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83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docx

《中国古代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建筑.docx

中国古代建筑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它综合地反映了该民族在某一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是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

建筑学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古代建筑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本章所涉及的内容,仅是导游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些古建筑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主要表现为:

1、敬天祀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反映。

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构图为特色。

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后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辉。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

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

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

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

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

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

现存元代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大,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

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

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

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与前代相比之下变化较大:

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三、如何观赏古建筑

(一)古建筑群的一般分布规律

我国古建筑大都成群体分布。

这种成群体分布的古建筑一般都有主体建筑、主要建筑与次要建筑之分,而主要建筑,尤其是主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特色所在。

我国古建筑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特别讲究中轴线,常把重要的建筑物布于中轴线上,而其中的主体建筑则按“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原则而设。

所以,凡是贯穿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重要建筑,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次要建筑。

这样的布局方法主要是用来显示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惟我独尊的等级观念。

那么,在某一建筑群中究竟哪一些是主要建筑,哪一些是次要建筑呢?

一般来说,主要建筑往往是等级比较高的,次要建筑只起陪衬作用,等级相对较低。

同时,在主要建筑中还有一个主体建筑,即正殿,这是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

至于如何区分建筑物等级的大小,是有一定依据的。

(二)判断主体建筑的三个标志

1、屋顶的形式。

我国较常见的屋顶有多种形式,在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仅介绍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五种。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有重檐)。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有重檐)。

(3)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有重檐)。

(4)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无重檐)。

(5)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无重檐)。

根据建筑物屋顶重檐>单檐的原理,所以屋顶形式的等级大小依次是:

重檐庑殿式>重檐歇山式>重檐攒尖式>单檐庑殿式>单檐歇山式>单檐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

2、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物迎面的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间数”。

建筑物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一般9间为等级最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有突破,开间达到11间。

而宁波天一阁开间为6间,用的是双数。

这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3、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它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之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是区别建筑物等级大小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往往台基有高有低,有尊有卑,其主要区别如下:

台基高高于台基低;

台基级数多高于台基级数少;

汉白玉台基高于其它台基;

须弥座台基高于其它台基;

有栏杆栏板高于无栏杆栏板;

只要我们掌握屋顶的形式,面阔间数、台基三个方面的判断标志,就一定能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地去找出哪些是主要建筑、哪些是次要建筑,哪一个是主体建筑。

(三)古建筑群的游览方法

在古建筑群的游览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古建筑布局的特点和功能来游览,解决主与次的问题。

如主要建筑、主体建筑应安排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游览,而游览次要建筑不妨粗略些。

具体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沿着古建筑群的中轴线由外向内逐个进行游览。

2、主体建筑是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是古建筑群中的精华部分,在这里应该以较多的时间来进行观赏。

3、有特色的非主体建筑也应作为观赏的重要对象。

如寺院的罗汉堂,观赏时可作为重点,而罗汉堂又可以把济公和疯僧的塑象作为观赏的重点。

4、在很多建筑中,其中轴线两侧的廊房,现在往往布置着某种展览(如岳庙的启忠饲、南枝巢),所以在观赏主要内容之余,也不妨游览一番。

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我国古建筑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的分类方法和体系。

本节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比较传统地分为城池、长城、宫殿、坛庙、陵墓、楼阁、佛塔、古桥等不同建筑类型。

一、城池建筑

城池包括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

城,旧时是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

一般有两重:

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

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现存完好的古代城池建筑有江苏南京城、陕西西安城、山西平遥城和云南丽江古城等。

(一)明南京城墙

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

原建宫城、皇城、外廓已毁,仅剩都城城垣。

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为世界第一。

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砖缝用石灰和糯米浆浇灌,墙用桐油和拌和料结顶,十分坚固。

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

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西安城墙

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是西安城墙,建于1370—1378年。

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城墙周长合11.9公里,高12米,厚16.5米,城内面积近12平方公里,四面正中辟门,每座门外设箭楼,以利射击,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

城墙里面建有马道六处,外面建有敌台,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

(三)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

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立砌筑,周长6.4公里,墙高12米,平均宽3.5米。

城外表全部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

周辟六门。

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

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周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今大多已残坏。

城外有护城河。

城内街道,市楼、商店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

始建于南宋末年。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

丽江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古长城建筑

长城是一处特殊的防御工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国和楚国,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

战国时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

俗称“万里长城”。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莆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10000公里,是汉武帝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规模最大,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而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6350公里以上。

在长城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口。

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

因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

金山岭长城被誉为“第二八达岭”。

盘桓在河北滦平县的大小金山岭上。

1980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调查长城保护情况时发现了这段长城。

明代初年徐达督修长城。

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长城上有三个著名的关隘,即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

山海关为万里长城第一关。

其北踞燕山,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筑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关城平面呈方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高筑成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

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罗城等军事设施,形成关城外围的屏障。

居庸关位于北京的昌平县。

“居庸关”一名始自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徒居庸徙”(佣工)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

三国名西关,北齐称纳款关,后改今名。

现存关城建于明初。

关城位于长达20公里的深谷之中,是北京西北的门户。

明代在关城设卫所,驻重兵把守,并统辖附近长城沿线的守军。

关城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云台建于无至正五年(1345年),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正中开一石券门,门道可通车马。

券门和券洞刻有浮雕图案,艺术价值很高。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高两层,形如碉堡。

相传,当年建关时,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

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三、宫殿建筑

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第一号宫殿基址是一个长、宽各约100米的夯土台基,周围有墙,南面有门,台基上有一座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建筑。

安阳殷墟的宫殿规模更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丙组共有基址17座,排列有序,左右对称,显示了建筑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东周时期,列国宫殿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财力和建筑的技术力量,以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秦汉以来,宫殿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等。

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宫殿主要有两处,即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

还有一处就是西藏的布达拉宫。

(一)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群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左祖右社,正是体现了这些观念。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

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

社为土地,稷为粮食。

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奉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和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二)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

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

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竖立于皇宫和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

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

又因为狮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

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

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

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

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

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

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

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合称“三王狮”。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

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

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

斛、斗、升、合、龠(音yue越)。

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

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

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

如北京故宫中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

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1、北京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至今已近600年。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宫殿分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和内廷。

前朝是皇帝奉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在此举行。

中和殿是皇帝在前往太和殿途中小憩之处,皇帝先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蕃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清后期也是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之后为内廷,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帝后、嫔妃、皇子公主居住、游玩奉神之处。

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两侧的十二座宫院。

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院落,自成体系,即东六宫和西六宫。

西六宫以南有养心殿。

养心殿是清代后八位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正间为皇帝接见官员处,西间为皇帝阅览奏折和议事处。

东间在同治、光绪执政期间,曾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内廷另有三座花园,即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御花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下台后仍居内廷,直至1924年被逐出宫。

1925年故宫博物园正式成立,延续至今。

该院收藏历代文物近100万件套,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沈阳故宫。

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占地60000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四周围以高大的红色宫墙,殿堂金瓦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沈阳故宫的布局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依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初期所建的大政殿,也就是故宫的东路;第二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最南端的照壁、东西厢楼、东西朝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也就是故宫的中路;第三部分是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的,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建筑,也就是故宫的两路。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大木架构成的建筑,殿身八面都用木隔子门组成,以榫卯相接,可以任意开启。

殿前排列十座方亭,为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此殿为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和接见外国使臣、边疆少数民族代表之所。

文溯阁为故宫西路的主要建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建,专为庋藏《四库全书》之用。

也是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的地方。

建筑形式仿浙江宁波天一阁。

3、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意为“佛教胜地”。

始建于唐代初年松赞干布时,相传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世屡有修筑。

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重建的。

布达拉宫建筑有13层,高117.19米,内有宫殿、灵庙、佛殿、达赖灵塔、经堂、庭院等建筑。

布达拉宫用花岗岩砌筑,墙身收分显著,体现了藏族建筑宏伟稳重的风格。

红宫顶层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歇山屋顶并覆盖鎏金铜瓦,其斗拱也是有明清建筑风格。

整座建筑布置自由匀称,主题突出,显示了藏族建筑匠师的杰出艺术才华。

同时,布达拉宫更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

宫内壁画遍及大小殿堂,画面生动,用笔工细,着色艳丽。

宫内还珍藏有大量经书,其中精刻的藏文佛经,有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珍宝。

这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都是有重大的价值。

布达拉宫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园林中的宫殿。

园林和宫殿结合,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特点之一。

清代颐和园中的仁寿殿、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澹泊敬诚殿,即是著名的园林中的宫殿,帝王们常常在那儿处理政务。

四、坛庙建筑

(一)祖庙和社稷坛

1、北京太庙。

位于天安门左侧,今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过去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地方。

包括戟门、正殿、两庑、寝宫、祧庙,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

其位置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的规定。

外有高大厚重的墙垣和树冠茂密的古柏,内有空敞宁静的庭园,庄严肃穆,静谧安宁。

2、北京社稷坛。

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是“以农为本”,因为“民以食为天”。

发展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所以要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古代以“社稷”代称国家。

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配置,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所以必须用五色土覆盖于坛面,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祭祀社稷是由北向南设祭,所以其总体形制与太庙相反,即亨殿、拜殿及正门均在北,沿正门、享殿、拜殿、五色土方坛为序,由北向南展开。

神厨等附属建筑物在西棂星门外。

(二)天地等坛

祭祀天、地、日、月、泰山神等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

因为君权“受命于天”,且要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

祭天在南郊,时间在冬至日。

因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國”,“口”中有“或”,这“或”即“域”。

所以皇帝必须亲自或派人去地坛祭地,祭地在北郊,时间在夏至日。

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必须去日坛祭日,祭日于东郊。

因为月亮是夜明之神,所以又必须去月坛祭月,祭月于西郊。

因为祭天、地、日、月等活动都在郊外进行,所以统称为郊祭。

历史上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