向西南地区转移是1938年南京政府迁到重庆时期;1938年3月16日—4月15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3、“‘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

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

”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等,所以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

24、托克维尔认为:

“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的境遇发生的影响。

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

A.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B.全国人大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案

C.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行政D.1998年以来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说明个人和集体利益的结合,中国1998年以来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符合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

25、2015年5月5日,“习朱会”的举行在两岸引起极大反响。

台湾《旺报》用“果然不负期望”六字来定调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大陆之行。

台湾民众更是看好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 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并不符合当前两岸关系的特点,台湾台独势力就没有对“一国两制”理论和思想的一致赞同,故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择A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两岸关系发展·一国两制思想

26、《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披露,新中国成立当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把毛主席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及表达建交愿望的“公函”迅速送达各国,……文件不是送交某某国家使领馆,而是递交到外国具体人员手中,对收件人不称官衔,只称“先生”。

这种外交礼仪形式显示了新中国(  )

A.谋求尽快获得各国承认的急切心情B.要与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愿望

C.展示在世界舞台上独立平等的地位D.努力打破世界大国对新中国的孤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文件不是送交某某国家使领馆,而是递交到外国具体人员手中,对收件人不称官衔,只称“先生””体现出外交平等的理念,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服符合题意。

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理念变化

27、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活动体现

28、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均属于多个国家的外交活动,在外交上属于“多边外交”,所以中国积极参加的这些外加活动也就属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本题关键在于一定要明确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是“多边外交”。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29、一个国家做好自己的梦,必须让别国也能睡好觉,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中国梦追求的是与世界共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活动不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

C.不结盟外交政策D.“一边倒”外交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边倒”指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这是冷战大环境下的选择,它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的局面,与世界和平的题意不符,故选D;ABC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30、“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