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581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总第22课时

课题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喧闹、冷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第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是多么喜欢童话,又是多么熟悉童话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板书课题,齐读]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你心中有过什么疑问?

这些疑问都将随着我们对课文的深入了解而得到解决。

二、作者简介

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王尔德的作品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

他的童话,讲述性很强。

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王尔德无与伦比的口才。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人们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主要作品有《快乐王子故事集》《石榴之家》《陶连·格雷的画像》等。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主识字,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卡片。

洋溢(yì)允许(yǔn)添加(tiān)

凝聚(nínɡ)拆掉(chāi)奖牌(pái)

训练(xùn)墙壁(qiánɡ)辣椒(là)

覆盖(fù)凝聚(nínɡ)冷酷(lěnɡ)

愉快(yú)围墙愉快

覆盖北风呼啸草翠花开

(2)理解词义。

明媚:

景物鲜明可爱。

这里专指形容阳光。

凋谢:

①(草木花叶)脱落;②指老年人死。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冷酷:

待人冷淡苛刻。

训斥:

训戒、斥责。

叱责:

用严厉的语言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3.指名分段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读后想想,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

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来写的。

5.结构梳理。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巨人的花园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第二段(第3~6自然段):

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四、认知贯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象:

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

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1)指导读回来前的句子。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点名学生回答)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2)回来后呢?

明确:

寒冷。

请同学们把花园的惨状突出地读出来。

(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

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

明确:

孩子们在花园乱蹦乱跳,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

明确:

瞪着眼睛,脸上红通通的,两手叉腰,捏着拳头……

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分组比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当巨人把孩子们赶跑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8自然段想象一下:

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呢?

明确:

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您能快乐吗?

人要懂得分享,打开花园,春天就在您身边;为以前的行为后悔,感谢小男孩。

“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

虽然课文中没有写来出,但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因此,从后来巨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6.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9自然段,模仿巨人的语言和动作,特别对“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进行分析。

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的原因:

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这句话是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道理的一个关键性语句。

总第23课时

课题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喧闹、冷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第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是王尔德童话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一篇。

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美呀!

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

接下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篇感人的童话。

二、巩固提升

1.老师出示问题,学生找出相应段落,老师指导朗读。

(1)巨人不让小孩来花园玩,他做了什么?

明确:

巨人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走了,还在花园四周砌起了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小孩子不来花园后,花园变成什么样了?

明确:

当村子里已经春暖花开时,花园里还是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3)孩子们来了以后,花园又是什么样呢?

明确:

阳光明媚,花园里草翠花开。

2.学生自由朗读。

三、质疑探究

找找巨人斥责小孩的三句话。

请你们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

神态和动作又是怎样的?

1.指名学生演读巨人叱责孩子的第一句话,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动、神态及动作。

(1)与此同时墙内墙外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小组朗读第6自然段。

(2)谁能告诉巨人“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明确:

因为巨人的心和冬天一样冷酷、自私,还把进入花园玩耍的孩子们赶了出去。

教师点拨:

是啊!

可自私的巨人仍然不明白春天迟迟不肯光顾他的花园的原因。

他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却又看到令他厌恶的孩子们,于是他又大发雷霆。

2.出示巨人叱责孩子的第二句话。

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动、神态及动作,指名学生演读。

(1)巨人的脾气更大了,因为他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同时又把玩耍的孩子们赶了出来。

巨人盼来的春天是怎样的?

明确:

阳光明媚,花园里草翠花开。

(2)请同学们读一读。

(3)这洋溢着春意的花园却在孩子们纷纷逃窜后,再次被冰雪覆盖。

请同学们读一读并想一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的原因。

3.出示巨人叱责孩子的第三句话。

(1)面对愤怒至极的巨人,小男孩没有逃跑,他勇敢地留了下来,并用自己不寻常的举动使巨人发现了春天到来的秘密,同时也使巨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变化。

请同学们思考,小男孩的举动使巨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直线标出小男孩的举动,用曲线标出巨人的变化。

(2)这时,巨人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明确:

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此时,巨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

心情是温暖和愉快的。

(3)请同学们找到后读一读。

(4)巨人为什么第一次感到温暖和愉快?

明确:

因为巨人终于知道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四、句段解读

1.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巨人的花园)玩。

明确:

作者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写法,先介绍孩子们都喜欢的花园,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2.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

明确:

隆冬来了,巨人的内心就和这隆冬一样寒冷。

巨人赶走了孩子们,只有他自己孤独地度过漫长的严冬了。

他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

想象一下,如果有孩子们陪伴,即使是在冬天,花园里也同样十分热闹,就和温暖的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3.“噢!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明确:

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4.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明确:

这里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非常幸福,由此我们知道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板书:

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2.说说你跟别人分享快乐的经历。

(学生自由发言)

总第10篇:

孩子们都喜欢童话,因为童话总是美丽、神奇的,所以这节课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教这篇课文时,我着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既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从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懂得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道理。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文中有许多地方进行了对比,我主要把这些对比让学生发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遗憾的是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不够,以后我要在教学中多进行渗透。

总第24课时

课题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明白。

明白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的道理。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并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培养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认识,从而懂得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的深刻含义。

能够说出和写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

[板书课题:

幸福是什么]

二、作者简介

埃林·彼林(1877~1949),原名迪米特尔·伊万诺夫,保加利亚著名作家。

他以写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著称。

他为儿童写了许多书,有童话、寓言和短篇小说。

主要作品有幽默作品集《我的烟灰》(1905),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1911)、《土地》(1922),短篇小说集《修道院坡下的葡萄园》(1936)、《我,你,他》(1936)等。

三、整体感知

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1.掌握会认的生字。

彼此(bǐ)铁锹(qiāo)树杈(chà)

诧异(chà)麦苗(mài)义务(wù)

2.理解词语。

枯枝败叶:

干枯的树枝,掉落的叶子。

清澈:

清而透明。

勤勤恳恳:

勤劳而踏实。

四、认知贯通

1.学生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结构梳理。

全文共分成四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

三个孩子修好了喷泉,砌成小井。

第二段(第6~12自然段):

三个孩子向不相识的姑娘请教什么是幸福,姑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第三段(第13~22自然段):

三个孩子在10年的社会实践中都弄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第四段(第23~26自然段):

智慧的女儿为幸福的含义做了总结。

3.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板书:

挖小水井]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

三个牧童是如何做的?

并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2)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

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画出来。

读所画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明确:

心情又快乐又兴奋,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了好处。

(3)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明确: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们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很多人。

[板书]

(4)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思考:

他们对幸福都有了各自怎样的体会?

并说说:

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

明确:

通过劳动得到的。

(5)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画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明确: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

明确:

益就是好处,有益就是有好处。

(6)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自行思考,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或者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并给人们带来快乐。

(7)与生活对话,全面理解“幸福是什么”。

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幸福无处不在。

但它又不能单独作为一件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也无法触摸,但它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三位青年为什么能寻找到各自的幸福,就在于:

一是智慧的女儿的引导,这是外因;二是他们因不知幸福为何物而对幸福充满了渴望,这是他们能寻找到幸福的内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五、句段解读

1.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明确:

“老”字告诉我们这口泉的年代很久了;“枯枝败叶”说明这口泉无人管,很破旧。

这句话介绍了故事的起因,老泉不涌泉水了,引发了三个孩子后面的想法,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2.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明确:

这句话写出了三个青年内心的快乐,揭示了劳动的意义——为他人带来快乐。

3.“我耕地。

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

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很幸福。

明确:

虽然他没有离开家乡,但他同样找到了幸福,因为他没有停止劳动。

其实他们三个虽然所处的地方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所以他们都感受到了幸福。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幸福是什么》的学习,明白了什么叫幸福。

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都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总第11篇:

1.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

2.多元感悟,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本次课文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

虽然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该去肯定他们。

在课堂中,许多学生说了很多与课文中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真实的,是值得尊重的。

 

总第25课时

课题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

(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因为它──────────────。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

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

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

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

”“再见了,小鸟!

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

大树还在吗?

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

“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

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

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

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总第26课时

课题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余念:

鸟儿明年还会来吗?

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

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总第12篇: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但是对四年级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来说,他们一拿到课本不一定就能够捕捉诚信这个主题。

诚信、奉献、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文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

小鸟的执着追寻,对诺言的尊重,传递给我们多少感到:

这是一只多么重情义的小鸟啊!

所以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去年的树》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

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

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

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但“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块的设计不到位。

刚开始,我认为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简单,一上课,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课后,杨老师提出,是否能将这块内容放到文章理解后在出示,这样一来会简单一些,要考虑学生能力,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且尽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总第27课时

课题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误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学习合理地续编故事。

4.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各种表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小演员,表演了童话《巨人的花园》。

今天我再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

看词语模拟表演:

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

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学生可自由回答)

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

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

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吕丽娜,1977年生于山东龙口。

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儿童文学硕士学位。

主要作品有童话书《小木偶山米》《故事点心》《再见老蓬》等。

文学成就有作品入选小学课本及日本中文教材。

其中《吕丽娜童话绘本》被评为“2006年最具阅读价值的原创图书”。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主识字,检查自学情况。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文中词语的意思。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撒谎:

说谎。

嘟嘟囔囔: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魔杖:

具有神奇魔力的手杖,指女巫施法术的工具。

四、认知贯通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

因为小木偶除了笑,没有其他表情,导致别人不相信他的话。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

在生活中,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3.小组讨论感受,并自由发言。

4.结构梳理。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