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复习大纲.docx
《财政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复习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复习大纲
财政复习大纲(根据李红霞老师划的范围)
财政学
第一章 财政导论
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P2)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分别满足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判别标准为:
(1)非排他性:
某一产品被一些人使用的同时不排斥他人同时使用。
(2)非竞争性:
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即新增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二、市场失灵(P5)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
2.公共产品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重要,P5)
3.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失衡
三、外部效应的含义及类别
1、含义:
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
经济活动主要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2、类别:
A、正外部效应:
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正(好)的影响,未获得应得的收益;此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如公共汽车、科学研究等。
B、负外部效应:
个人或企业对他人或社会的福利产生负(不好)的影响,却未承担应负的责任;此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如造纸厂等
四、政府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8)
1、公共物品——是外在效应的极端形式
(1)含义:
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联合消费、共同受益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非排他性:
不能排除其他社会成员消费使用
非竞争性:
不需通过竞价方式取得;增加一个消费者,社会边际成本几乎为0。
(二)混合产品的特征和提供(P9)
1、混合产品的特征
混合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同时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双重特征。
2、混合产品的提供
混合产品既有可能由政府提供,也有可能由市场提供。
如:
高等教育、高速公路
五、政府失灵
1、不充分导致决策滞后——短缺与过剩
2、官僚主义和无效率——甚至出现寻租行为
3、削弱市场激励,缺乏个人自由
4、政策的频繁变化
5、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六、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特征
1.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
2.公共性与阶级性
3.强制性与无偿性(非直接偿还)
4.平衡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P16)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内在职能。
(三)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
(1)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越位与缺位并存问题政府以满足公共需求为限提供公共产品,检讨国有企业的范围,减少过多的许可证,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加大对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等的投入,落实到相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
(2)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支出体系
支出范围(公共产品及部分混合产品)
支出手段(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
(3)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收入体系
(4)构建完善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
(5)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七、财政职能(P21)
财政职能是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
(一)资源配置职能(P21)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2、资源配置的必然性
3、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预算手段、收入手段、支出手段、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P23)
1、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收入分配职能的必然性
财政作为再分配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这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实现的。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
制定法律保证规则和过程的公平。
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三)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P25)
1、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
是指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活动纠正市场失灵,进而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均衡,促进社会再生产协调运行。
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经常收支项目的大体平衡。
2、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确定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财政工具。
第二章 财政支出基本理论与规模
一、财政支出的原则
1、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3、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
二、财政支出分类(P29)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P29)
包括基本建设、流动资金、挖潜革新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p.s:
这里要了解它们分别属于投资性、消费性还是补偿性支出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P30)
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
是指政府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3、两种支出的分析意义。
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产生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三、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P39)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状态、干预偏好
2.政治因素:
政府职能、国际与国内环境、行政效率
3.社会因素:
人口规模与变动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理论的历史考察
(一)瓦格纳—财政支出扩张论
政治、经济、社会
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二)替代—规模效应论
皮科克和怀斯曼:
替代效应:
税收大量增加使得政府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罗斯特:
经济发展早期:
政府公共投资占比重较大
经济发展中期:
弥补市场失灵
经济发展成熟时期:
社会教育、社会福利。
五、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投资,P44)
针对政府确定的项目目标,提出若干建设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确定该项目或方案是否可行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P47)
不计算备选方案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而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最优选择
(三)公共定价法(P47)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如边际成本定价、二部定价、负荷定价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P50,大致了解)
(一)性质:
消耗性、购买性;满足纯公共需要(公共支出)
(二)内容: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卫事业费、工交商农等部门事业费
(三)经费开支:
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四)发展趋势:
绝对规模扩张;相对规模扩张,到一定阶段相对停滞
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性质:
消耗性、购买性—满足纯公共需要
行政管理费:
含义;绝对数额上升,相对规模下降
国防费:
含义;国际局势;我国与发达国家比比重偏低。
国防支出:
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费用等。
三、文教科卫支出
性质:
混合物品;
资金来源:
政府私人共同出资
政府——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
(一)卫生支出
1、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必要性:
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是纯公共产品,如安全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不可能依靠私人供给
医疗卫生的保障是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商业性医疗保险市场存在先天的缺陷
2、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现状:
市场化、分权化特征明显
政府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承担了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绝大部分
(二)教育支出
1.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
初级层次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中高层次的教育,属于混合产品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政府和私人共同提供,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关乎民族素质与国家未来
为成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资本市场自身的不发达与不完善
3.我国的教育支出
我国教育经费总体投入偏低,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4%(2012年首次达到4.09%),而且结构不合理
初等教育:
严重不足
中等教育:
偏低
高等教育:
偏高
四、财政投资性支出(P68)
(一)财政投资的内涵、特点和范围(P68)
1、内涵:
即政府投资,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将财政资金转化为公共部门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2、财政投资的特点:
(与微观相比)
1)追求目标不同:
社会效益好
2)资金来源方式和投资方向不同:
税收、国债资金运用;大型、长期、外溢性社会效益
3)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不同:
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改善经济瓶颈,优化经济结构
3、范围: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
五、基础设施投资
1.含义: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
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2.性质:
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
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
3.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1)由于具有混合产品属性,基础设施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
(2)我国基础设施主要有以下提供方式:
(3)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或收费使用
(4)私人或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适当盈利)
(5)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
(6)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
(7)BOT(建设——运营——转移)
六、财政投融资制度(P78)
(一)财政投融资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1、财政投融资的含义:
政府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
也称政策性金融。
2、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1)财政投融资的主体是国家,属于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四章 转移性支出
一、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国家为帮助公民克服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而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社会保险:
国家强制实施的缴费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分担,面向正常劳动的公民。
内容:
养老、失业、医疗、伤残、生育等。
2.社会救济:
对城乡贫困户无偿救助。
内容:
贫困救济、就业培训、廉价住房、医疗援助等。
3.社会抚恤:
社会有功人员、有特殊贡献人员提供特殊津贴。
4.民政福利:
针对特定人群实施的无偿资金补助
5.住房保障:
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两限房)、廉租房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P85)
1、缩小贫富差距2、内在稳定器
二、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含义: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二)财政补贴的分类
1、价格补贴2、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财政贴息4、税式支出5、进出口补贴
(三)财政补贴的经济影响(P94)
1、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财政补贴可以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2、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1)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可以用少量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
(3)可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可以消除“排挤效应”。
(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三、 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概念:
是政府给予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式支出的深入理解(P100)
1.造成政府收入损失的原因除税制外,还有税收管理的因素。
2.税制安排与基准税制相偏离的结果不仅仅是减少收入,也有可能因支出(如加成征收)而增加政府收入。
3.税制支出项目在确定上存在很大主观性。
4.理论上所定义的税式支出与实际管理中的税式支出存在区别。
(二)税收支出的分类
照顾性税式支出、刺激性税式支出
(三)形式:
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等。
第五章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P109)
(一)税收收入
(二)国有资产收益
(三)债务收入
(四)公共收费
(五)其它收入
税收与收费区别: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直接关系。
2.税收是政府一般筹资方式,而收费是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税收是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
4.税收法制性强于收费。
国有资产收益:
是指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取得的一种收入。
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P111)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向个人和单位倾斜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1.价格变动:
财政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率
2.价格分配:
(1)引发价涨原因:
财政赤字、信用膨胀
(2)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比例税率
第六章 税收原理(重点)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P124)
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税收“三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缺一不可。
三、 税制构成要素(重要,P125)
(一)课税对象: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二)税率:
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1、比例税率:
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2、累进税率:
是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1)全额累进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
是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三)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四、 税收的分类(P129)
(一)按课税对象分类。
可分为流转课税、收益课税、资源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
(二)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三)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四)按课税标准分类:
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五)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
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及中央地方共享税。
(六)按税收征收实体分类:
实物税和货币税。
五、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在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上,从主张全面干预转向主张适度干预(从凯恩斯主义走向新自由主义)
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中,更加偏重效率
在税收公平性把握上,从偏重纵向公平转向追求横向公平
高度重视税收的行政效率
六、税收效应(P135)
(一)税收效应的含义(P135)
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
1、收入效应:
国家征税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
2、替代效应:
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征税时,纳税人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二)税收的经济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七、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性含义
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具体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二)税收超额负担:
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第六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八、税负转嫁与归宿(P147)
(一)税负转嫁的含义
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二)税负转嫁方式(P147)
1、前转2、后转3、混转4、消转5、税收资本化
(三)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P148)
1、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2、价格的市场化3、商品供求弹性
4、课税范围宽窄5、税收计量标准
注意:
税负转嫁与厂商追求利润的目标有关。
九、拉佛曲线
高税率会导致低就业
高税率会阻碍投资
高税率会导致税收额下降
十、税收优化
(一)最优税收与最适税收
最优税收理论——税收中性
最适课税理论——以经济合理方式征收大宗税款
(二)税收优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所得税与商品税应该相互补充
2.税制模式的选择
3.拉姆斯法则——税率与需求弹性成反比
4.实行低累进税率制度
(三)我国税制优化的目标
建立起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形成合理的税收负担水平
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
1.宽税基2.低税率3.差别待遇4.严格管理
第七章 税收制度
一、增值税(P163)
1、课税对象:
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2、特点:
最大优点是能避免重复课税
3、类型:
根据对固定资产价款处理方式不同划分
(1)生产型增值税:
税基最大(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
税基最小
4、计税方法
(1)加法(2)减法(扣额法)(3)扣税法
增值税的特点:
第一,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第二,增值税采取道道课征的方式,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
第三,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税收额的大小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有利于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
第四,征税范围广泛,税源充裕;
第五,增值税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往来
举例:
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5、内容
(1)征税范围:
包括生产、批发、零售、进口产品和加工修理修配
(2)纳税人:
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3)税率:
17%、13%、0,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
6%和4%,2009年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改为3%.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6、增值税改革
中国增值税转型正当时将为发展释放动能
二、消费税
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1.消费税的特点
(1)消费税的税目是有选择的
(2)消费税实行单环节征税(生产环节或进口环节)
我国只有卷烟为多环节征收
(3)实行差别税率
(4)消费税是价内税
2.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目及税率
征税范围:
我国规定了5种类型的消费品
(1)烟、酒及酒精、鞭炮焰火
(2)奢侈品,如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档手表、高尔夫球及球具等
(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游艇等
(4)不可再生资源,如成品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
(5)税基宽广,有财政意义,如汽车轮胎
纳税人:
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品者
三、所得课税(P171)
(一)所得税的含义
所得税是对所得额征收的一类税。
(二)所得税的特点
1、税负相对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
3、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
4、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
5、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三)所得税功能及缺陷
所得税的功能:
它是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
所得税的缺陷:
1、所得税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压抑纳税人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
3、计征管理复杂。
四、个人所得税
1、纳税人:
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课税对象:
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
3、税率:
(1)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所得及承包承租所得:
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一般为20%)
稿酬所得减征应纳税额的30%
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
应税所得项目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
•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0元的
5
0
2
超过5000—10000元部分
10
250
3
超过10000—30000元部分
20
1250
4
超过30000—50000元部分
30
4250
5
超过50000元部分
35
6750
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稿酬所得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5、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个人所得税计税过程举例
第八章 公债
一、公债的含义:
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公债的功能(P185)
(一)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增加税收/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向银行透支/发行公债
2、筹集建设资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3、调节经济
作为财政政策工具,调节总供求关系;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利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
(二)经济效应
1、资产效应
“公债错觉”
2、排挤效应
公债发行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减少了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3、货币效应
影响货币供应量(以中央银行作为公债发行对象)
三、李嘉图等价定律
李嘉图最早提出,巴罗(1974)系统阐述
基本思想是:
政府以征税方式或发行公债方式筹措资金,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是相同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