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29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docx

《语文课程标准》30问1

《语文课程标准》30问

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53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证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哪几个实施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200年6月是研制阶段,200年到20XX年是实验阶段,20XX年到20XX年是推广阶段。

20XX年,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贯彻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

到20XX年,各个地级市都要有一个实验区,占人学学生人数的10%-15%。

到20XX年,将有30%的学生进入实验区,到20XX年,全国所有的一、三、七年级(指初一)的学生都将进入实验,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对新的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改革不是哪个人要改,哪个专家要改,而是不改不行了。

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适度超前才行。

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4.《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情况下制订的?

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新体系。

据专家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

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5.“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

(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6.《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7.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学科性质定位的变化,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

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8.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9.《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什么是人文素养?

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

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0.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一个“工具性”或“人文性”是无法概括语文这一复杂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

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11.《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什么是语文素养?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中,为什么将“语言文字”改为“语文”?

以往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表述是这样说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在《课程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

“语言文字”主要是就这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言的,“语文”就不同了。

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其内涵?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它的内涵。

一是语文是民族的根,也是学生做人的本。

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要通过教“语文”培育现代的中国人。

二是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

语文充满形象与情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他们求知的渴望、钻研的精神、学习的劲头也就越强烈,效率也就越高。

14.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

15.《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

二十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

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标”,淡化“训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

1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并强调“l—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从少写”是符合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

儿童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

小学生手部的肌肉还不够发达,字写得既慢又很吃力,相对来说,多识少写就要轻松得多。

实际上,一年级上册教材用这样的方法共安排了306个生字(其中要求认识的138个,要求写的只有168个),比过去第一册的识字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17.《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18.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19.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改革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小学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

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

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采,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0.《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

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

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21.《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22.《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强调“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

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并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  2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

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

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

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

师生进行对话,应注意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要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4.《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口试与笔试、单项与综合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

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25.和《语文课程标准》配套的实验教科书是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的?

20XX年,语文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