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54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docx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申报资料细则二

汇总说明……………………………………………………1

一、资源吸引力……………………………………………2

1、观赏游憩价值…………………………………………2

水利府…………………………………………………3

宣化门…………………………………………………4

明城墙…………………………………………………4

董寿平故居……………………………………………5

文庙……………………………………………………5

城隍庙…………………………………………………6

南桥……………………………………………………6

清真寺…………………………………………………7

懋功寺…………………………………………………7

西街……………………………………………………8

白果巷…………………………………………………8

杨柳河街………………………………………………9

夜啤酒长廊……………………………………………10

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10

2、历史文化科学价值……………………………………11

3、珍惜或奇特程度………………………………………13

4、规模与丰度……………………………………………14

5、完整性…………………………………………………16

二、市场影响力……………………………………………16

1、知名度…………………………………………………16

2、美誉度…………………………………………………17

3、市场辐射力……………………………………………18

4、主题强化度……………………………………………18

 

灌县古城景区景观质量

(总分100分,自评得分86分)

灌县古城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区,它面向富饶秀美的川西平原,背靠天府之源、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右牵道教仙山第五洞天青城山,岷江穿城而过,景区全年平均气温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灌县古城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料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西川著名的游览、避暑之地。

领袖平民,骚人墨客,于此,留下了大量华章。

景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观赏、游憩价值。

 

一、资源吸引力(分值65分,自测分56分)

1、观赏游憩价值(单项分值25分,自测分25分)

灌县古城区即为原灌县老县城,现灌口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华盛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千年古城瞬间成为“站立的废墟”。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政府结合重建实际,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重建中,突出古城风貌特色,植入明清时期川西建筑元素,复原东门城楼、历史古迹、历史街巷。

震后四年,古城重生,川西风韵犹存,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宏扬。

灌县古城按照“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主题定位,以“水为魂、文为脉、商为道、游为本”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

大力实施“景城一体”战略,使古城呈现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旅游形态,游人可以惬意地实现“一步进景区、一步入城区、可游与可玩”的“景城同游”方式,实现景城之间旅游功能的互补共赢。

  古城的旅游建设坚持向景区标准看齐,4月底前实现了旅行团队游客入城。

今年,灌县古城还将完成超过10亿元的投资,全面建成水利府、文庙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展示项目,初步完成古城业态调整,形成“四态合一”(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国内一流的历史文化核心区和城市中心游憩区。

水利府

灌县水利府是我国至今唯一留存的水利衙门,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唯一实体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水利府是水利同知署的简称,官阶等同并略高于知县,旧址位于今幸福路上段,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

抗战期间,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逐渐变为民宅,现仅存大殿遗址三间。

“5.12”大地震后,按清代形制和布局在原址重建。

水利府总面积约2232㎡,其中地上面积约1000㎡,前面400㎡为水利府文化展示区,后面600㎡为高端餐饮会所。

宣化门(东城门)

灌县于明洪武间(公元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年间“包砌以石”分设东、南、西、北为“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

现宣化门(东城门)于2010年重建,占地面积300㎡。

明城墙

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筑了玉垒关隘,以防吐蕃入侵。

唐宋时,灌县县城无城墙,以巨木为栅,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环植杨柳,使相连属,以为城界。

明太祖洪武年间,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弘治中期知县胡光在土墙外包砌条石,今存宣威门、玉垒关和西街数百米古城墙残垣。

 

董寿平故居

董寿平,1904年出生于山西洪洞的书香世家,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之雅誉.1939年抗战中,董寿平避乱成都,后迁居灌县,借住我们西街的一个姓闾的家中,仿杜甫草堂命名“玉垒草堂”,董寿平旅灌期间在此创作了大量画作,1951年才举家迁往北京。

文庙

灌县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约907年),为祭祀孔子专祠,由邑绅捐资修建。

初建时称孔庙,庙址在城西盘龙山麓,历宋、元两朝。

明洪武初(约1368年)迁至城东杨柳河东岸,改称“文庙”。

明末毁于战火。

后经多次修建,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部完成文庙所有建筑群。

1929年,文庙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校;1952年,改灌县中学(后迁址)。

"5.12"大地震中,文庙万仞宫墙垮塌,大成殿严重受损。

2010年,都江堰市政府按清代形制和布局恢复重建文庙。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城西玉屏山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今城隍庙为改革开放后在清代的原址上根据经济建设需要重建。

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由“十殿”和“城隍大殿”两大部分组成。

十殿内塑像根据灌县有关治水的民间传说故事塑造。

城隍庙古建筑群被清华大学教材列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予以介绍。

南桥

南桥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始建年代不详。

元时称凌云桥,明、清多次维修,易名普济桥。

清光绪四年(1878年)翻修为“普济桥”。

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桥身及下部废弃木制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桥面增宽至12米,桥头楼门三层,高12米。

2009年南桥震后加固维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古城区南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

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4平方米,大殿为木结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穿逗梁架,进深4间,21.4米,高9.5米,石作素面台阶,有垂带路跺,是回族同胞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懋功寺

懋功寺又名宝瓶清真寺,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系迁居灌县的懋功县(今小金县)伊斯兰教徒集资所建。

现存建筑主要有正门、左右厢房、礼拜殿等。

主要建筑均有宽敞的柱廊,外墙具有中亚建筑风格,外观具有中西合璧特点,是都江堰市保存较好、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建筑群之一。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12”大地震后原址恢复重建。

西街

西街原名“西正街”,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全长340米,为松茂古道起点。

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开采岷山岫玉,名“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

西街隆盛时集玉器店十数家,有“玉石街”之称。

玉石制品有茶盅、印章、笔筒、砚台、花瓶、烟具和动物玩具等,称为“灌县玉”,销往全国乃至国外。

原汁原味的西街将作为古城区商业定位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遗产旅游特色体验街区。

业态规划主要是体现茶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镇生活的特色餐饮、小吃、民族主题餐厅、特色民族客栈、特色酒吧等。

白果巷

白果巷是都江堰古城区的一个有名的小巷,因为巷内长着一棵千年古银杏而得名。

白果巷位于都江堰老中心城区,北临外北街,南临蒲阳路,东侧为建设路,紧靠杨柳河巷。

用地呈南北走向,东西略短,规划用地约24亩。

用地使用性质为商业建设用地。

白果巷和杨柳河商业街的定位是时尚旅游体验区,其中白果巷的物业是古城改造第一批交付的物业之一,主要是由即将完成的1-6号楼和正在施工建设的7、8号楼组成,建筑面积为24000平米。

白果巷商业步行街的业态规划主要是以体现时尚海派文化为主题,主要描述词:

现代、前卫、精品、品味、艺术和时尚;主要业态是异域餐饮、轻便餐饮、时尚精品购物、艺术休闲等。

规划中会考虑大中小商家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街无大店不稳,无小店不活”。

杨柳河街

杨柳河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至建设路,全长395米。

宋元祐年间,灌县城市初具规模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缘山傍水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成为县城的天然绿色屏障。

杨柳河为护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杨柳河街”。

古时河上多桥,今复建将军桥、柳城桥、观音桥、广安桥、大官桥、朝天桥六桥。

现杨柳河街为特色商品街区。

夜啤酒长廊

夜啤酒长廊是都江堰餐饮文化的一大缩影。

内江五河穿城而过,每当炎夏来临,河风轻拂,活水滔滔,夜色轻掩,沿河两岸皆品酒尽欢佳处,夜啤酒长廊临岸应运而生。

每年举办的消夏夜啤酒节,游客多达数百万人次,品饮啤酒数万吨,为川西一大餐饮文化特色品牌。

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

按照一座城即一个博物馆的创新理念,牵手雕塑“千钧一发”的作者著名雕塑家朱成教授,打造“中国都江堰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

通过开展老照片征集活动,筛选川西地区近代以来中外摄影者拍摄的珍贵民俗老照片,以二维半、三维图像雕塑与实际场景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和融合,打造《中国都江堰百年民俗图像博物馆》,集中展现川西千年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文化、茶马文化、川西

2、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单项分值15分,自测分12分)

  沧桑满目的灌县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华盛世,使灌县古城更加璀璨夺目。

据史料记载,都江堰市古城区(即灌县老县城,现灌口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后魏时期(386-557年),刘宋时(420——479年)灌口镇为汶山郡治所在地,唐武德元年(618年)为盘龙县治治所。

 老灌县城是省城至阿坝州的咽喉要地,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商业贸易十分发达。

史料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阿坝州等地出产的山货、药材主要在此销售,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销量巨大;本地特产的川芎、泽泻和茶叶也在县城行销。

历史上由于灌县各种经贸业发达,带动餐馆、旅店、茶肆、酒楼、布庄、钱庄等业随之兴隆,古城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商贾往来、不绝于斯,素有“小成都”之称。

  历史上的灌县名称更迭多变,曾叫湔县、堰官县、汶山县、永康军、灌州、导江县、青城县等。

而古城区灌口镇曾为州、郡、县治所。

《灌记初稿》载:

“沿革虽易,而形势之胜,实西来第一门户。

”——即老灌县名称虽多变,但却始终在四川西部占据了“西来第一门户”的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

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永康军判官刘随使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

此时城址大致为今内江以北,杨柳河以西,北街与外北街口以南,玉垒山以东的范围内。

至明代洪武(1368—1398年)年间东城墙扩展至今建设路一带,弘治(1488—1505)中,知县胡光筑土砌石成墙,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四十丈,城墙东、南、西、北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县城格局,城区大致东至今建设路,南起内江以北,西骑玉垒山脊,北至北街与外北街十字口的范围内。

此后六百年来,“虽时事迭更,而山川不易”,一直保持至民国时期。

  1994年1月4日,都江堰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珍稀或奇特程度(单项分值10分,自测分7分)

灌县古城景区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现存国家级实体资源丰富。

有明代古城墙、清代建筑西街、文庙、我国唯一留存的实体水利衙门—灌县水利府等,景区内的玉垒山因诗圣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闻名于世,玉垒山位于都江堰市区,二王庙东侧,与宝瓶口相连,1986年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森林公园第九位。

玉垒、玉屏、翠屏、盘龙、金龟、文笔诸峰散布其间,有松茂古驿道、城隍庙、十殿、明城墙、玉垒关、西关、斗犀、含晖、掬翠、金鸡、芙蓉、浮云、览波等景点,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登玉垒阁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

古城景区玉垒山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多为楠木、樟树、银杏树以及柏树、杉树等,也有海桐和红豆树。

林下草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蕨类植物多达30余种,林中珍惜鸟类多达20余种。

4、规模与丰度(单项分值10分,自测分7分)

灌县古城按照“世界水文化旅游古城”主题定位,以“水为魂、文为脉、商为道、游为本”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

大力实施“景城一体”战略,使古城呈现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旅游形态,游人可以惬意地实现“一步进景区、一步入城区、可游与可玩”的“景城同游”方式,实现景城之间旅游功能的互补共赢。

按照“景城一体”的思路,古城区将突出“拜水都江堰”的主题,打造形成都江堰景区、古城区、《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等为核心的6条精品旅游线路。

灌县古城东门名“宣化门”,于2010年重建,它是都江堰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的分界处,也是古城区入口处的新地标。

幸福路是城区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5·12”大地震重建中,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古风古韵不减当年。

漫步在这条幸福路上,水文化景观无处不在,潺潺流水、转动的水车,给都江堰古城带来了无限灵动的气息。

值得推荐的还有临幸福路街面建成的四层中式木结构走马转角楼“楼外楼”,是民国时期灌县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古城区有一条著名的“玉石街”西街,原为松茂古道起点。

现在,西街已经几乎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只是没有了热闹的玉石生意,不过还是能让人依稀感受到当年的繁荣。

这次古城区打造还让一些遗落的建筑、古道,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除了消失的古城墙,西街上的一段茶马古道,也重新打

造完工。

  原汁原味的西街将作为古城区商业定位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将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遗产旅游特色体验街区。

业态规划主要是体现茶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镇生活的特色餐饮、小吃、民族主题餐厅、特色民族客栈、特色酒吧等。

南街是城区过往松茂古道的通道,现为连接城区与都江堰景区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门“导江门”位于南街南段。

南街为回族聚居区,建有清真寺,店铺多为民族特色服饰店、铜器铺、烟草店、清真餐饮馆和小食店等,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特色。

  恢复重建的古县衙,则为老灌县行政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灌县人民政府,1988年5月为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地震中损毁,重建按清时规制恢复,再现明清古制。

5、完整性(单项分值5分,自测分5分)

灌县古城景区依据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严格进行行景区和文物保护,确定景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有效保护景区自然资源、文物资源,开展拆迁整治、文物保护性修复、白蚁防治等多项措施和手段,加强巡查力度,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加大违章建筑查处力度,区内无违章建筑现象发生。

二、市场影响力(分项分值35分,自测分31分)

1、知名度(单项分值10分,自测分7分)

灌县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吸引了一

些国际名人和国际友人前来古城访问、游玩、举行活动。

2013年4月14日,美国机车教父阿伦奈斯(ARLENNESS)携胜利车友及50多辆重型机车震撼到访古城区开展文化交流。

2013年5月13日,台湾国学大师龚鹏程教授带领团队正式运作文庙国学基地,文庙长态性地开展国学论坛、六艺培训活动。

2013年7月13日,挪威的小伙MagnusJuul与成都的美女陈乔在古城内举行了一场浪漫的中式婚礼。

2013年10月21日,为期3天的“2013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在都江堰举行,著名电影导演韩三平、李少红、张一白等百余位著名导演参加本次活动,参访了古城。

2、美誉度(单项分值10分,自测分值9分)

灌县古城景区因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的配套旅游服务而具有极好的声誉。

受到95%以上游客和绝大多数专业人员的普遍赞誉。

3、市场辐射力(单项分值10分,自测分值9分)

灌县古城景区作为世界遗产地青城山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山水风情及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异军突起,成为旅游界的一匹黑马,获得旅游界高度重视。

近年来,到灌县古城游玩的游客不仅有北京、山东、云南、广西、广东等大量国内游客,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游客量也逐年上升。

2013年统计,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万人次,占比例3.33%。

4、主题强化度(单项分值5分,自评分值5分)

灌县古城景区通过实施“万盏灯光耀古城”、“名木古树秀古城”、“岷江活水进古城”等工程,融山、水、堰为一体,古城区将以都江堰景区为依托,再次生机焕发,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国际旅游城市精品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区,并成为继青城山景区、都江堰景区后的都江堰第三张城市名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