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83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报告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研究报告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研究报告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研究报告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研究报告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报告一.docx

《研究报告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一.docx

研究报告一

研究报告

一教学研究篇:

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

优选教学用书,适应学科发展

强化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要

构建微生物学理论课“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

4.1根据教学用书,划分单元,单元划分“有序化”

4.2根据教学内容,提取要素,要素安排“网络化”

实施“有序链锁式”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

变革教学手段,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

6.1制作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现代化”

6.2引进教学录相,使要素教学“娱乐化”

推进课程建设,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原则

7.1依据教学基本原则

7.2遵循教学过程规律

7.3运用记忆遗忘规律

7.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科学研究篇:

依托科研工作,完善教学内容

整合科研信息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以科研精神对待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把科研思想引入教学研究,端正教学改革的方向

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单元联系突出重点要素

三生产实践篇:

结合生产实践,拓展教学空间

四人才培养篇:

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人才

五推广应用与研究特色

研究成果的推广

研究成果的特色

在全面调查我国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遵循“重视基础、反映前沿、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改革思想,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全方位开展微生物学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力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兼顾,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研究篇:

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微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自学科建立以来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已经从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的应用为主的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前沿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化学、遗传学汇合后产生的分子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的一系列研究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而且微生物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理想、最频繁选用的实验材料。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诞生促使传统的工业发酵发展到微生物工程的新阶段,使微生物成为新兴生物技术的主角,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作为基础课,微生物学在高等院校与生物学相关的本科教学活动中、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受益面广且影响深远,目前在齐齐哈尔大学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园林、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每年都有数百名本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参与有关生产实践活动。

优选教学用书,适应学科发展

教学用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

进入21世纪以来,微生物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发展迅速,微生物学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选择一本好的教学用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

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用书,我们选用的是复旦大学周德庆编著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该书第一版曾经荣获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再版后信息量更大,涵盖的微生物学知识广泛而深入,其内容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用书,我们选用的是武汉大学沈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该书是我国微生物学教学领域最经典的实验教学用书之一。

强化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要

我校微生物学课程组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较强,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主讲教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授课经验,完全可以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微生物学课程组试行为年轻教师指定导师的传帮带制度,并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讲教案和青年教师试讲制度,以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与课程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进修一项专业技术,制定进修计划,提供进修时间。

开展校内外合作交流,邀请专家做学科和技术讲座。

结合课程、实验室建设工作,送教师到校外进行短期培训,定期检查考核教师进修培训情况。

目前微生物学课程组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已经开始逐步承担正常教学、教改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工作。

构建微生物学理论课“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

所谓“单元要素化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相近与相关的章节合在一起划分为一个单元,集中讲授;每次授课时,根据该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提取出若干要素,提纲挈领地讲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和传授知识并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根据教学用书,划分单元,单元划分“有序化”

教学用书是教学的依据,我们选用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除绪论外共十章内容,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全部章节划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

绪论;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第二单元: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单元: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四单元: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五单元: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第六单元: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普遍感觉微生物学知识主线不清,内容多而杂,学习困难较大。

而“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中这六个单元的划分,突出体现了教学理论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通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微生物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学习形态结构、生理代谢,再到遗传变异和育种、分类、鉴定。

这样通过划分单元的方法,对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微调后,微生物学知识从整体上的“无序”变为“有序”,学生很容易掌握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这根知识主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也可以按照单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教学。

由于这六个单元的划分,遵循了微生物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2根据教学内容,提取要素,要素安排“网络化”

每次授课均要根据教材中该章节的内容并且参考其它教科书,抓住重点,取其精髓,逐级提取出若干“要素”,之后围绕“要素”展开教学。

例如我们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四节六个部分: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其中讲到细菌时可以提取出形态、大小、构造、繁殖、菌落等几个要素(一级要素);对于细菌构造的讲解,可以提取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鞭毛、菌毛、夹膜、芽孢几个要素(二级要素);其中关于细胞壁的内容又可以提取出革兰氏染色方法,细胞壁研究方法,细胞壁的功能,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周质空间、细胞壁缺陷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等几个要素(三级要素);以其中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为例,又可以围绕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蛋白质、磷脂几种化学成分组织教学(四级要素)。

在上面,我们以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章中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说明了各级要素的逐级提取过程。

每次课所要讲授的要素,我们在上课开始时进行介绍或在下课前进行总结,或者以散发材料的形式交给同学。

这样学生在预习或者复习时,通过单元的划分,对内容庞杂的微生物学知识形成大的框架。

通过各级要素的提取,弄清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

在学完微生物学课程的全部内容后,通过“知识网络”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微生物五大生物学规律这根主线。

实施“有序链锁式”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

在实验课中如何培养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准备实验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思考、综合归纳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文祥、周东坡建立的“有序链锁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学实验课特殊性而创立的科学教学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师范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讲、做、演、帮、习”五位一体,环环相扣地有序开展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讲”就是采用学生讲实验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做”的含义是做什么,即如何选择实验内容;“演”,即演示,采用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帮”,即互相帮助找操作中的错误;“习”,即巩固复习,把巩固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该教学方法建立后,经过在十几届学生中的尝试、探索和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变革教学手段,体现人才培养新要求

在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很大的帮助。

6.1制作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使用CAI课件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信息密度、提高讲课效率,更可以通过声像效果生动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功能增强大脑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

例如我们在讲解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形态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教学“要素”,配合课件上的彩色图片进行介绍,再加上相应的实验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讲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时,由于一些合成代谢途径如EMP途径、HMP途径、TCA循环等,还有一些产能代谢途径如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合成,脂肪物质的合成等,这些内容在生物化学课上都已经讲过,但是又与本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课件组织教学,简单地加以介绍,这样既节省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又突出了ED途径、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等重点内容。

制作CAI课件用于教学,无疑给微生物学课程带来新的活力。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了课件的科学性、教学性、简约性、艺术性等,还注意到了其它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CAI课件不仅是黑板的替身,在整个教学中不仅起到了板书的作用。

第二,CAI课件不仅仅是教材的拷贝。

第三,CAI课件的美化要适度。

6.2引进录相片,使要素教学“娱乐化”

电视录相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声(解说)形(图像)并茂,特别适合于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加强“要素”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先后引进了多部教学录相片,使一些难讲述、难理解的章节“要素”通过放映的形式,形象生动地介绍给学生。

例如《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一片中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介绍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等十余类微生物的形态;第二介绍微生物的特点,生态分布;第三介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如贾思勰、李时珍、华佗、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贝哲林克、伊万诺夫斯基等人的科研成果和他们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生通过一部录相片就可以大致了解从龙山文化时期到二十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普遍感到微生物学的绪论是比较难讲的一章,内容庞杂,讲者难讲,听者难记,结合录相片开展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录像片《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短杆菌发酵法制造味精、假丝酵母发酵进行石油脱蜡、蛋白酶的皮革脱毛、丙酮丁醇的发酵、发酵法制取右旋糖苷等微生物发酵产品的发酵过程和后提取工艺。

在要求学生结合微生物的发酵产品这一要素观看了该片后,同学们普遍感到在课堂上学习了微生物发酵的生化基础,通过录相又看到了具体的发酵过程,课堂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收获较大。

推进课程建设,遵循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原则

“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组织教学。

7.1依据教学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在建立和实施微生物学“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注意贯彻和体现了各种教学原则.

“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教育学理论中的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微生物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运用“单元要素化教学”方法进行微生物学教学时,将教材中的内容根据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即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划分为六个单元.其中绪论、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结合起来为第一个单元;将第二、三、四章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划分为第二个单元: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六章微生物代谢与发酵,第七章微生物生长与控制划分为第三个单元;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第十章传染与免疫的内容相对独立、各自列为一个单元;教材中的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由于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遗传及免疫学知识,放在最后讲授,划为第六单元.这六个单元的划分,使全部的微生物学知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通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微生物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学习形态结构、生理代谢,再到遗传变异和育种、分类、鉴定,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系统性,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组织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微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中,六个单元是组织微生物学教学的大的框架,另一个重要方面,还要合理的地列出每个章节的要素.我们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可以分出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几个部分,然后围绕这几个部分展开教学.其中讲到细菌时,可以提取出几个要素:

形态、大小、构造、繁殖、菌落等.这几个要素的安排也充分考虑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个体形态到群体形态(菌落);从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到特殊形态(畸形、衰颓形);从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到特殊结构(鞭毛、菌毛、夹膜、芽孢等);从形态、结构到繁殖方式。

在讲授时,循序渐进地将提取出的各个要素讲清之后,学生也就对细菌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努力地从始至终贯彻启发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用各种教学原则来指导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

7.2遵循教学过程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

弄清教学过程的规律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微生物学“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将已经确定的要素作为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掌握了要素(知识点)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每个单元的要素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以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掌握每个单元中具体要素的基础。

对于每个要素的教学,尽可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地认识活动。

在讲授第三章的第二节亚病毒时,朊病毒是其中几个要素之一。

对于朊病毒的教学,我们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

因为学生都知道,无论DNA还是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且人们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而朊病毒这种蛋白质致病因子的发现对这些结论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发现朊病毒的Prusiner先生也因此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但是朊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它不含有任何核酸物质,其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

因为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期待感和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

在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方法时,除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更好地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还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紧密联系起来。

在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要素)的同时,使他们弄清寻找一个问题当中具有几个要素的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具有范例性,学生在对微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3运用记忆遗忘规律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的效果受记忆的目的和任务、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记忆活动性质、记忆方法的影响;遗忘是指对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过程,遗忘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

记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记忆,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无法进行。

在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记忆和遗忘规律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我们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微生物学全部内容划分为彼此独立但紧密联系的六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在整门课程的地位、重要性及其内容,逐级提取要素。

这些工作完成后,使整个微生物学的内容主线非常清晰。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很快形成长时记忆。

例如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很容易记住这一章的内容分为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几个部分,其中细菌部分我们讲授了形态、大小、构造、繁殖、菌落(一级要素),而细菌的构造我们讲授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二级要素),依次逐级细分。

这样就可以使复杂的知识条分缕析,形成系统,各个单元、各个要素之间彼此联系,使记忆更加巩固,利于记忆。

7.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使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动机的过程,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导致更为有效地学习活动。

在对每个单元进行教学前,教师都要清楚地详略得当地提出该单元的要素。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对有关要素的内容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同动物学、植物学及其他课程相比,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感性知识很少,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个单元的各级要素,学生都会感到很陌生,这样每个要素都可能成为一个“刺激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科学研究篇:

依托科研工作,完善教学内容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搞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仅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不够的。

以科研为依托建立全新的“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增强了教师的开课能力,改善了教学条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题组教师多年来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微生物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以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基础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言之有物,娓娓道来,再加上科学、实用的“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本科生的《微生物学》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整合科研信息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随着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和交叉渗透,传统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受到了来自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系统学等新兴学科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充分发挥科研信息的作用,把相关学科中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思想方法,有机地纳入“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当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以充分体现现代微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分子生物学中关于朊病毒的新成果整合到亚病毒的教学当中,为亚病毒这一要素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内涵,使学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扩展了学生视野,强化了“要素”教学;联系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工作进展向同学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新成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整个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以科研精神对待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当中,我们这支队伍已经养成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

我们把这种精神物化到“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先后制定并完善与“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和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避免了教学中盲目确立“要素”的现象,确保了教学的规范。

把科研思想引入教学研究,端正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们按照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开展教学研究工作,逐步确立了构建“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例如:

根据科学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我们明确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承担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的双重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每一个单元中的重要“要素”与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培养应用型人才;遵循对立互补性原则,正确处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特别在绪论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从古到今微生物学的成功经验和杰出贡献这些“要素”,使学生感到微生物学是一门后起之秀的学科,是一门有自己独特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对人类发展和进步起最大作用的学科,是一门对现代生物学有最大贡献的学科,是一门充满潜力和拥有美好前景的学科;另外,我们在构建“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变化的原则,指导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单元”联系,突出重点“要素”

我们构建“单元要素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正是微生物学科迅猛发展的年代,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

课题组成员在抓教学改革的同时,常年工作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有关科研成果相继在《微生物学报》、《菌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生物多样性》等我国的一级学报上发表。

多年来科研工作开展的广泛而且深入,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微生物学教学的每个方面,例如:

我们在研究人类口腔菌新属的工作中,涵盖了微生物形态、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免疫、分类、鉴定的内容,并且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我们在向学生讲解时既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又把重点的“要素”突出出来,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而且这些工作也为我们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三生产实践篇:

结合生产实践,拓展教学空间

在我校开设微生物学理论课及其实验课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园林、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中,根据专业特点、教学计划均安排有不同形式的生产实践或野外实习环节,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学生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例如生命科学专业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型真菌在野外的分布规律、生长习性及其食用菌的经济价值;食品科学、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工厂、企业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面包、酸奶、酱和醋、啤酒和白酒等发酵食品、调味品和饮料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生物技术专业通过科研院所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及其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园林、园艺专业通过植物病虫害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园林和园艺植物病害的特征、发病规律、发病指数、危害程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过商检、海关、卫生等部门的实习,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检疫工作。

生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最好教学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涉及到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习与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面向生产搞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人才培养篇:

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人才,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通用性和创新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并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

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生产经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