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944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艺术.docx

《现代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艺术.docx

现代艺术

現代藝術的瓦解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到19世紀後期,出現了轉變的苗頭,這個苗頭進入20世紀後,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這就是西方的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創作

可以把西方現代藝術看成是一座大廈。

由各種不同類型的視覺風格組合而成,建造這所大廈的原理,是科學和理性。

這是西方數百年來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們這裏比較缺乏的東西,西方人憑藉這些在技術和社會管理方面取得飛速進步;但也帶來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悅離不開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從職位、收入、門第角度考慮和計算,理性態度是有了,但感情會受影響。

所以,在涉及人類情感和性靈的地方,不能只聽科學的。

現代藝術的創作,與科學思想密不可分,結構主義與立體派,工業技術思想與未來派、風格派,機械製造形式與達達派的機械圖紙繪畫,弗洛伊德的釋夢學說與超現實主義,還有以理性手法表達非理性的抽象表現主義,等等,都是科學和藝術聯手的結果,人們把藝術創作看成是一種有規律可循的造物過程,這樣,藝術家出圖紙,工廠按照圖紙生產藝術品,就成了合情合理的藝術創作程式,1960年後的美國就是這個樣子。

那時,許多藝術家從事各種各樣的工業與材料試驗,發明新的合成材料,使用機械裝置成為作品的動力系統,聲光電磁成為新的藝術資源,下麵幾項藝術活動能說明當時的情況:

(1)光效應藝術(OPArt),這是一種基於光學知識的心理試驗藝術,創作者通過精確校正的色彩和幾何形制造出有動感的光色效果,代表藝術家是布裏奇特·裏列(BridgeiRiley)和瓦薩雷裏(Vasa-relev)。

(2)極少藝術(nIlnlnlallsn1),突出特徵是以工業方式生產藝術品,追求數學的精確性,代表人物是賈德(DonaldJudd),作品通常是相同單元的重複。

(3)“動態雕塑”(KineticArt),有許多代表人物,如瑞士人廷古萊(JeanTit-ian),製作了變體繪畫機器,為首屆巴黎雙年展製作了一臺“有香味有聲音的變體汽車”;萊裏(LenIye)製作了有微妙平衡的活動雕塑,等等。

(4)燈光雕塑(LighiAri)是雕塑的另一發展方向,其形式類似霓虹燈廣告。

代表人物是青年藝術家弗萊溫(DanFla-vin)。

(5)1966年紐約軍械庫舉辦《藝術和工程》試驗展覽,展出許多高科技手段設計的藝術品,並由此帶動藝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緊密合作。

隨後成立的’藝術和技術試驗”組織,有3000人參加。

  

燈光雕塑

還有更多的類似活動,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地,形成風潮。

如紐約現代美術館有“機械”展,惠特尼美術館有“光”展,倫敦有機械“動力”藝術展,洛杉礬有“工業”展,等等。

科技力量由介人藝術發展到支配藝術,西方現代藝術在借助科學力量創造新成果的同時,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下麵這些藝術家是1960年代藝術與工業結合的代表:

  

(1)色面抽象畫家紐曼(Barnetr-man),以近乎不斷重複的方式,製作單一色塊。

  

(2)金屬雕刻家大衛·史密斯(DavidSITiith,1906~65),早年在軍事坦克工廠做焊接工人,後來就發展出一種鋼雕刻,這種雕刻提供給觀眾的是它的沒有實際功能的機械性品質。

  (3)行動藝術與色百抽象結合的畫家弗蘭肯塔拉(Ftankenthaler,1928-)對抽象表現主義資源的再利用,把藝術變成某種物理資訊的表達.

  (4)黑條畫家吏泰拉(Frank:

tLixlla,1936-),使用銅和鋁探討不同形狀的畫布造裏,以矩形和棱形為多,創作大、規模的色快分割作品。

編輯本段發展三階段

  現代藝術的性質有學者把西方美術的歷史概括為三個階段,即:

前現代一現代…後現代。

這個分期法中,一切藝術都是圍繞著“現代”來確定其時段的,“現代”成了劃分歷史的座標,這個分期法狠簡單,也容易記,我們不妨惜來一用。

  旅美日本文學理論家灑井直木(NaOkiSakiIJi)在一篇談日本後現代文化的文章中說:

"前現代一現代一後現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種時間順序,我們必須記住、這個秩序從來都是同現代世界的地緣政治構造結合在一起的,現在眾所周知的是。

這種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紀的歷史框架,人們通過這個框架來理解民族、文化、傳統和種族在這個系統裏的位置."歷史階段的劃分不是純然時間性的,而是和空間糾葛在一起的。

這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裏,不同地域可能分別處在不同的文明階段;比如同處19世紀,中國是封建帝制國家,而西方早已進入資本主義,因此,有人說凡是當代出現的藝術都是當代藝術:

是不對的,現在我們國家展覽會中出現的許多美術作品就不具有當代藝術的特徵,甚至不具有現代藝術的特徵,這正是東西方地域差別的結果。

  無論是“前現代”還是“後現代”,都是與“現代”進行比較後才可能產生的看法,弄清什麼是“現代”,是進行這種比較的前提。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體察“現代藝術”發生轉變的原因。

  一種是風格和形式的角度,這是一種數量的概念。

從理論上說,我們可以計算出西方現代主義階段創造的視覺形式和風格的數量,這個數量很多,以倍數超出已往任何時代,也是中國已有美術形式和風格的總和也無法比擬的數量。

  另一種是價值的角度,所謂價值,是斷什麼好,什麼不好的標準,價值是質的概念,關係重大。

不同價值觀導致不同的評價結果,比如,用明清文人的價值觀看今天的中國畫,就會認為今不如昔。

  從數量角度看現代藝術,我們會發現西方藝術家們在短短半個多世紀裏,以多角度。

全方位的探索精神,實踐了藝術形式(架上藝術)變革的各種可能性,乃至沒給後人留下多少有待探索的空間。

革命已經成功,同志無須努力,後來的藝術家只好另辟踝徑。

  從價值角度看現代藝術,我們會發現它基本上屬於精英文化範疇,能堅守高雅藝術的節操,不屑於與凡俗為伍,這種觀念就其本性來說,是歷史上貴族文化的衍生物,但社會變化了,精神貴族們失去了世襲領地,也只好去塵世中摸爬滾打。

編輯本段價值觀

  具體說,現代藝術的價值觀表現在下列凡個方面:

  

(1)追求純粹。

現代藝術追求視覺產品的純粹性,在創作中只考慮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歷史、宗教,文學等內容的介人,因而促成抽象藝術的發展。

一般說,追求純粹是精英化和專家化的思想,有局限性,等於畫地為牢。

  

(2)提倡原創,這是把體育競技的標準用到藝術上,把藝術創作看成是藝術史上的破紀錄競爭,但體育是優勝劣汰,藝術可不是這樣,藝術的發展不是進步,是改變。

比如不能因為有了畢加索就說倫勃朗差。

  (3)引形式至上,重視形式不是現代藝術特有的習性,古典藝術也非常講究形式感,但古典藝術的形式服從內容表現,或者說,形式隱藏在形象的後邊,而現代藝術是為形式而形式,賦予形式以獨立價值和功能。

  (4)叫自我中心。

現代藝術家多閉門造車,表現自我,不考慮觀眾,還經常通過怪異行為和奇裝異服而顯示與眾不同,因而作品也十分個人化,不容易理解,也因此幫助美術批評家獲得瞭解釋此類作品的特權。

  (5)整體單調。

這是指在現代藝術流行時期,一切非現代的作品,如傳統寫實手法的、有民族地域特徵的、非發達國家的作品,均被排斥,弄得全球藝術家都要使用“跨國界語言”,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全球性藝術語言貧乏症。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我們就能理解,有反對它的力量出現,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編輯本段後現代藝術

  後現代藝術的出現反對現代藝術的力量是在1960年代未出現的。

  就在科技強權席捲一切,精英化,純粹化的藝術山窮水盡的時候,新的藝術活動出現了,這些活動與

  

大地藝術

當時的潮流是那麼不同,竟然使西方藝術峰迴路轉,另開局面。

下麵就是當時新出現的幾項藝術活動:

(1)大地藝術(LandArt或EarthArt),可以看成是室內裝置作品向戶外發展的結果,最早的樣式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國的斯通亨治圓形石柱,而美洲的廣闊土地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臺。

以沙漠、高山和草原為原始材料,修整出或附加上巨大的幾何形式,是大地藝術的早期特色。

最有名的作品是羅怕特·斯邁森(Robert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這個堤壩寬15英尺,觀眾可以沿著堤壩走幾圈,除此而外沒有任何實用功能。

  

(2)裝置藝術(InstallatiOn),是一種由非藝木材料構成。

可在室內短暫陳列的立體展品,其中極少

  

裝置藝術

部分也會被博物館收藏,它是一種佈置展品的方法而非藝術特色或風格,所以它可以為許多藝術流派服務。

最初的裝置由棄置傳統雕塑材料而來,其主要定義是:

(1)它們是裝配起來的,而不是畫。

描、塑或雕出來的;

(2)它們的全部或部分組成要素,是預先形成的天然或人造材料、物體或碎片,而不打算用藝術材料”。

早期裝置藝術的代表是德國的達達藝術家施威特(Kllrtschw-Itter),他在1920年代用各種材料將自己的住宅堆滿。

  (3)身體藝術(BodVart),是創作者將自己的身體作為藝術表達的材料,並結合繪畫、攝影、錄影

  

身體藝術

或其他現場記錄手段。

形成的一種非戲劇化的表演藝術,“非戲劇化”是指無虛構、表演和做作成分。

如勒瓦(BarryLeVa)的作品就是在相隔十幾米的兩堵牆之間跑來跑去,直到累倒為止。

另一位維托·阿康西(VitoAcconci)曾經是個詩人,心理上有受虐傾向,比如他努力去咬自己身體上能咬到的部位,不咬出痕跡不甘休,還在公開場合手淫,並且架上擴音器將聲音傳播出去,迫使公眾成為“窺淫”者,試圖以此衝破社會禁忌,還有一位是克裏斯·怕登(ChrisBurden),這個人更是受虐狂,代表作《5天囚禁》是連續5天將自己關在一個鐵箱子裏;另一名作《槍擊》是讓他的朋友在匕英尺外向他的左臂開槍,這種驚世駭俗手法,使他立刻獲得了世界聲譽。

  (4)概念藝術(ConceptuaIArt),來源於1920年代早期的達達藝術,認為藝術沒什麼神聖和持久的價值,它的本質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態的具體作品並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

  

概念藝術攝影

藝術(Ideaart),後物體藝術(PostObjectart)或無物體藝術(De-materializedart),用來記錄思想的文字材料,或者對一個事件的照相實錄,是概念藝術的常見形態。

概念主義藝術家探詢藝術與思想或者藝術與知識的關係,這種探詢的終點是文字的、數學的或美學與哲學的,從道理上說,這種作品實際上不是用來觀賞的,傳統的展出形式不適用。

但既要展示內在思想又要避免外在形式,仍是長久的難題,那些被看成是觀念藝術的作品,多是在美術館和其他公眾場合展出一些臨時性的裝置,例如隨便堆放一些木頭、磚塊或其他雜物,有一個例子是在美術館中展出一個巨大的鳥籠,裏邊有些活的鳥和其他物品,另有一個概念藝術團體則是一些從事隨筆寫作的人。

代表人物有約瑟夫·庫蘇斯(JosephKosuth)、邁爾·波施納(MeIBochner)和漢納·道波溫(HanneDarbOven)等人。

  (5)過程藝術(Processart),認為藝術的製作過程比事先的構思重要,體驗時間流逝勝於觀看靜止和持久的物體,力圖表達瞬間即逝的短暫存在,此種藝術多使用易於體現時間變化的軟性材料,最初的來源是波洛克和德庫寧在創作中隨意滴濺顏料的偶然性,創作過程多是作者對展出材料的任意改變。

代表人物是羅伯特·莫裏斯(RobertMorris),他的一件作品是在展廳裏堆放一些沒有任何價值的混雜材料。

他每天去改變這些材料的放置狀態,到展覽結束時就將這些東西收起來扔掉。

  有了上面一些活動,此後的西方藝術就出現兩種相反的發展趨勢,一種是純藝術,就是讓藝術保持獨立品性,以區別其池事物。

在純藝術裏,什麼是繪畫,什麼是雕塑,有著明確的質的界定,另一種趨勢則是混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尤其是混淆藝術與生活的區別。

前一種藝術的所謂“純”,恰好是後一種藝術所竭力排斥的東西。

而排斥的理由則是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啟發創造性,人為地劃分藝術範圍是對刨造力的束縛,只有當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時,藝術的創造力才能在最廣泛的程度上得以體現。

  新的藝術思想傳播迅速,到川的年前後,美國的藝術雜誌中就不再是滿篇塑膠鋼和幾何型了,天然材料,行動的過程,環境和觀眾的介人,語義解析,攝影實錄,逐漸成為藝術傳媒的主要報導內容。

至此,現人藝術的觀念、方法和形式有了重大改變,人們說的後現代藝術,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下過,藝術吏的更迭不是軍事交接。

下會形成截然兩端的局面,所謂新與舊,尾聲與開場,往往同時存在,只是論述者為了敘述方便,習慣將糾纏在一起的事實分開來說,囚此,我們常會看到學者們對許多所謂流派運動的開端有眾多說法,本文論述後現代藝術,因為要刻意尋找時間推移的秩序,就無法同時兼顧空間的劃分,這是要請讀者注意的。

  促成西方現代藝術在1960年代未轉變形態的原因很多,通常認為與下列社會背景有關:

  

(1)美國在越戰的失敗,導致反對戰爭的情緒增長,再加上冷成格局下的國際環境,陵人們對於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不抱有大多希望,並進一步開始蔑視已有的人類生活准貝1。

在文化領域出現反主流和否定永恆價值的傾向。

  

(2)工業發展的副咋用。

工業的進步曾給人類社會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環境污染,能源緊缺,有毒廢料,核武器危險,陵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一些問題的同時,叉帶來了新的問題,人們開始清醒地看待工業進步的利弊得失,對科學方法產生了懷疑。

  (3)社會問題突出,豐富的物質生活解決不了精神的問題,戰後“垮掉的一代”出現。

1968年,歐洲和美國都出現了學生運動熱潮。

  (4)新思想的出現。

歐洲j午多哲學家們對當代文化提出了新看法,從而對藝術界產生影響,這些哲學家包括羅蘭巴特、福科、德裏達、拉康,利奧塔等人,他們對已有的社會抖學理論提出吠疑,關任多種文化形態,引導人們懷疑任何單一的理論框架和終極判斷,在藝術領域則是重新肯定具象的價值,從而導致對追求形而上的現代藝術的脫離。

  除了上述外在因素,過分理性兒和科技化是促使藝術方向發生轉變的內在原因。

需知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生態一樣,既變化萬端又相互平衡,如果其中某仲囚幸過分發展,就會有相反的力量來克服它。

如果科學對藝術干預大多,就會有反科學的力量出現。

[1]

編輯本段後現代藝術價值觀

  1980年代以後,以美國為中心,後現代藝術已經風起雲湧,成為新的世界性的藝術潮流。

綜合地看這些藝術現象,可以明顯感知新的價值現在成長,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求純粹,當代藝術不局限於視覺形式,語言文字、音樂戲劇、大眾傳媒。

數碼影降、聲光電化,只要能傳達特定資訊,就無所不用,繪畫超越平面限制,雕塑結颱風景和建築,展出場地也不局限在畫廊扣博物館,在當代西方,所謂視覺藝術已經與其他門類藝術難分准解。

  

(2)善侍傳統。

人類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棄之如蔑很可惜,當代藝術家不反對傳統,而是利用過去以更新自我。

在時間和環境改變後,舊符號可能產生新意義,分冰的“天書”,蔡國強的“草船惜箭”。

都是這樣。

  (3)非個人化,在藝術之上,除了19世紀後期到J)世紀中期這段時間,“個人表現”都不是創炸的主要目標,後現代藝術強調社會功能,使藝術走出象牙塔,貼近大眾生活,藝術家以天下任為己任,關心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再是特立濁行的另類人物。

  (4)多種標準,“多元”是當代藝術的核心觀念,雖然國際上仍有主流藝術趨勢的存在,但卻不再用統一的標準判斷優劣,比如承認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藝術的價值,女性藝術、土著藝術,非發達國家藝術受到重視,等等。

但也因此出現繁雜混亂的局面,難以系統化。

  綜合以上的論述,也許我們可以對後現代藝術有個粗淺的認識:

它起源於對現代藝術的反叛,發展出表達思想和傳遞資訊的新方法,觀念的更迭,技術的轉換,以及它所代表的公眾意識、多元價值觀和自由創造精神,體現了西方當代文化中的發展趨勢,但由於地域,文化和體制的不同,中國美術界還不能在短時期內以整體面貌融入這一全球範圍的藝術運動,但這並不妨礙新藝術因素的增長,也不妨礙我們從常識的角度去獲得西方當代藝術的知識。

編輯本段後現代藝術之父

  杜尚的啟發在涉及西方後現代藝術的話題時,不能不提到法國畫家杜尚(MarceIDu-champ)調池被

  

杜尚

人們描述成西方後現代藝術之父,理解他的藝術和生活,對理解西方後現代藝術的諸多奇妙現象大有幫助,但理解杜尚是個難題)因為他的作品與生活都與常人相去太遠;難以合理解釋。

雖然杜尚的藝術實踐止於1930年代。

而且在1968年去世,但他旱期的短暫藝術活動卻在後來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力。

191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現成品藝術《自行車輪》表達對傳統作品中注重結構的輕視。

並暗示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觀念而非製作技巧。

《巧克力研磨機八號》差不多是杜尚最後一件架上作品,是對學院派油畫的嘲弄。

1915年後杜尚定居紐約,1917年完成《泉》是一只小便器;另一件作品是L.II.O.O.Q,(1919),是給印刷品《蒙娜麗莎》添上小鬍子。

杜尚最重要的作品是《大玻璃》又名《新娘被她的漢子剝得精光》,該作品從1915年開始製作,至1923年仍未完成。

192O年後,杜尚對光學和電影的興趣與日俱增,卅年代後他又將興趣轉到國際象棋上。

杜尚最重要的貢獻是“現成品”藝術。

雖然從世俗的角度看,把現成的工業產品或是其他物品擺到美

  

《自行車輪》

術展覽會上是荒誕不經的,但事實上這卻改變了人類對藝術乃至對世界的整個看法,人們開始質疑傳統價值觀念和藝術創作模式的必要性,至少。

在西方後現代藝術中,“現成品”的影響無處不在,並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人們以啟發:

  

(1)形式與美都不重要。

自古以來,藝術家以創造美的形式為天職,並賦予此類工作以崇高的地位和價值。

但杜尚認為美並不存在,藝術和創造藝術的人也沒什麼特別崇高的地方,他告訴人們,普通物品與藝術品沒什麼區別,如果藝術是美的;那普通物品也是美的,如果普通物品不美,那藝術也好不到哪兒去,所謂藝術的審美價值只不過是人們的成見而已。

他把那個“小便池”送進展覽會,對打破這個成見起了很大作用。

(2)環境和時間比作品更重要,變現成品為藝術品的決定因素是環境和時間。

與作品本身無關。

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

任何東西乃至行為都可以是藝術;也可以反過來說,當條

  

《大玻璃》

件改變時,任何東西乃至行為都可以不是藝術,按中國話說,就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由於環境和時間永遠在流動扣變化中,所以文藝復興的經典“蒙娜麗莎”到了20世紀,就可以被畫上小胡於,成為笑料;囪行車輪和凳子放進美術館裏,就等於結構主義的雕塑。

  (3)引藝術回到自發和天然的狀態,人類最初的藝術活動是自發和天然的,無須專門訓練,更沒有藝術家和非藝術家之別。

但後來就有了分工,藝術成了一項專門的工作,也因此有了專門的關於藝術的標準。

顯然,這種分工和標準是以往制度的產物。

有礙於健全的人性發展。

如果在社會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仍然把這些已有的標準當成至高無上的法則要人們遵守,就太不合理,“現成品藝術”就是完全不把已有的藝術標準乃至文化尺度放在眼裏,以一種看似搞笑而實際上相當深刻的思想,嘲笑了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拘謹和匠氣,從而呼喚一個新的富有自由創造精神的時代的到來。

  (4)叫取消技術的限制,人們久已習慣將藝術創作看成是一種專門的技術操作這程,所以才有美術學院和專業畫家,“現成品”藝術卻與作者的個人技術無關,它只需要一種選擇的眼光,而選擇是一種思考過程,與物質產品的製作技術毫無關係。

杜尚在這裏告訴人們,藝術的價值在於思想。

有思想,任何物質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品。

這種將藝術等同於思想的做法,客觀上取消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學科,暗含了藝術與藝術史即將終結的理論判斷。

  美國畫家德庫寧(DeKoonig)說:

“杜尚一個人發起了一場運動一一這是一個真正的現代運動,其中暗示了一切:

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從他那裏得到靈感”,以似乎是隨手拈出的“現成品”,輕鬆地扭轉了西方藝術發展的方向,是杜尚留給後人的先驅者形象。

杜尚之後,反對一切既定的藝術模式和評判標準,以毫無掛礙的自由精神為藝術創作目標,成了西方藝術界的共識。

編輯本段現代藝術畫派

  20世紀產生於美國畫壇上的抽象表現主義,標誌著西方現代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

如果說,這個畫派其實是歐洲現代派繪畫在美國的延續,那麼此後在美國所產生的種種繪畫流派,則全然是美國人自己的創造。

波普藝術,便是最早的一個具有美國特點的畫派。

波普藝術出現在50年代中後期,按照利希滕斯坦的說法,“把商業藝術的題材用於繪畫就是波普藝術。

”它取材通俗,視覺圖像簡單直接,並且排除個性的流露。

丙烯、搪瓷等材料在畫面上造成平整光滑的肌理效果,讓人想到雜誌封面

  

約翰斯

,帶有高度類型化的氣息。

在波普藝術家眼中,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

它可以直接以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為題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為波普藝術作品。

波普藝術之後的美國畫壇上,顯示出流派紛呈的氣象。

照相寫實主義、光效應、硬邊繪畫等等紛至遝來,讓人眼花繚亂。

光效應藝術流行於60年代,它通過線、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們的視錯覺,在靜的畫面上造出動的效果。

照相寫實主義主要流行於70年代,它根據照片繪製畫面,形象逼真而細緻。

  約翰斯是波普藝術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生於南卡羅來那州,1952年移居紐約。

他的畫摒棄抽象表現主義那種短暫情感的表現,創造出一種用純繪畫形式、甚至用生活中的實物,精緻處理日常現實題材的“新達達”風格。

這種風格在波普藝術的發展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約翰斯選擇美國國旗作為該畫的唯一母題。

這一母題對於一般的美國公眾來說,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再沒有別的社會符號有美國國旗這麼強大的抵抗審美轉化的力量了。

”然而約翰斯偏要堅持說:

“這不是旗子。

”這不免讓人想起馬格裏特曾在其畫著煙斗的一幅畫上寫下的一句話:

“這不是煙斗。

”確實,那不是煙斗,而只是一幅畫。

約翰斯在此所要說的,想必也是這個意思。

他在這幅畫中,其實是要表現圖像與現實之間的那種界限。

雖然他以高度寫實的技巧把三面旗子描繪得十分逼真,但是它們看上去卻似乎很不自然。

它們毫無飄動和下垂的感覺,仿佛懸浮在半空。

可以看出,它們彼此隔有一定的距離和空間,但是相互間沒有任何聯繫。

假如說它們多少還有那麼一點動的感覺的話,那就是旗子上的紅、白、藍三色並不是平塗的單色,而是略微地帶著起伏波動的效果。

人們也許要問,畫家是否在為這三面旗子畫肖像這樣的肖像,想必只會存在於畫家的腦子裏。

因而,這幅畫所描繪的決不是一個真正的現實,而只是一種幻想的現實罷了。

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幅畫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它會讓人有如此奇怪的感覺。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霍爾作,1967年,版畫,各90x90釐米,廣島,現代

  

《三面旗》,約翰斯作品

美術館藏。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1927—1986)。

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宣導者。

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

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馬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複排立。

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

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複,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

  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

“麻木重複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

”他偏愛重複和複製。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

“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

”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複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複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

他有意地在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