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054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docx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永荣镇的妙境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

永荣镇的妙境

——国画奇才陈子庄故里寻访记

钟永新

巴蜀画家甚多,近代时期的陈子庄乃一奇人,其作观之难忘,且通武术,精画艺,实是百年难遇人物。

其故里今有荣昌双河及永川永荣之分,唯有去访方可知之,先至隆昌,换往荣昌,抵广顺镇,见有去双河的车,便下车搭乘,等车近一小时,途中又在修路,要分为两截来坐,至双河,问询如何赴高丰村,然而连88岁老者亦无闻,于是继续前行,欲往白果林,又计划往永荣镇,车夫却言问清方向才去,把我带回双河,只好另叫一人,再折返,先去铁炉坝,问多人,皆知陈子庄,一路指明位置,然西瓜棚、张家湾都不是。

再去某煤矿紫金观,路上问一老者,何处可至,答到从拱桥入,路上正遇陈氏家族后人,说此即是紫金观,有一祖坟,为乾隆年间所立,出后又从另一拱桥进入今名峦堡村二社四组,终得知此处正是陈子庄故宅,可惜原有两三房都无存,只剩下某侧墙。

接着赴永荣镇,问一群打牌者,未答之,再问一读书者,朗谈甚多,言往子庄村,下一大坡后再问古屋基处就是。

路上有一小平桥,摩托不能过,于是步行前往,远望有多处粉刷建筑,后村民带到某处垮塌地,言此间就是陈子庄出生地,尚存一壁,原有天井隐约可见,诸人告知已有多人来观,垮前看过,垮后看过,但是究竟何时可以维修,却无进展,返身离开四顾,周围山川如画,真是一处妙境。

2014年12月初稿2017年6月修改2018年2月修订

附录:

【陈子庄简介】陈子庄(1913~1976),国画家。

原名福贵,别号兰园、南原、十二梅花主人、下里巴人、石壶等,永川县人。

自幼随父(陶瓷画工)钻研画艺,少时从师习武术。

30年代在重庆以卖画教武为生。

继为王缵绪延聘座上客,得齐白石、黄宾虹指教,受八大山人、石涛名家作品启迪,视野大开,其山水、花鸟多取材于平凡小景,独具风格。

提出“因景生意,因意立法”,即“意度”的主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成都继研国画,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委员。

晚年创作甚丰,辞世后名扬海内外。

作品在北京、香港、美国等处展出获好评。

出版有《陈子庄作品选》、《石壶画集》、《陈子庄画集》、《陈子庄写生稿》和《石壶画论语要》等。

(来源:

《四川百科全书》)

【陈子庄故居】重庆永川区永荣镇子庄村

重庆荣昌双河镇峦堡村紫金观

【陈子庄艺术陈列馆】重庆永川区茶山竹海中华茶艺山庄

【陈子庄故里相片】

重庆荣昌双河紫金观陈子庄故里(2014-11-28钟永新摄)

重庆永川永荣镇子庄村古屋基陈子庄故里(2014-11-28钟永新摄)

【陈子庄作品选】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

1

宗教解决人的归宿问题,艺术解决人的现实享受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与宗教相比,艺术对于现实人生将发生更大的作用,因此,对于艺术,宗教利用它,政治也利用它。

当然,利用它也还有个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宗教最后要代替艺术,我看是代替不了,各自发生的作用不同,哪能代替?

我们作画,其社会的作用是牵引民族思想。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艺术方可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切不可好名贪利,把后人教坏了。

我的思想体系是同意“物我一体”、爱己爱人的。

无仁心,一切皆无。

学艺术不为自己,也不只是为爱好。

初则以之陶冶自己,然后逐渐扩大,想到国家、民族、人类。

西洋讲“真、善、美”,真——科学性,善——道德,美——艺术性。

以这三个字衡量艺术作品,其高低自明。

绘画一道,笔墨相及即生变化,主要是个人的意识在其中起作用。

最美的是真实,违背真实则虚伪,则不美。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我们要画真画,讲真“话”。

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

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

讲到“生化”、“铸造”,主要是人的思维在起作用,从描摹客观物象到铸造自然,有一个过程。

“庾信文章老更成”,是说酝酿、发酵到成熟要一定的时间。

学画要深究哲学。

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

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

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

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是向后看,孔、孟就向往远古,其实远古时期人类还不能避洪水、野兽等自然侵害,有什么可向往的?

发达的国家都是向前看。

我们如果也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绘画,可以知道,孬画是向后看,临摹,复古;好画是向前看,是创造,是展示未来。

只以画法学画不行,须从文学、书法、哲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全面提高,才能在画业上有进步,道理很简单:

大力士不能举起自己。

绘画是通过客观反映主观。

只反映客观即是自然主义。

一幅好的绘画应启发人的事业心、善心、仁心。

绘画须通“心灵”,须得“机趣”,此四字,论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

写(表现)精神(形而上)是艺术,写物质(形而下)是技术。

写物质越似越非,写精神似非却是。

艺术应给人以心灵上之最高享受。

如仅仅描摹实物,即使酷似,也不能起到上述作用。

看这种画还不如看实物。

我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描写大自然的性格。

在理论上,一幅创作是作者全人格、全生命力的表现,我努力想做到这一点。

(问:

摄取事物的精神不易。

摄取事物精神之法在于抽象。

人类的文学、艺术,从发展眼光看,都是抽象的好。

抽象一分就高一分。

如果在艺术中没有抽象,光搞实象,那还了得!

演戏要砍头就真去砍一个头还行?

 

2

科学的智识,美学的修养,道德的素质,这三者画家均应具备。

绘画是造型艺术,应比照片美,比实景高,才谈得上艺术。

艺术的背后应是人。

时下有一种风尚,对着照片作画,照实景描摹,如此则是本末倒置,有何一气!

《易》曰:

“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

”德,是日日增进的,所谓“进德修业”。

对我们来说,文学艺术是业。

德如日月,可以照见别人的道路。

人的光明正大的精神一刻也不能蔽。

日月在天,其另一边之光人虽不可见,然其光固在,不过为物所障。

人为名利障,则不能现出己之德的光明。

序者,变也,要知物之变。

穷则变,变则通,要知份。

绘画一道有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

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达思想。

如画芍药,仅仅是芍药则无意思。

不能为画画而画画。

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上述两个条件相结合而后生成的。

有了意思,要考虑表现形式,于是出现了风格。

否则,只在画得象不象上徘徊作难,便什么都谈不上了。

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

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

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

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

性灵是根蒂。

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是高于物质世界的。

因此,凡来跟我学画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先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我是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画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两句话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概括。

神,不是迷信。

虽无形无质,然又发挥作用曰神。

神支配法则。

好画好诗是神在支配,是神与人感情起共鸣产生的。

明,是神之作用。

凡神皆明(光明)。

人之第一念(不假思索)是神。

艺术要反映第一念。

凡艺术皆贵想象。

有些画只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后得,其实若仅具外形,实物固在,何用想欤?

这只是罗列现象。

我说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这第一念头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

讲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远光辉。

德如日月,然后作品方能与日月同光。

苟无德,其作品必亦污秽。

德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看法相同,德不同,以德为准。

德相同,看法不同没有关系。

如梁启超不同意他老师康有为,熊十力不同意欧阳竞无,都是看法不同。

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分辩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固有的,是好东西;人强加于我者,是不好的。

3

能启发人的艺术品是好东西,因其能启发人之本心。

高等动物有高度本心。

我不同意佛家说要请求才超度,不请求则不超度。

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于内发,不是外加的。

再说类万物之情。

类之法,有归纳,有演绎。

归纳万物而认识之,这一点我尚未做到。

如最近我画一幅端阳景,下端画了两个粽子,拴粽子本来只用一根线,我画了两根线,是我还没有弄清楚就画在画上,这样,别人看了以为也是两根线,这等于我在欺骗别人。

仔细想来,我以前的画中不知有多少这类东西。

古语云“修辞立其诚”,此即不诚也。

形尚未弄清,何能类万物之情。

我体会到,作画要熟悉了对象才画。

情中是包含有理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二者不可分。

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

能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道德就高尚了。

古人云:

“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我们还谈不到圣人,但要以圣人为进德修业的目标。

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

艺术家的心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印章,一幅小画,往往可以窥见其心量之浩大。

如论国画的优良传统,最可贵的,是画家的毅力与独特见解。

一说“传统”,世人仅知有笔墨、颜色,不知是毅力。

为何不讨论有成就的作者之独特风格从何而来?

法则固然需要了解,不了解传统法则的研究者是盲目的研究者。

但是,传统不在法则内,艺术中法则一旦形成,便只是新的艺术的枷锁。

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

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需要靠修养的深度。

简单地讲,画法就是将文章的结构、章法运用天绘画上,画面的虚实、开阖等处理方法与文法之理是一致的。

石涛讲一画,一画是天,纯阳之体,乾卦≡,≡也是一。

乾比男,阳;坤比女,阴。

万物皆分阴阳,即使小到肉眼看不见,也有阴阳。

讲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

中国一切艺术都讲“气”。

“气”是什么?

气是“神”,是看不见而又起作用的东西。

我们考虑事情的第一念,与事情的结果往往相符,那就是“神”,后来的许多想法,不过是将已有的经验用作借鉴而已。

中国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都讲气化,有一种气氛在感染着你。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应当首先从“气”去体会。

画得好的画有艺术语言,使人有亲切的感觉。

《易》谓:

中和、饱和。

艺术要和谐,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画和谐。

老子云“和光同尘”,绘画要达到“和”的效果很难。

画的结构、景物、形象的尺度都应围绕着一个“和”字。

和者,活也,是充满生命力。

因此,和不是一团和气,一幅画还要讲刚柔。

主观思想与客观景物密合无间,则情景交融,则和,则有艺术语言。

绘画作品的效果如发生“亢”,即高昂,是独阳,使人看着讨厌。

这是艺术的毁灭。

“卑”也不好。

卑者,贱也,自处低贱也是自毁。

亢也,卑也,皆是伪。

不高不低,本色如此,才是“和”。

几观察事物,以本心、天心去看,境界则高;反之,以私欲心、人心去看,则生佛家所谓“障”,境界自低。

如果写生者意出于势利,如何画画!

《易》曰:

“修辞立其诚。

”,作画亦须“立其诚”,何谓诚?

无欺也。

欺诈则无真心,无真心即无真知,无真知即无真画。

抄袭之作就是欺诈。

写诗贵在有真感情,画画也贵在有真感情。

如画山水,对山水无真爱,哪谈得到真感情?

无哲学上的参悟,也说不上有真感情。

 

4

中国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本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格的体现。

有仁无智,不能改进社会;有智无仁,则为谁服务?

山水,生万物以养人,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整个人类的存亡与发展其实就系在这山水上面。

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须思想意识高,人格高。

人品低即画品低。

有人认为此言不公允。

须知画是灵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现,而人品低者却以灵魂献媚,其画品格尚能高乎!

名利心去一点,画品就高一点。

名利心增一分,画品就低一分。

我不同意“书卷气”的说法。

这是过去的假文人妄图伸手霸占画坛而胡诌出来的,意思并不外乎是:

“我是读书人,画得再孬都好。

”京剧名家中,谭鑫培、杨小楼都不识字,艺术造诣却很高。

四川贾树三是瞎子,又是文盲,竹琴却打得很好。

再如瞎子阿炳,二胡拉得多动人,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比不过他呢?

梅兰芳扮演女角,女人还能赶上他么?

古希腊的荷马是个三千年前喊街的瞎子,恐怕也未必上过盲哑学校,但他唱的史诗多好啊。

我平生推赞民间艺人,而不推赞文人画,以其习气太重,且背离形象过远。

民间文艺则生气勃郁,从古迄今,青史无名而才艺兼绝之民间艺人,不知埋没了多少!

创造即发现。

要敢于到无人处去发现。

没有知识不能旅行,因此学画的人要多读书,才有创造的能力和条件。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道德与事业均要日有所进。

我们要读两种书:

一、与进德有关者;二、与修业有关者。

前人留下来的书中,糟粕多,精华少。

最精微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所以熊十力不同意别人把他的著作译成英语,以为那样只剩下语言外壳,是歪曲了他。

画的最高境界是凭性灵作画,是看作者的修养多高。

著书也是如此,最精微的道理都在文字笔墨之间,全靠学者体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

读书,要能摒弃与身心无益者。

“世智辨聪“之类的书可以不读。

多了解一些无聊的知识,吹牛可以,做学问就不行了。

过去有些无聊人,在一起就争论荣乐园的菜谱如何。

齐白石了不起,他连历代许多大画家的名字也不记,他说:

“与我的画无关,我记得他干啥!

要读培养性灵的书。

性灵受大自然的启发而来,但须读书培养,才能成其器宇。

《易经》说的都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事,有人却把它说成了玄学。

学画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读《易经》,因为画画的人要观察万物。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我推崇北宋张载(横渠)。

过去在神龛上天地君亲牌位旁写上“周、程、朱、张”,其实前三人都在八卦太极之说的圈子里(王阳明也是),只有张载的思想是解放了的,能与天地万物同其德。

张载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见其心胸之浩博。

读王阳明的著作,对绘画思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佛学是哲学,佛教是迷信;哲学当研究,迷信当摒除。

不解佛学而欲明究中国画史、画理,是很困难的。

荀子云“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我们搞艺术不能单凭天赋那一点东西,需读书来涵养性灵,最后还要进入折学境界,把思想加以整理,这样才会有创造。

《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很好,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篇。

“程”是衡量,是衡量我们的气是有多大。

搞艺术的人应当有最大的气量。

 

5

宇宙很大,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太少。

学画者要知道宇宙之大,才会胸襟开展,画出的东西才通脱,出人意表。

绘画最可贵的是艺术思想。

学画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艺术思想。

为人要有器识,“理”境高了,画自然会画好的。

书、画均须先有器识然后有文章。

贵在思想上要不断探索,否则会人云亦云,人画我画。

(问:

我准备把刻印摆在第一位,学画次之)

应该把读书写字摆在第一位,刻印、画画皆是“余技”。

这样,刻印也好,画画也好,不高自高。

中国的文学、医学、音乐、舞蹈都是哲学的体现。

最高境界的山水画,常人看不懂,因为它也是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画的基本构成是笔、墨、色、水,以及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技法,这是形而下的,是器。

还有形而上的神,是画家的思想意识,这就表现为画的意境。

绘画之“质”,就是其艺术性;绘画之“数”,即笔量、墨量,是其技术性。

神、情、气是质,形是外壳,是数,所现之量即构成形、象。

画之纸幅大小也是量。

此外,笔之大小、笔痕粗细是笔之量,浓、淡是墨之量,干、湿、燥、润是水之量,这三部分在个量,经过组织构成形象,这都是技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生动、生硬之区别也是量,是用功之量。

艺术是内,这些是外,内外融洽,才是一幅好画。

我评画时常说“质量不高”,就是指它艺术性、技术性都不高。

中国自古分画为神、妙、能三品。

何谓神品?

即变化多端,高度概括,极似物象,不拘外形。

而后又有人提出逸品在神品之上。

逸,是逃逸,是从艺术的程式里跑出来了,从内心到形式均逃逸了,不受任何约束羁绊。

何谓逸品?

平淡天真,感情真实,

不是有意刻画而达物我两忘之境界。

欲达物我两忘境界,则须加深个人修养,使自己之精神与天地万物一体。

要能与天地万物一体,才能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作品。

别人看了作品才能解放别人。

是解放别人,还是增加别人精神上的桎梏?

解放别人,即是能发挥别人的创造性,作品的感染力才大,才深。

以古代文学作品论,李密《陈情表》、陶潜《归去来辞》、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文天祥《正气歌》等可为逸品。

王羲之《兰亭序》具有哲学意味,但还不到逸品境界。

以古代绘画论,八大山人、郑所南、方方壶、牧溪、弘一法师、担当是逸品。

吴道子是神品。

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都是神品,还不是逸品,因为他们的作品还有我见。

齐白石九十岁左右的作品在神品和逸品之间。

到了对笔量、墨量视而不见,无执于大小、高矮、浓淡、肥瘦、粗细、明暗,即佛家所谓“无差别心”,则是最高境界了。

笔量、墨量是物质的量,要追求精神的量。

有人以为我的画要改掉“野”字,我不以为然。

盖人之所谓“野”,是指超越了前人的成规,我以为我的画“野”得还不够。

在绘画艺术上,要开创新流派不容易。

我的画经常还有旧框框,还未完全去掉前人的积弊。

凡为艺术创造,都须有高度的艺术想象,如果没有想象,则会失这直率。

未经锤练的艺术才是“野”。

画者,化也。

在纸上要笔笔化。

要生化,不生化则无趣,生化才能超乎形象之外。

刻印要印化,写字要书化,作画要画化。

6

一幅画的每一笔、每个形象直到整个布局都要“生化”,否则只是生料。

仅仅画得象而没有感染力则不是艺术。

黑格尔曾举例说,画家画成的葡萄鸽子要去啄,画的甲虫猴子要去抓,这种把鸽子、猴子也骗过了的画,所起的仅是庸俗效果,谈不上艺术境界。

中国画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画成的雀子鹰要抓,画的白鹤,真白鹤也去站在一起,但这并不应是艺术的目的。

总之,须有艺术境界才能算艺术作品。

照搬实景是自然主义。

要有艺术加工与组织的功夫。

什么叫加工、组织?

譬如说作筵席,鸡肉、鸭肉、猪肉皆是好材料,然而能否将就这些材料端上桌去呢?

材料固然好,但必须施以适当的烹饪后方得为佳肴,而后方得奉献于客人之前。

烹饪即加工、组织。

“真实感”三个字不能用在艺术上。

舞台上张飞穿一身黑,打的旗子也是黑的,是为了衬出刘备的白袍白旗,生活中哪里有?

画虾,如仅讲求透明感之类,则不如去买一串真虾,看过了还可以吃。

但若有人用一串真虾换你一张齐白石画虾,你干不干?

如果要求绘画形象形要象真的一样,就等于要求舞台上使用真车真马,这样一来,哪还有艺术性?

我们画的那些东西,既是由笔墨点染出来的,与真正的物质自然有天渊之别,只有意趣是真的。

画画时应随时提醒自己,这是画的,不是真的。

例如,自然之花本是越至枝端花越小,但画画则不必这样。

搞艺术的人须心里随时记住:

这是艺术。

从前的画人多不解此。

xxx住青城山十年,没有把青城画好。

xxx去青城,只见重重树林覆盖,不见岩石,不知从何着手,不敢画。

语云“青城天下幽”,“幽”是幽微。

如抓住青城的本质,则随意可画青城。

杜甫咏青城诗有云:

“为爱青城山,不吐青城地。

”因爱此山。

连口水也不敢吐,这就突出了青城的高雅、圣洁。

又云:

“丈人祠前隹气浓,绿云抓住最高峰。

”一“隹”字写得好,绿云也想住下来,对人的吸引更不待言。

画青城,不是要画得同青城一样。

杜甫是用诗铸造青城,我们画画,要用画铸造青城。

只有用自然的材料来重新铸造出艺术家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

绘画只要能表达出意趣就行了。

齐白石画牛耕田,看起来牛不象牛,但尽管形象不象,牛的意趣却在,并使人感到它还在慢腾腾地往前走,尽管没有画水,却使人感觉田里的水还很深。

这就叫“得意忘形”。

因此,绘画艺术不能光去考虑“象不象”的问题,应以意趣为第一。

如果形象不准,又无意趣,就是画不象了。

形象要准,准才能体现意趣。

在准的基础上才能求趣。

所谓“象极了”,则有趣,但是要象极了则需要概括、提练,不是照搬,照搬是不会象的。

准,是从生活中积累而来的,是用过功的。

笔简到极度,则有趣。

担当画的人物极简,又很准,便趣味无穷。

从这点看,八大比石涛强,八大的形象极简,用笔洗练,石涛有气魄,但冗笔多。

画画很难甩脱物象的控制。

最初学画怕学不到形象,但学到了往往甩不掉,受形象的束缚。

当然,没有能力画得象与超乎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7

(问:

中国画画临水景物,是否都不画倒影?

绘画是反映精神世界。

地面景物是物质世界,连地面景物我们都要尽量简化,画倒影有什么用呢?

画上之物比实物大或比实物小,都是夸张。

齐白石八十五岁画的菊花,一朵有小缸钵大,是夸大之例。

斗方画峨眉,就如在舞台上表演打仗,是夸小之例。

画画当然可以将自然物艺术化、抽象化,但性格不能变,如三国戏中的刘、关、张,从表演到脸谱、服装、音乐都是生活中没有的,但都决定于人物的性格。

画理亦同,如画花卉,草本、木本的区别是植物的质的区别,都须在画上各显其性。

《老子》云: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画画的人要行天之道,自然之道。

写生时,不足者补之,多余者舍之,不是单纯对景描摹。

我曾细察鸟的飞行姿态,其双翅在某一瞬间时成“一”字形,这是不能入画的。

真实的不一定是美的,不是真实不美,而是表达不出那美来。

要舍弃不入画的部分,取绘画艺术能表达并宜于表达的部分来提高。

光是自然物的提高不是美,只有特殊的高级才是美。

(问:

齐白石的画有“梅花彩蝶”,开梅花时,不应有彩蝶呀。

京剧《霸王别姬》中之霸王,杨小楼、郝寿臣都善演,但各人画的脸谱不同,演出来的性格也不同,然而都是霸王。

齐白石的梅花是他自己创造的,看起来不是腊梅却又是腊梅,配以彩蝶,是造成春天的气氛。

他不画衰杀之景。

画画不是照像,画中之物不是标本,不能用季节来限制它。

譬如唱戏,舞台上小生一年四季都拿着扇子,生活中哪有冬天拿扇子的?

非但如此,还不管演哪个时代的戏,小生都拿着折扇,实际上,折扇是明代时才从朝鲜进贡的,明以前中国是没有折扇的。

不能用自然去限制艺术。

“良工善得丹青理”是艺术之理,不是自然主义。

艺术是创造,是无中生有。

写生,有人叫“写实”,这是不对的。

写生即写“真”、写“神”,这中间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去其冗废,写其内美。

梅瞿山画的黄山,你按图索骥就找不到。

戏剧中的刘、关、张、包公等画的白脸、红脸、黑脸,世上也是找不到的。

戏剧中画脸谱是在刻划性格,我们看起来很动人,红脸关爷、包黑子,妇孺皆知,没有人反对说那不象。

艺术中“生化”的程度越高,则越普及。

画家向自然界学习当如蜂酿蜜、蚕吐丝,须经融化酝酿之过程。

不如是,则谓菜花即蜜糖,桑叶即蚕丝,可乎?

造形,就是塑造我之形象。

 

8

绘画是把大自然中美的东西提炼出来。

提炼之法:

省其有余,补其不足。

绘画中的物象是从现实中来,经过作者头脑的艺术加工,升华了,这才是艺术的物象。

哪有自然界恰好长成一幅画呢?

画画是通过客观景物反映精神上的东西。

马思聪写《蒙古小夜曲》,别人叫他去蒙古看看,他说:

“我不去也可以写出,一样动人。

”搞艺术凡仅凭见闻而得,都是低级的。

(问:

这与“迁想妙得”有相同处吗?

迁想,如杜工部之“拈断数茎须”,太苦了。

我主张不想而得。

这并不神妙,全靠平日积累,如怀胎一样,成熟了自然会生产。

没有画意而硬画,等于不管胎儿成熟与否就剖腹取婴。

中国画不讲透视,也不讲光源。

可以近大远小,也可以远大近小,可以远淡近浓,也可以远浓近淡。

人物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把主要人物画大,陪衬的人物画小。

再如郎世宁《御园观射图》画乾隆检阅贵族子弟射箭,乾隆坐在大殿上,两旁排列文武朝臣,如按西方之透视法,乾隆的位置在“灭点”上,只能画得如蚂蚁大小,而此幅则将乾隆画大,射箭者画大,其余人物均画小。

中国画是讲主宾,讲主从关系,讲一幅画本身的结构,而不是自然物本身的结构。

一个舞台不过两丈宽,金銮殿也在,书房也在,驾车跑马也在,花烛洞房也在。

比如划船,舞台上并没有船,全靠桨或篙来表现。

《陈姑赶潘》一剧的艄翁是来源于现实中的船夫,它结合了舞蹈(结构上与陈姑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