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456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好。

2、作答时,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

①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②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③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④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和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⑤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

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

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

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C.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使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D.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和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唐代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①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

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

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

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

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

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

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

②五花山簇拥着我们的时候,大雁向南飞了,河水流动得平缓了,天空中的云朵没有盛夏时多了,天显得格外地高,格外地蓝。

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

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

③土豆既能做蔬菜,又能当主食,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那个粮食需要定量供给的年代,土豆被广泛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家种上一两亩,那算是少的了;平平常常的人家都要有三四亩;而那些人口多的人家,种七八亩是很普通的。

所以说秋收在我们那里,等于是“起土豆”的代名词。

人们见了面跟对方说的话往往是“起土豆了吗”,或者是“你家今年能收多少麻袋土豆”。

④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

当然也有四齿子,但它因为密度高而容易伤着土豆,用它的人家很少。

二齿子和三齿子是铁制的,它们的形状常使我联想到“M”和“N”的拼音字母,一握着它们,就老是想发鼻音。

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

去的时候,手推车上放置着二齿子三齿子、空的麻袋、土篮等工具,当然,也要带上水壶和午饭。

回来的时候,饭没了,水壶也空了,先前还明晃晃的铁齿上沾满黑油油的泥土,手推车上满载着用麻袋摞起来的土豆。

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而要是赶上秋雨连绵,路面的水洼一个连着一个的话,车轮往往会陷在泥泞中,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把手推车给从泥潭中拖出来。

所以那些养了牛的人家,一到起土豆的时候就很牛气。

⑤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

又大又光滑的是最好的,它们会被下到菜窖中,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一部分留做食用;那些中不溜的属于第二类,它们也会被下到菜窖中,作为越冬蔬菜;而那些跟驴粪蛋一样小的、青着半边脸的、被铁齿刨得满脑子都是窟窿的,属于最次的一类,它们通常是被埋在菜园的坑里,没被冻着时由人削削拣拣地随吃随取,等雪降临之后就喂了猪了。

土豆地都在山下开阔的平地上,所以起土豆累了,就可以坐在地上欣赏五花山。

这时候再鲜艳的鸟进了森林,也会慨叹自己的羽毛不如树叶绚丽。

当你低头刨出一墩土豆时,就觉得那大大小小的土豆不是乳黄色的了,而是彩色的了。

人们回家的时候,手推车上麻袋的缝隙中往往插着一支小孩子歇息时跑到山上折来的色彩缤纷的树枝,它像一枝灿烂的花,把秋天给照亮了!

⑥溜土豆就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再沙里淘金地寻觅仍被遗落在土中的土豆。

溜土豆通常要使用四齿子,它的铁齿间隙窄,搜寻土豆的几率高。

通常被留下的土豆都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土豆拿回家去,通常是洗一洗后连皮蒸了吃,或者是用叉子磨成粉了。

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大人们是不屑做这种活儿的。

我每年都要去溜土豆,其实家里并不缺那点土豆,我只是喜欢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

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

⑦我溜土豆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

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

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避开了。

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知道哪片地的哪个地方会有幸存的土豆,每天都会溜上半麻袋到一麻袋的土豆。

他们见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

有的时候溜土豆溜累了,我坐在地上歇息的时候,会看到黑油油的土地上,那几个穿着暗淡衣裳的孩子,弯腰弓背溜土豆的情景。

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的绚烂。

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了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

4.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是过渡段,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起土豆的人,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B.文章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溜土豆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如果说五花山是这幅油画的大背景,斑斓的色彩是它的主色调,那么油画核心就是起土豆的人。

D.在绚烂的五花山下,溜土豆的北山刘家孩子显得暗淡,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

 

5.请结合全文分析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6.文章写了哪些人?

他们有怎样的特点?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

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

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

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

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

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

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

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

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

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

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B.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C.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材料—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

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从而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职责

D.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9.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

父武周,周兗州刺史。

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

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

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

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

于时王业初基,XX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

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

俄迁大司农,岁馀,拜兵部尚书,待遇逾密。

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

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

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

渠成,上善之。

又领太子右庶子,转授左卫率,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

数载,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

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

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

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

其年卒官。

有子会昌。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B.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左迁等均指升职。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国,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武帝征伐齐国,后接受诏命,平定桂林山越叛乱。

C.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D.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新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2)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14--15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

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B.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

“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

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

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

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雨过天晴的景象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描写大鹏鸟击水、高飞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

(3)“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

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⑵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⑶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C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D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韩国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

B.李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C.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D.因发热患者增多,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19.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②①③④C.⑤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⑤

20.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5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①。

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②的报纸丰富了他们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0年,我报将不孚众望④,继续提高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⑤,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替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⑥。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错误的地方

修改

21.下面是关于“我国大学生最想从事的五项工作”以及“最想工作的地方”的调查情况。

请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表一:

我国大学生最想从事的五项工作

理想工作

企业管理者

公务员

医生

自己创业

法律工作者

比例

20%

1.3%

1.4%

52.8%

10.5%

 

表二:

我国大学生最想工作的地方

理想

工作地

所在地区的镇

所在地区的

中心城市

国内大城市

所在地区的县

所在地区的村

比例

10.6%

30.4%

31.2%

2.8%

9%

 

(1)请综合表一、表二的信息,简要概括上述两个调查表反映的现象。

(2分)

 

(2)针对上述两个调查表反映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比赛,目标是登上一座很高的塔。

一大群动物在塔下观看比赛,为参赛者加油。

旁观者都不相信那些青蛙能够爬到塔顶。

大家纷纷说‚“哎呀,这太难了!

他们永远无法爬到塔顶。

”“他们根本没机会成功,塔太高了!

开始有些青蛙一只接一只地摔下来。

那些步伐稳健的青蛙,听了议论后,也都放弃了。

一些小青蛙看着眼前的高塔,更是没有信心,站在原地未动。

最后,其他青蛙都放弃了攀爬。

只有一只青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了塔顶。

原来,那只登上塔顶的青蛙是个聋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