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68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docx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文学常识

1.新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

其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____________”。

2.消息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它的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________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________,从而鲜明________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4.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

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________,新闻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________________展开。

5.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特点是:

采取多种________手法,________地报道新闻事实。

6.诺贝尔,________(国籍)化学家、工程师。

7.《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我国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8.《回忆我的母亲》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9.《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籍)作家、评论家。

10.《美丽的颜色》节选自《____________》。

居里夫人,________(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________,先后获得诺贝尔________和________。

11.传记是记述人物________的作品,可以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写“________”。

12.《三峡》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时期杰出的____________家、散文家。

13.《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齐梁时________家。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________的信。

14.《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________。

父亲________和弟弟________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________”。

15.《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

16.《野望》是一首________(体裁),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诗人。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诗人。

本诗是一首________(体裁),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著名的________诗人,著有《王右丞集》。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唐朝诗人,有“________”之称。

《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

17.《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号________,中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

18.《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作家、________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春蚕》等。

19.《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____________》。

罗素(1872—1970),英国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20.《昆明的雨》的作者是________,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1.《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________,著名________专家、________家。

22.《苏州园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原名绍钧,字圣陶,现代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编辑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童话《________》《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23.《蝉》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法国______________家、作家。

24.《〈孟子〉二章》选自《________》。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5.《史记》是我国________时期著名史学家________撰写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26.《饮酒》是东晋诗人________的一组五言古诗。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

《渔家傲》的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女词人。

名著阅读

一、填空题。

1.《昆虫记》是__________国著名__________家__________所著,作者被誉为“__________”,这部书被誉为“__________”。

2.《昆虫记》中,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不无爱怜地称这些食粪虫为“______________”。

3.《昆虫记》在第三卷中写到的三种垒筑蜂分别是__________、灌木蜂和__________。

4.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提到他所在的地方把螳螂称作________________。

5.《昆虫记》中记述的事实与寓言相反,__________是顽强的乞丐,而勤奋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

6.《昆虫记》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美文。

7.《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是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

此书刚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其英文初版在__________出版,几个星期内就连续再版__________次,销售__________册以上。

8.《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中,作者通过访谈和对话,搜集到大量有关__________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9.《红星照耀中国》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上的事实: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11.塔蓝图拉蜘蛛易于(  )

A.暴躁  B.愤怒

C.杀死D.驯服

12.《昆虫记》共有(  )

A.八卷B.九卷C.十卷D.十一卷

13.《昆虫记》是一部(  )

A.文学巨著、科学百科B.文学巨著

C.科学百科D.优秀小说

14.《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的一项是(  )

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

C.螳螂、蝎子D.骆驼、恐龙

15.《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指的是(  )

A.中国政府

B.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C.工农大众

D.红色政权

16.下面不是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关注的重点的一项是(  )

A.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其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什么。

B.红军长征的起因和路线。

C.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

D.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信仰及其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三、阅读题。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7.上面的文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_(人名),这部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18.读了上面的文段,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

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

他们吃得饱,每人有一条毯子,当头头的甚至有手枪,他们有红领章,戴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但上面缀着红星。

他们的来历往往弄不清楚:

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许多人是逃出来的学徒,有些曾经做过奴婢,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他们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的。

有时,有成群的少年逃去当红军。

20.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曾易名为《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记者。

21.选文中的他们被作者亲切地称为“________”。

这些孩子刚毅坚忍的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A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22.这段话是《____________》中的一段话,是对A____________(事件)的高度评价。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3.根据选文说说“红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不属于红军在井冈山的“三项纪律”的一项是(  )

A.行动听指挥

B.打土豪款子要归公

C.讲话和气

D.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25.下面不是红军改变佃农、贫农、中农以及所有“贫农”成分处境的措施的一项是(  )

A.在新区,第一年就取消了一切租税,使农民有透口气的机会;在老区里,只保留一种单一的累进土地税和一种单一的小额营业税。

B.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农民自愿参加,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

C.他们把土地分给缺地农民,大片大片地开“荒”——多数是在外或在逃地主的土地。

D.他们没收有钱阶级的土地和牲口,分配给穷人。

26.下面不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的一项是(  )

A.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

B.乐观、豁达、勇敢。

C.仇视有钱人,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D.“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27.《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____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教师详解详析

文学常识

1.消息 特写 通讯 用事实说话

2.时效性强 真实客观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新闻事件 放大 再现

4.全过程 富有特征的片段

5.文学 生动形象

6.瑞典

7.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8.朱德选集 朱德 革命 政治 军事

9.三作家 茨威格 奥地利

10.居里夫人传 法国 波兰 物理学奖 化学奖

11.生平事迹 自传

12.水经注校证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

13.陶弘景 南朝 思想 山水

14.北宋 苏轼 苏洵 苏辙 三苏

15.吴均 南朝梁 吴均体

16.五言律诗 王绩诗注 王绩 唐代 崔颢 唐代 七言律诗 王维 山水田园 李白 诗仙 白居易集 白居易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17.秋实 诗人 散文家

18.茅盾 社会活动 蚀 子夜 林家铺子

19.罗素自传 哲学 数学 作

20.汪曾祺 受戒 大淖纪事

21.茅以昇 桥梁 教育

22.百科知识 叶圣陶 作 教育 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 稻草人

23.昆虫的故事 法布尔 昆虫学

24.孟子译注 思想 儒

25.西汉 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26.陶渊明 李清照 易安居士 宋

名著阅读

1.法 昆虫学 法布尔 昆虫界的荷马 昆虫的史诗

2.清道夫

3.石垒筑蜂 棚檐垒筑蜂

4.祈祷上帝之虫

5.蚂蚁 蝉

6.知识 趣味 美感 思想

7.美 埃德加·斯诺 伦敦 7 10万

8.长征 长征

9.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全过程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0.D 11.D 12.C 13.A 14.D 15.B

16.B

17.昆虫记 法国 法布尔

18.向阳、宽敞。

19.①勤劳。

如:

工作一干就是两个钟头。

②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如:

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阔。

20.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美国

21.红小鬼

22.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 毛泽东 周恩来

23.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4.[解析]C “讲话和气”是后来加的八项纪律里面的。

25.[解析]B 这是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的批示。

26.[解析]C 这是贺龙的事例。

27.纪实 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①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

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

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

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

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②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

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

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

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③“我没病!

”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④“你朋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

”一个护理员说。

   ⑤“他早就来了。

   ⑥“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⑦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

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

“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⑧“我要我的衣服!

   ⑨“噢,您放心好了。

”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⑩“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

”我说。

   ⑪“你疼得很厉害吗?

”他问。

   ⑫“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⑬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

“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

起初是哪里疼?

   ⑭“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

“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

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

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⑮“我可不想动手术。

   ⑯威德大夫摇了摇头:

“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⑰“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

我一切都正常!

   ⑱“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⑲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⑳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㉑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㉒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㉓“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

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

交不起麻醉费。

   ㉔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㉕“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

”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㉖接着,我转向护士说:

“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㉗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㉘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

“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

你这不正常的人!

(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2)文章多次出现“正常”这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正常”隐含的意义。

Ⅰ“我没病可治!

我一切正常!

Ⅱ“你这不正常的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⑳段详细描写医院工作人员送我去手术室的作用。

(4)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2)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

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

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4)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

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

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

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

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这篇小说的第①段交代小说的背景,第②段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从第③段⑱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我在医院的过程;第⑲到㉗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我被拒绝到这个医院看望病人。

(2)Ⅰ结合语境分析“正常”的含义,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并被医生强迫住进医院,这一句是我反复向医生强调的一句话,我是告诉医生:

我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当然“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Ⅱ结合语境分析,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急中生智说自己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钱付医疗费,结果马上被医生赶了出来,由此我被医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医院的床位过剩,医院想尽力避免病床空闲,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因此这里的“正常”的含义是:

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结合语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我反复向医生强调我没有病,但医生却要给我做手术,还把一个健康的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医生再渴望有病人也不能随便给病人做手术,这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挪”是对护理人员的动作描写,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作者运用夸张和描写的手法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先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因此我是以一个正常的人在与威德大夫对话,而威德大夫却主观臆断地认为我得了严重的病并要给我做手术,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当我在被推去做手术时我强调我没有医保和钱付医药费时,就被这些医护人员赶了出来并且不允许我探望自己的朋友,由此看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们眼里只有钱,这样写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