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82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docx

公共卫生防疫消毒技术与应用

消毒技术与应用

 

一、概述

(一)消毒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

●消毒要与隔离、杀虫、灭鼠等措施配合

●消毒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传染病消毒的重要性不同

(二)消毒对不同传染病的重要性

切断传播途径对肠道传染病很有效,对人畜共患病有时有效,对呼吸道传染病有时有效,对性传播疾病需进行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消毒,对血传播疾病进行医疗用品消毒,对体表接触性传染病进行日常用品消毒。

(三)消毒与其他控制措施的配合

检疫、封锁、留验、医学观察、隔离、杀虫、灭鼠、防虫、防鼠、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爱国卫生运动、治疗病人、管理病兽、易感者预防接种(主动、被动免疫)、预防用药、个人防护(防护用品、个人卫生)。

(四)常用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消毒法

二、物理消毒方法(9种):

用物理因子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一)热力消毒和灭菌:

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是热力消毒法,是一种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热可以灭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

热力消毒中,分为干热和湿热二类。

干热:

可使菌体蛋白氧化、变性、炭化和使电解质浓缩引起细胞中毒,干烤(电热、红外、微波)、烧灼、焚烧。

湿热:

可使菌体旦白质凝固,变性。

煮沸、流通蒸汽、低热消毒(巴氏消毒)、间歇灭菌(廷德尔灭菌)、压力蒸汽灭菌(下排气、预真空)

(二)电离辐射灭菌:

利用γ射线或高能量电子束穿透物品杀死其中的微生物的低温灭菌方法统称为电离辐射灭菌,是一种适用于忌热物品的常温灭菌方法,又称之为“冷”灭菌。

早在1956——1958年,美国科学家用电子加速器进行实验证明,电离辐射能使外科缝线灭菌,为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提供了应用实例,此后,美国、丹麦又成功地将辐射灭菌应用于塑料制品,目前,不少国家对大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采用辐射灭菌,一般认为,优于环氧乙烷。

电离辐射灭菌的优点:

1、辐射灭菌不使物品升温,特别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消毒。

2、穿透力强,能到达灭菌物品的各个部位,不受物品包装形态限制。

3、方法简便,一般不需控制多种因素。

4、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使用,节省人力。

5、节约能源消耗、成本低。

(三)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穿透力很差,紫外线可分为长波段(320—400nm)、中波段(275—320nm)、短波段(180—275nm)三组,短波段中240——280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力较强,一般多以253.7nm为杀菌紫外线波长的代表。

使用紫外线消毒应注意的问题:

1、灯管表面应经常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污垢。

2、紫外线肉眼看不见,紫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要定期测定,照射强度<70uw/cm2就应更换。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水雾。

4、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只有直接被紫外线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

5、勿直视紫外线光源,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臭氧发生过多。

(四)微波消毒:

微波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较高的电磁波。

波长为0.001—1m频率介300—300000MHZ,电磁波是高频振荡电路以交替电场和磁场的形式向空间辐射的能量。

微波照射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其作用原理目前有二种观点:

一为热效应说,一为综合效应说,前者认为,微波的杀菌作用完全由于照射时产生的热所致,根据:

微波照射短时间后,温度即快速↑,微生物随之大量死亡,后者认为:

微波的杀菌作用除热效应以外还有一些非热效应的作用,诸如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等。

微波加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其它加热方式都是由表及里,而用微波则可对物体内部进行直接加热。

影响微波杀菌的因素:

1、微波的频率: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适宜频率。

微波频率高(2450MHZ)物体升温快杀菌作用强,时间短,穿透力差,只适用于处理小件或厚度不大的物品。

微波频率低(915MHZ)加热速度慢,消毒时间长,但穿透深度大,故可处理大件物品。

2、输出功率:

在一定条件下,微波输出功率大,作用于介质的电场强,分子运动剧烈,加热速度快,杀菌作用强。

例:

以2450MHZ微波照射5ml菌液,作用10秒,当输出功率为540W时,只能杀灭大肠杆菌,不能杀死枯黑芽胞,将输出功率加为850W时则可将枯黑芽胞杀灭。

3、作用时间:

照射时间长、能量吸收多,温度上升高,杀菌效果好。

4、物品性质:

不同物品对微波的吸收能力有所不同,吸收效能好的如水及含水量高的物品,而金属、玻璃、陶瓷、塑料则吸收少,但如将物品放于含水或水蒸汽环境中,借水分子吸收微波使温度升高,迹可达到消毒。

(五)红外线消毒:

红外线又称热射线,波长在0.77—1000um电磁波,按波长的差别大致可分为:

近红外线(0.77—3.00um);中红外线(3.00—30.00um);远红外线(30.00—1000.00um),最易被物品吸收,热效应最好。

红外线有良好的热效应,热能直接由电磁波产生,不需介质传导,故一般升温快,有利于消毒。

红外线的热效应只能在照到的表面产生,不能使一个物体前后左右均匀加热,因此,红外线消毒只适用于导热较好并且比较平坦的污染表面。

各种颜色表面对红外线的吸收率不同,吸收率愈高,温度效应愈好,依次:

黑、灰、绿、红、黄、白。

消毒用红外线烤箱最高温度可达200℃,而高真空红外线烤箱消毒温度可达280℃。

(六)激光消毒:

激光为激光器中受激发光物质经激发产生的光子通过谐振腔放大所形成的光束,从杀菌角度来看,其特点为:

⑴、能量高度集中;⑵、指向性强。

激光对生物组织破坏的机理为:

⑴、热效应使细胞焦化;⑵、冲击效应将细胞压缩变形以至破裂;⑶、化学效应引起细胞分子化学键断裂。

激光杀菌研究时间不长,但从良好的效果来看,是有发展前途的,人们已开始用激光对手术刀、牙钻、玻璃瓶等灭菌试验。

(七)超声波消毒:

超声波是一种特殊声波,声振频率大于20KHZ,超过了正常人听觉的最高限额,所以人们听不到,当其通过液体时,不断呈疏密相间的波动,稀疏时产生的负压可超过液体分子间的内聚力而形成空穴,密集时所产生的正压又使空穴破溃,此种正负相交形成巨大的压力,冲击微生物可使之破碎死亡。

冲击水或其它化合物分子可产生电离和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活性较强,作用于微生物亦可使之致死。

超声波对杆菌的杀灭作用较球菌强,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较酵母菌及细菌芽胞强。

一般说,作用时间愈长,杀菌效果好。

菌液容量愈大,浓度愈高,效果愈差。

(八)过滤除菌: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介质中的微生物称为过滤除菌,在大多数情况下过滤只能除去微生物,而不能将之杀死,处理时,必须使欲消毒的物质通过致密的滤材才能将其中的微生物滤除,因此,本法只适用于对液体与气体等流体物质的处理。

但是,乳剂、水悬剂过滤后,剂型即被破坏,故不宜使用。

过滤除菌作用机理:

对液体:

毛细管阻留、筛孔阻留、静电阻留;对空气:

随气流阻挡、重力沉降、惯性碰撞、静电吸附、扩散粘留。

(九)其它物理方法:

自然净化——冷却、冰冻、干燥;机械清除——冲洗、擦抹、刷除、通风等。

三、化学消毒法:

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一)化学消毒剂简介:

对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为化学消毒剂。

主要用于皮肤、黏膜、伤口、环境、物品以及卫生检疫对象的消毒,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传播的目的。

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病原体,影响其酶系统、蛋白质及生理活性,从而破坏病原体的功能,使其死亡。

目前化学消毒剂大约有4000多种,归纳起来有十大类:

醛类,烷基化气体类,过氧化物类,卤素类,醇类,酚类,胍类,季铵盐类,其他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以及复方化学消毒剂。

根据其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可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类

(二)常用化学消毒剂

1、化学消毒剂分类

(1)化学消毒剂从杀菌作用强弱可分:

高效消毒剂:

能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包括细菌芽胞。

中效消毒剂: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不能杀死芽胞。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不能杀死结核杆菌、细菌芽胞和抗力较强的细菌及病毒。

只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剂,例如,季铵盐类消毒剂。

(2)按化学性质将消毒剂主要可分为:

1.含氯消毒剂:

指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NaOCl。

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

3.醛类消毒剂:

甲醛、戊二醛。

4.杂环类气体消毒剂:

环氧乙烷。

5.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6.酚类消毒剂:

煤酚皂溶液(来苏尔)石炭酸。

7.季铵盐类消毒剂:

泰胜消毒剂(属于复方双链季铵盐类)、新洁尔灭。

8.胍类消毒剂:

洗必泰9.其它消毒剂:

碘、碘伏、高锰酸钾。

2、化学消毒剂作用的方式

●用消毒剂溶液浸泡、擦拭、喷洒或进行气溶胶喷雾。

●用其气体或烟雾进行熏蒸:

杂环类气体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

●直接用药物粉剂处理:

主要为含氯消毒剂。

3、化学消毒剂作用选用原则

●杀菌谱广;

●使用时有效浓度低;

●作用速度快;

●性能稳定;

●易溶于水;

●对物品无腐蚀性;

●毒性低,不易燃易爆,使用无危险;

●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

●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除去残留药物;

●价格低廉;

●可在低温下使用;

●便于运输,可大量供应。

4、化学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在产品有效期内有批准文号的化学消毒剂;

●使用时按照要求准确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消毒剂的浓度和用量必须符合规定;

●消毒时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

●消毒剂必须与病原体直接或充分接触;

●注意温度会影响消毒效果,避免在过高或过低温度进行消毒操作;

●多数消毒剂有腐蚀性,性质不稳定,使用时应注意,尤其气体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液体消毒剂防止过敏和对皮肤粘膜的伤害。

5、化学消毒剂作用机制

●不同种类的化学消毒剂其杀菌机制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如高浓度酚类、醇类;高浓度重金属盐类、酸碱类、醛类等具有此作用。

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某些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等与细菌的-SH基结合,使有关酶失去活性。

3.损伤细菌细胞膜,如低浓度酚类、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能降低细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加其通透性,细胞外液体内渗,导致细菌破裂。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表略)。

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就有差异。

一般情况下,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醇类例外,乙醇以70%~75%浓度杀菌力最强。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同。

此外,微生物的数量越大,其所需消毒时间越长

●温度与酸碱度。

杀菌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快,所以温度高消毒效果好。

细菌在适宜pH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pH偏高或偏低的环境中,易被消毒剂杀死。

●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消毒效果的可能原因:

病原体抗力、传播方式、消毒因子、消毒对象、消毒环境、消毒时间、实施过程

6、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处理剂量:

(包括强度和时间)在热力消毒中指温度和时间,在紫外线消毒中指照射强度和时间,在化学消毒中指浓度和时间。

●微生物污染程度:

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

●温度:

一般说,无论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中,温度越高效果越好,环氧乙烷消毒,温度低于10.7℃时,药物本身即不能挥发成气体,紫外线在4℃时,输出强度只有27℃时的20—30%。

●湿度:

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熏蒸消毒影响显著,直接喷洒消毒剂干粉处理地面时,相对湿度要高,紫外线照射,相对湿度不能高,否则影响其穿透。

●pH值:

pH的变化严重影响消毒剂的作用。

例如:

季铵盐类在碱性溶液中作用较大,PH3时杀灭微生物所需浓度要较PH8时大10倍左右。

戊二醛水溶液当PH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逐步增强,次氯酸盐溶液当PH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反被削弱。

●化学拮抗物质:

自然情况下,微生物常与很多其它物质混在一起,这些物质往往会影响到消毒处理的效果。

如旦白质、油脂类有机物等包围在微生物外面可妨碍各种消毒因子的穿透,同时也消耗一部份消毒剂。

●穿透条件:

不同杀菌因子,穿透能力不同。

如:

干热穿透力比湿热差。

甲醛蒸汽穿透力比环氧乙烷差,电离辐射能穿透多种物质深部,而紫外线只能作用于物体表面或浅层液体中的微生物。

●表面张力:

消毒液表面张力↓有利于药物接触微生物而促进杀灭作用的进行,为增进消毒效果。

一方面选用表面张力低的溶剂配消毒剂,如乙醇配制的碘酊,比用水配制的碘液好;另一方面可在消毒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7、常用化学消毒剂

(1)醛类:

主要包括甲醛(使用最广泛)、聚甲醛、戊二醛等,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包括对芽孢的杀灭),其溶液的杀菌作用不受有机物质的影响,对金属、颜料、纤维均无腐蚀作用,大多用于气体熏蒸消毒,广泛应用于养禽场环境、用具、设备的消毒。

甲醛:

(1)理化特性:

甲醛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无色可燃气体,分子式为CH2O,沸点为-21℃,可以燃烧,着火点为300℃,相对密度为1.067。

市售的甲醛消毒剂主要有福尔马林和多聚甲醛.

(2)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①杀菌作用;②杀真菌作用;③对病毒的灭活.(3)消毒作用机制:

破坏细菌的蛋白质(尤其是酶),导致微生物的死亡,还可能通过阻止细菌核蛋白的合成。

甲醛对人有一定的毒性。

可以表现为四种类型:

—是黏膜的刺激作用;二是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皮炎;三是全身性毒性,口服福尔马林可致消化道黏膜发炎,引起呕吐、腹痛以致休克死亡;四是致癌作用。

对吸人中毒者,首先应使其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然后给予吸氧,也可给予淡的氨气吸入。

黏膜的损伤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皮肤接触者可用肥皂水冲洗。

经消化道中毒者应尽可能早洗胃,一般采用0.1%氨水冲胃以中和甲醛。

口服豆浆、牛奶或蛋清,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对症治疗

(2)烷基化气体消毒剂

烷基化气体消毒剂系指以环氧乙烷为基础的一系列具有杀菌作用的衍生物,主要通过对微生物的蛋白质、DNA和RNA的烷基化作用,干扰微生物酶的正常代谢使之死亡。

包括环氧乙烷、乙型丙内酯、环氧丙烷等,环氧乙烷的应用比较广泛。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又称氧化乙烯,是一种简单的环氧化合物,性质活泼,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乙醚气味,比空气重,气体易燃易爆,空气中浓度达3%以上即有爆炸危险,因此使用时需小心。

环氧乙烷的蒸气压比较大,所以对消毒物品的穿透性强,可以穿透微孔而达到物品的深部,可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并能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和油脂。

烷基化气体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杀菌作用:

细菌繁殖体和芽孢;

(2)杀病毒作用:

可破坏病毒的感染性,还可破坏病毒的抗原性;(3)杀真菌作用:

对真菌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消毒作用机制:

抑制一些微生物酶的活性,,导致微生物灭活;

影响消毒作用的因素:

(1)温度:

适当提高温度,

(2)浓度:

(3)物品性质:

有孔好、无孔差(4)相对湿度:

烷基化气体消毒注意事项:

(1)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且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2)消毒时,注意环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勿超出规定范围;(3)环氧乙烷穿透性能好,但仍是有限的,消毒时仍需尽量为其穿透创造条件;(4)环氧乙烷水解后,可产生少量有毒性的物质,不适于食品消毒;(5)环氧乙烷消毒安全守则可参见附录。

(3)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具有强氧化能力,各种微生物对其十分敏感,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

这类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30%~90%)、过氧乙酸(18%~20%)和臭氧等。

●过氧乙酸:

理化特性:

酸性氧化剂,为无色透明液体,呈酸性,具有浓烈刺激性醋酸气味,不稳定,可自然分解,遇到热、金属离子、碱性物质和有机物町加速分解,高浓度的溶液(>45%)经剧烈碰撞或加热可爆炸。

过氧乙酸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及其他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

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病毒;

消毒作用机制:

氧化能力

影响消毒作用的因素:

①浓度与作用时间;②温度:

-20℃它也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③有机物:

降低其杀菌效果;④化学物质:

加强其杀菌;⑤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在40%~80%时,可有较明显的杀菌作用

过氧化物类消毒注意事:

①防止腐蚀和损伤。

使用过氧乙酸时应防止损坏物品,不得用于精密仪器和锋利的器械消毒,擦拭消毒后立即用水擦洗于净。

因其具有漂白作用,鲜艳的花色纺织品亦不可用过氧乙酸浸泡。

生产操作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以防止沾染到皮肤上造成损伤。

②不可用于地面消毒;过氧乙酸对大理石和水磨石等材料地面有明显损坏作用,忌用其水溶液擦拭地面。

③确保使用浓度;

●臭氧

臭氧的性质:

臭氧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组成元素相同,构成形态相异,性质差异很大。

氧与臭氧的主要物理性质对比见表略。

臭氧消毒机理:

臭氧杀菌机理以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实现杀菌作用。

臭氧水杀灭情况有些不同,其氧化反应有两种,微生物菌体既与溶解水中的臭氧直接反应,又与臭氧分解生成之羟基OH的间接反应,由于羟基OH为极具氧化性的氧化剂,因此臭氧水的杀菌速度极快。

臭氧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①高效性:

臭氧消毒不需要其他任何辅助材料和添加剂;②高洁性:

臭氧在环境中可自然分解为氧,这是臭氧作为消毒灭菌剂的独特优点。

③方便性;设备安全、使用的方便;氧化物类消毒剂。

臭氧的杀菌、消毒效果:

①杀菌消毒:

杀菌没有二次污染,没有残留;②解毒:

氧化作用可去除有毒气体;③防腐保鲜:

可延长3-10倍;④除臭、除异味:

氨气、硫化氢气体;(5)臭氧对人体的影响。

臭氧是无毒物质安全气体,它的毒性主要是其强氧化能力,在浓度高于1.5ppm以上时,人员须离开现场,原因是臭氧刺激人的呼吸系统,严重会造成伤害。

臭氧的应用领域:

①日常生活领域:

空气的除毒、除臭、杀菌;②医疗卫生领域:

③水果蔬菜保鲜领域:

臭氧水能有效氧化蔬菜水果表面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保护身体健康。

 ④环境资源保护领域:

分解水中有毒碳氢化合物,去除重金属离子。

(4)卤素类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

—般指遇水产生氯的消毒剂。

习惯上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无机氯消毒剂,如漂白粉;另一类是有机氯消毒剂;评价含氯消毒剂应用效果的标准是其有效氯含量,即该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气的氧化能力。

消毒作用机制:

由于氯化作用破坏菌体或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由于氧化作用抑制各种巯基酶或其他对氧化作用敏感的酶类,从而引起细菌死亡。

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孢子都有杀灭作用,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影响消毒作用因素:

①酸碱度:

pH值越高,氯的消毒作用越差;②浓度及作用时间:

呈“S”形曲线。

③温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能增强消毒作用。

但温度高时,其挥发速度也加快。

④有机物:

有机物会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消毒效果。

⑤硫化物、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类这些物质亦可降低杀菌作用。

常见的含氯消毒剂:

①漂白粉类:

无机氯消毒剂,主要品种有漂白粉、三合二和漂白粉精,其有效成分都是次氯酸钙。

84消毒液是一种广谱、高效、去污力强的新型消毒剂,它含有次氯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等成分,其杀菌作用主要依靠有效氯。

注意事项如下:

—消毒纺织品,溶液浓度不宜过高,消毒后尽快用水清洗,以减轻腐蚀及脱色,作用时间不宜过长;勿用60℃以上热水稀释原液,以免受热分解;因含有效氯极不稳定,故需密封置阴暗避光处。

②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为带有红黄色有毒气体,气味比氯大,遇电火花、阳光直射或加热至60℃以上均易发生爆炸。

常温下与许多有机化合物接触,或混合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l0%,亦有爆炸危险。

日前市场上二氧化氯制剂多为二元型粉剂,即主原料与活化剂分开包装。

二元型制剂的有效氯含量较高,一般约60%。

活化剂有固体和液体两种,液体多为无机酸,固体一般为有机酸。

亚氯酸钠+活化剂(酸或其他)→二氧化氯

固体一般含量25~50%,活化后不稳定。

常温下为气体,空气中含量>10%,遇明火则燃烧或爆炸。

杀菌作用: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使用:

水的消毒:

加量0.1~1mg/L,1~5分钟,三卤甲烷:

20μg/L,用氯气:

4~8mg/L,三卤甲烷:

600μg/L,饮水中要求≤100μg/L.,环境消毒:

500mg/L,10~30分钟,衣物消毒:

300~500mg/L,15~30分钟

(5)醇类消毒剂

醇类是使用较早的一类消毒剂,此类消毒剂的优点是:

作用较快;性质稳定;无腐蚀性;基本无毒;可与其他药物配成酊剂,有增效作用。

缺点是:

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受蛋白质影响大;有效浓度较高。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乙醇。

乙醇对细菌繁殖体、病毒、分枝杆菌真菌均有杀灭作用,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因此,乙醇只能用于消毒,不能用于灭菌。

(6)酚类消毒剂:

来苏尔(1yso1)

(7)胍类消毒剂:

洗必泰(Hibitane)又名氯己定。

是一种常用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具有杀菌范围广,毒性小,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8)季铵盐类消毒剂

季铵盐类消毒剂使用广泛,具有除臭、清洁和表面消毒的作用。

●新洁尔灭:

曾广泛应用于便器、痰盂、食具、住室、运输工具、体温表及其他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消毒,也常用于涂抹和浸泡的方式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

近年来,由于细菌对该消毒剂产生了耐药性,消毒效果已有所下降,应用逐年减少。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

是继新洁尔灭、长洁尔灭之后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季铵盐类消毒灭菌剂。

目前开发和应用的有泰胜、利尔康1210强力消毒灭菌剂和新洁灵消毒。

第一代:

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苯扎氯铵)

第二代:

苯扎氯铵的衍生物(取代苯环)

第三代:

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双链)

第四代:

单、双链季铵盐的复配剂(1210),杀菌效果比1~3代高20~40倍。

杀菌作用:

高效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四、生物消毒法

利用一些生物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如:

污水净化可通过缺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来阻碍需氧微生物存活;粪便、垃圾的发酵(堆肥)可利用嗜热细菌繁殖时产生的热杀灭病原微生物

生物消毒剂:

将生物酶(如植物提取液、生物酶制剂、噬菌体和抗菌肽等)应用到消毒领域,这种用于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的,通过天然或应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的生物酶多肽及植物活性成分叫做生物消毒剂。

(一)中草药消毒剂:

●主要是抑菌作用,可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不能杀灭芽胞,也不能破坏表面抗原。

●杀菌中草药有:

大青叶、黄柏、黄莲、黄芩……

●山楂核提取液-杀真菌剂

(二)抗菌肽

●抗菌肽是生物体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具有耐强碱性、热稳定性及广谱抗菌等特点。

●结构特点:

两性表面结构,一端巯水基,一端表面带正电荷。

●杀菌机理:

抗菌肽巯水基端插入细胞膜,并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引起细菌死亡。

(三)噬菌体的应用

●噬菌体能特异侵染特点的细菌,在噬菌体内增殖促进其裂解、杀死细菌。

●噬菌体仍未达到应用的实际水平,可能原因:

●不能杀死多种细菌;体外非特异因素会引起噬菌体失活;使用噬菌体可能导致细菌内毒素释放。

五、消毒实施

(一)消毒技术要求

1、消毒范围和对象: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2、消毒持续时间:

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消毒方法的选择:

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