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042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docx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一】

《菊花》

唐代: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华丽,也没有兰花那样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始终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顽强的品行,有人观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缘由。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漂亮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其次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其次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闲适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宠爱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布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诗人在秋日黄昏闲逛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白诗人爱菊的缘由。

这两句以否认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终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答复了爱菊的缘由,表达了诗人特别的爱菊之情。

其中,固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行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寻常题材,开掘出不寻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奇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实,饶好玩味。

笔法也很奇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终吟诞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地,增加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二】

《菊花》

明代: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际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尽借一作:

借人)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晦涩的意象,很清爽淡雅,并且浅近直白。

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似乎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

写出了菊花傲岸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

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际的文人骚客,估量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

沦落天际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行。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三】

《菊花》

唐代: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

颔联用陶令、罗含典衬托菊花品行。

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理想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

尾联言志,暗含自己盼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予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艳丽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忧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间消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致的鹦鹉杯中,来到名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忱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芳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珍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究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动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颖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得意的姿色: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首句写的是紫菊:

“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说明颜色并不明媚。

“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

“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次句描写黄菊:

“商融”即和暖之意。

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专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

这是“通感”或曰“感觉移动”在日常生活的阅历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

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暖和的感受。

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

“冶冶”圳其鲜艳优美之态。

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爽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

“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经常这样称呼他。

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

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

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

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

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

《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

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闲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

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像。

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牵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布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明里连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予。

“禁”此处是避忌之意。

“重露”即浓重的霜露。

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行:

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行。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可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予。

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绝望。

但是他实在担忧时不我与,光阴快速。

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非常近似,同样是担忧自芒的理想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终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泛,指以菊花浸酒。

“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

《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

“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

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

此处暗指朝廷。

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说明它盼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

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写物而不离人。

物与己交融在一起。

物又不粘在物上,到处关己。

写己又不脱于物,到处以物出之。

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

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

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

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

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犹如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

《菊》

唐代: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形状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异,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简单把菊苗当作蓬蒿的。

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

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

下一句就更能看出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

这其次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漂亮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分。

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

请问:

有乱插蓬蒿的吗?

哈哈没有。

这其次句,作为菊花是多么骄傲啊,人们最终熟悉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行。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

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潮湿晶莹,鲜艳得意;缕缕暗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格外滋润,格外明媚。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芳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气氛交错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

“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

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比照,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给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

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

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