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80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docx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专题二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专题二 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1.措施

(1)置中朝(内朝:

尚书台):

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

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

为了削弱______,加强皇权。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设______:

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3)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________问题。

2.影响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三省职权

决策机构——________;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____、礼、兵、____、工六部。

2.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______。

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1)收精兵:

设置三衙统兵和________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

(2)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_____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目的: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作用及影响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1)中央:

设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__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2.评价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朝

(1)__________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________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

(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______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②权限:

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③积极作用:

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④结果: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_手中。

⑤标志:

__________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使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1.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采取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

2.隋唐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吏,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追求选官的公平公正。

3.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4.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5.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6.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1.西汉时期形成的“中朝”(  )

A.与外朝同属一个机构B.与皇帝容易产生矛盾

C.掌握司法与行政大权D.行使国家的决策职能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设置刺史D.实行三省六部制

3.“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

B.是秦朝郡县制的进一步发展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6.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

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注:

即戴胄,唐太宗时期的司法官)据法断流以奏之。

太宗曰:

“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

“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太宗曰:

“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曰: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

”太宗曰:

“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相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5.清朝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该机构是(  )

A.内阁B.军机处

C.理藩院D.尚书省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徇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

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

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

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是什么?

详解答案

知识回顾

一、1.

(1)相权 

(2)刺史 (3)诸侯国

二、1.中书省 户 刑

2.皇权

三、1.

(1)枢密院 

(2)参知政事 通判

2.藩镇割据

四、1.

(1)中书省 宣政院

五、1.

(1)明太祖 

(2)明成祖

2.

(2)①雍正 ④皇帝 ⑤君主专制

轻松训练

1.D ks5u“中朝”是为限制相权而设,其组成人员是皇帝的亲信或近臣,其办事地点在宫内,任务是与皇帝一起对重大政事作出决策。

“中朝”出现后,以城乡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外朝”对重大政事的决策逐渐减少,而变为执行(行政)机构。

]

2.A ks5u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一些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设立了一些王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

3.C ks5u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可知财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却征收较多的财赋。

因此反映出各个部门效率低下。

]

4.D ks5u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自此以后,科举制度成为古代选官的基本制度。

宋代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平民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

]

5.C ks5u行省制度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央中枢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当时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权力,中书省及行中书省的设置并未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6.C ks5u从材料“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以及“阁臣”等信息即可判断选择C项。

]

7.C ks5u从材料可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而三司掌管财权,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

]

8.C ks5u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了顾问机构内阁;清初军机处初名军机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

9.

(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等部门的大臣的综合意见。

(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

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

结局说明法律权威占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解析 “分割宰相的权力”是专制时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但君主权力的加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通过本题,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客观评价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挑战自我

1.B ks5uA项与史实不符合。

C项表述错误。

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

B项符合“转折”的含义。

]

2.D ks5u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故选D项。

]

3.C ks5u世袭制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两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

4.A ks5u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

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

]

5.B ks5u清朝雍正帝时期为应对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唯命是从,跪受笔录,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6.

(1)内容:

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员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原因:

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影响:

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

决策之一:

废除。

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

决策之二:

不能废除。

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

决策之三:

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

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认识,主要涉及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主要知识点,考查获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问题,分析、概括、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

(2)问依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影响。

第(3)问主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指出主要决策方式及其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