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014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docx

《古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docx

古生物

一.名词解释

1.外模:

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化石物种

3.变异:

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包括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4.特化:

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5.类群灭绝在某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几乎同时绝灭,使绝灭率突然升高,叫集群灭绝。

(P28页)

6.胎管笔石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始部,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

7.头盖:

三叶虫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8.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适应辐射。

9.体管:

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10.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11.缝合线:

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需要将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

如果隔壁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如果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

(还存在地史中的缝合线概念)

12.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3.重演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迅速重演

14.内模:

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15.遗迹化石:

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16.遗传: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17.广西运动:

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

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18.伊迪卡拉动物群:

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的无壳后生动物群。

P172

19.陆核: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20.地台:

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21.岩石地层单位:

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22.南丹型:

一套暗色的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23.层型:

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即典型剖面)是指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25.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28地层层序律:

地层除了具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30原地台:

吕梁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

31似盖层: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沉积

32、地层:

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33、超覆和退覆

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

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

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Acrothele,属无绞纲。

壳近圆形或横阔卵形、腹壳隆突、呈近锥形、背壳缓突。

壳面具同心状生长线和纹饰。

地史分布为早中寒武世。

12、原蕨植物也称裸蕨植物植物,因其基轴裸露无叶而得名,又称无叶类。

植物体矮小,高不足一米高,茎结构简单。

二歧式分支,具假根、原生中柱,孢子囊大都顶生。

地史分布为晚自留世至晚泥盆世。

3、菊石、牙形石、叠层石都是化石(√)4、雨花石和菊花石也都是化石(×)

5、豫西熊耳山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被划为“中元古界熊耳群”,与下伏地层“太华岩群”的变质岩界面清晰。

尽管熊耳群为火山岩组合、太华岩群为变质岩组合,但二者都属地层。

(√)

6、穿时的标志层只能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等时的标志层既可以用于年代地层单位对比,也可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

(√)

7、前寒武纪包括太古宙和元古宙。

太古宙进一步划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太古宙可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8、板块运动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板块运动研究与古生物研究没有关系。

(×)

9、在侏罗纪盛极一时的恐龙灭绝了,其真正原因和具体过程,尚不十分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说燕山运动,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应该考虑是引起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

10、在晚石炭世早期,华北地区开始发生海侵,方向由东北向西南,晚石炭世晚期,海水由西南向东北退出。

因此华北地区石炭系上统地层厚度具有西南薄,东北厚的特点。

(√)

11、豫西地区寒武系属海相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为灰岩、白云岩夹有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偶尔可见食盐假晶。

在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沉积时,气候炎热干燥。

(√)

13、第四纪由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二是冰川广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三是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四是沉积类型多样。

(√)

14、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亚洲大陆板块之下,使喜马拉雅褶皱成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活动频繁。

(√)

15、在山麓地带往往形成巨厚的洪积扇堆积。

由于地形坡度大,碎屑物的撞击力度大,因此碎屑物的棱角不明显,磨圆度较好,但因堆积速度较快,所以分选性不好,碎屑物大小极为悬殊。

(×)

16、碳酸盐潮坪中潮上带沉积以发育雨痕、雹痕、泥裂、鸟眼构造为特征。

潮间带碳酸盐发育竹叶状构造,表明是一种高能的水动力环境。

(√)

17、有人认为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大小悬殊的岩块不可以堆积在一起,因为它们的成因差别太大。

也有人认为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大小悬殊的岩块可以堆积在一起组成一种特殊的构造岩,叫混杂岩。

这两种说法都对。

(×)

18、沉积物的沉积速度大于地壳的下降速度,地层厚度明显大于地壳的下降幅度,沉积环境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这种沉积作用叫超补偿沉积。

如海进就是超补偿沉积。

(×)

19、古板块分析包括古地磁分析、生物古地理分析和古气候分析。

(√)

20、在我国云南澄江和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了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带,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等,该动物群,被称为澄江动物群。

二、绘图题

1、绘图并说明笔石胞管类型。

P74

1)笔石胞管的类型:

(1)正胞管——个体较大,可能是雌性笔石虫的住室。

(2)副胞管——个体较小,可能是雄性笔石虫的住室。

(3)茎胞管——不开口,无笔石虫居住,由茎胞管连接成笔石枝。

2)正笔石目胞管(正胞管)的类型:

正胞管可分为4大类和10小种

(1)直管式——胞管直(均分笔石式)

(2)外弯式——向外作不同程度弯曲,分为4种

①外弯呈沟状(单笔石式)②外弯强烈,卷曲成球状(卷笔石式)

③轻微外展,胞管呈三角形(半耙笔石式)

④外展呈直线型,胞管孤立状(耙笔石式)

(3)内弯式——向内作不同程度的弯曲,分3种

①轻微内折,弯曲成波状(纤笔石式)

②强烈内折,弯曲成方形(栅笔石式)

③强烈内折,胞管口部向内卷曲(叉笔石式)

(4)具褶式—胞管强烈歪曲,在背侧或腹侧形成褶皱状,分为2种

①背褶式(瘤笔石式)②背褶和腹褶式(中国笔石式)

2、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面线类型。

面线——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甲的狭缝,称为面线。

面线有四种类型(据后支的延伸方向)。

(1)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缘。

(2)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缘。

(3)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4)边缘面线——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背视看不到,也称无面线类。

3、绘图并说明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P74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7种类型:

(1)下垂式

(2)下斜式(3)下曲式(4)平伸式(5)上斜式(6)上曲式(7)上攀式

4、绘图并说明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

(1)单带型:

横板+隔壁时代:

OS为主

(2)双带型:

横板+隔壁+鳞板(泡沫板)时代:

SD为主

(3)三带型:

横板+隔壁+鳞板+轴部构造(中轴或中柱)时代:

CP为主

(4)泡沫型:

只发育泡沫板时代:

O2-D2

5、绘图并说明头足类的体管类型。

P63

体管类型:

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

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

6、绘图并说明腕足类的腕螺类型。

腕螺:

两个腕棒作螺旋状向前延伸。

常见有3种类型:

石燕贝型、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v石燕贝型——腕螺顶指向主端

v无窗贝型——腕螺顶指向两侧

v无洞贝型——腕螺顶指向背部

7、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头甲类构造。

(1)头鞍—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2)颊角、颊刺——头甲的后缘与侧缘之间的夹角,它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3)面线——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甲的狭缝,称为面线

(4)头盖——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固定颊——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称固定颊。

活动颊——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保存。

(5)眼——三叶虫的视觉器官,位于眼叶的外侧。

●眼叶——在面线内侧头盖外缘有一对半圆形隆起部分称为眼叶,对眼起支持作用。

●眼脊——眼叶前端有一条凸起的脊线与头鞍相连。

8、绘图并说明腕足类的外部构造。

P70

侧视:

因壳体两瓣凹凸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背在前、腹在后)

v双凸型——两壳凸度近于相等时称为双凸型

v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的称平凸型

v凹凸型——背壳凹而腹壳凸称为凹凸型

v凸凹型——背壳凸而腹壳凹

v双曲型——幼年时为凹凸型,成年时变为凸凹型

9、绘图并说明双壳纲的外部构造。

P60

(1)喙——壳体最早形成的壳尖为喙。

⏹前转——多数指向前方

⏹正转——指向上方

⏹后转——指向后方

(2)壳顶区——包括喙在内的壳体最大弯曲区。

(3)后壳顶脊——自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前壳顶脊较少见。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口一侧为腹。

另有前缘和后缘之分

(4)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

⏹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5)耳——以足丝附着的双壳类,在喙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翼状伸出部分称为耳。

可分为前耳和后耳;一般后耳大于前耳。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

(6)足丝凹口——右壳前耳下方的凹缺(深一些?

足丝凹曲——左壳前耳下方的凹缺(浅一些)

7、绘图并说明古植物的叶的类型、叶脉的类型。

叶——类型

•类型:

单叶、复叶

•单叶:

叶柄上只有一枚叶片的称单叶

•复叶(羽状复叶、单身复叶、掌状复叶)

叶脉:

叶片上的维管组织

叶脉类型:

单脉、扇状脉、放射脉、平行脉、弧形脉、羽状脉、简单网脉、复杂网脉

11、绘图并说明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

P64

缝合线的类型:

据隔壁的褶皱程度

①鹦鹉螺型:

鞍、叶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②无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而圆。

③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完整,常呈尖棱状。

④齿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鞍部完整,叶呈锯齿状。

⑤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鞍、叶均呈锯齿状。

三.实验课

各门类中时代分布“短”的标准化石,所属门类,时代,中文(拉丁文)名称

四.问答题

1.腕足和双壳有何区别?

单瓣壳:

腕足动物两侧对称双壳动物两侧不对称.两瓣壳:

腕足动物大小不等双壳动物大小相等。

壳定向:

腕足动物分背腹双壳动物分左右。

对称面:

腕足动物垂直两壳结合面双壳动物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

腕足动物肉茎孔双壳动物足丝凹缺。

齿和窝:

腕足动物分别在不同壳上双壳动物在同一壳上间列。

2.头足类如何定向?

在直壳或弯壳中,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与体管靠近的一侧为腹方,另一侧称为背方。

在平旋壳中,壳口为前方,原壳为后方,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

(P62)

3.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些?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Bodyfossil)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ldandcastfossil)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如:

水母、蠕虫等。

(2)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3)(模)核化石(Corefossil)—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4)铸型——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4物种的命名法则有哪些?

1.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2.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都采用单名法命名,并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但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双名法)种名采用双名法,它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区别?

原地埋藏,原地化石群:

化石群成员与原来当地生物群成员基本一致;残留化石群:

原生物群大部分保留成为化石,小部分被搬运流失。

异地埋藏,混合化石群:

大部分化石原属一个生物群,有部分混入分子;搬运化石群:

全部搬运,化石来自不同的生物群。

1完整程度:

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

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

原地埋藏者基本1:

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

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

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

否则为异地埋藏。

6.双壳类如何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两壳铰和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确定壳的前后可具下列特点:

1、一般喙指向前方;2、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3、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5、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6、外套湾位于后部;7、足丝凹口或凹曲位于前方;8、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P61)

7.论述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植物界演化可分为5个主要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

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D1-2,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

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3蕨类植物阶段:

D3-P2。

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

D3-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4裸子植物阶段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植物也十分发育P3-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

5被子植物阶段K2-Rec.,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古近纪、新近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

8.为什么说化石具有保存不完备性?

生物在死亡后,需经过埋藏和漫长地质时期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化石的形成须有如下4个条件:

(1)生物本身条件:

需要有硬体,以矿质硬体最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此外,生物个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

(2)埋藏条件:

埋藏速度和埋藏物的性质影响化石的保存。

快速埋藏和细粒沉积物有利于化石保存。

(3)时间条件:

需长时间埋藏,使石化作用得以进行。

(4)成岩条件:

只有在压实作用较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因此,化石保存和记录具有不完备性。

9.生物演化的规律和特点?

1进步性发展:

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界经历了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发展过程,是一种上升的进步性发展。

(1)从异养到自养的发展;异养——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料。

自养——原核生物演化出具叶绿素的蓝绿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

2)从二极到三极的发展;二极——蓝绿藻和细菌构成了早期生物界自养和异养、合成与分解两个环节,形成了一个菌、藻二极生态体系。

三极——随着真核细胞的出现,开始了动、植物的分化,构成了一个三极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自然界的生产者动物——自然界的消费者细菌、真菌——自然界的分解者(3)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4亿年前,植物先行登陆,而后是动物登陆,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动植物体系。

2不可逆性生物无论整体还是部分(器官)都不可能返回到它们祖先已有过的状态,即已消失的性状不会再出现,已绝灭的物种不会再复生。

3相关律和重演律:

当生物的某一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引起相关器官发生变异。

10.化石的类型和特征?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Bodyfossil)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ldandcastfossil)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2)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3)(模)核化石(Corefossil)—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4)铸型——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4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11.石化作用的方式和特征?

石化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有如下三种类型:

(1)矿质充填作用——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硬体组织的孔隙中,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置换作用/交代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充填。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溜作用(炭化作用)——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

其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12.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1指相化石法: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2形态功能分析法: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4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自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等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13论述双壳类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生活方式有底栖固着、爬行、游泳、穴居等。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均有,潮间带至5800m深的海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有以下几种:

正常底栖—壳直立,海底爬行、两壳对称。

足丝固着—常有耳、翼。

潜穴生活—常有外套湾、壳体较长。

壳体固着—两壳不对称、壳厚。

钻孔生活—壳体较长、较薄。

14.四射珊瑚的演化特征?

1构造类型:

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2边缘带:

无》》有;窄》》宽3横板带:

完整》》不完整》》内斜板出现4轴部:

无》》有;简单》》复杂5外壁:

完整》》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15.华北地区\扬子地区二叠纪的标准剖面?

山西太原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