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88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docx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

目  录

引  言I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总则2

3.1  规划指导思想2

3.2  规划任务和内容2

3.3  规划范围与期限3

3.4  编制原则3

3.5  编制程序3

3.6  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3

3.7  其他要求4

4土地规划分类4

5调查研究4

5.1  规划基础数据转换4

5.2  基础资料调查分析4

5.3  重点调查研究5

6规划目标确定5

6.1  规划目标的内容5

6.2  确定的依据及程序方法5

7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6

7.1  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与要求6

7.2  基本农田调整的检验分析6

7.3  基本农田的规划布局6

8重要建设用地安排6

8.1  城镇建设用地6

8.2  村镇建设用地6

8.3  独立工矿用地安排7

8.4  基础设施用地7

9生态用地保护7

9.1  稳定生态用地数量7

9.2  合理布设生态用地7

10土地用途区划定7

10.1  含义与要求7

10.2  土地用途区类型7

10.3  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8

10.4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与细则8

11土地整治项目落实8

11.1  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8

11.2  落实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项目9

11.3  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9

12村土地利用控制9

13规划方案确定9

13.1  方案内容9

13.2  方案论证9

14规划公众参与10

14.1  基本原则10

14.2公众参与重点10

14.3参与方法10

15制定实施规划措施10

16规划成果10

16.1  规划成果内容10

16.2  规划文本10

16.3  规划说明11

16.4  规划图件11

16.5  规划附件1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定  义13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16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分类与土地现状分类对应关系20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基础资料调查分类表26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27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调整要求29

附 录 G(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关系31

附 录 H(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32

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37

附 录 J  (规范性附录)工作表格38

附 录 K(规范性附录)数据单位要求43

附 录 L(规范性附录)编图方法与图例44

附 录 M(规范性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46

引  言

为了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依实际需要,在不与本规程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技术细则。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本规程参编人: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乡级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乡级行政单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

GB/T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T14529-1993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J137-19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总则

3.1  规划指导思想

乡级规划编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科学安排农村土地整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3.2  规划任务和内容

3.2.1  乡级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3.2.2  乡级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规划基数转换;

2)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

  3)确定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4)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6)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

  7)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

  8)划定土地用途区,明确土地用途管制细则;

  9)安排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区);

  10)制定近期规划;

  11)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3.3  规划范围与期限

3.3.1  规划范围

  乡级规划的范围为乡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3.3.2  规划期限

  乡级规划的期限应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一致,一般为10~15年。

规划期限内,重点做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3.4  编制原则

3.4.1  依法编制

  乡级规划编制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4.2  上下结合

  乡级规划宜与县级规划同步编制,注重与上级规划的反馈和衔接,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土地用途分区等主要规划内容应在反复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3.4.3  因地制宜

  乡级规划编制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方案和实施措施,解决本乡(镇)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3.4.4  相互协调

  乡级规划编制应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城镇、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应与乡级规划相衔接。

3.4.5  公众参与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组织有关部门、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就土地利用决策及相关问题,广泛听取意见。

3.4.6  注重实施

  乡级规划编制应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5  编制程序

  编制乡级规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研究;

  2)确定规划目标;

3)编制规划方案;

4)规划协调与公众参与;

5)规划成果报批;

6)规划公告。

3.6  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

3.6.1  乡级规划应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乡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相关协调工作。

3.6.2  承担乡级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的规定。

3.7  其他要求

3.7.1  编制乡级规划除执行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7.2  规划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4  土地规划分类

4.1  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以满足乡级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需要。

4.2  乡级规划编制中,土地规划分类一般采用三级分类。

一级类3个,分别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二级类10个,其中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分为水域、自然保留地。

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对地类进行归并或细化。

土地规划分类体系、名称、代码及含义见本规程附录B。

5  调查研究

5.1  规划基数转换

5.1.1  规划基数转换的目的与要求

5.1.1.1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规划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数。

5.1.1.2  规划基数转换工作中,应遵循依法核定、综合平衡、衔接可行等原则,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图数一致,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5.1.1.3  充分利用遥感等手段,结合实地补充调查,开展规划基数转换工作。

5.1.1.4  可结合规划基数转换工作,分析核实基本农田情况,形成现状基本农田的图件和数据成果。

5.1.2  规划基数转换方法

5.1.2.1  农用地的转换,按照本规程附录B和附录C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归并,分别纳入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5.1.2.2  建设用地转换,按照本规程附录B和附录C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独立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等。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应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依空间属性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5.1.2.3  其他用地转换,按照本规程附录B和附录C的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水域和自然保留地。

5.1.3  规划基数分析与处理

5.1.3.1  应依据规划基数转换结果,对土地批而未用、违法用地等情况进行分析。

5.1.3.2  批而未用土地应纳入相应的农用地和其他用地,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位置、范围和现状用途。

规划基期年违法建设用地已依法查处到位的,按建设用地认定,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基数;未查处到位的,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按违法建设用地予以标注。

5.2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5.2.1  乡级规划编制所需的资料包括:

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基础资料;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有关土地利用的行业、部门规划资料。

各类资料应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提供。

基础资料收集的内容可参照本规程附录D。

5.2.2  应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对有缺漏或可靠性较差的,应进一步调查核实。

5.3  重点调查研究

5.3.1基本农田调查

调查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包括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和补划情况,分析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3.2  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

5.3.2.1  以行政村为单位,调查农村户籍人口、实际居住人口、农户户数、宅基地、村庄用地规模、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状况、农房质量等情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主要问题。

5.3.2.2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各类建设用地需求,调查农村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等情况。

5.3.3土地整治潜力调查

5.3.3.1  农用地整治潜力

1)  通过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规划期间可增加用地潜力,尤其是增加耕地的潜力。

2)  在调查农用地利用程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分析通过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提高农用地质量所带来的潜力。

5.3.3.2  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1)  调查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和废弃工矿地整治的数量和分布,评价其适宜用途、整理成本,分析整理新增用地特别是补充耕地的潜力。

2)  调查各类建设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及灾害损毁等废弃地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规划期间可复垦新增用地特别是补充耕地的潜力。

5.3.3.3  后备土地开发潜力

调查在目前经济技术水平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荒地、盐碱地、沙地和滩涂等未利用土地可开发利用的数量与分布。

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可参见本规程附录E。

6规划目标确定

6.1  规划目标的内容

6.1.1  规划目标是指规划期间通过规划实施在土地利用上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

一般包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6.1.2  规划目标应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土地集约用地指标等。

6.2  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6.2.1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将上级规划的要求、乡(镇)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土地调查分析结果等作为规划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6.2.2  可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乡(镇)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初步规划目标;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向上级提出反馈意见与建议。

6.2.3  通过上下级规划之间的反馈和协调,广泛征求、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确定规划目标。

7规划方案的确定

7.1方案编制

7.1.1制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重点确定耕地和基本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等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关系。

7.1.2制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布局调整方案。

应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协调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其他各类用地。

7.1.3划定土地用途区。

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相衔接,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区,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细则。

7.2方案论证

7.2.1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不同,编制两个以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供选方案,并从组织、经济、技术、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对各供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推荐方案。

7.2.2将规划推荐方案征求村民意见,并做好与相关方面的协调。

经反复协调仍有异议的,应提交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8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

8.1  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与要求

8.1.1  基本农田调整应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

8.1.2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8.1.3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

8.1.4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

8.1.5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8.2  基本农田调整的检验分析

8.2.1  基本农田调整后,需对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成果进行检验评价,统计调整变化情况。

8.2.2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结合基本农田调整情况,重点标注调入、调出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质量等别、地类代码,编绘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

8.2.3  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基本农田调整与检验分析要求可参见本规程附录F。

8.3  基本农田布局

8.3.1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在基本农田调整的基础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县级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落实到地块。

8.3.2  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8.3.3  基本农田布局应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布局相协调,城镇、村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建设等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应当调出。

9建设用地安排

9.1  城镇建设用地

按照上级规划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要求,统筹安排城市、建制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范围,结合实际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形成允许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建设用地区。

9.2  农村居民点用地

依据上级规划和相关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落实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结合实际划定村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形成允许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建设用地区;结合规划控制指标和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调查结果,明确村镇拆并的位置、范围及时序安排。

9.3  独立工矿用地

综合考虑村镇分布、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等因素,落实规划确定的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范围。

9.4  基础设施用地

落实上级规划提出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选线或走向,结合乡域内村镇居民点及产业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用地。

10生态用地保护

10.1  稳定增加生态用地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切实保护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滩涂和苇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的开发利用,稳定增加生态用地的规模,提高生态用地比例。

10.2  统筹生态用地布局

结合乡(镇)及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维持自然地貌连续性的前提下,优先将水田、水浇地划入基本农田,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因地制宜对林地、牧草地进行空间布局,重点保护天然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重要林种恢复基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人工和改良草场、滩涂苇地、维系河流、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预留乡土动植物生长、迁徙和培育的用地空间。

10.3  落实各类生态用地界线

在明确生态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础上,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相协调,划定各类生态用地界线;结合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管制细则的制定,明确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要求,包括保护范围、生态建设、乡土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开放空间建设、交通布局、景观风貌等内容。

11土地用途区划定

11.1  土地用途分区是指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划分为特定的区域,并规定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以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的措施。

11.2乡级规划编制中,土地用途分区应当依据上级规划的要求、本乡(镇)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划定,落实县级规划中土地用途区的范围与界线,确定基本农田、生态廊道与重点建设用地,制定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控制土地用途转变。

11.3  乡级规划编制中,可结合实际划定以下土地用途区:

1)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为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区域。

2)一般农地区,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3)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4)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5)村镇建设控制区,是指为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6)独立工矿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用地之外的采矿用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7)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8)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

9)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是为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0)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牧业用地区,是指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4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需求,在上述土地用途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二级区类型。

  1)园地区,是指在一般农地区内为发展果、桑、茶、橡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2)生态林区,是指在林业用地区内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林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3)基本草地保护区,是指在牧业用地区内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牧草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5  土地用途区可不覆盖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各类土地用途区原则上不相互重叠。

11.6  在土地用途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土地用途区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的对应关系见本规程附录G。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划定方法及其管制规则见本规程附录I。

11.7  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

11.7.1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依据规划目标和土地用途分区要求,在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相衔接的基础上,拟定土地用途分区划定草案。

11.7.2  将土地用途分区草案征求相关部门和村民意见,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划定土地用途区,落实分区界线。

土地用途区划定的具体步骤与方法见本规程附录H。

11.8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与细则

11.8.1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是对各类土地用途区内土地利用活动实行利用、保护、控制与引导的规范,包括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的规定和不合规定的处理办法。

11.8.2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在县级规划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明确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引导和控制土地利用活动。

12  土地整治规划

12.1乡级规划编制中,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民意愿及资金保障水平等因素,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的类型、规模和范围,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12.2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12.2.1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结合乡(镇)实际,以村为单位,将农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整治、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相结合,整合涉农的相关项目,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12.2.2  农用地整治,应结合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坡改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进行,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12.2.3  建设用地整治,应结合农房建设、农村道路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集中对散乱、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治,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整治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其次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留农村发展用地;节余的土地,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12.2.4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流域水土治理、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因地制宜地确定荒地、盐碱地、沙地等开发的用途和措施,尽可能增加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耕地。

12.2.5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安排要注重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保护农村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

12.2.6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安排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广泛而充分听取村民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不得安排村民组织和农民不同意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在整治方式、旧房拆迁、新居建设等方面要提供多种选择。

12.3  增减挂钩项目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