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制全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docx
《精心编制全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编制全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心编制全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
精心编制全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规定程序核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
为进一步使我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我市生态环保监测体系进行了初步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东营市生态环保监测现状
(一)东营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现状
东营市充分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启动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加快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刁口河口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文章,高标准建设金湖银河生态水系,打造城市生态水网水系,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
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突出抓好城市绿化,以规划的10大生态林场为基础,集中打造万亩以上森林片区,规划面积近22万亩。
近几年,全市完成绿化面积87万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09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东营市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深入推进水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源头控制,抓好重点流域和化工企业集中区治理,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项目生态门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叠加聚焦,东营成为全省唯一全境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1年8月25日至27日,由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峰带领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预评估组对东营市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进行了预评估。
对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第六阶段)》的要求,东营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6项考核指标全部满足考核要求,预评估组一致认为:
东营市环保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要求,同意通过省预评估。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这一大局,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科技领先、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和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确保2015年以前,基本构建起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茵棋布的生态系统,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开发建设主战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力以赴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
对东营来讲,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优势所在。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必须借鉴世界大河三角洲开发的经验教训,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都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为东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东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条件;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实践,特别是"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中共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是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是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环境互促共赢、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
简单地说,就是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
经济繁荣发达,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保护一直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东营仍将坚定不移地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察等手段,为产业发展设好准入门槛,把好生态关口。
同时,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好务、引好路,加快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引导各类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环保产业,主动为企业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管理创新搞好服务,将企业由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真正调动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愿景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愿景是牢牢把握建设“新港口、新港区、新港城”的发展定位,树立“国际标准、世界眼光”的建设理念,遵循“黄蓝交融、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推进思路,努力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战区、新型临港产业的聚集区和实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产业区将按照建设“生态化工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物流航运基地”的定位,围绕生态化工、现代物流、船舶配件制造、新型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引进优秀项目,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建成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东港新城将以打造现代化“生态滨海城”为目标,突出“生态、滨海、蓝色、休闲”特色,高标准实施,特色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开放型新城区。
但东营市的化工厂布局比较混乱,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就搞集中搬迁。
通过搬迁,形成排污很小的循环经济园区,既把企业搞大搞活,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治理。
但搬迁并不能根本解决污染问题,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
(三)东营市传统产业创新
东营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谱写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着力打造的三大增长极之一,承载着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希冀。
开发区对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项目积极推进,对生态建设不利的企业坚决挡在门外,今年一季度就婉拒了6家企业的入区要求,由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现在的挑商选资,当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12%。
以广饶县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聚集区,在东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受益匪浅,实现了嬗变。
在广饶盛泰车轮公司,总投资5.6亿元的400万套全自动高强度钢车轮全自动生产线已经投产。
这个自动线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无内胎车轮生产线。
全部生产线由50余台机器人操作,相当于一般的车轮生产线20条的总产能。
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投产也成为东营市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中更加注重生态高效的定位。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刚刚搬进生态化工园区的山东华泰化工,借机淘汰了落后产能,而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使企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海科瑞林公司的做法是企业重视生态环保的缩影,这个公司在这里投资9.5亿元建设大型化工项目,其中的环保配套工程则花费了1.2亿元。
(四)东营市环保监测体系现状
自2005年起,东营市环保局就将“蓝天碧水监控工程”作为全局的一项中心工作,经过三期建设,完成了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设备选型安装联网等一系列建设项目。
全市形成1个市级监控中心、5个县级监控中心、97家重点污染源(105台套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10家污水处理厂(20台套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备)、15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8个河流自动监测站、1个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的全市环境自动监控格局。
2011年,东营市又投资700余万元,新建4个河流自动监测站;投资200万元,新建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全市空气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监测点位、河流及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年均运行率95%以上,准确率90%以上,共上传存储自动监测数据1500余万个,环境自动监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009年,东营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市污染源、河流水、空气质量的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环境监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废气仪器运转率均在95%以上,数据准确率94%以上,其中废水污染源的准确率连续六个月全省第一,废气污染源的准确率有四个月全省第一。
为全力搞好生态建设,东营市在安排2012年重点工程时,加大对生态环保类项目的投入。
确定实施的30项重点工程中,除群众性公益场所、道路重点工程以外,全部为生态项目。
东营对环境保护不遗余力。
环境治理和保护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项目能评环评,淘汰落后产能。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东营市环保局的同志介绍:
“生态市建设的新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9项建设指标,目前东营已经有4项基本条件和13项建设指标达到要求。
针对境内河流大部分为排河、没有客水来源、污染较重的实际,东营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坚持把治污放在首位,着力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如今的东营,逐渐呈现出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美丽景观。
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东营用沧海桑田式的创新实践,生动阐释着生态宜居的丰富内涵,展现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独特魅力。
二、东营市环境保护监测目前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措施,治污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为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制定了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对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调整,同时不断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力度,实行日监察、日监测的管理制度,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管理。
及时帮助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污泥处理、来水异常等技术问题,确保其设施正常运转,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在抓好工程减排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并且效果明显。
(二)抓管理,全面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杜绝未批先建项目的产生,开
展了建设项目专项执法检查,召开了未批先建项目处理专项工作会议,立案查处未批先建项目。
同时,不断强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压缩环评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三)抓监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对
污水处理厂实行每日监察一次;对市控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每旬监察一次;对其他重点单位实行每月监察一次;对新上项目确保监察1至3次,并对城区环保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处理,确保了我市环境的安全。
二是做好废旧放射源专项调查工作。
对全市涉及辐射污染的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调查,全面完成辐射调查和限期送贮任务。
三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大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组织企业建立和修订了环境应急预案,按时摸排环保隐患。
正确果断处理了孤岛土泉诊所硫化氢中毒致人死亡和东营富邦化工有限公司废弃氟化氢事件,排除了污染隐患。
(4)抓规范,严查环境违法行为。
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根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
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超标排放违法行为和群众反映的环境热点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对环保违法行为的案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对违法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对违法企业实行停产整治,对每一件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规范进行,没有出现一件行政复议案件,也没有出现一件行政诉讼案件。
二是积极办理提案、建议及信访案件。
三是坚决取缔土小企业。
对“土小”企业,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停止供电等措施对其依法关停取缔。
四是搞好专项治理工作。
针对部分水质超标的实际,抽调专门人员成立调查小组,沿岸进行徒步调查。
沿线布置了多个监测点位进行监测,对排入的污水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排查,为下一步流域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抓创建,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工作。
按照生态区建设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
态村等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并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组织各县区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
(6)抓数据,监测水平进一步提升。
对主要河流、入海河口、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例行监测;对重
点污染源的废气进行每旬监测;并按照“四个办法”对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每天进行监测。
实现了动态管理,有效地防止了排污单位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现象的发生。
三、东营市环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由于近年来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监测项目不断增加,监测站人员不足,尤其到了基层,高水平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加上可能存在的地方行政干预压力,环保部门自己监测的数据准确率存在一定欠缺,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公众感受明显不符。
我市环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是我市境内河流大部分为排污河,水质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已引起媒体的关注和介入,长此以往,上级环保部门会实行流域限批,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这些既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是工业集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经济开发区没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集中供热锅炉房,对地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部分企业严重超标排放污染挑河水质,导致屡次超标被上级部门通报。
三是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依然存在。
目前,我市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边报批边建设、项目建成后久拖不验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存在。
四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超排、偷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企业甚至顶风而上,屡纠屡犯。
五是县镇环境污染加剧。
乡镇工业园区环保设施不配套,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地膜、农药,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肆意排放,镇村周边环保形势严峻。
对于以上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如何使此监控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持久战,把环境保护摆上突出位置,如何提高东营市全民环保意识,全员参与,形成对东营整体环保体系的动态监控,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四、如何更加地完善的生态环保监测体系
(一)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确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对已经发生减排效益的减排工程和新建成投产的项目加强监管,确保处理设施运转正常;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确保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稳定排放达标率、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均达100%;全面提高东营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加强流域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确保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山东省分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化学需
氧量要达到60mg/L以下,氨氮要达到6mg/L以下,这是今年省、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3)抓好大气污染治理,严查偷排偷放。
大气质量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近年来环境信访的
重点,必须大力抓好。
一是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开发区内不再新上污染严重的化工项目。
二是要加大对化工项目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石油化工厂及开发区化工企业的综合整治力度,督促企业加大污染投资力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到位,运行正常。
三是要强化工业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业集中区产业布局。
四是要抓好建筑扬尘整治工作。
(4)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要求环保部门在查处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坚决予以高限处
罚,视情节,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责任。
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的会议精神,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厉打击未批先建、不批也建、不验收也投产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评制度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5)发挥职能优势,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并举并重。
紧扣经济和环保变化新形势,把高效管理与高质服务结合起来,
打破常规,提前介入,进一步缩短审批日期,简化审批手续,凡需到省、市审批的项目,派专人跟踪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污染治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服务,着力打造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的“绿色通道”;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出谋划策,排扰解难,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减少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污染治理步伐。
(6)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确保环境安全。
贯彻落实省环保厅“四个办法”及环境安全的有关规定,加强环境
监管力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市区环境安全。
一是加强源头控制,实施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二是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建立已建项目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制度,通过排查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
三是开展警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环境安全防范意识。
四是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环境安全日常监管能力。
五是切实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防、预警措施,做好辐射安全及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市区环境安全。
(7)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大力开展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的“三争”
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及“绿色”创建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理,指导各污染源做好污染物的有效处置;加强对农村秸秆禁烧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
(8)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规范化建设。
大力落实省环保厅“四个办法”,尽快建立随时发现、及时通报、
随时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将违法排污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全面完成各项环境监测任务,做好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监督性监测、常规性监测等工作;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水平,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复核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管理,增加监测项目和频次,及时通报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全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9)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深入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充分利用多
种新闻媒体,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深化面向企业、社区、学校和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
做好世界环境保护集中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组织、协调全社会支持参与环保事业,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特别是加大对企业的守法排污宣传,增强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TO”模式
民间NGO组织“达尔问”等专门策划了空气质量PM2.5检测活动,邀请普通北京市民参加空气质量检测,并把检测过程和相关数据写成空气质量日记,发布在官方网站上。
湖南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潇湘”数年来坚持通过微博、网络等传播渠道,实时发布河流、空气、土壤的质量监测情况,让民众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状况究竟如何,同时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近日,在微博上求购环境监测仪器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
“我们要釆购室内检测PM2.5的设备,在网上查了几款,哪款好?
有关厂家可与我们联系。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近日在微博上求购PM2.5检测仪,准备自测PM2.5的数据。
而像这样的民间环保组织,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他们通过日益专业的监测手段和环保观念,正成为官方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补充。
众多民间环保组织蓬勃生长的背后,正是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从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到近期的什邡、启东事件,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由环保引发的群体冲突时有发生。
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里有了某种对环境污染的恐惧,这种恐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形成不顾一切的破坏力量。
如何顺应民众的环保需求,引导民间环保力量参与社会环保事业,正成为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验。
在全国各地环保NGO组织轰轰烈烈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我为祖国测重金属”等民间自测活动的时候,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注重第三方机构协助,已经在部分我省我市破冰。
从本月起,山东全省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就全部委托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省市环保部门共同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以确保空气监测数据质量。
从8月1日起,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已全面推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转让-经营”(TO)模式,今后,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由专业的社会化运营机构进行检测,不再是环保部门的“自说自话”。
据了解,今年6月份,我市的9个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进行了资产评估;8月1日,在省环保厅联合省财政厅召开的全省17地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TO模式推广工作启动会上,市环保局与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营单位、比对单位正式签署合同,启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转让-经营”(TO)模式。
我市8月25日前将完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营交接工作,9月30前完成资产转让工作。
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营的“TO”模式,是指对空气站实行“现有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的管理模式。
省、市环保部门组织公开招标运营单位购买试点城市的空气站并负责运营维护及设备更新,公开招标比对单位通过移动监测站对空气站监测数据进行整体比对,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共同对运营单位、比对单位进行质控考核,共同出资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归省、市环保部门所有。
在“TO”模式下,专业的社会化运营机构可以用较少的专业人才辅以一般技术人员,完成大规模的监测运行,降低了监测成本。
新模式增加的室外空气站整体比对,也将完善监测质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数据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TO”模式是深化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TO”模式的优势初步显现,取得了多赢的政策效果,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使国有资产得到盘活,环境监测市场得到培育。
“TO”模式实质上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环境监测管理机制改革。
体制改革的要点就是环境质量的监测实行“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的监测实行“下放一级”管理;机制改革的要点就是实行“转让-经营”模式的社会化运营。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科学划分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有利于强化环境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有利于降低环境监测的行政成本,有利于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
下一步我省环境监测的体制从原来的省级环保部门全面监测的方式转变为环境质量监测上收一级,污染点源监测下放一级。
我市环境监测也将按照省环保厅要求,全市各县区环境质量监测上收一级。
强化县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市污染点源的监测工作下放一级,主要由各县区环保局完成。
六、“TO”模式的转化
环境监测服务由于要求布点广、要求高,全部由政府提供服务有些力不从心。
当前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理性维权的意识在迅速提升,开放环境监测的空间,让全体民众享有环境知情权,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打开环境监测的大门,引导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环境监测中来,构建多层次、全民参与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监督,提高民间环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后的第81条依然存在可指摘之处。
“环境监测/检测实际已经不限于国家监测和商业监测,公民个人和NGO有权享有宪法规定的科研自由,有权探索、检测其身处其中的环境信息,而公民和NGO就这些信息的发布、分享、交流也是科研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