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953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1-2题。

1.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3、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4、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5、马克思说: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是联系在一起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运动都是绝对运动

6、《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7、恩格斯说: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8、“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9、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研制出的运载工具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生产出的空调设备改变了盛夏的室温;发明的可视电话使千里之遥的通话成为面对面的谈心。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说

A.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类可以改造它

B.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削弱了

D.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新的规律不断地被人们创造出来

10、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在其《道德经》中教导人们:

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

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认识自然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自然界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12、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14.在人类现代航天史上,由飞机到火箭、到卫星、到太空飞船、航天飞船、火星探测器,这表明

A.规律的客观性和强制性的作用越来越小   B.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C.人既能认识规律,也能改造规律      D.人需要有正确意识的指导

15、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捕鱼业就定下善规:

抓大放小。

这种善举相对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破坏渔业资源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进步。

然而时至今日,善举并没有善报,结果网网都是小鱼。

究其原因,就是原先放的小鱼并非都是优鱼,而且多数是劣质鱼,以致劣质遗传,形成了“劣胜优汰”。

这件事揭示出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在于人们能够积极地认识世界

B.人可以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规律办事

D.客观事物具有不确定性,人们难以掌握规

1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

”荀子这些话说明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7、有人认为: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这个观点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不定向选择题

1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是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B.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

19、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事件日渐频繁。

据世界气象组织2006年3月份发布的2005年世界气候公报,2005年世界气候异常,气温升高、飓风频繁、暴雨成灾、干旱严重,为历史上所罕见。

从哲学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频率增大了

B.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避免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

C.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加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

20、上题中提到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事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B.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C.大气环流的增强         D.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21、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B.自然界的变化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C.在自然面前,人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D.规律对人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2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都是循环反复的

23、从哲学上看,“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

A、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B、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C、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D、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三、简答题

24.材料一:

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

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

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四、辨析题

25、自然界是具有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26、背景材料:

某些物体人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万里长城在中国,故宫在中国北京。

辨题:

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五、论述题

27、列宁说: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自然界的主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怎样才能使我们由"奴隶"变为"主人"?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DBBC6-10BCCBD

11-15BDBBC16-17DB

二、不定项

18.ABD19.CD20.B21.A22.A23.BC

三、简答题

24.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四、辨析题

25.

(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的观点是正确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因此,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否定了社会的物质性。

26.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是相对静止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绝对不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我们不能以物质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因此,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论述题

27.

(1)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存在,就起作用。

在我们没有认识规律的时候,我们的行动是盲目的,若顺从了规律,就会取得预期结果;反之测会受到惩罚。

因此,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规律的“奴隶”。

(2)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表现在: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二,人们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由"奴隶"变成"主人",关键在于利用规律。

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艰苦的探索,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真正由"奴隶"变成"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