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07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文选、通论(常识)、常用词(词义分析举例)这三个部分都要认真学习

一、常识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一个是六朝以后的北方话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注:

关于这两个系统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教材中的表述是: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2)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大致分四个时期:

远古(周代前不包括周,如原始人时期,此时期至今未发现更多的语言遗迹)

1、上古时期(公元二世纪前,包括先秦两汉或秦汉以前)

2、中古时期(公元三世纪到十世纪,魏晋到唐代或秦汉以后——唐宋)

3、近代(近古)汉语(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九世纪,宋代到清末或唐宋——清末)

4、现代汉语(二十世纪到现在)

四、古代书籍分类(以四库例)

1、经

儒家经典,通常指《十三经》。

经书的地位最早是在汉代以后才确立的。

那时只有“五经”,《诗》、《书》(又叫《尚书》)、《礼》、《易》(又叫《周易》)、《春秋》。

到了唐代,确立了“九经”说。

《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

再加上“春秋三传”以及《诗》、《书》、《易》,一共是“九经”。

后来,又把《论语》、《孝经》、《尔雅》(读“经”主要参考的解释字义的语言类工具书)列入经书。

到了宋代,《孟子》也列入经书,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十三经》。

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

“注”是指给经书原文做注释;“疏”是指给注文作注释。

这部书的“注”是唐以前的人作的;“疏”是唐、宋人作的。

宋人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再加上《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并做了注释,称为“四书”。

2、史

指《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

其中,《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习惯称为“前四史”,是私家著述;其他都是官修的历史书。

3、子

 一般指哲学著作,内容繁杂。

如《诸子集成》不仅收入了《论语》、《孟子》,还有《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墨子》、《管子》、《淮南子》、《商君书》、《吕氏春秋》等。

4、集

指古代作家的诗歌、散文、词曲、戏曲、小说等资料的结集

二文选

1.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经过孔子修订。

以鲁国为叙事中心,简略记录周王室及诸侯国的事。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期史官左丘明著,以《春秋》为本。

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左传》注释参考书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流传下来最早的一种。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包括了杜预的“注”、孔颖达的“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3.文选——《左传》

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P8)

重点:

字义:

伯 克 段 于 鄢寤寐 亟 即位 巗-岩 嚴-严雉 堵辟(避) 毙 贰完聚 缮 兵 具 卒 乘寘 封 舍 羹遗 敢问 纯 施(yi) 匮 赐

【辨】三、參

   “三”是數名,一般數目作“三”。

“參”表示三分,引申為與二物並列成三。

《墨子·非攻》:

“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天地。

数字的大写: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3)【辨】都、郊、野、鄙

這是一組與城市區劃有關的詞。

“都”是城內;“郊”是城外,是城的周邊地區;“野”是“郊”以外的地區,是遠郊區;“鄙”更是“野”中偏遠的部分,是與鄰國接近的地區。

後代郊、野的界限逐漸泯滅,形成都邑(城內)、郊野(城外)、邊鄙(邊境)三者的對立。

4)【辨】國、都、邑

三字都能指稱都市,城市。

邑,用得最早。

本指人群聚居的地方。

在甲骨文中已經可以用來指稱王都。

到了周代,在指稱都市時,諸侯國君的都城叫“國”;國君的子弟或卿、大夫的封邑叫“邑”;他們經常居留並設有祖廟的城市叫“都”。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國”和“都”除了等級上的區別外,築城的大小原來也是有規定的。

戰國以後,“國”的意義擴大,一般不再用作“國都”義;“邑”也多用於“郡邑”義;“都”逐漸成為城市的統稱,構成“都市”、“國都”等複音詞。

②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P13)

1)辨析:

伐、侵、袭

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正式的战争,且有一定的理由。

侵,不需要任何理由,不宣而战。

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

2)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唯,语气词。

风,放也。

指放马牛牝(pìn雌性)牡(mǔ雄性)相诱也不相及.比喻两国距离甚远,一向不相干.

3)夹辅:

辅佐。

夹的古文字写法:

4)辨析:

履、屦(jù)、鞋

戰國以前,“履”只作動詞用,踩、踏。

《詩·小雅·小旻(mín)》: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屨”是名詞。

戰國以來,二者同義。

《韓非子·外儲說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

”“鞋”(鞵)是後起字,原是皮鞋或皮底鞋,跟草織的或絲麻織的“屨”不同。

後來,三者成了同義詞。

但一般散文仍多用“履”、“屨”,唐以後詩詞多用“鞋”字。

5)共-供 古今字

6)辨析:

征、徵

征:

①走远路(多指军队):

长征。

②征伐:

南征北战。

徵:

①zhēng  现简化为“征”。

召,征召。

特指君召臣:

征兵。

   追究、追问。

求、取:

征文。

表露出来的迹象:

征兆。

②zhǐ五音之一。

相当于简谱的5。

此项意义字形不简化。

③五音:

宫商角徵羽。

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7)复

復、複都简化为复,意义不同。

復,指回去,与道路有关。

複,本指夹衣双层。

指重复,反复。

8)不谷:

不善,不好,诸侯的谦称,指自己。

9)社稷:

社,土神。

稷,谷神。

指国家。

③宫之奇谏假道(P16)

(1)齿与牙辨析

“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

“齿”的各种引申义(引申为岁数、排列),“牙”都没有。

齿属于造字法中的哪一类?

(形声字)

(2)于昭穆制度

昭穆:

古代宗庙中的位次和墓次。

始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

先昭后穆,昭穆相承。

周代以后稷为始祖,后稷以后第一代(后稷之子)为昭,第二代(后稷之孙)为穆。

以后第3、5、7奇数之代皆为昭;第4、6、8偶数之代皆为穆。

3)皇

①大。

《楚辞·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君,指帝王。

自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双音词,指最高统治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

③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

雄的叫凤,雌的叫皇。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凰”。

④蹇叔哭师(P22)

1)【辨】卜、筮(shì)、占

古人根据龟甲被烧后的裂纹来预测吉凶的方法叫卜。

用蓍(shī)草占卜叫筮。

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预测吉凶的叫占。

2)【辨】后、後

在古代,“后”、“後”是兩個字。

“君王”、“君王的正妻”兩個意義都不寫作“後”,作后。

而“先後”、“前後”的“後”也很少寫成“后”。

現“後”同音合併簡化為“后”。

⑤晋灵公不君(P25)

1)【辨】雕(鵰)、彫、凋、琱

雕是猛禽,鵰是其异体字。

《说文解字》隹:

鸟之短尾总名也。

鸟:

长尾禽总名也。

彫是绘饰,刻画。

琱是治玉,刻。

凋是草木衰落。

在“雕琢、刻画”意义上,雕彫琱相通;在“凋落、衰颓”意义上,凋彫相通。

2)【辨】台、臺

台、臺本是两个字,音也不同。

臺是一种建筑物,筑土成正方形,高一丈以上,以便观望。

臺上可以有屋,也可以无屋。

臺还可以指中央政府机关,唐代有“臺省”之称。

台有两个音。

一是tái,指三台,星名。

古以三台喻三公,《晋书·天文志》:

“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

”故以“台”表示敬称,如兄台、台鉴。

二是yí,是“我”的意思。

现在贻、怡、饴的声旁仍是台。

简化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台”则代表了古代更多的汉字。

台1(臺、檯、枱);台2,兄台;台3(臺),台湾、姓;台4(颱),台风。

台又读Tāi,台州。

3)辨析:

饿与饥     病与疾

两组词相似,意义的程度不同,前者都比较重,几乎受到生命威胁,后者都是一般意义,相当于今天的意义饿或病。

 ⑥齐晋鞍之战

【辨】赤、朱、丹、绛、红

赤是红,朱是大红,朱比赤深。

由于朱是大红,古代把它视为正色。

丹是丹砂的颜色,比赤更浅些。

绛是深红,比朱更深。

红是赤白色,也就是浅红。

按照深浅的次序,这五种颜色是:

绛、朱、赤、丹、红。

到了中古时代,红和赤就没有分别了。

4.文选——《战国策》

①冯谖客孟尝君(P101)

战国四公子:

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齐孟尝君

1)【辨】貧、窮

二者在“生活困苦”這個意義上是同義關係。

但是,一,窮與達相反,指仕途上沒有出路;二,“窮”特指鰥寡孤獨四種人。

注: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而贫与富相对。

2)【辨】願、愿

願:

《說文》:

大頭也。

常用義是願   望;願意;希望;仰慕等。

愿:

老實。

《童區寄傳》:

“大府召示兒,幼愿耳。

現簡化歸併為“愿”。

3)草具

草:

粗糙,草率。

具:

饭食;准备;具备。

草具:

粗劣的饭食。

《史记·陈丞相世家》:

“以恶草具进楚使。

4)责

zé 求取;谴责;责任。

zhài债款。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

“债”是“责”的后起区别字,它只分担“责”的名词“债款”义。

  

4)幣

古代以束帛爲祭祀或饋贈的禮物。

《說文》:

“幣,帛也。

②赵威后问齐使(P107)

1)岁

星名。

木星古名岁星,直接称为“岁”。

引申为时间、光阴。

《论语·阳货》:

“日月逝兮,岁不我与。

年成,年景,收成。

《管子·小问》:

“厚收善岁,以充仓廪。

2)【辨】于、於

作为介词,二者是同义词,现在都写作“于”。

若为叹词,“於”读wū,不能写简化作“于”。

如“呜呼”可写作“於乎”。

《现代汉语词典》“於”有三音:

①yú简化为“于”。

②wū叹词。

③Yū姓。

三通论—工具书

(一)工具书的排检法

最常用的有音序法、部首法、号码法、笔画法。

1.音序法:

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优点:

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

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

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

优点:

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

检字的速度较慢

3.号码法:

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四角号码法:

优点:

检字的速度快,缺点:

难于掌握

四角号码口诀:

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例如:

端=0212 颜=0128截=4325烙=9786

弯=0002童=0010亭=0020王=1010

理=1611售=2060半=9050大=4080

木=4090苗=4460园=6021田=6040

四、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

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2.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例:

毛=莫+袍m+áo=mo+páo

3.叶(xíe阳平)音法:

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在于:

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斜xiá)

(二)常用的工具书

①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书成于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共133441字,正文十四卷,序文一卷,共十五卷。

字体以小篆为主,全书根据小篆形体及偏旁结构,分成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解释字义以本义为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书。

现在版本,较早的有唐写本残本,今存日本。

其次是宋刻全本:

一为宋代徐铉的校订本,世称“大徐本”;一为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现在通行的是“大徐本”。

对它的研究清代成绩巨大,《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近代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使用方法:

1)熟读后可以很快查到字;2)有的版本附笔画检字法(繁体);3)近年出版的还附编汉语拼音检字法或四角号码法

②《康熙字典》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此书共收47035字,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

  体例:

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使用方法:

A、按书上部首去查。

B、新版的书往往又重新编制部首,方便使用。

C、四角号码法。

③尔雅

成书于汉,二十篇,但现在只有十九篇,(《叙篇》在宋代亡佚)。

首创了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

它主要采取的是义训的方法。

即同意相训。

如“增,益也。

这种训诂方式具体分两类:

一类是把许多意义相同的词放在一起,在下面作一个总结的解释。

一类是把内容相关的一类词放在一起,而分别解释。

历史价值上有二:

一是奠定了我国训诂学的基础,撰写成我国第一部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创立了而后发展起来的“雅学”。

二是成为历代训诂的原始依据。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研究《尔雅》必读书目。

④广韵

《广韵》即增广《切韵》的意思

隋代陆法言(与他人)编成了一部韵书—《切韵》。

到唐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

唐时孙愐(miǎn)又进行了增字,称为《唐韵》。

后严宝文、裴务齐、陈道固又加以增订,这三家的本子称为《广韵》。

宋时陈彭年、丘雍等人又重修,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仍沿用《广韵》之名,即现在所见的本子。

《广韵》在内容解说上,先释义,后注音,并把许多同音字,都编排在这一个字头之下,作为一组。

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有异体的,即附于本字之下。

目前常见的最好本子应是张元济泽存堂本,此本后经周祖谟先生编订就是现在中华书局《广韵校本》。

《广韵校本》价值:

1)它的反切,为研究中古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2)它的解说为研究古代文字训诂汇集了丰富的资料。

使用方法:

按照声韵查找

⑤《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

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

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⑥《辞源》、《辞海》

体例:

部首法排列汉字。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辞源》是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⑦《助字辨略》(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清刘淇著。

体例:

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

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⑧《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

体例:

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

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

收字太少。

⑨《词诠》

杨树达著。

体例: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

分类过于琐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

内容:

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

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王瑛曾对其补充。

四、通论—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重点:

六书说。

1、文字的含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言与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

2、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音、形、义的结合体。

3、文字的起源:

起源于图画

4、汉字的产生

1)历史传说

仓颉造字说(四只眼夜鬼哭天雨粟)

2)考古发现

汉字大概是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5、文字的性质

一是表音文字,二是表意文字

6、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7、六书说(重点)

①六书说简介

“六书”一词,最早见於《周礼·地官·保氏》。

把《周礼》中的“六书”和汉字的结构联系起来,是汉代的三个学者:

班固、郑众、许慎。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只讲到“六书”的名称: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时说到“六书”的名称: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在《说文》叙中讲到“六书”的名称,并给每类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三家之说基本相同。

清代以后,一般人於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只有形声字有时也称谐声),於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②六书的具体解释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近似于图画,有明显的直观性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比”是并的意思,“类”是指多数字,“谊”通“义”,“见”读xiàn,是体现的意思。

“指撝”即指挥,谓所指向之事物,即造字者想表现的新的意义。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以事为名”的“名”是指字,不是名称。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定义的解释是:

“建类”的“类”和“比类合谊”的“类”相同,指多数字,“一首”指同一个偏旁部首。

“同意相受”指意义可以互训。

《说文》:

“老,考也。

”“考,老也。

”“老”本身是个部首,“考”在老部。

两个字偏旁部首相同,意义互训。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六书说”的贡献及局限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局限性:

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8.其他汉字结构理论

①“四体二用”说

清代学者戴震首倡,说:

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

②唐兰的“三书”说

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批判六书说

③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9.其他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

”杜预注:

“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

这是杜预不明白“寤”是“牾”的通假字所致。

或者杜预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

滥用通假:

通假字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破通假找本字和假借字的方法是“考之文义,参之古音”,并且要重视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