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084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docx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者:

张一弓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他材料)、标有度数的卡片

教学方法:

讨论、分组观察、比较、实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晴朗的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

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

今天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呢?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读图1.1“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过程。

『分组活动』

(1)在地球仪上模拟“海边看船”,记录自己的体验,去过海边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

(2)对比实验:

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3)观察图1.4月食照片,古铜色影子(即地球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

『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凭借这些证据能不能肯定地球是球形?

为什么?

(海天一色、站的高看的远等;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图文和地球卫星照片,了解人类由猜想到实践,最后科学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

『读图』图1.2“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体

『猜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

谜底:

(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分组观察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那些主要的不同?

『小制作活动』参照课本,分小组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小地球仪。

『评比』展示学生的制作品,并评比。

三.纬线和经线

【分组活动】观察地球仪,读课本P6图1.10/1.11和P7图1.12/1.13,讨论完成经纬线的比较表格。

地球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圈

半个圆圈,两条相对经线组成一个圆圈

长度是否相等

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

长度都相等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零度线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范围

0--90度

0--180度

相同度数的区分

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以西称西经(W)

度数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南、向北度数越来越小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度数越来越大

半球分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注:

表中粗体字为教师事先给出内容,第二课时完成前六项的填表)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找出两极点的纬线特征及低、中、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明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课后作业】学生在制作的小地球仪上标出0°经线、180°经线、20°W、

160°E;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

【难点解决】度数变化规律

1.(立体转化为平面)每位同学准备一张长条形白纸,用直线划好经纬网,并依次标好度数,用彩色笔区分东经线和西经线。

观察并总结出纬度和经度变化与方向的关系。

2.(平面转化为立体)将纸条围拢成纸筒,理解180°经线两侧与0°经线两侧东经和西经相反的难点。

【教学反思】: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第二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他材料)、标有度数的卡片

教学方法:

讨论、分组观察、比较、实验

【导入】1978年4月8日,我国“团结号”海轮在海面上起火,它马上发出呼救信号,(展示学生制作的空白地球仪)假设“团结号”在A点,你能报告它的位置吗?

救援船只怎样才能准确而又迅速找到“团结号”呢?

【观察】地球仪表面是否有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

有什么作用

【设问】有了经纬网,我们现在能确定“团结号”的位置了吗?

(33°49'N、137°03'E)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设问】要说明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

【教师板图】画一个经纬网略图,引导学生确定图中各点的经纬度,学习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游戏】假设课室座位为经纬网,第一小组(列)每人发一张标有纬度的卡片,第一横排每人发一张标有经度的卡片,有卡片的同学举高卡片让大家看清每一排是那一条纬线,每一组是那条经线,每个学生据此确定自己的位置。

然后再学生中进行说位置接力赛。

【活动】①试着表述下列地点的确切位置:

北京、广州、伦敦;②给学生“团结号”的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团结号“的位置;③利用课本给出的两个资料继续练习经纬网定位。

地球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圈

长度是否相等

长度都相等

指示的方向

零度线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范围

相同度数的区分

度数变化规律

半球分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地球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圆圈

半个圆圈,两条相对经线组成一个圆圈

长度是否相等

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

长度都相等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零度线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范围

0--90度

0--180度

相同度数的

区分

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以西称西经(W)

度数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南、向北度数越来越小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度数越来越大

半球分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教学反思】:

我们在晴朗的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

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

今天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呢?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和某些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3、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三、教学难点:

季节的变化

四、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三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数学

第一课时(总3课时)

六、教学设计

(引言)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出过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

那时老师只大略地告诉大家,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过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用手筒照地地球仪上)

可以看到,地球一半有阳光照射,另一半天阴光照射,有阳光照射的成为昼半球,而天阴光照射的成为夜半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永远成为白天或永远是黑夜,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我们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有向天和黑夜,这就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一、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板书)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叫地球的自转,同学们老师演示,从地球的旋转中,同学们看一看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大家打开书P91.13图,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总感觉到一天一天往复而过,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它的周期是不是一天呢?

对,也就是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刚才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那么同学们会想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而且也交替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

为什么四季会交替出现呢?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句话,事实确实这样,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同学们看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并且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大家看,地球仪,地轴是倾斜的,并且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大家看图P101.16图,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的公转,就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同学们想,假设地轴垂直于轨道面,那么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还会不会产生四季之分呢?

(不会)

好,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那么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下面大家看(用三球仪演示)每年6月21或22日,太阳光直射在哪?

(23.5°N)也就是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我们就把这一天叫做夏至日。

每年12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23.5°S,即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少,我们把这一天叫冬至日。

每年3月20或21日和9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候,北半球的白昼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也比夏至少,比冬至多这两天分别叫做春分日和秋分日

一般把在北半球包括秋分日的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把包括夏至日的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而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同学们看P11,想一想栏目回答。

七、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句话,事实确实这样,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同学们看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并且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大家看,地球仪,地轴是倾斜的,并且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同学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弄懂,这两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课时(总4课时)

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找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讲述的内容。

在没具体讲述这五个带之前,同学们看(用手电筒照黑板)假如手电筒的光是太阳光,黑板是地面,那么太阳光直射地面和斜射地面有什么区别?

当直射获得的热量多呢?

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

(直射)大家看书P111.18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图。

阳光直射时,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阳光斜射时,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接下来同学们看黑板,我们看热带。

一、热带(板书)

热带是哪一部分呢?

为什么把这部分划分为热带呢?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过,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而且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之中,阳光直射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移动。

(用地球仪演示)23.5°N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做北回归线。

23.5°S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叫南回归线。

(边讲边填图)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的太阳热能多不多呢?

对,最多,这里气候终年炎热,是地球上的热带。

二、寒带(板书)

同学们再年,在66.5°N的纬线叫做北极圈,66.5°S的纬线叫做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点不升出地平线,是连续的长夜(这种现象叫做极夜)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极少,另外,每年还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在地平面以上(这种现象叫极昼)但是因为太阳斜射得厉害,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斜射获得的热量少,因此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仍然很少,气候也终年寒冷,(我们看过电视,北极有北极熊,白色的,样子很可爱,而南极有企鹅,这两种动物却是寒冷地区的代表)这就是地球上的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叫南寒带。

(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彩页“北极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运动轨迹”)

进行图片解说:

极昼期间一天24小时内,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上照射,这是每隔1小时拍摄的太阳高度的情况,从图中看出,23—24时太阳高度最低,12—13时太阳高度最高。

极昼景象非常壮观,别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旅游者到北极圈地进行观察。

找同学读P13“读一读者栏目”

三、温带(板书)

讲完了热带和寒带,剩下的地区就是温带了,很明显,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这就是地球上的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叫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叫南温带。

好,五带的名称和范围我们都明确了,下面我们看一下,各带的界线,找同学回答各带的界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四、(总结)划分五带的依据

1、地在获得热量的多少

2、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教学反思: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的公转,就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同学们想,假设地轴垂直于轨道面,那么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还会不会产生四季之分呢?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找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讲述的内容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3.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3.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等。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地图册、课本中的相关插图、小黑板上的一幅指向标地图

【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5课时)

[激趣]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打一事物。

(学生回答谜底:

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

[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

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本13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

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然后再组内交流。

(师生活动)教师找小组代表发言,不同小组可相互补充。

(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

(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

地图就是对地面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

学习地图知识,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启思]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

[活动]

(要求)学生动手量算,用准备好的刻度尺量出自己课桌的长度。

(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叫做比例尺。

[启思]

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表示比例尺的形式有哪些呢?

请你比较下列比例尺中,哪一个最大?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在比较时要换算成哪一种方式,然后再比较。

A1:

600000B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C1/800000

通过上面的比较你能总结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吗?

[活动]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本13页图1.22和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城区图,然后回答比例尺的公式和表示形式,通过演算总结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尤其注意说明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板书)

公式

三种表示形式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巧练]

读“台湾岛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请你填出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1:

6000000

010千米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启思]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3页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

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

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活动]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小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越大,要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板书)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教学反思】: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第二课时(总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激趣]看地图,不只是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呢?

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定呢?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2.方向

[启思]阅读课本图1.23思考

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图中的X、Y、Z三点,分别注出它们的东、南、西、北方向。

图中的Y点在X点的什么方向?

X点在Z点的什么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该怎样辨别方向?

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活动]

●A

●B

●C

(要求)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小结)

(板书)

经纬网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启思]阅读小黑板上的指向标地图(如右图),思考

指向标有什么用途?

图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活动]

(要求)分组讨论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注意:

指向标指向北方。

[巧练]课本15页“活动”2题。

[激趣]如果我们把“活动2题”中的指向标去掉,这样的地图又如何辨别方向呢?

[启思]“活动2题”中的指向标指向此图的什么方位?

这个方位和指向标指示的什么方向重合?

另外的三个方向如何确定?

你能总结出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的地图该如何辨别方向吗?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小结)对一般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辨别方向。

(板书)

一般定向法

[巧练]

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野外旅行或考察,有时会迷路,需要确定方向,假若你没带指南针,在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

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激趣]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3.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图1.24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

[活动]

(要求)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方法并记住常用图例。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一张图例卡片,学生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小结)

[巧练]

(梳理知识)本堂课所学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分小组观察校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要求:

自己设计图例,并介绍它们代表着实物的那些特征)

【教学反思】: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总7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图

[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27,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