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565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docx

道路工程技术模拟测试2

道路工程技术

单项选择题

1.来自不同行使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D)

A.交错点B.分流点

C.合流点D.冲突点

1.同一行使方向的车辆项不同方向分离行使的地点称为(B)

A.交错点B.分流点

C.合流点D.冲突点

1.来自不同行使方向的车辆以较小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使的地点称为(C)

A.交错点B.分流点

C.合流点D.冲突点

1.在无交通管制的叉口,交错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D)

A.立体交叉点B.分流点

C.合流点D.冲突点

2.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称为(D)

A.交叉B.分流

C.合流D.冲突

2.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称为(D)

A.交叉B.分流

C.合流D.冲突

2.进环合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互相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使的路程,称为(D)

A.交织长度B.交织角

C.环道宽度D.交织路程

2.相交道路不在同一平面位置时,称为(B)

A.平面交织B.立体交叉

C.立体交织D.平面交叉

3.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使时互相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使的路程,称为(B)

A.交织长度B.环道的宽度

C.环道进、出口的曲线半径D.中心岛半径

3.交织角的大小取决于(D)

A.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B.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C.环道的设计车速D.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

3.交织长度的大小取决于(B)

A.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B.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C.环道的设计车速D.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

3.环道进、出口的曲线半径取决于(C)

A.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B.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C.环道的设计车速D.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

4.立体交叉时,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称为(C)

A.入口B.出口

C.匝道D.变速车道

4.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A)

A.入口B.出口

C.辅助车道D.变速车道

4.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B)

A.入口B.出口

C.辅助车道D.变速车道

4.因车辆变速行使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D)

A.入口B.出口

C.辅助车道D.变速车道

5.我国现代道路交通的警告标志有(A)

A.23种B.35种

C.17种D.20种

5.我国现代道路交通的禁止标志有(B)

A.23种B.35种

C.17种D.20种

5.我国现代道路交通的指示标志有(C)

A.23种B.35种

C.17种D.20种

5.我国现代道路交通的指路标志有(D)

A.23种B.35种

C.17种D.20种

6.路面标线的画定根据是(D)

A.道路断面形式、路宽及交通管理的需要

B.道路断面的形式、路长及路宽

C.警告标志、指示标志等

D.纵向标线、横向标线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布置

6.一般认为市区公共交通车辆中途停靠比较合理的间距为(A)

A.500mB.1000m

C.2000mD.4000m

6.一般认为郊区公共交通车辆中途停靠比较合理的间距为(B)

A.500mB.1000m

C.2000mD.4000m

6.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宜安排在交叉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为(A)

A.50~100mB.100~200m

C.200~500mD.500~1000m

7.路基的高度取决于(A)

A.纵断面设计及地形B.道路的技术等级

C.水文条件D.边坡稳定

7.路基按结构特点可分为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其中填方路基称为(A)

A.路堤B.路堑

C.路床D.路面

7.路基按结构特点可分为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其中挖方路基称为(B)

A.路堤B.路堑

C.路床D.路面

7.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指标是(A)

A.路基土的稠度B.路基土的密度

C.路基的临界高度D.路基的受力状况

8.土基回弹模量表示(A)

A.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

B.路基再外荷及自重作用下,土基抵抗破坏与变形的承载力

C.评定土基及路面材料承载力的指标

D.压力与弯沉之比

8.地基反应模量表示(D)

A.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

B.路基再外荷及自重作用下,土基抵抗破坏与变形的承载力

C.评定土基及路面材料承载力的指标

D.压力与弯沉之比

8.加州承载比是(C)

A.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

B.路基再外荷及自重作用下,土基抵抗破坏与变形的承载力

C.评定土基及路面材料承载力的指标

D.压力与弯沉之比

8.路基强度是指(B)

A.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

B.路基在外荷及自重作用下,土基抵抗破坏与变形的承载力

C.评定土基及路面材料承载力的指标

D.压力与弯沉之比

9.路基的宽度为(A)

A.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B.路床与路堤宽度之和

C.路堤与路肩宽度之和D.路床与路肩宽度之和

9.当路基高度低于按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计算的临界高度时,可视为(A)

A.矮路堤B.路堑

C.高路堤D.深路堑

9.路基边坡坡度可用(A)

A.边坡高度与边坡宽度之比表示B.边坡高度与边坡长度之比表示

C.边坡宽度与边坡高度之比表示D.边坡长度与边坡宽度之比表示

9.用来把来自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制定地点的排水设施是(A)

A.排水沟B.跌水

C.蒸发池D.激流槽

10.挡土墙靠近回填土的一面称为(A)

A.墙背B.墙顶

C.基底D.墙胸

10.挡土墙暴露在外侧的一面称为(D)

A.墙背B.墙顶

C.基底D.墙胸

10.仰斜、垂直、俯斜3种不同挡土墙在相同情况下,墙背所受土压力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仰斜挡土墙墙背所受土压力最大B.垂直挡土墙墙背所受土压力最大C.俯斜挡土墙墙背所受土压力最大D.垂直挡土墙墙背所受土压力最小

10.挡土墙通常采用的基础形式是(A)

A.浅基础B.深基础

C.桩基础D.片伐基础

多项选择题

1.常见的交叉口形式有(ABCDE)

A.十字形B.T字形

C.X字形D.Y字形

E.错位交叉

1.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BCDE)

A.正线B.匝道

C.变速车道D.出口

E.入口

1.根据墙背倾斜方向的不同,墙身断面形式分为(ABCDE)

A.仰斜B.俯斜

C.垂直D.凸形折线

E.衡重式

1.交通信号控制方式主要有(ABDE)

A.单点多时段控制方式B.单点感应控制方式

C.多点多时段控制方式D.线协调控制方式

E.区域协调控制方式

2.路基的主要指标有(ABD)

A.宽度B.高度

C.长度D.边坡坡度

E.纵坡坡度

2.为防止破坏,路基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包括(ABC)

A.强度B.整体稳定性

C.水温稳定性D.吸水性

E.防潮性

2.影响路基稳定的自然因素一般有(ABCD)

A.地形B.地质

C.气候D.水文和水文地质

E.道路交通量

2.土质路基干湿类型可分为(ABCD)

A.干燥B.中湿

C.潮湿D.过湿

E.重湿

判断题

1.交叉口形式的选择时既要满足排水、管线的要求,又要与周围地形环境相适应。

(√)

1.立体交叉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或减少交叉口车流的冲突,从而提高行车速度。

(√)

1.用地道(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称为上跨式立体交叉。

(×)

1.道路中心岛设计时,只能采用圆形,不可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

2.交叉口形式选择时要求既占地面积小又能安全迅速地通过最大交通量。

(√)

2.X字形交叉口是最基本的平面交叉口形式。

(×)

2.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称为交叉,相交的地方称为交叉口。

(√)

2.相交道路在同一平面位置时,称为立体交叉。

(×)

3.主、次道路相交,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

(×)

3.同级道路相交,纵坡度一般不变,横坡度可变。

(√)

3.同级道路相交,纵坡度可变,横坡度也可变。

(×)

3.同级道路相交,纵坡度不可变,横坡度也也可变。

(×)

4.所谓路脊线及路拱顶点的连线。

(√)

4.路脊线位置的选定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交叉口上的排水、行车和立面观瞻。

(√)

4.标高计算线网是立面设计中计算交叉口范围内各点标高必不可少的辅助线。

(√)

4.标高计算线网的确定可以采用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和平行线法。

(√)

5.我国道路交通的辅助标志主要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和指路标志。

(×)5.交叉口停靠站的布置只有对称布置一种。

(×)

5.停靠站在道路上的设置方式主要取决于道路的纵断面形式。

(×)

5.城市道路照明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城市夜间景观要求。

(×)

6.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道路工程的主体工程。

(√)

6.路基的主要指标有宽度、高度和边坡坡度。

(√)

6.路基在大气、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其强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动。

(√)

6.填土高度小于12m的路堤,统称为矮路堤。

(×)

7.虽然路基是常年暴露于大自然的构筑物,但其稳定性并不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

7.道路的路面、路肩都靠路基支撑。

(√)

7.对于原有道路的拓宽和改建,路面设计时应根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确定路基干湿类型。

(√)

7.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水位,可通过道路工程勘察设计野外调查获得。

(√)

8.土基回弹模量表示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

(√)

8.路基强度是指路基在外荷及自重作用下,土基抵抗破坏与变形的承载能力。

(√)

8.土体的抗剪强度主要由土体的黏聚力确定。

(×)

8.地基反应模量K值用承载板试验确定。

(×)

9.路基高度表示的是路堤的填筑高度,与路堑的开挖深度无关。

(×)

9.排水沟的布置离路基应尽可能近些。

(×)

9.排水沟是一种将沟底做成台阶状的人工沟渠。

(×)

9.急流槽的纵坡要比跌水更陡。

(√)

10.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除作好路基排水外,还必须对路基进行必要的防护与支挡加固。

(√) 

10.挡土墙是一种能够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墙后土体坍塌和增加其稳定性的建筑物。

(√)

10.挡土墙按墙体材料不同分为石砌挡墙、混凝土挡墙、钢筋混凝土挡墙、钢板墙等。

(√)

10.基础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形式的选择和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

简答题

1.什么是方格网式道路网,其有何特点?

答:

是最常见的一种。

其干道相互平行间距约为800~1000m,平行干道之间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为大小合适的街坊。

多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地区。

我国一些古城的道路网,多采用这种轴线对称的方格网形。

  方格网式道路网的优点是布局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道路定线方便;交通组织简便、灵活,不易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

其缺点是对角线交通不方便,非直线系数,即两点间经过道路的实际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较大,使市内两点间的行程增加,交通工具的使用效能降低。

1.什么是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其有何特点?

答:

环形放射式是由市中心向外辐射路线,四周以环路沟通。

多为旧城市向外发展而成,有利于市中心对外交通联系。

多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的优点是中心区与各区以及市区与郊区都有短捷的交通联系,非直线系数小(1.1~1.2)。

缺点是交通组织不如方格网灵活,街道划分不规则,很容易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交通集中。

为消除这些缺点,分散市中心交通,可以布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中心,也可根据交通情况,将某些放射干道网置于二环路或三环路,以减轻对市中心的负担。

1.什么是方格网式道路网,其有何特点?

答:

自由式道路网多以结合地形为主,路线布置依据城市地形起伏而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我国很多山丘城市地形起伏大,道路选线时为减小纵坡,常沿山麓或河岸布设。

  自由式道路网的优点是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适当节约工程造价,线形流畅,自然活泼;缺点是城市中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非直线系数大。

适用于自然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和小城市。

1.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具有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行人交通量大,道路交叉点多,沿路两侧建筑密集,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等特点。

2.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1)道路平面设计必须遵循保证行车安全、迅速、经济以及舒适的线形设计的总原则,并符合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有关文件的各项有关规定要求。

(2)道路平面线形应适应相应等级的设计行车速度。

(3)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断面的相互关系。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应兼顾其他两个断面在线形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4)道路平面线形确定后,将会影响交通组织和沿街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网以及绿化、照明等设施的布置,所以平面定线时须综合分析有关因素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处理。

2.设计速度和设计交通量各指什么?

  在道路、交通与气候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具有平均驾驶技术水平的驾驶员所能保持的最大而安全的车速。

是表明道路等级与使用水平的主要指标。

是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设计交通量是指达到设计年限时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它是道路公路等级的主要依据。

设计交通量根据道路使用的功能、任务和性质,目前一般按年平均增长率计算确定。

2.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1)图上和实地放线:

即确定所设计路线的起、终点及中间各控制点在地形图上和实地上的具体位置。

  

(2)平曲线半径的选定以及曲线与直线的衔接,依情况设置超高、加宽和缓和曲线等。

  (3)验算弯道内侧的安全行车视距及障碍物的清除范围。

  (4)进行沿线桥梁、道口、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布置,道路绿化和照明布置,以及加油站和汽车停车场等公用设施的布置。

(5)绘制道路平面设计图。

道路平面设计图的比例可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为1:

500或1:

1000。

2.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1)道路平面设计必须遵循保证行车安全、迅速、经济以及舒适的线形设计的总原则,并符合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有关文件的各项有关规定和要求。

  

(2)道路平面线形应适应相应等级的设计行车速度。

  (3)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断面的相互关系。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应兼顾其他两个断面在线形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4)道路平面线形确定后,将会影响交通组织和沿街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网以及绿化、照明等设施的布置,所以平面定线时须综合分析有关因素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处理。

3.什么是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作用有哪些?

  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大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它的主要特征是曲率均匀变化。

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有:

便于驾驶员操纵转向盘,使司机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来操纵方向盘,让汽车按行车理论轨迹线顺畅地驶入或驶出圆曲线;满足乘客乘车的舒适与稳定的需要;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3.在完成了平面的具体设计后,即可绘制平面设计图,绘制内容包括什么?

 答:

(1)规划道路中线与设计道路中线及控制点坐标。

  

(2)红线宽度,机动车道,辅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及道路各部分尺寸。

  (3)平曲线要素,路口路缘石曲线半径。

  (4)桥隧,立交的平面布置与尺寸,港湾停靠站、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位置与尺寸。

  (5)各种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与尺寸、拆迁房屋、迁移线杆,征地范围等。

(6)相交的主要道路规划中线、红线宽度,道路宽度等。

3.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答:

(1)依据控制标高来确定设计线的适当标高;

  

(2)确定设计沿线各路段的坡长及纵坡度;

  (3)设置竖曲线及计算竖曲线各要素;

  (4)计算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5)计算各桩号的施工高度;

  (6)若道路纵坡小于排水要求的纵坡度时,应进行锯齿形街沟设计;

  (7)标注交叉口、桥涵以及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高程,完成纵断面图的绘制工作。

3.如何进行竖曲线的连接设计?

  竖曲线之间连接时,可以在其间保留一段直坡段,也可以不留直坡段而布置成同向或反向复曲线形式,只要不使两竖曲线相交或搭接即可。

若两相邻的竖曲线相距很近,中间直坡段太短,应将两者合并成复曲线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则应力求两竖曲线之间留一段直坡段L,坡长建议以不小于汽车行驶3秒的距离为宜。

4.在道路纵断面设计时,为何要控制最小纵坡坡度?

 答:

一般来说,为使道路上汽车行驶快速和安全,纵坡值应取小一些。

但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特别是多雨地区,为了保证满足排水的要求,减少路面积水形成水雾、水漂等对行车安全不利的情况,规定了道路的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0.3%。

如遇特殊困难,其纵坡度必须小于0.3%时,则公路边沟纵坡应另行设计,城市道路应设置锯齿形街沟。

4.为什么要确定平曲线最小长度?

答:

为了使路线顺直,在地形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使路线转角小一些,但当转角过小时,往往容易引起司机在视觉上产生急弯的错觉,此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使司机感到道路是顺适地转弯,其长度应大于规定值。

4.平面和纵面线形组合原则应遵循哪些设计原则?

  答: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平面、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避免出现平面高标准,纵断面低标准,或与此相反的情况,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平、纵面线形组合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充分利用公路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建筑物等,尽量保持自然景观的连续,以消除景观单调感,使公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4.在道路纵断面设计时,为何要控制最大纵坡坡度并进行坡长限制?

答:

 汽车在陡坡上行驶时,由于用来克服上坡阻力的牵引力消耗增加,导致车速降低,耗油量加大。

若陡坡过长,水箱中的水会沸腾、气阻,致使行车缓慢,严重时导致发动机熄火,机件过快磨损,驾驶条件恶化;沿陡坡下行时,由于需频频使用制动器减速而造成刹车部件过热后失灵,引起交通事故。

综上所述,对各级道路的最大纵坡及坡长应加以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