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李小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583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说李小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众说李小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众说李小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众说李小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众说李小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众说李小龙.docx

《众说李小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说李小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众说李小龙.docx

众说李小龙

众说李小龙

《当代电影》2010011期作者/吴思远吴宇森森成龙叶伟信陈德森刘伟强文隽叶伟民马楚成黄岳泰阮世生罗卡列孚本文总字数:

8671字

吴思远:

李小龙的一切是最具有价值被记录和保存的历史文献

今年是李小龙诞辰70周年,每个人心中的李小龙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纪念他的方式也会不同。

他是一个重要的香港文化元素,他所代表的香港精神的影响力已经传到了世界各地。

关于李小龙的一切,就是香港人、香港电影业以及香港社会最具有价值去记录和保存的一部历史文献。

早先,余彭年愿意捐出被他收购的原李小龙旧居所来做李小龙博物馆,后来香港电影发展局出资,委托我们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做了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纪录片。

我们用了前后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世界各地六十多位跟李小龙相关的人,通过他的长辈、老婆、女儿、姐姐、弟弟、女朋友、老板、制片经理、武师、徒弟等人的回忆,记录下了各自与李小龙的故事,还原了一个真正的李小龙。

相信以后也不可能有这么详尽的关于李小龙的资料了,因为跟他有关系的人差不多都属于长辈,其中有三位在我们纪录片还没做完的时候就已经离世了。

通过大家的努力,这个特殊的电影产品终于完成了,是非赢利的文化产品,它会在李小龙博物馆里播放、会在香港电影资料馆里保存,相信这是所有缅怀李小龙的人的一种集体回忆。

吴宇森:

李小龙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我是李小龙迷,我很崇拜他。

李小龙死的那一年,我26岁,是我当导演的第一年。

当时我拍的电影由成龙做武术指导,他在电影中加入了模仿李小龙的动作。

那部电影卖给了嘉禾公司。

之后,他们聘请我做导演,我唯一的要求是在一个星期里让他们不停地放李小龙的电影给我看。

在观看李小龙影片的过程中,我时而欢笑时而流泪,就是去缅怀他,缅怀他的光彩和带给我们的那份激动情绪。

可以说,我至今对于李小龙的离世还是感到很伤心,我一直在怀念他。

作为一个演员,李小龙身上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从他的眼神和气势中可以看到一个强者的形象,他还有一种游戏人间的哲学家气质。

他有一个人生态度——放得开,也是看得重。

他看得重的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

他很重情意!

但同时他又很开放、很潇洒,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往往会构成一种世界性的魅力。

因为李小龙身处上世纪70年代,那时正需要他那样一个人物做代表来重塑中国人的形象——我们不是东亚病夫。

李小龙真的把中国人真诚、坚毅的精气神表现出来了,使更多外国人对我们民族有了一份敬意

另外,在电影产业上,他带动了一个潮流,让中国电影人走向世界。

李小龙电影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这很难得!

其实,目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很有限、很片面,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李小龙一样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带到世界呢?

更新的一代固然听闻过李小龙,但是不像当年迷得那么厉害了。

也许他们正在等待一个新的李小龙、或者一种新的电影的出现,进而可以让全世界对我们的电影和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用比较灵活性的包装或者技巧把我们的民族精神透过电影的产业传播出去。

因此,我们不能限定于某些类型的电影,应该在电影中表现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感情,还有现代乐观的人生态度,拍出让人感动的电影。

成龙:

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地位无可代替

想不到晃眼之间,李小龙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

难得的是,37年后的今天,李小龙仍然活在全世界每个喜爱香港功夫电影的影迷心中。

在世界各地,只要说到中国功夫,所有人都会马上联想到李小龙。

李小龙当红时,我还是武师。

他对动作的要求很高,他的动作快,自然也要求对手的反应快。

试过一两次合作后,他以后就常常指定要找我们一班武师兄弟。

可能他认为我们都受过很好的科班训练,做的动作和反应都很准确,也比较能吃苦,即便是有时动作有些差误,拳脚重了,我们也不会有怨言和畏缩。

因此,以后有什么比较重要的打斗场面他都会指定找我们,很多时候还很慷慨地故意让我们多赚一些过时补薪的外快。

李小龙为中国功夫注入了一些现代的科学意念和术语,令外国人能更好地领略中国武术的奥妙之处,从而对中国功夫起到了最大的推广作用。

因为上一辈学武的人很少有像李小龙那样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并能将中国武术里面的哲理用科学化的言语通过英文表达出来。

中国功夫之所以比起几十年前在全世界更加普及和受到欢迎,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了一位像李小龙这样的巨星,可以说李小龙在中国功夫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还有洪金宝、袁和平、李连杰等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上备受关注并得到推广。

叶伟信:

李小龙是传播武术精神与电影文化的使者

相信李小龙对很多香港电影人都有影响,我看他第一部电影的时候还很小,但印象很深:

哇,好厉害!

这个猛人真能打!

看他第二部电影《精武门》时,除了感受到他演绎的动作片的故事结构——主人公被黑暗欺压后怎么去反击,“打”是为了不被欺负之外,我还体会到了他要传递的民族情结。

尤其是在道场里面,被日本人欺负,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概念,你要捍卫的是同胞和民族的尊严,我在《叶问》的创作中就用了这种情绪。

从电影本身来看,李小龙电影之所以到今天都那么好看,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当时作为一个功夫巨星在银幕上的一招一式带来了视觉冲击力,但其实他并不是在整部电影中都在打,我认为能调动起观众观影情绪和心理认同感的关键还在于影片的故事很扎实。

李小龙的爆发力从剧本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他的动作表现出来之后。

电影明星可以不懂功夫,也是可以演出一部很棒的动作电影,但是在香港功夫电影史上,李小龙肯定是占有最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我不是说他是全世界最能打的演员,他对待武术的态度很专注,这份认真体现了香港人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通过电影,李小龙让观众认识了动作电影,成功地实现了香港电影的类型输出,并将中国的武术精神带到了全世界。

这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行为,是他最值得人敬佩的地方。

陈德森:

包容与专注是李小龙“融合哲理”的基石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内地人移民到香港,带来了很多门派的功夫,分得很清楚,大家相互比试,在比试中带有交流。

但所谓“交流”,其实是不融合,也就是说要比高下,分胜负;谁打得好,谁最强,谁的门派就大。

李小龙却没有门派的意识,他把他以前学过的所有功夫进行融合,汇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建构了他的哲学理念,这对我拍动作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启发我在拍动作片时去思考怎样把不同的功夫进行很好的融合,不能变成只有一种功夫。

因此,我拍片时是在做一个组合:

“在哪里?

”(Where)一“什么时候?

”(When)一“什么方法?

”(What)一“怎么解决?

”(How)。

比如,我让武术指导设计两个主角要在酒吧里打得痛快的场景,一提到酒吧,会想到的有瓶子、椅子、吧台的镜子,这里的“在哪里”的想象空间并不大,于是可以从酒吧出来,选择一个28层的窄楼梯;将“什么时候”设定为下大雨的场景,就会带出“很滑”;然后“什么方法”不只是用拳头,可能用什么兵器都行;最后“怎么解决”——假如对方越来越多,那主角可以顺着楼梯滑下去逃走,而不仅仅是用走的或者跑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通的思维方式,把所有好的表达方式集合在一起。

练武的人应该都有各自的一套功夫哲学,我的理解是到最后都是为了强身健体,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到最好,进而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李小龙便是如此!

他包容地接受,将国内外不同功夫的精髓融合在一起;专注地练武,达到了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刘伟强:

李小龙从来都是我心中的男一号

追星,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小时候看完《唐山大兄》后把拖把上的木棍做成双节棍去模仿李小龙,攒下早餐的零花钱去买他的海报,贴在房间的墙壁上。

他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轰”地一下就出现在公众面前,他在电影里打得很精彩,观众看电影看得很开心,当时的戏院因为李小龙很拥挤很热闹。

当年他在美国,对自己很自信,打得很厉害,但在美国的现实社会中,却遭遇不公平的对待,属于怀才不遇。

没有位置自在地发展,这是他人生改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拐点。

但至少,他闯进好莱坞已经为我们中国电影人争取到了一些东西,证明了我们可以用好的技艺和观念去拍电影,后来吴宇森到了好莱坞,也是有这种开拓的意义。

李小龙的电影里没有那么复杂的故事结构,打也没有那么多的设计,但其观赏性并没有受太大影响。

现在我们拍电影很奇怪,似乎要放很多概念在里面才行,但效果怎么样呢?

或许故事要简单一点才会好看。

这值得我们反思。

在我进入电影业的过程中,觉得哪个导演好,就会去分析他的电影,思考他如何去引导演员的发挥。

李小龙是我一直在追寻的电影人,我搜集与他相关的资料和关于他的评论、研究。

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做一部动作片,而是想探究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如何影响他的个性发展,他怎样去思考问题,还有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从什么角度去拍电影。

在他看似简单、直接的动作表现背后,实际上是蕴含着他深刻的哲学理念。

他绝对不单单只是一个明星而已。

以电影的形式去演绎出李小龙的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至今我都未能如愿。

首先出演他的演员不仅在外形上有要求,而且遇到真正能打出李小龙状态的人,也是需要缘分的。

再加上,李小龙有极广泛的关注度和市场号召力,是一个能吸引东西方观众眼球的大人物。

因此拍摄李小龙的故事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但李小龙从来都是我心中的男一号!

文隽:

“他就是个精力充沛的大孩子”

我比任何人看有关李小龙的资料都多,我的一些《香港电影》的读者知道我在拍李小龙的电影后,从世界各地发来了关于李小龙的资料。

究其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他的确跟一般的小孩不同。

他妈妈是英德混血儿,所以他会讲英文,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爸爸是很出名的粤剧演员,李小龙从三个月大就开始演戏,在他离开香港之前已经拍了22部影片。

他的成长过程与香港电影是密不可分的。

他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想法跟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世界观就是“你不就是个人嘛”。

他回到香港跟罗维导演合作时都是直呼其名,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环境中是很不礼貌的。

但是他这个“没礼貌”源于他是李小龙。

他就是个精力充沛的大孩子,有个花名叫“猩猩王”,你看他在照片里总是古灵精怪的,时常做鬼脸。

在片场拍戏他永远不坐着,都是用跳的。

但是受他家里人的影响,他没有走上歪途。

对李小龙的定位,更多的说他是“电影大明星”、“功夫宗师”、“民族英雄”……但我认为凡事都有缘由,李小龙在成名之前的那段青春期的成长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是有源头、不是有个性,或者从没遇到过某些人有过什么特殊经历的话,他就不会在将来有那样的做法。

叶伟民:

离家的孩子心中的“哥哥”

小时候,我都是坐在哥哥的大腿上在电影院看电影。

我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李小龙的《精武门》。

后来,李小龙走的第二天晚上,爸爸开车载我路过李小龙住的房子。

所以,我对李小龙的印象一是在电影里的一个爱打架的“哥哥”,二是他就那样离开了。

今年,我拍完了《李小龙》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完成,接触到李小龙的很多亲友,如同穿越时空,还原李小龙生活过的“家”以及他离开香港前的那段青春岁月,讲述了一个从出生到18岁的男孩子成长的故事。

李小龙跟每个普通人一样,他来自一个家庭,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他在与亲友的相处中感受亲情、友情、爱情,逐渐形成了他之后作为巨星的品格和素质。

那个“家”是按李小龙姐姐的回忆去布景的,她一进现场就哭了,说“回家了!

”不知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远在天边的那个曾经漂洋过海、早早离家的亲人的召唤呢?

马楚成:

如此慈悲心如此侠客情

李小龙的功夫除了“打出去”,更重要的是“留下来”——他为中国电影人在世界电影工业中留下了一份平等的对待以及不可忽视的尊严。

以前我们到国外去拍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因为有了李小龙,我们会被“功夫化”,老外会觉得我们是不好欺负的。

如果有一天我来拍李小龙的故事,我可能会让他回到古代。

古代功夫里的轻功,加上李小龙硬派的现代功夫,我觉得很有趣。

我最佩服李小龙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

我的师傅曾讲过李小龙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不幸遇难,李小龙二话不说,马上拿出一万块钱给了那个工作人员的太太,但他却告诉大家不要把这件事讲出去。

要知道,那个时候一万块钱能买下一间房子了。

尽管他是一个功夫巨星,但他有习武之人那种真正的侠义。

另外,李小龙不仅是香港人的骄傲,帮我们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同时他自动自发地以一个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担负起对社会大众的责任感,因此,我心中的李小龙是一个品格高尚的民族英雄。

黄岳泰:

传奇的李小龙真正的艺术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差不多十个里有七八个青少年都很喜欢习武。

李小龙从美国回到香港后,曾在一个很大的综合性节目中表演,他两个手指吊起来一个板子,手指紧贴着的板子噗搭就断了;然后还叫一个人拿了一个很大的凳子,他一脚踢过去,那个人马上就被踢飞出去了。

可以说,李小龙的闪亮登场,震惊了全香港!

那个电视片断不停地重播,他简直就是个超人!

之后,大家一窝蜂地去拍功夫片,真真正正的功夫片,不是武侠片。

我就是在那个功夫片的电影时代入行的。

李小龙曾收我的首徒为徒。

从他的口中,听说过很多关于李小龙的故事。

比如他一用力,就是插进他肌肉里的针都拔不出来,他的肌肉一收紧就会爆发出很强的力道;他对自己要求很高,腰上哪怕有一公分的脂肪,他都不满意;他可以抵受25个人合力推他的肩膀却原地不动。

他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他把第一个人的手稍微提高一点点,那个力度就往上去了,而不是直接冲向他。

他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

可能是遗传了他爸爸李海泉的戏剧细胞,他有很强的表现力且坚持个性。

当上导演以后,他不同于之前武侠片导演那种太个人风格的表达,他力图在作品中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本身,有压迫就有反抗——“你不要欺负我!

”他塑造了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他的拳脚和功力是不掺杂表演技巧的,他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是天生的!

他一生之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练功和拍戏,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他活得纯粹,没有作为明星用过多的精力和心思去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售自己的艺术。

他最大的个人目标就是把中国功夫带到全世界。

他回到香港,要取消他的美国籍,“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已经成为一种永远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一种品格。

他的英年早逝,带有传奇色彩,但事实上,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巨星,不都是传奇人物吗?

传奇之所以是传奇,在于只能去想象,想象他的过去,而没可能窥探他的未来。

阮世生:

李小龙电影在中国电影制作层面上具有革命性

李小龙死的时候,我年纪很小。

在我的印象中,我第一次买报纸就是因为李小龙。

因为那天早上我听收音机说李小龙什么的,我很担心我心中的超人发生什么事了,于是就跑到街上去买报纸看。

当时,我不懂得“毙”字的真正含义,但是“毙”字有一个“死”,我当时就有不好的预感,后来才知道他真的死了。

李小龙的电影除了功夫、动作、故事之外,是很有逻辑的。

他拍《生死游戏》时,很注重怎样一层一层去打。

两个人打并不复杂,但为什么要去罗马打、要在斗兽场里打?

他对于电影的认识是先有概念,定位好电影的气质和状态后用技术手段去实现。

从制作层面讲,李小龙的电影在当时拍得很昂贵:

他拍的每部电影都会有前期筹备,包括服装、道具、场景等等都会做得很细致他会用三至四部机器;拍一个动作可能会用上一天时间;跟他打的人,要练很久,打得不行的话再重拍,这些都是以前香港所谓的动作片根本不能比的。

制作上加大投资,出来的效果当然很好,可以说李小龙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制作层面上是有革命性的。

李小龙死后,有很多比他打得更厉害的人没有出来,实际上存在剧作投资的问题。

还有,李小龙的电影是动作片,容易让人明白要拍的是什么。

所以,他是很早就参与了国际制作的中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具有国际性。

罗卡:

李小龙的像与影

1973年夏,我从罗马回香港不到一个月,李小龙“暴毙”的新闻轰轰烈烈、如潮涌至,媒体乘机多方炒作。

我在痛惜英雄不在之余,对李小龙之逝无法好好消化理解。

和许多评论者一样,当年我也不免干被李小龙的多重形象所迷惑,混淆了银幕上下李小龙的身份,以致期望他是全无弱点的民族英雄,失望之余批评有加。

如今尘埃落定,我们得以较清楚分辨他的像与影。

一位接近他的西方学者形容李小龙的角色身份是:

父亲、丈夫、导师、哲学家、演员、导演、武术指导、舞蹈员、游历丰富的人、比世界冠军更伟大的武术家、诗人、心理学研究者、公民权利和慈善事业推动者。

这多重身份互相作用,银幕形象只是其中之一。

自他辞世后几十年,有不少著作出现,尝试研究他的不同角色身份,也就是把李小龙从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神还原为人,去接近、了解他。

而当脱下了神化的外衣、神秘的化妆,李小龙作为伟人的面貌就更出落自然。

我们看到他作为常人的绝不寻常之处:

他创发的截拳道武术和在国际传扬的重大影响;他带动了世界性的功夫热;启动香港功夫电影,四十年来传承不断,启发不少动作片演员、巨星、导演持续把华语动作片推上高峰。

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作为有血有肉的常人所经历的挫败、压抑、痛苦:

成名以后抵受的巨大压力,不满于一己的肉身哲思未能完美发挥、甚至给扭曲以迎合市场,表现上未如主观意愿时的郁抑,以至愤怒、患病、狂乱,最后是死亡。

李小龙的多重形象有他自己创造的,有商家为利所驱为他塑造的,亦有媒体特意将他传奇化以广为流传的。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至此已交融到密不可分。

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日益显要,李小龙的事迹随着“中国形象”的上升更广泛流传,历史地位有增无减。

这正好说明了他的先知先觉性,使之成为推动中国武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无论他的电影镜像和个人形象有多少虚幻、真实成分,那炫目的光芒总是叫入迷惑不已,也叫人饶有兴趣追寻不已。

列孚:

不死李小龙

26年前,我在意大利,那次之行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李小龙“原来没死”。

当时正有一部香港功夫片在意大利上映,片名忘记了,观众不少。

无论是在罗马或米兰,还是在威尼斯或佛罗伦萨,该片在这些城市的电影院所挂出的海报或剧照中的主角是戚冠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著名武打明星),但其名字赫然变成BruceLee!

我大感惊异!

因为戚冠军脸孔和身型与李小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意大利朋友说:

“戚冠军身上穿的是一套黑色唐装衫,脚踏一双黑布鞋,连发型也和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的形象相差无几,他打起来的动作几乎就和李小龙一样,所以片商就不管那么多,在宣传上一律用上BruceLee,而年轻影迷只要看到是‘李小龙’这个名字,就会以一种崇拜的态度来膜拜。

后来,我还听专做香港电影海外市场发行的朋友说过在非洲,不但没有人相信李小龙已经死去,更甚的是,竟有人说李小龙到非洲的肯尼亚学功夫去了!

“BruceLeeisthegod!

”(李小龙是神),非洲人这样说。

由此看来,李小龙的影迷遍布世界各地。

这里不得不提及曾经有一位中国伟人称赞“李小龙是个英雄”——这位伟人不是别人,他是毛泽东。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的第一代扮演者刘庆棠共进晚餐。

席间,他聊起当年其主管文化部的往事,当他知道我是从事电影业时,就讲起了毛泽东看李小龙电影的故事:

当年,毛泽东听说香港出了个扬名国际的武打明星李小龙,就很想看看他的电影。

刘庆棠即时通过当时的广东省港澳工委,找到与中国有友好关系、长住香港的英国皇家御用大律师贝纳祺,凭他的社会地位和交游广阔,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影片的拷贝借了出来,然后急送到广州,再从广州空运往京。

据刘庆棠说,在看《精武门》时,主席流泪了。

看完影片,毛泽东说:

“李小龙是个英雄。

”之后,毛泽东又看了两次《精武门》。

据刘庆棠称,他从未见过主席会将一部影片先后看三遍的。

可见,毛泽东确实很喜欢李小龙。

无论是伟人,或是外国影迷,对李小龙都喜爱有加,被他那股打不倒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所感动、所征服。

李小龙的魅力除了来自他的迅猛、张扬却不失俏皮动作,更重要的是他不渝的刚毅和线条感特别强烈地拼写出来的不死精神。

他并不高大,他仅仅是以其血肉之躯,在独特的嗷叫声中跳动、弹跃,于周旋中腾空而起,然后,致命一击。

形象刚猛、生动和时而不屑的神态令人沸腾不已。

当然,有时他的孤傲更别具一格地提升了其内在的精髓,那是一种哲学的升华——在一寸之内发力、发功甚至致命。

他将咏春拳吸收了(咏春特别讲究“黏手”),然后结合他独创的截道拳,在极短距离内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攻击。

不过,他不会随意发挥这种杀伤力极大的近距离攻击,只是到了他忍无可忍时才会使出这最利害一招。

这里所含蕴的哲学就是:

忍受不会无极限,但是压力下的反弹却可以是无极限的,哪怕只是在一眨眼的瞬间。

同时,李小龙极度专注,正是这种专注才会令他的感染力能够拥有无人可敌的境界,才会使他的眼神表现出只有他才能够达至的超越无界限的高度,令人神往。

(整理王止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