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真整合为策略为中心的教学设计.docx
《以知识真整合为策略为中心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知识真整合为策略为中心的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知识真整合为策略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导语】日本教育界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
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什么是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认为,“知识整合”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不同形态的知识,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实现知识应用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由以上定义可以推出,“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以课程标准作为出发点、将分化了的历史知识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的系统的历史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
历史知识整合教学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在将课程看成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将不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的整合也有利于梳理、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规律性、趋势性和线索性因素。
◆何种情况适合这样做?
进行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历史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教科书中是否欠缺了课程标准已经规定了的内容?
·本节课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否适于知识整合?
·教师所准备的资料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整合?
·在未加知识整合的情况下,学生是否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感到困难?
如果以上因素大部分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本课就是适合进行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与环境保护知识的整合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中张振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应当体现出知识整合的目的以及涉及的相关内容。
在这里,教师将环境相关问题列入了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中。
识记:
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步骤及作用;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作用;环境问题。
理解: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环境污染的过去和将来。
运用:
能够结合具体材料就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环境污染相关知识,感受从图书馆、网络等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并加以甄别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的展示中,习得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展示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加强自信,并通过全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因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可能付出的巨大环境代价而激发出相应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投影以下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1.蒸汽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进一步提问:
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缺点?
)
整合课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整合赢得时间,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哪些改进?
投影FLASH短片“瓦特蒸汽机工作原理图示”
3、为何瓦特蒸汽机称为“万能蒸汽机”?
(引导学生就其原理、使用情况、性能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英国历史中使瓦特在这几方面得以突破的历史因素,如手工工场的积累、科学理论的创新等)
4.举例说明蒸汽机问世后与之相关的发明(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的信息)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再次进行整合:
整合了对蒸汽机、电力应用作用的比较,引导学生习得分析科技作用的方法,比起教科书单独介绍二者的作用和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是针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整合。
1.结合课本,说出对电的使用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投影补充:
“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
除了课本所列科学家外,补充爱迪生等人。
说明:
电力的发现及应用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
2.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结合前一环节对瓦特的讨论,可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两个角度进一步归结为:
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历史的积累
3.有关电力的重要发明有哪些?
4.电气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5.蒸汽机、电力应用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共同点?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课本,每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1.互联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结合必修二所学,互联网有哪些优势?
3.互联网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提示下列角度:
社会演进、日常生活、新经济领域的开拓、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与改变等等。
可提示学生注意回想在学习必修2时学习过的相应内容。
)
四、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
结合整合内容分组探究
由于内容比较多,由学生分组探究比较符合。
虽然在必修2教科书中相关章节的练习里有一些涉及到了环境保护,但环境保护知识对历史课堂来说是全新内容,此处主要由学生解决关于环境污染的定义、分类、历史事件。
所整合的环境保护知识置于历史课堂中,不能把它变成地理课,它要体现出历史课的时代背景性和经验总结。
而要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学生去做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
所以,这里学生完成知识的分列展示,而教师通过引导作进一步整合。
学生分小组展示课前探究到的结果:
课前要求学生分组从以下角度进行准备:
1.什么叫环境污染?
(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
2.环境污染有哪些分类?
(提示:
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因目的、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按环境要素可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污染涉及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等。
)
3.历史上有什么表现?
(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应对进行相关事件进行描述)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多诺拉镇;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
(4)伦敦毒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
(5)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
(6)水俣病事件:
1953~1956,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整合的内容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影片等资料,可以增进学生对所整合的环境污染知识的感性认识。
这说明了历史课堂中知识整合的内容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既可加深印象,又可吸引学生兴趣。
而下面这个表,则是总括式的,这种形式的表格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资料收集的能力。
因此,课堂中展示整合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学生、又要有教师参与其中,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7)痛痛病事件:
1955~1957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8)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在学生完成展示后,教师通过投影出示投影关于环境和环境污染的图片。
提问:
同学们看了后,有什么感想?
生:
(讨论)
师: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环境污染,我们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教师发放如下表格资料,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后思考教师所给出的问题。
)
阶段
主要能源
主要污染源
主要污染事件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公害发生期
煤
(1)煤烟燃烧物:
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2)冶金业排放的废水和重金属;(3)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生活污水、垃圾大量废弃。
伦敦煤烟污染加重
工业革命是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公害发展期
煤、石油等
(1)煤、石油燃烧物;
(2)有机化工(合成橡胶、塑料和纤维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制品合成洗涤剂、合成油脂、有机农药、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
);(3)石油化工;(4)工业粉尘与废液、重金属;(5)生活污水、垃圾。
美国、德国的工业中心城市,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
1892年,汉堡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日本足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
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快。
污染源增多,污染范围增广,污染事件扩大。
环境污染危机愈加明显和深重。
20世纪50-70年代环境污染的大爆发:
公害泛滥期
煤、石油、核能等
(1)煤、石油燃烧物
(2)有机化工;(3)石油化工;(4)水泥工业的粉尘与造纸工业的废液;(4)工业粉尘与废液、重金属;(5)生活污水、垃圾(6)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
赤潮;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四件;日本广岛和长崎在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幸存者中出现了所谓的“原子病”,美国宾州哈里斯堡东南一核电厂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
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大气污染增多。
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泛滥.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快。
污染源增多,污染范围增广,污染事件扩大。
信息时代
煤、
石油、核能、太阳能等
(1)煤、石油燃烧物;
(2)有机化工;(3)石油化工;(4)工业粉尘与废液、重金属;(5)生活污水、废气、垃圾;(6)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7)电子产品、辐射。
除了以往的污染加重外,发展中国家洋垃圾事件增多。
能源紧缺;地球严重超负荷,生态受到极严重破坏,人类疾病增加,人类环境面临考验
提问:
从上面这个表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实现整合教学目标:
此处设问点出了本节课整合的目标,通过讨论,达到了整合知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出这样的价值观:
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解决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对之前整合的内容的更深入的思考,是结合现实生活解决问题。
教师在本课中还整合了其他教学资源,如邀请学校环保小组的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不过,后面的三个设问与历史课堂的结合度不是很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是否能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作出回答?
设计者当时没有能很好地考虑这一问题。
生:
回答。
师: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如何处理好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学生课前探究了第1个问题,可邀请校环保小组的学生进行简单展示)2.在实际生活的小事中我们如何做好环境保护?
3.如果你要办一个企业,结合环境保护说说你的思路(提示学生从节能、治污系统等方面进行思考)
生:
(讨论,分小组作答。
)
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了高一所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三次生产力飞跃的重大发明:
蒸汽机、电的广泛使用、互联网进行了学习,还从历史的角度增加了环保问题,思考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全球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你我的责任。
◆本书意见
对本课设计的赞扬:
本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本教学设计在分析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写后,与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进行了整合,并重点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进行本课的整合。
学生课前广泛收集资料,课堂中还运用了一些社会资源(如邀请了校环保小组的学生)。
其中环境污染史以教师讲授为主,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并结合实际让学生进行了思考。
本课充分分析了学情,采用了新课程的理念,有着明确的整合内容,既考虑到了学科内部的知识整合,又做到了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整合。
整合的知识在展示时形式多样,学生对整合的内容可接受性强,易于理解,最后还创设情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问题作思考,引导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本课设计的批评:
有些教师认为本课课堂气氛的活跃是表象,分组探究与展示结果使得学生并没有都参与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有被调动起来,但本课没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表现,整个课堂给人感觉是为整合而整合,是把整合的环境保护知识硬塞进历史课堂中来。
事实上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除了分到任务的探究组之外,其他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只不过形式上由教师灌输转向了由学生灌输。
在这堂课内,学生除了听讲解以外就是回答“连珠炮”似的问题,实际上思维活动的余地非常狭窄。
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是以知识整合作为主要教学策略的,虽然可能引来“手段大于目的”的批评,但是我们认为有时从手段、策略出发可以使设计者有可能跳出具体课程内容的束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与建构。
知识整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能够将分散的知识在整合的过程中联接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知识的层面来说,有利于学生系统的记忆,从能力来说,有利于学生更宏观也更深入地剖析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
这节整合课有它勇于开创的一面。
本节课的遗憾在于一则比较多的学生活动分散了评价者(当然也有学生)对分析对象的注意,节奏感也欠明快,另外在整合有跨度的知识以有利于深度分析方面,也还嫌不够有力。
但是无论如何,本课作为一个示范,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如何进行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首先,整合的内容务必要符合课程标准相关培养目标,尤其在进行跨学科整合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的主次层次。
其次,在进行这样的设计时,先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整合的基础,知识整合意味着思维的跨度,用于整合的知识里常常会既有分属不同记忆领域的旧有知识,也会有新增知识,在这些知识之间通过巧妙的、有梯度的问题设置铺路架桥就成为关键。
再次,如上所述,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会需要回忆相当数量的旧有知识,避免“炒冷饭”也是教师必须加以考量的问题之一。
通常的做法是设置一些必须同时调用多领域知识才能够进行回答的问题,既有利于加深思维,也有利于避免疲劳。
最后,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要尽量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建构、如何进行知识整合的方法。
本案例中采取的是事前布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搜集、回忆,而教师通过问题、表格来完成整合。
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让学生在观摩教师示范之后,自行完成某一部分的知识整合。
◆风险须知
在以下情况下,教学可能会遭遇挫折:
·学生可能不具备进行知识整合时所需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可能缺乏对所整合知识的兴趣;
·整合后的知识可能因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理解混乱;
本资源选自何成刚主编《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